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和接受的文化现象和表达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它既包括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融合了国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一、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1. 文化多元性: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吸收了国内外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例如,中国的流行音乐中融合了西方的流行曲风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2. 大众化: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层。
无论是电影、音乐、电视剧还是网络文化,都能够触及到大部分人群,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娱乐性: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强调娱乐性和消遣性,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需求。
例如,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在中国电视台的播出量很大,吸引了大量观众。
4. 互动性: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中。
5. 商业化: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化产品的制作、推广和销售都与商业利益紧密相关。
例如,电影、音乐和游戏等文化产品成为了商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1. 电影:中国当代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
例如,张艺谋的《英雄》和冯小刚的《手机》等影片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音乐:中国当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摇滚乐、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
许多中国歌手和乐队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邓紫棋、五月天等。
3. 电视剧:中国当代电视剧在国内受众广泛,涉及的题材和风格也多样化。
例如,都市情感剧、古装剧和军事题材剧等都备受观众喜爱。
4. 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网络文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例如,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广泛传播并深受社会大众喜爱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从大众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大众文化的起源、传播途径、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大众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结合当前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展望了大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加深入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和重要性,了解大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考。
【关键词】大众文化,定义,重要性,起源,传播途径,特征,影响,发展趋势,现状,未来展望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社会中广泛流行、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
它是以大多数人的口味和需求为导向,通过大规模传播和普及,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具有普及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众文化不仅反映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是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大众文化是现代化社会的产物,它通过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和市场经济等方式传播和延伸,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众文化的定义具有多重影响和意义,它是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大众文化的重要性大众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众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能够弥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促进社会的整合和稳定。
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并得到大众认可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源自于20世纪初工业化和大规模传媒的兴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大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大规模性。
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向广大人群传播,不再局限于小范围的特定社群或阶层。
它能够超越地域、国界和种族的限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语言。
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和娱乐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以满足大众的休闲需求为目的,追求轻松、快乐和愉悦。
大量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娱乐内容涌现出来,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娱乐消遣的需求。
大众文化具有大众化和折衷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倾向于平淡、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以迎合大多数人的喜好和认知水平。
在大众文化的共享过程中,各种元素进行了相互融合、协调和补充,形成了一种综合、综合、相互渗透的文化格局。
大众文化具有时尚性和流行性的特征。
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它会产生各种潮流、趋势和流行文化现象,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方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现代科技和传媒的发展。
20世纪初,工业化和大规模传媒技术的出现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成为可能。
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众文化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
大众文化的兴起还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社交形式和文化习俗开始逐渐消失,大众文化填补了空虚和需要。
源自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商业性、娱乐性、大众化和折衷化、时尚性和流行性的特征。
它的兴起与现代科技和传媒的发展、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密不可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娱乐消遣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摘要】大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市民社会的崛起而生产的,具有大规模传播和受众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受到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媒体发展的推动,扮演着社会统一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角色。
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电影、广播和电视等传媒的崛起,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特征包括流行性、大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
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但也容易导致文化同质化和思维模式单一化。
未来,大众文化将继续与科技发展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我们既要认识到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的消极影响,同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定义、背景、重要性、起源、发展历程、特征、影响、未来发展、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流行于广大人群中的文化现象和符号,是一种由大众群体创造、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包含了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艺术作品、娱乐产品和消费品,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
这些文化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受众覆盖面,能够快速地传播和影响社会。
大众文化旨在满足人们日常消费和娱乐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共同的文化体验和共同的语言。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还具有易接受和易传播的特点,能够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和创造者的文化形式,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引领着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对于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众文化的背景大众文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逐渐兴起。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且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和参与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活动。
它不同于高雅文化或次文化,而是从社会底层开始逐渐蔓延至上层社会,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无处不在,伴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电影、音乐、电视剧、时尚、游戏等。
一、大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传播和接收文化的能力大幅提升。
大规模的印刷和发行,以及影片和音乐的制作与传播,使原本只能被少数特权阶层所拥有和传承的文化,逐渐成为了大众所拥有和享受的对象。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1. 普及性:大众文化具有普及性,可以被广大大众所接触和参与。
例如,电影院、音乐会这些大众化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院、网络等渠道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的文化产品。
2. 多样性: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在这种跨文化的环境下,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韩国韩流音乐、日本动漫等都成为了世界各地的大众文化的代表。
3. 娱乐性和消费性: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娱乐性和刺激性成为了人们休闲时娱乐的重要选择。
与传统的高雅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注重娱乐效果,更能满足人们对于娱乐享受的需求。
同时,大众文化也成为了商业运作的重要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
三、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透过传媒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和交流平台。
大众文化具有社会化的特点,通过媒体传播和互联网交流,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区,人们通过分享和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另外,大众文化也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和接受。
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加了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大众文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体系和消费观念,一种面向大众、以娱乐为主的文化形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上层阶级文化。
随着电影、电视、广播、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的出现和普及,大众文化开始成为人们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
今天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普及性强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它是娱乐商品化的文化形态,只有得到大规模消费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
大众文化的制作和推广都是面向公众的,因而具有普及性强的特点。
例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传媒的受众面非常广泛,覆盖面几乎是整个社会。
二、流行性强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是其又一个特点。
因为大众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形态,所以必须要流行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资金,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娱乐性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以娱乐为主,它的商品为观众提供的是娱乐、消遣、放松等功能。
大众文化的产品,比如电影、电视、漫画、流行音乐等,都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乐趣而精心设计的。
四、商业化特征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流通都是以商业化为特征的。
因为大众文化的产品需要大规模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销售,这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的商业链条。
五、文化批判大众文化的兴起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文化批判。
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流通都是以商业化为特征的,而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往往是对立的。
生产和流通渠道的掌握者只关心商品本身的销量和利润,而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和经典的传承。
同时,大众文化向往人们消费更加浅显、表面化的东西,这也导致了人们文化素养的下降,影响了国民的文化品位。
六、文化多元化大众文化的兴起虽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但同时也加速了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因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流通使得文化产品得以迅速传播,人们接受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消费群体。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大众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即大规模生产、消费和传播的文化。
它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工业化社会,随着大规模媒体的发展而愈发普及和强大起来。
在这个进程中,大众文化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
大众文化具有大众性。
大众文化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工业革命和商业化的进程,大规模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和更广泛的方式传播,从而使大众能够普遍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杂志等,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听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
商业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众文化产品通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操作着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大量投资者和企业看到了大众文化市场的潜在商机,开始投身于电影、音乐、出版等领域。
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来研究群众的需求,推出符合市场口味的产品,利用广告和宣传手段来推广产品,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
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和娱乐性。
流行性是大众文化的一种特征,即文化产品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并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
这是因为大众文化产品通常追求新颖和刺激,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迅速传播。
大众文化产品大多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注重娱乐和消遣。
它们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以轻松、幽默或刺激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大众文化还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中涌现出各种样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无论是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文化,还是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文化都能在大众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大众文化通过吸纳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其他文化。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思想,从科技、消费、文化等各个维度切入来批判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批判理论,这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众文化批判不仅仅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而且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审视当今的文化建设,才能在文化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大众文化特点的透视和分析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
就如同中世纪的宗教、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自然科学一样,它以其自己的方式得到确立并深入人心。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高雅与后现代文化日益融合,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主导‘"〔1〕81。
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整体的透视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
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伊格尔顿就指出,在宗教正在失去它对劳动大众的控制时,文化曾经是作为一个代用品在场的。
我们可想而知文化力量的强大。
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已经由原先作为高雅、追求真、善、美和激发人们欲望的精神物品转变为受市场所主导、被消费所控制的商品,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
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意味着教养,肩负着教育的作用,起着引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
伊格尔顿认为",国家要繁荣,它就必须向其国民灌输适当类型的精神倾向;而这正是文化或教育的观念根据一种从席勒到马修•阿诺德的古老传统所预示的"〔1〕7。
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场文化和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怀疑主义的攻击,文化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从贵族式的"文明生活"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有的东西,文化曾经意味着巴赫和巴尔扎克,现在它已经扩展到海滨文化、警署文化、天空穿越文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思想,从科技、消费、文化等各个维度切入来批判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批判理论,这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众文化批判不仅仅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而且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审视当今的文化建设,才能在文化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大众文化特点的透视和分析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
就如同中世纪的宗教、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自然科学一样,它以其自己的方式得到确立并深入人心。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高雅与后现代文化日益融合,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主导’”〔1〕81。
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整体的透视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
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伊格尔顿就指出,在宗教正在失去它对劳动大众的控制时,文化曾经是作为一个代用品在场的。
我们可想而知文化力量的
强大。
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已经由原先作为高雅、追求真、善、美和激发人们欲望的精神物品转变为受市场所主导、被消费所控制的商品,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
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意味着教养,肩负着教育的作用,起着引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
伊格尔顿认为“,国家要繁荣,它就必须向其国民灌输适当类型的精神倾向;而这正是文化或教育的观念根据一种从席勒到马修•阿诺德的古老传统所预示的”〔1〕7。
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场文化和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怀疑主义的攻击,文化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从贵族式的“文明生活”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有的东西,文化曾经意味着巴赫和巴尔扎克,现在它已经扩展到海滨文化、警署文化、天空穿越文化等。
文化也不仅限于少数的工艺作品,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二)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商品。
在后现代社会,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文化和工业、贸易、金钱紧密相联,大众文化就像生产汽车一样被制造出来。
它的生产主要是关心什么可以出售,而不是什么有价值,更不管使用价值,只追求交换价值。
更为可怕的是,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大众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文化成为商品生产的一部分。
对此,伊格尔顿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宣称,如果艺术品是商品,那么商品也总是艺术品。
‘艺术’和‘生活’的确近亲繁殖,即在一个密封的循环里,艺术向已
经披上美学魅力外衣的商品形式看齐”〔2〕。
过去,殖民政策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而现在文化成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它像产品生产剥削剩余价值、军事侵略直接掠夺资源一样是为了获取市场和利润,与以往相比手段更加隐蔽。
(三)大众文化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大众文化将西方社会弄得分不清方向。
这种商业性、有组织的大众文化的出现,对文明价值观的继续存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大众文化并非仅仅是对高雅文化的公然挑战,而使得文化从高雅走向世俗,而且它破坏了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
过去文化与经济属于两个过程,是互不影响的,而现在文化与经济紧密地融为一体。
“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3〕。
因此,大众文化的反叛力量是高雅文化无法匹敌的,远远超过高雅文化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伊格尔顿指出,“高雅文化很难作为一种物质力量与文化工业的诱惑、一种宗教的偶像或一面国旗相匹敌。
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作为崇高的文化很难与作为力比多的满足的文化抗衡”〔1〕83。
这样它就消解了传统一体化、标准化的终极价值、唯一价值,使文化在价值观上处于无政府状态,表面上看是民主的、没有拘束的,社会大众更是处在无约束的狂欢中,在当下的享乐中舍弃了对社会应有的批判,抛开了对意义的思考,放弃了对价值的追求,这是一种没有底线、没有思考的吸毒式的文化享受,使人们从精神的禁忌与压抑滑到了宣泄与放纵的一端。
(四)文化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的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风格,它隐藏着政治的意蕴。
在后现代社会,文化问题不再是纯粹的文化问题,也成为政治问题的组成部分,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犬儒主义的全面投降。
后现代主义和政治纠结在一起,文化已经不是纯粹的文化,是一种孤芳自赏的产品了。
伊格尔顿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所出现的情况是,文化好歹都已经再次———而且是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第一次———成了政治斗争的一个领域”。
文化已经由解决办法的组成部分一跃而成为问题的组成部分,“一般文化与具体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再仅仅是一场有关定义的战斗,而且是一种全球性的斗争。
它是个现实政治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它是新千年世界政治格局的组成部分”〔1〕60。
那么文化问题为什么会成为政治问题呢?伊格尔顿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是政治失败的后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的政治骚动中悄然浮出,“无论后现代主义出自其他什么地方———‘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最终怀疑、先锋派的重新发现、文化的商品化、生机勃勃的新政治力量的出现,关于社会的某些经典思想体系和主体的崩溃———它也是,并且主要是一场政治失败的后果”〔4〕28。
二、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攫取剩余价值为目标。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有论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文化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也起到根本性作用。
在后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伊格尔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资本的本性,市场机制是促使文化商业化的动力。
伊格尔顿说:“市场是保证社会既高度解放又深深反动的最好的机制。
”〔1〕82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大市场的需求是为大众文化泛滥奠定条件。
“对于社会主义思潮而言,资本主义,这第一个真正全球性的生产方式,已经为一种更加积极的普遍性奠定了条件”〔1〕89。
第三,后发国家对现代性的渴望与追求,客观上促使了大众文化的全球化,这与后殖民主义也是紧密联系的。
“有些国家,在这个古怪的时间变形中,必须拼命地跑着追上现代性,是因为其他的国家认为他们在它的前面”〔1〕97。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庇护的意识形态为大众文化作了辩护。
“资本主义的掠夺行径通过自卫反应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封闭文化,而资本主义的多元论意识形态然后又可以将他们当作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加以赞赏”〔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