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_闯关东_的叙事学特征及其文化吟咏功能

合集下载

论《闯关东》热播与主流意识形态书写

论《闯关东》热播与主流意识形态书写

论《闯关东》热播与主流意识形态书写
裴锦花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41
【摘要】将《闯关东》剧作置于当代社会与全球化语境中,其文本所蕴含的当下重要冲突和斗争中的社会性话语就获得了一个阐释的视角,文本运用各种修辞形式所兜售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中国人形象也获得了文化政治意义上的解读,试论主流意识形态的书写是《闯关东》热播的一个重要时政因素。

【总页数】3页(P262-263,264)
【作者】裴锦花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海南海口 57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闯关东》热播与大众审美心理的探析
2.重建身份——评热播电视连续剧《闯关东》
3.对《闯关东》热播过后的思考
4.让文化新闻发挥媒体影响力——《闯关东》热播背后的思考
5.开掘中国经验书写中国故事——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热播原因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电视剧《闯关东》的板块式结构

浅谈电视剧《闯关东》的板块式结构

浅谈电视剧《闯关东》的板块式结构
昃文江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电视剧《闯关东》通过朱开山一家从山东逃荒到东北近三十年的传奇故事,对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辛酸经历进行了深情回眸,对山东人不畏艰险、开拓创业的精神品质进行了歌颂。

《闯关东》按照时间地域的不同,可分解为四个板块:淘金篇、农耕篇、商业篇、开矿篇,每个篇章独立成戏,因此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电视剧一个核心事件、一个集中地域的“双一原则”的板块式结构。

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板块式结构在该剧中的运用与意义: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昃文江
【作者单位】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视剧声音创作中的生活真实——电视剧“闯关东2”声音创作谈 [J], 党望
2.自强不息朱开山厚德载物闯关东——电视剧《闯关东》现实意义分析 [J], 董从斌;张维刚;赵鑫
3.浅析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结构特征 [J], 耿洪杰
4.电视剧中的地域文化倾向研究——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例 [J], 马薇妮
5.电视剧声音创作中的生活真实--电视剧《闯关东》(中篇)声音创作谈 [J], 党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叙事模式是叙事作品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成熟稳定的叙事规范,与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习惯有密切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深层次对应。

叙事模式是一套复杂多层次的规范体系,从结构层来看可分为“主结构”与“次结构”两个层面,本文试图透过中国电视剧叙事结构的“构架”与“纹理”,探讨其对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主结构中国长篇电视剧的人物设计和情节分配首先受制于“主结构”的需要,“主结构”于故事层指电视剧的主要故事构架;于意义层则相当于李渔所言的戏剧的“主脑”,有的学者称之为“主控思想”,①剧中众多人物、情节乃至细节从根本上都受制于“主结构”的有机支配。

电视剧《大宅门》紧紧扣住“大宅门”展开,“大宅门”作为一个老字号药店在特殊时代下的命运以及宅门内外人物的命运成为该剧重点表现的对象,而从中发掘文化感和历史感的厚重气息构成了其精神主旨。

这是该剧在故事基础上发掘的思想内核,作为“主脑”统领起复杂的长篇叙事,使各种结构要素得到有机分配与组合。

当一部电视剧的“主脑”确定以后,于技术层面首先要维持主线的清晰完整。

在时间意识的统领下,电视剧强调整体框架的明晰性,这与中国民间说唱文学惯用的“一线穿”有相似之处。

这种“一线穿”的线性结构紧密围绕主事件和主要人物编织情节,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其一,看重叙述者串联故事的功能。

叙述者在古代说唱文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使过渡到书面体小说也经常留下说话者的身影。

其叙述除了承担分配故事情节、承上启下的过场职能,还维持了故事的统一感。

随着电视剧讲述故事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叙述被有意识有区别地加以运用,在故事、情绪、节奏等多重结构层次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二,随时间的进展自由流转。

“一线穿”对于篇幅较长的电视剧而言往往不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发展与结束,而是镶嵌在时间坐标里依照时间流程与人物境遇变化来组接故事,这成为电视剧叙事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其三,采用“脱卸”技巧完成对人物和情节的衔接转合。

闯关东 结构分析

闯关东  结构分析

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从清朝末期至“九一八”事变前夕,由于自然灾害、土匪横行等原因,迫于生计的朱开山一家从山东历尽艰辛万苦闯荡东北的影视作品,真实再现了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

作品将人情、人性、人生以及民俗、民心、民生融入剧情之中,重点塑造朱开山这一富有鲜明个性的平民英雄,描绘了一幅我们的先辈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哺育后代的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撼人心魄的人物命运,坚实厚重的文化意蕴,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有助于鼓舞当代社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这部电视剧堪称是近几年来少有的电视剧精品,给当前的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风,这种成功得益于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指出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剧艺术的向上之路。

所谓史诗, 是指能够全方位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历史命运的英雄故事, 包括神话、传说和历史演绎。

其实在笔者看来, 史诗就是诗史, 即诗化的历史, 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不断积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和内涵的开放性。

“史”是“真”, 而且必须“真”; “诗”是“艺”, 是“美”。

“闯关东”是历史, 是一段真实的移民史。

通过电视剧《闯关东》大致可以看出上个世纪初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 军阀混战、外敌入侵、饿殍遍地、流民成群, 而相对稳定、富饶与开阔的关东, 便成了移民们流亡的目的地, 歇脚定居的桃花源。

白山黑水、深山老林, 退可守、进可攻, 理想的栖息地。

《闯关东》是诗, 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移民诗。

通过电视剧《闯关东》大致可以领略到那些“关东客”们的爱恨情仇, 那些被迫远离家园又时时回望家园, 再次重建家园的磨难艰辛。

那么, 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才能呈现那一段历史, 那一脉精气神, 当是编导们认真思考的。

现实主义, 不错, 就是现实主义的再现。

《闯关东》的实践证明, 没有过时的主义和方法, 只有心灵的丰富深刻亦或浅薄粗鄙。

《闯关东》语言的地方特色浅析

《闯关东》语言的地方特色浅析

《闯关东》语言的地方特色浅析作者:邹仁平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04期[摘要] 《闯关东》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很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

《闯关东》是一部史诗力作,其中涉及了东北人、北京人、山东人,等等。

但以朱开山一家为代表的山东人是主要的,因此,山东方言成了本文的研究重点。

主要从《闯关东》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句式以及独特的熟语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闯关东》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 闯关东语言特色山东方言熟语《闯关东》是著名平民作家高满堂搭档著名编剧孙建业历时数年、六易其稿的呕心沥血之作。

小说以山东章丘人朱开山夫妇和3个儿子闯荡关东的故事为主线,塑造了以朱开山、朱传武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群像,在广阔的民族、地域、人生背景中发掘白山黑水间血染的民族英魂,笔底舒卷风云之色,洋溢着关东寥廓而雄健的气息,那从苍莽悲郁的土地上蒸腾而出的阳刚之美力透纸背。

《闯关东》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可谓精彩,而其语言更可谓亮点:亲切自然如闲话家常,活泼生动贴近现实,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闯关东》是一部史诗力作,其中涉及了东北人、北京人、山东人,等等。

但以朱开山一家为代表的山东人是主要的,因此山东方言成了本文的研究重点。

山东方言的使用很好地诠释了山东人的朴实和真性情,使人物产生了强有力的亲切感。

本文主要从《闯关东》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句式以及独特的熟语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闯关东》的语言特点。

一、《闯关东》具有地方特色词汇、句式山东话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其中,人称代词和日常生活词语,很少会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就成为方言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

山东人习惯用“俺”、“俺们”来称呼自己。

如姥姥家出事,传文在回家路上遇上乞丐,他说:“你们别缠着俺……俺有急事”;随处可见的还有“俺娘”“俺爹”等。

人称代词:“爹娘”,爸妈;“姥娘”,外婆;“小小子”,小男孩;“闺女”,年轻女孩;等等,具有很强的山东地方特色。

《闯关东》电视剧的对位叙事艺术

《闯关东》电视剧的对位叙事艺术

闯关东》电视剧的对位叙事艺术《闯关东》是山东电视台2008 年倾力打造的一部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电视剧,以朱开山一家人的命运变化为线索,朱开山由工而农而商,从老金沟、放牛沟、元宝寨到哈尔滨,艰难谋生,自强不息,突出了敢“闯”奋进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成为有着鲜明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优秀剧作,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热评。

《闯关东》的成功,当然有题材和演员功力方面的因素,但剧作开合有致多姿多彩的叙事艺术,特别是对位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剧作成功的内在保证与主要原因。

一、《闯关东》的对位艺术对位本是音乐术语,指根据一定的规则以音对音,把两个或几个有关但是独立的旋律合成一个单一的和声结构而每个旋律又保持它自己的线条或横向的旋律特点。

它是复调音乐的主要创作技法。

前苏联巴赫金借用它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称其小说为“复调小说”,指出陀氏作品中作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产生了一种“多声部”、双声语、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我在此仍把对位作为文学批评术语使用,指的是同一群体或类型的事物相对相生的集合对应关系。

其艺术法则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辩证统一,前者是指从关注事物的一般性中发现、塑造事物的特殊性,后者是指从展示事物的特殊性中提炼、概括事物的一般性。

其主要方式包括两两对应对位和一多对应对位。

从逻辑上说,对位是事物自然的逻辑关系,而艺术作品中的对位运用,是对生活中各种对位关系的抽象和概括,是典型化的一种综合技巧。

对位的主要美学功能是映衬、比较和对比。

在叙事作品中,对位又可分为人物对位和情节对位两种。

人物对位可以从关系、功能等方面展开,形成关系人物对位和功能人物对位两种对位形式。

情节对位可以从事件原因、方式、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

从全剧看,对位是《闯关东》最基本的人物塑造和结构手法。

从人物塑造看,其以家庭为单位结构全剧的做法,从血缘和伦理上决定了关系人物对位运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其中男性系列和女性系列各成一系,主要角色相映生辉各具个性,在比较和映衬的对位之中彰显各自风流。

民俗学视域下的《闯关东》

民俗学视域下的《闯关东》

民俗学视域下的《闯关东》《闯关东》是08年春节在央视8套热播的开年大戏。

该剧的播出在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闯关东》这部影视作品中为大众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现象。

其中涉及关东、山东地区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如:民间戏曲、婚礼、祭拜、寿庆等。

“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关东路上的闯荡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波折磨难。

所谓“关东”是指以山海关为界,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地域。

那么,“闯关东”就是指人们从华北地区向东北三省地区的迁徙活动。

“闯关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但本文主要研究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闯关东”。

先看其乡里社会民俗。

“闯关东”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东北那一望无际、广袤肥沃的黑土地和霜刀雪剑的恶劣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一批批豪爽、大气的东北人,这也许正应和了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闯关东”的人本身都是不甘贫困现状的人,都是思想活跃者。

他们来到东北后,虽然看到东北没有预料中那么可怕,但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他们原以为在东北,进到林子里就能打到狍子,用瓢舀就可以舀到鱼,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闯关东的人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他们却在此扎下了根,他们执著的性格让他们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闯关东人。

但在东北人豪放的性格中,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份人的性格又有所不同。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辽宁奸、黑龙江虎、中间夹个二百五。

”笔者理解这句顺口溜的意思是说辽宁人聪明,做事不死板,有经商的头脑;黑龙江人都颇似黑旋风李逵,敢打、敢闯、敢拼;吉林人做事总是不前不后、不温不火。

这三个省份人的性格之所以有这样大的不同,除了因为三个省份的地理环境有细微的差别之外,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齐鲁大地数以千万计的山东人闯关东给东北三省人整体性格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批一批的闯关东人途经辽宁、黑龙江、吉林,有经商头脑的闯关东人闯到了辽宁;有敢闯敢拼精神的闯关东人闯到了黑龙江;而剩下的人只敢留在吉林。

范式与观念:“闯关东”系列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范式与观念:“闯关东”系列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作者: 艾志杰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评论
页码: 118-12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高满堂;央视一套;电视金鹰奖;爱情故事;叙事艺术;家庭观;叙事结构;收官之作;国族;
当代电影
摘要:“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大规模人口迁徙现象,“闯关东”系列电视剧以这一历史现象为蓝本,通过“小”家庭的故事展示“大”时代的沉浮。

2008年登陆央视一套的《闯关东》在业界广受关注,并荣膺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奖和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2009年,《闯关东中篇》又一次引发热议。

2013年,作为高满堂“闯关东系列”收官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景, 也默契应和了不畏艰难险阻革新求进的 时代潮流。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 主人公朱开 山的身份转换及阶级属性的更迭被淡化和掩 盖, 一切叙事进程和故事架构都臣服于英雄主 题和神话概念的表达与建树。从这个意义上 讲, 《闯关东》一剧就如许多专家 所 评 论 的 一 样,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重新确认和宣扬了一种 价值、一种精神, 一种以民族优秀 文 化 和 价 值 标准为内容核心的“闯关东”精神: 与艰苦磨难 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的进取精神 ; 与 人 生 命 运抗争、无畏于任何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 为 改 变 贫 穷 落 后 与 自 身 品 性 和 社 会 环 境 抗 争 、无 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自力更生精神; 扶危济 困 、无 私 相 助 、和 睦 共 处 、和 谐 友 爱 的 团 结 精 神, 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世态, 积极自觉 地恭敬俭让、礼义诚信、宽恕仁厚 的 人 生 准 则 和道德坚守。《闯关东》也恰是以这样的叙事形 态和价值隐喻, 深深打动契合了广大受众和主 流意识在一个特殊情境下的接受心理: 年关与 祝福、打工与梦想、祈祷与向往、拼搏与成功 、 革 新 与 坚 持 、求 进 与 团 结 、教 化 与 娱 乐 、匡 正 与 引 导 。 外 出 民 工 的 闯 荡 经 历 、改 革 进 程 的 步 履 维艰、社会道德标准的颓堕、理想 追 求 的 欹 斜 与人生价值导向的更迭, 一系列的社会现实与 问题存在都在传奇性的电视文本中完成了自 己的意义指涉。《闯关东》在对国族文化传统道 德标准与精神价值的确认与重拾中, 也完成了 自己隐喻 /神话式的叙事形态建构, 以自己的 磅礴大气吼出了 “为了希望我们永不放弃”的 进取长歌。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 M 文本阐释 65
文本阐释
图景的四个主要叙事段落: 关东相聚 、老 海 嫁 女、商帮争斗和矿产风波, 形成了类 似 于 中 国 古典小说《西游记》“糖葫芦”式的叙事格局。全 剧以此为基, 对四个大的叙事段落分别做了放 射性展开, 将走荒、淘金、学戏、伐木、放排、农 耕 、采 矿 、经 商 、赶 垛 、绑 架 、落 草 、劫 法 场 、土 匪 火并、官兵剿匪, 以及法庭抗辩、街巷阻击、血 溅庭院等故事情节, 分别穿插于各个主要的叙 事段落之间, 利用平行、闪回等镜头调度技巧, 在主辅线索的交叉和联结下, 形成了以朱开山 一家为叙事主干的双线索 “核心— ——卫星式” 讲述模式。
与这种叙事结构和讲述 模 式 相 适 应 , 《闯 关 东 》的 戏 剧 冲 突 设 置 大 量 吸 收 了 中 国 古 典 通 俗文学和民间口头说唱艺术的手法和技巧, 将 由 日 常 生 活 所 造 成 的 矛 盾 冲 突 、由 突 发 事 件 所 造 成 的 矛 盾 冲 突 、由 自 然 环 境 和 时 代 背 景 所 造 成 的 矛 盾 冲 突 、由 人 物 性 格 所 造 成 的 矛 盾 冲 突 等融会贯通到各个叙事段落之中。在每一个大 的叙事段落中, 分别设立一个最主要的戏剧冲 突, 在此段落叙事下的所有次级叙事情节均围 绕着这一主要的矛盾冲突而展开。如在第一个 大的叙事段落内, 无论是走荒、淘金、卖身和学 戏, 都紧紧围绕着主要的段落戏剧冲突— ——朱 家一家人的“聚”和“散”而展开; 而在第二个大 的叙事段落中, 放排、伐木、落草与绑架等次级 情节也都由朱韩两家的婚事风波所引起而延 伸 , 朱 开 山 的 退 忍 、逊 让 、责 子 与 韩 老 海 的 霸 道、进逼、爱女心切等冲突构成了推 动 该 叙 事 段落内全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样地, 在 第三和第四两个大的叙事段落中, 所有的次级 叙 事 情 节 也 都 基 本 围 绕 着 热 河 、山 东 两 股 商 帮 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朱家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 冲突、较量、搏杀而架构展开。在这些不同的叙 事段落之间, 次级情节的安排和出现, 在服务 于段落中心叙事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向观众制 造着剧情发展的高潮和看点, 而四个大的叙事 段落, 又都紧紧围拢着以朱家为中心的主线叙 事展开, 并在其中细密穿插进辅线叙事中鲜儿 闯荡关东的所遭所遇, 在主辅两条线索的交叉
作品, 其实都是在以恰切的叙事技巧, 追慕和 契合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最高审美理想范式( 即 叙事学理论意义上的 “神话原型”) 活动的体 现。《闯关东》截取自清末 1904 年日俄战争爆 发到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这 段 动 荡 的 年代作为叙事背景, 在极富传奇色彩的时空浓 缩和情节提炼中, 通过对朱开山一家人闯荡关 东坎坷经历的追踪和记录, 不仅成功塑造了平 民英雄朱开山的形象, 同时也在历史和传奇的 双重规约中, 在 52 集的叙事篇幅里完成了一 个由天灾人祸史实移向个人奋斗心路历程的 民族寓言建构。
一、《闯关东》的叙事形态
美国文艺理论家雷·韦勒克和奥·沃 伦 在 分析人类的艺术思维活动时认为, 人类在自己 的 思 考 、认 知 行 为 中 存 在 着 一 种 隐 喻 式 和 神 话 式的逻辑建构活动, 一切艺术创造, 都无不浸 淫在它的色彩和规约之中, 文学和艺术的功能 与意义就体现在这个建构过程当中。"从这个 意义上讲, 无论历史、小说、诗歌, 还是影视剧
在隐喻 /神话式叙事形态的左右下, 《闯关 东》将家族史与社会史巧妙融合和对接, 以小 人物反映大事件、以家庭活动反映历史变迁、 以普通百姓成就时代英雄, 借助对主人公勇 敢 、智 慧 、坚 韧 、果 决 、礼 让 、爱 国 等 优 秀 品 质 的 礼赞与颂扬, 最终完成了其对家国叙事意图的 意义架构和现实指涉。在全剧的叙事进程中, 这种叙事形态最重要的体现就是 “闯关东”精 神的生动再现和朱开山人物形象的荧屏塑造, 它 们 成 为 《闯 关 东 》全 剧 追 慕 民 族 文 化 最 高 审 美理想范式叙事进程中抽象价值和具体形象 的典型代表。朱开山及其家人在社会和个人处 境都迭遭困难挫折和艰苦险遇的情况下, 所依 然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及坚执固守的道德底 线与人格良知, 不仅是朱家一家人与人生命 运、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不屈抗争的影像表 现, 同时也是整个闯关东人群体精神世界的缩 影和象征。在朱开山的身上, 凝结着编导和观
分合中, 将主线叙事的在一起, 从而 在整体上形成了对整部剧情发展节奏和叙事 张弛度的有效控制, 既收得拢又荡得开。
在辅线鲜儿的叙事进程中, 《闯关东》进一 步吸收了民间文学说唱艺术的叙事技巧和情 节设置模式, 大量采用了突发、巧 合 等 偶 然 事 件 作 为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建 构 戏 剧 冲 突 的 推 动 力 量 。 从 走 荒 路 上 传 文 患 病 鲜 儿 卖 身 、到 投 身 戏 班遭遇失身, 再到林场巧遇传武、放 水 排 与 传 武失散、妓院巧遇震三江、二龙山落草, 以及再 到后来的劫法场、被捕、抗敌等情节, 都是以极 富民间文学口头说唱艺术特点的传奇模式架 构和展开的。其实, 从叙事学层面上来说, 电视 文 本 本 来 就 是 “在 口 头 和 文 学 两 个 相 冲 突 的 表 现形式交互作用之下产生的结果”!, 这 倒 恰 恰应合了电视叙事的表现特性。突发事件和偶 然性的巧遇在这里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 高潮的不断出现, 同时也以自己的 意 外 、惊 险 和刺激性构成并体现了《闯关东》的“闯”字 特 色; 包括土匪、官兵、土豪、乡霸、士绅、矿工、垛 夫 、流 氓 、荒 民 、妓 女 、瘾 君 子 、留 学 生 等 各 色 社 会人物, 都在“闯”的经历中以传奇性和写实性 兼具的特征被囊括于其中。
64 文艺评论 2008 3
众对国族与家乡文化的认同, 也承担着整部电 视剧叙事内容的最终导向和文化符码功能, 他 是个人神话情结的代表, 也是民族文化价值体 系的隐喻。
罗兰·巴特( R·Barthes) 曾在其《神话学》和 《符 号 学 的 要 素 》 中 详 细 阐 述 过 这 种 叙 事 形 态 下人物符码的三个“所指”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 完成人物形象“自足完满”指涉意义的阶段, 即 人物形象只构成对个人事件和生命流程的再 现, 如照片代表实物一样形成封闭的意义表达 系统。第二个层次则提升至文化层面, 人物形 象的意义不再是单纯地用来指涉自身, 而是扩 展延伸到与社会评价标准相关的群体认定和 价值象征意义上来( 如汽车在当代社会中常象 征着朝气、自由与财富等) 。在第三个层次上, 叙事进程则进一步将人物形象在第二层次所 产 生 的 文 化 意 义 范 畴 融 合 凝 聚 成 为 全 面 性 、文 化性的领悟和一种现实性的世界观。在这个层 次上, 人物形象不仅成为文化体系和道德价值 的象征, 更演变成为指涉现实世界, 提供现时 行动参考的意义框架和价值符码, 人物形象在 第二层次上所承担的意象符码的能指迷思和 所指意义, 在此都融合转化为对现实行动力量 的最终确认。!
文本阐释
论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学特征 及其文化吟咏功能
杨状振
从 清 朝 咸 丰 十 年 ( 1860) 首 开 关 禁 至 民 国 期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以山东人为主体的 “闯 关 东 ” 现 象 作 为 中 华 民 族 发 展 史 上 一 次 大 规模的人口迁移壮举, 不但在当时就已经是被 中国北方民众所广泛接受的社会习俗, 而且在 上溯和下延的三百多年时间中, “闯关东”现象 也逐渐演变成为整个华夏子孙国族变迁和文 化融合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连续剧 《闯关东》即以这一历史史实为创作背景, 把千 百万个生命和家庭在复杂动荡年代中的生存 境遇和精神探求过程, 进行了大胆地“仪式性 凝缩化( ritual condensation) ”!。借助 二 元 对 立的叙事形态和人物设置, 《闯关东》不仅在善 良 与 邪 恶 、诚 信 与 奸 狡 、宽 容 与 狭 隘 、抗 争 与 屈 从、自然与文化的架构模式中, 成功地塑造了 神话叙事学意义上的父性英雄形象朱开山, 而 且还进一步通过这一叙事形态和人物形象的 塑造, 为当下的观众提供了进行国族、家乡及 混居世界文化认同和精神归依的参考框架, 充 分 、完 满 地 体 现 了 电 视 媒 介 所 具 有 的 “文 化 吟 咏( bardic function) ”功能和现实指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