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古文:孔孟论学

古文: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原文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 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 ǔ)也。

”——《孟子·尽心下》(背诵要求:前四则)古籍出处见上作者简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汉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通假字词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暴:同“曝(pù)”,晒。

或:同“惑”,对……感到奇怪。

与:同“欤”,相当于“吗”,“呢”。

古今对译(1)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有:通"又"。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少年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 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 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 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 (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论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从反面论说“不思”“不学”的严重后果,强调学习和 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
选取,采用 片 凭借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征伐 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论证方法:
论学习的方法: 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 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 的)《武成》一篇,选取它两三片罢 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周 武王这极仁道的人,来征伐殷纣王这 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议论文
先提出论点: 不要对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
论证1:植物 ——
大王 ——
一曝十寒
——
不能生长
不聪明,善良之心不能萌发 论证方法:
见我的次数少 ——
见阿谀小人的次数多
坚持不懈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论证2:学围棋 —— 不专心 专心 大王 —— 不专心 专心致志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 不聪明 —— 弗若之
孟子说:“大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 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 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 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 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 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 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 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 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 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 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身为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习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道理,在于以身作则。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孟子说:“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和孟子分别阐述了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孔子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巩固性,他认为学习后要时常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他提倡以朋友的到来为乐,体现出他对待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

同时,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

孟子则从人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个人习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趋向于善。

他提出“教之道,贵以身为教”,即教育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教育者应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温习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温故知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孟子进一步指出,得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这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认同。

孔孟论学习原文及翻译

孔孟论学习原文及翻译

孔孟论学习原文及翻译《孔孟论学习》原文和翻译(译文)孔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孔孟论学习(实用版)

孔孟论学习(实用版)

积累重点字词

第十一段: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也。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 弈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即使 弗若与?曰:非然也。

24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2016/8/23
25
学习原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一隅不以三反隅,则不复也。
2016/8/23
26
学习意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2016/8/23
27

2、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结合实 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所作为的人譬如挖井,挖了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仍 然是口废井。
(6)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使学问获得很深的造诣,是想使他 自己获得道理。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不 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通“曝” 通“弈”,指围棋 古义:小技艺,小技能 今义:数学名 弈 词 小数 教导 诲 一起 俱 不如 弗若 同“欤”,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吗” 与 如此
虽 暴

译文: 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 天,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如今下 围棋作为技艺,只是小技艺;但不专心尽力, 就学不会。围棋手秋,是全国下围棋的能人。 假使让围棋手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尽 力,只听围棋手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听着, 一心却以为有只天鹅就要飞到,想拿起弓箭去 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一定不 如人家。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家吗?答 案是:不是这样。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时著名的家、家、家,有“”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6、选文第四则,以“”和“”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整理〗《孔孟论学习》课文解析

〖2021年整理〗《孔孟论学习》课文解析

《孔孟论学习》课文解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去温习,不也高兴吗?【句段分析】第一则写“学”与“习”的关系.“学”与“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有趣又能学习知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够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句段分析】第二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和创新: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

【译文】只学习,不思考,就全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句段分析】第三则重点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富有哲理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注释】知:通“智”,聪明。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句段分析】第四则讲学习的态度:如果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不能改变无知的状态;因而要实事求是。

①如何理解“温故而知新”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两个观点中存在着的矛盾的转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译文】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句段分析】第五则写读书不仅要“敏而好学”,还要“不耻下问”。

学问的追求,要超越世俗的羞耻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译文】懂得学问的人赶不上爱好学问的人,爱好学问的人赶不上以学问为乐的人。

②孔子是如何论述“诲人之道”的三个范畴的【句段分析】第六则讲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注释】启:开导。

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译文】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不能领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对事理都能明白,不受迷惑,五十岁掌握了自然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便能听从自己内心想要的,任何念头不会超过规矩、法度。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出危险。


子贡问道:“孔文子因为什么称他的谥号叫做‘文’?”孔子说:”(他)勤勉并且喜爱学习,不以向学问比自己浅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的谥号叫做‘文’。


孔子说:“(学习)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了,我也就停止了。

(学习)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下一筐土,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说:“对于王不聪明,(我们)不值得奇怪。

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生长的植物了。

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大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媚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围棋作为技术(巧)是一种小技术(巧);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的善于下围棋的人。

假如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弃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
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了。

这是因为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罢了。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