湘教版 七年级上 生物复习提纲汇总
湘教版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实用文档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其中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2、生物的特征(生命现象):(1)、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能生殖或繁殖(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遗传、有变异;(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7)、生物都能繁殖;3、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山清水秀、穷山恶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刺状,半山腰的旗形树等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是由温度引起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了温度对鸭生活的影响。
5、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6、做实验时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巧合)。
7、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8、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因此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
9、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了抗生素---青霉素。
10、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第二章探索生命1、显微镜是重要的生物学探究器具。
取显微镜的方法是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2、重点注意:①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所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②选择低倍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多,细胞体积小;选择高倍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③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像不正,则在什么位置就向什么位置移动;④转换镜头时,低倍镜头换高倍镜头,即视野变暗;高倍镜头换低倍镜头后,即视野变亮。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来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
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等方式将废物排出。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例如,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猎豹发现猎物后会迅速追击。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是遗传;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就是变异。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调查的一般方法(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2)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3)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
(4)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例如,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以适应干旱的环境;海豹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保暖,适应寒冷的环境。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四、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湘教版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湘教版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及演化,涉及生命各个层次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一、生命活动1. 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统称为新陈代谢。
其中包括两种基本活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 生物调节:生物体内有一套复杂的调节系统,可以使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能量及活动能够得到平衡发展。
其中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二、生命现象1. 基因: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它通过DNA的方式保存在生物体内。
基因决定了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特征。
2. 细胞:细胞是最基本也是最小的生命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类型。
细胞负责维持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也是生命现象最基本的来源。
3. 遗传:遗传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是通过遗传传递了基因信息,使生物种族的特征得以延续。
4. 进化:在生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生命现象过程,使生命体能够进行适应环境的变异和适应,促使生物物种逐步进化。
三、生态环境1. 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体在生态环境下的相互关系,涉及到能量、物质、生态群落和生态圈等多个方面。
2. 生态系统:以非生物因素为主导因素的生态单位,包括物质、能量和生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3. 生物群落:由相互依存的各种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部分。
4. 生态危机: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变异,进而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危机。
总体而言,生物学知识点非常复杂且学习持续时间较长,需要我们有耐心和恒心去钻研其中的奥妙。
希望同学们都可以认真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点,为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自身未来的生存奉献出一份力量。
湘教版 七年级上 生物复习提纲PDF.pdf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其中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2、生物的特征(生命现象):(1)、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能生殖或繁殖(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遗传、有变异;(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7)、生物都能繁殖;3、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山清水秀、穷山恶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刺状,半山腰的旗形树等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是由温度引起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了温度对鸭生活的影响。
5、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6、做实验时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巧合)。
7、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8、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因此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
9、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了抗生素---青霉素。
10、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第二章探索生命1、显微镜是重要的生物学探究器具。
取显微镜的方法是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2、重点注意:①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所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②选择低倍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多,细胞体积小;选择高倍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③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像不正,则在什么位置就向什么位置移动;④转换镜头时,低倍镜头换高倍镜头,即视野变暗;高倍镜头换低倍镜头后,即视野变亮。
湘教版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一、细胞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
4.细胞的分裂与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
2.生物的分类
三、生物的营养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植物的营养方式
3.动物的营养方式
4.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生物的循环
1.植物的水分循环
2.动物的血液循环
3.气温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五、生物的繁殖
1.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
2.动物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
3.人类的生殖系统和生殖方式
六、生物的遗传
1.性状的遗传
2.输卵管显微操作(掌握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4.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七、生物的进化
1.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证据
2.人类进化的证据
3.动物的进化和适应
八、生物的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2.栖息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3.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4.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
九、生物科学实践
1.制作水葫芦
2.观察细胞的形态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以上是湘教版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包括细胞的基本单位、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营养、生物的循环、生物的繁殖、生物的遗传、生物的进化、生物的保护和生物科学实践等内容。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复习提纲中的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湘教版初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笔记

湘教版初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笔记第一章:细胞和生命-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 细胞可以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是细胞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二章: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消耗和排泄。
- 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中的重要代谢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制造有机物质。
- 呼吸作用是细胞中的重要代谢过程,通过呼吸作用细胞可以释放能量。
第三章:遗传与进化- 遗传是生物繁殖和变异的基础,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染色体是带有遗传信息的结构,人类有23对染色体。
-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控制着个体的性状。
- 进化是物种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种类生物的多样性。
- 分类是将生物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归类的过程。
- 生物分类体系按照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划分。
第五章: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是肉眼不能看见的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 微生物有益于人类,但也有害于人类,需要正确处理与微生物的关系。
第六章:植物的养分吸收和运输- 植物通过根、茎、叶等器官吸收和运输养分。
- 植物的养分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 植物通过根的毛细管作用实现水分的吸收和上升。
第七章:植物的繁殖- 植物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来繁殖后代。
- 有性繁殖包括花的授粉和胚珠的受精。
- 无性繁殖包括植物的离体繁殖和植物的块茎繁殖等。
第八章:动物的营养- 动物通过消化系统获取营养物质。
-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等器官。
- 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
第九章:动物的运动和感觉- 动物可以通过骨骼和肌肉实现运动。
- 动物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 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协同工作,使动物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湘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 生物的定义: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实体。
2.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繁殖后代、应激性。
3. 生物分类: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微生物界等。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理论: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3. 细胞的功能: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完成生命活动。
三、生物的新陈代谢1.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2. 能量代谢: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生物体获取和利用能量。
3. 代谢的调控: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1. 生长:生物体积和重量的增加。
2. 发育:生物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
3.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营养、环境等。
五、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信息通过DNA复制和传递给后代。
2. 基因和染色体: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3. 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六、生物的繁殖1. 无性繁殖:生物体通过分裂等方式产生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后代。
2. 有性繁殖: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遗传信息不同的后代。
3. 人类生殖:包括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胚胎发育等。
七、生态环境与生物1. 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2.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链状或网状结构。
3. 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八、人类与健康1. 营养与健康: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2. 疾病与防治:疾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3. 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九、生物技术的应用1.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操作技术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七年级生物(上)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上)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能生长和繁殖7、能遗传和变异第二节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二、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人类的立足点)。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3、生态因素包括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空气、土壤)4、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5、“光对鼠妇的影响”适应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生活)吗?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生活)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生活)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不好:偶然性太大试验中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光”取平均值的目的:减小误差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分、空气、温度。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第四节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2、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3、食物链的画法:箭头由被吃指向吃4、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确定方法:顺着箭头走,直到走不出去为止算一条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叫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其中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2、生物的特征(生命现象):(1)、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能生殖或繁殖(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遗传、有变异;(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7)、生物都能繁殖;3、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山清水秀、穷山恶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刺状,半山腰的旗形树等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是由温度引起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了温度对鸭生活的影响。
5、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6、做实验时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巧合)。
7、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8、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因此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
9、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了抗生素---青霉素。
10、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第二章探索生命1、显微镜是重要的生物学探究器具。
取显微镜的方法是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2、重点注意:①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所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②选择低倍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多,细胞体积小;选择高倍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③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像不正,则在什么位置就向什么位置移动;④转换镜头时,低倍镜头换高倍镜头,即视野变暗;高倍镜头换低倍镜头后,即视野变亮。
⑤气泡与细胞的区别:中央发亮而周边黑暗的圆圈是气泡,用解剖针轻压盖玻片时,气泡会变形,会移动3、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看到视野中有一污点。
当用手推动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也随着移动,这时污点在装片上;如果视野中的污点不随着移动,则污点在镜头上;若此时转动目镜,污点不动,则污点一般是在物镜上。
即移动什么污点跟着动,污点就在什么上。
4、目镜的功能是观察;转换器的功能是转动镜头;通光孔的功能是通过光线;载物台的功能是放置玻片标本。
6、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步骤是:擦→滴→取→浸→展→盖→染→吸9、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方面。
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因素都相同。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与植物细胞相比,人和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中央大液泡、叶绿体。
人体和动物细胞基本相似的是基本结构。
3、细胞核近似球形,它是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场所。
在每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量都是一定的。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DNA 。
染色体中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 它(DNA)能传递遗传信息,并能控制生物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染色体。
4、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这说明它们可进行呼吸作用。
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能缓慢移动的是细胞质。
5、挤压水果得到的果汁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液泡。
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液泡。
6、同学参考课本记住下面细胞结构与功能哟!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1、任何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即由小长大,这主要与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前者使细胞数目增多,后者使细胞体积增大。
2、细胞分裂通常指一个细胞分裂成 2 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分裂开始时,染色体一般先位于细胞的中央,然后平均分成两等份向细胞两端移动,最后分别进入两个新的细胞内。
从而使新细胞中的染色体与原细胞一样。
细胞质一般也平均分成两等份。
即细胞分裂时首先发生变化的部位是:细胞核里的染色体。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组织。
4、为防止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应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物质,还要保持健康的心态,注意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基本组织(包括机械组织和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动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中,分布最广泛的是结缔组织。
构成人体的各种腺体的主要组织是上皮组织。
6、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7、观察生物体时,我们观察的顺序时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由左到右。
8、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如马铃薯)、叶、花、果实、种子(如花生)六种器官组成。
9、人体的各个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0、人体的结构层次是从微观到宏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1、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数目的多少,可将生物分成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两类。
单细胞生物广泛地分布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
12、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它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
草履虫依靠身体表膜上的纤毛摆动,可以在水中旋转前进。
草履虫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依靠食物泡;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主要依靠伸缩泡和收集管;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则主要依靠表膜;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用试管培养草履虫时,在试管上层草履虫的数量最多。
13、草履虫对污水有净化作用,在于它能吞噬细菌。
草履虫的运动特点是旋转前进。
草履虫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细胞质的流动。
即单细胞生物的特征:(1)整个生物只有一个细胞构成;(2)能独立生活,趋利避害;(3)能够完成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1、种子主要由种皮和胚组成。
其中后者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参考课本说出右图各结构:3、大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里,小麦、玉米、水稻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胚乳里。
面包所用的面粉主要由小麦的胚乳部分加工而成。
食用的花生油主要来自种子的子叶。
4、种子萌发的结构基础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
我们食用的大米在适宜条件下不会萌发成幼苗,是因为胚被破坏了。
早春播种后,农民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目的是保持苗床温度和湿度,有利种子萌发。
种子的休眠,有利于适应环境。
5、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
6、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功能。
根尖的主要作用是固着和支持植物体,更重要的是还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和营养物质。
7、根尖是指从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
根尖结构从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部分。
其中属于保护组织的是根冠,属于分生组织的是分生区。
用肉眼观察幼根时,看到的白色“绒毛”是根毛,它生长在幼根根尖的成熟区部分(也可以说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毛。
)。
移栽植物时根部总是带有土坨,目的是保护根毛。
终生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在植物根尖的分生区部分。
根尖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8、根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征,与植物根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有关。
给花草浇水时,一般采用“干透浇足”的方法,这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和扩展。
根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保持水土。
9、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都有水的参与,水还能有助于维持植物体正常的体温和一定的姿态。
10、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主要在根尖进行。
根尖中吸水量最大的是成熟区;原因是成熟区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时,水分最先进入的是根毛。
11、当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就吸水;当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就失水,这就是给植物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的原因。
例如:细胞吸水的例子:软縮的萝卜条泡在清水中;细胞失水的例子: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萝卜泡在盐水中等;盐、碱地载植物不能成活的原因:土壤溶液浓度太大。
12、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等。
此外,植物生长还需要含钙、含锌、含硼的无机盐等。
白菜、菠菜应多施氮肥;西红柿、花生应多施磷肥;山芋、马铃薯应多施钾肥。
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例如: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农作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植物生活离不开:水、无机盐。
13、芽是枝条和花的幼体,根据其将来发育成的不同器官,可将芽分为枝芽、花芽、混合芽三类。
一个完整的枝芽由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等部分组成。
使植物的茎不断伸长的是芽轴。
枝芽将来发育成叶和枝条。
14、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构成,树皮靠内侧的部分称韧皮部,其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筛管,其中树皮的外侧部分起保护作用,木质部和韧皮部具有输导作用,髓具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木质部中有导管,它能由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韧皮部中有筛管,它能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导管和筛管。
甘蔗很甜,它茎中含有大量的糖,这些糖是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例如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树枝压弯腰:其道理是:切断筛管,限制有机物向根部运输。
15、树皮和木质部之间的部分是形成层,其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它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能逐年加粗。
玉米、小麦、水稻的茎不能逐年增粗的原因是茎内没有形成层。
16、树干上的节瘤形成的原因是:韧皮部里输送有机物的筛管受阻。
制造家具用的木材取自木本植物茎的木质部。
木质部有很强的支撑力不易折断。
17、一颗葡萄果实是由葡萄花中的子房发育来的,它的果皮是由保护组织构成的。
果肉是由基本组织构成。
果皮和果肉是由花中的子房壁发育来的,葡萄的种子是由花中的胚珠发育来的,种皮是由珠被发育成的。
果实主要由果皮和种子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