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

合集下载

十二五政策规划

十二五政策规划

十二五政策规划我国确定“十二五”规划水利发展八大目标——防洪减灾综合体系进一步完善。

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建成。

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

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

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扭转。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

符合我国国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初步理顺。

——行业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科学实施上海海事“十二五”发展战略,徐国毅

科学实施上海海事“十二五”发展战略,徐国毅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科学实施上海海事“十二五”发展战略徐国毅在我局“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过程中,全局干部职工对“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上海海事的发展战略问题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充分展现了宝贵的集体智慧,也足以体现我们的干部职工对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战略的涵义及对上海海事局的重要性何谓发展战略?我的理解就是在发展进程中的计划、谋略、模式、观念和定位的集成,是对事业发展整体性、长远性和基本性的谋划,是实现战略目标的路线方针。

“农村包围城市”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条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背景下,汲取了各地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综合考虑了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特征,提出的夺取中国政权的战略思想。

这是一种取得实效、加快进程的英明策略,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长远考虑。

在上海海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正确的战略思想,也需要对事业长远发展、快速发展有一个策略、定位、路线上的考虑。

早在“十五”初期,我局在“加快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的背景下,适时提出了“整合中段、发展两翼、挺进东海”的发展战略。

十年来,我局在这个战略路线的指引下,不断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建设洋山港、外高桥、宝山、崇明等外港海事处,取得了如今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可以讲,科学、到位的战略思维会让发展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和十年前相比,上海海事局面临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国家大环境来讲,服务型、责任型的政府建设不断深入,要求海事执法机关显著提高服务水平和履职能力;从上海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来讲,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快速通道,社会安全需求日益增加,要求海事主管机构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贡献最大的力量。

因此,我们的发展战略不能再停留在原有地域扩张的阶段,必须与时俱进地与时代合拍,必须要向更加科学、与实际情况更加紧密联系的发展策略转变。

说到底,我局的发展战略就是能让上海海事获取更多发展动力、发展空间、发展资源的途径,是突破现有瓶颈,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取得更好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及建议

“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及建议

“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及建议作者:宋建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7期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事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分析国内外发展的宏观环境,对科学谋划海洋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海洋战略地位更显突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明确要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着力构建和推进与我国国际地位、国家权益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海洋事业,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

加强海洋经济的指导和调节,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将沿海打造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前沿,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不断增强,保障通道安全任务更为艰巨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中“中国元素”凸显。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

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加大,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上升,有利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余地。

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进口为第二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航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腾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5%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世界航运市场近1/5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集装箱来自中国,我国商船队的航迹遍布世界1200多个港口,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大国,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三)资源瓶颈凸显,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对资源需求也持续增加。

海洋被誉为“蓝色国土”,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3。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规划实施的若干建议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规划实施的若干建议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规划实施的若干建议作者:赵西君费洪平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20期摘要:针对“十一五”时期我国密集出台的区域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认为当前区域规划在制定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个性不突出,在实施中存在法律保障欠缺、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编制颁布《区域规划法》、加强区域规划实施监测、转变区域规划实施理念等五项建议。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区域规划;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3;F127一、“十一五”时期区域规划追述区域规划一般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对象编制的具有空间性和约束力的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或省级总体规划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对发展什么产业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较多。

因此,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

目前,区域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作用越来越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已重点突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并逐步明确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十一五”期间,也着重对一些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重点开发地区等进行了规划。

2009年,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同年,出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全新的宏观战略考虑,区域振兴规划频繁出台,先后出台了12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其数量超过了之前4年的总和。

由此可见,区域协调发展已经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

这也表明,中国的经济区域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新格局迈进。

至此,我国已经进入区划协调发展的大转换期。

二、区域规划实施反思目前,区域规划仍是我国规划体系中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总结反思“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规划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如下几点问题:(一)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多于实践2009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十余个区域规划,其中,东部地区6个,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两个,完全打破了先前国家级区域战略规划的稀缺性和珍贵性的传统。

十二五纲要规划

十二五纲要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公布 2010年10月27日20:47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期间的城市发展及城乡统筹

十二五期间的城市发展及城乡统筹

十二五期间的城市发展及城乡统筹牛凤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就“十二五”规划中的城乡统筹问题做一个交流。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工作者,我希望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思考能够转化为政府部门决策时的参考,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座的是发改委系统的一些领导,尤其使我感到高兴,我研究的方向,跟诸位所从事的领导工作应该是契合的,这是令人高兴的。

我的看法更多的是我从事多年学术研究的个人见解,有些个见解不一定跟目前的主流观点完全一致。

但是,我认为我对中国总体形势的看法,以及对城市化和城乡统筹问题的看法还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所以我认为我现在的观点还是正确的。

我也希望提出来,有不同的地方可以讨论。

现在正在进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或者编制前的准备。

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城乡统筹问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编制规划中,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我发言的主题首先围绕“三农”问题;第二个是围绕城市问题;第三个是有关城乡统筹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再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规律。

以农业为基础是政策,是战略,这两个表述是不同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个判断是永远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但是我要说的是,农业本身不具备代替积累的功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人类要生存,首先得吃饭,农业是提供食物的产业部门,所以它是基础。

马克思说超越农业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生产率,这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说他不具备代替的积累功能呢?我们现在吃东西希望吃新鲜活的东西,我们吃去年的存粮可以,吃前年的存粮也可以,大家想一想上一代的粮食能吃吗?我们现在能够继承我们前人的,比如说他留下来的遗产是什么,秦始皇兵马俑现在我们能继承,是我们的文物,无价之宝。

明长城,我们可以继承,但是明代的粮食我们能吃吗?不能吃。

就是这个意思,农业生产不具备代替积累的功能。

学案(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案(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3.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 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河网密度大的影响:①耕地以水田为主 松嫩平原 ②发展水产养殖业③机械化水平低
3.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 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小的影响:①耕地以旱地为主 ②机械化水平高
特征: 1.具一定的面积、形状和_边界_(明确、过渡) 2.区域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行政区 自然区 3.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4.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 5.区域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
自然区:有过渡性的边界
湿润区边界是过渡性的;
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自然区:有过渡性的边界
昆仑山 祁连山 秦岭——淮河
矿产 资源 共性
贫乏
温带季风气候,虽雨热同期, 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 暖季节短,生长期短。水热条 件组合不如长三角地区 ①以黑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旱地 ③土地较为集中 ④人均耕地较多(人少地多)
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
季风 同期 ①地形以平原 ______地区,②气候以 _____气候类型为主,雨热 ___
交通
人口 等差异。
48°N
松嫩
平原
43°N
长江三 角洲
30°N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异同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纬度位置:30°N附近, 纬度位置:43°N -48 °N, 地理 海陆位置:东部沿海地区 海陆位置:东北地区的中部 位置 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不 条件 同 雨热同期 点 ①以水稻土为主②耕地 土地 类型是水田 ③土地较分 条件 散, ④人均耕地较少

我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规划里关于政策建议部分的解读

我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规划里关于政策建议部分的解读

1、全面的湿地利用与保护规划措施规划措施具体内容目的意义自然湿地保护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保护小区等强化保护设施设备、增强保护管理能力,着力扩大自然湿地保护面积,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退化湿地恢复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湿地污染防控、有害生物防治等逐步修复退化湿地的功能,改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湿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退田(耕)还湿、退养还滩、退(禁)牧还湿等减轻湿地的开发利用程度,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湿地调查监测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由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程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和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为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公约》履约服务2、规划思路(1)主要针对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重点考虑沿海湿地、高原湿地、鸟类迁飞网络、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泥炭湿地以及跨流域、跨地区(跨国界)湿地,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形成国家层次示范效果。

(2)加大对科研、宣传、管理、培训以及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科技支撑与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对湿地社区的扶持力度,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3、规划原则一是落实目标,分步实施。

根据最新的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以及湿地保护的发展形势,以“十一五”已经实施的湿地保护工程为基础,对《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阶段目标进行全面落实,有步骤地分步实施。

二是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以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区域为单元,根据我国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合理布局,同时,衔接国家、各部门已经批准实施的其他相关规划,协调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保护优先。

在充分考虑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设建设项目,因地制宜,保护优先,加强湿地区生态系统以及保护网络系统的整体保护,突出保护和治理的整体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q r me t fc o d n tn he r go a c n my. So dvs s a e gv n t lusr t h tt o e o he srt g s e uie n s o o r i ai g t e in le o o me a ie r ie o il ta e t a he c r f t tae i y c n i r d t e t o r i ain o m p e y tms, i h i l d h y h o iai n o a d a c a c n mi nd o sdee o b hec o d n to fco lx s se wh c ncu este s nc r nz to fln nd o e n e o o ca
is s ta xe ta d tr e r a a d p e e s p e i n r e iw r m e p ltc l s co — e o o i n coo i a t paile t n n a g ta e s, n r s nt r lmi a y r ve fo ag o o iia ,o i c n m c a d e l gc l pon fv e i to i w. The sr t g sno n y b s d o he n e o s fg r ai n litr ss a d s c it b lo te ure tae y i to l a e n t e d t ae uad n to a n ee t n e ur y uta s h g nt
2 col ra n ni n etl c neH ay om l n e i , a n2 30 C i ) .Sho o UbnadE v om n i c , u inN r a i r t Hui 2 30,hn f r aSe i U v sy a a
Ab t a t T e at l e ie h a i g o v r l sr tg fln n c a u n “ we t ie—y a ln”fo s r c : h ri e d f s t e me n n fo e al t e y o d a d o e n d r g T l h F v c n a a i f e rP a r m
Ov r l r t g n De eo i e a lSt a e y o v l p ng Chi a’ n n e n du i g t n S La d a d Oc a r n he “Twe fh v lt Fi e—y a a e r Pl n” Pe i d: o r p c Pe s e tv r o Ge g a hi r p c i e
e oo ia u s se . o i l u s se o r i ai n a d t e c mp e e sv ne r t n a n l s b y t ms rm h c lgc ls b y tms s ca b y t msc o d n t n h o r h n i ei tg ai mo g a I u s se .F o t e s o o
战略与 决策
基 于地 理 学视 角的“ 十二 五” 间我 国海 陆统 筹方略 期
基 于 地 理 学 视 角 “ 二 " 问我 国海 陆 统筹 方 略 的 十 五 期
鲍 捷 吴殿 廷 蔡 安 宁 胡 志 丁 , , 一,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学 与遥 感科 学 学 院 , 京 10 7 ;.淮 阴 师 范 学 院 城 市 与环 境 学 院 , 苏 淮安 2 3 0 ) 1 北 0852 江 23 0
B i W U Din—t g , AIAn —nn , h —dn AO Je , a i C n ig HU Z i ig
( .S h o o eg a h , e ig N r a n e i , e i 0 8 5 C ia 1 c o l fG o r y B in o l i r t B in 1 0 7 , hn ; p j m U v sy j g
搭 建 一 个 初 步 的分 析 框 架 , 同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 我 国“ 十二 五 ” 间海 陆统 筹 发 展 战 略 规 划提 供 初 步 建议 。 期
关 键 词 : 陆统 筹 ; 理 学 ; 十 二 五 ” 划 ; 略 海 地 “ 规 方
中 图 分 类 号 :2 5 F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7 3 2 1 ) 5— 0 1一l 10 9 5 (0 1 0 0 0 1

要 : “ 二 五 ” 划 海 陆 统 筹 战略 从 空 间 范 围和 目标 范畴 上 界 定 了其 内涵 , 地 缘 政 治和 社 会 经 济 生 态 角 对 十 规 从
度 进 行 了初 步 述 评 , 为 海 陆 统 筹 既 是 维 护 国 家 利 益 和 战 略 安 全 的 需 求 , 是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的 迫 切 要 求 。 认 也 提 出 了我 国海 陆统 筹 战 略 对 策建 议 , 为 海 陆统 筹 的核 心 内容 是 海 陆 区域 复 杂 系统 的协 调 , 过 程 包括 海 陆 生 认 其 态环 境 子 系统 的统 筹 , 陆 经 济 子 系统 的统 筹 , 陆 社 会 子 系统 的 统 筹 以 及 海 陆之 间 社 会 、 济 、 态子 系统 之 海 海 经 生 间的 综 合 协 调 。从 空 间层 次和 规 模 尺 度 转 换 的 角 度 , 建 了我 国 海 陆 统 筹 战 略 选择 模 式 , 构 旨在 从 地 理 学 的视 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