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四功”的具体运用

合集下载

二人转基本舞步

二人转基本舞步

二人转基本舞步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两个人共同表演的相声或小品。

而二人转的基本舞步则是指在二人转表演中常见的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

下面将介绍二人转基本舞步的一些常见内容。

一、进场舞步在二人转表演开始之前,演员通常会进行一段进场舞步。

这段舞步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演员可以选择跳跃、转身、踢腿等动作,配合音乐和节奏,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对台舞步在二人转表演过程中,演员通常会有一些对台的动作和舞步。

这些舞步一般是通过两个演员的配合来完成的。

例如,两个演员可以做出相互追逐、相互推搡、相互合作等动作,来表达剧情和情感。

三、互动舞步二人转表演中的互动舞步是指两个演员之间的身体接触和配合动作。

这些舞步通常是通过身体的近距离接触来完成的,例如,手拉手、肩并肩、背靠背等。

这些动作可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展示演员的默契和配合能力。

四、舞台舞步在二人转表演中,演员通常会利用舞台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舞台魅力。

例如,演员可以利用舞台的宽度和长度进行跳跃、转身、滑行等动作。

同时,演员还可以利用舞台的高度进行跳跃、翻转等动作,以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五、扮相舞步在二人转表演中,演员的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演员通常会通过服装、化妆和道具来展示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在扮相舞步中,演员可以利用服装的特点和道具的特点来进行舞蹈动作。

例如,演员可以利用长袖舞动、利用帽子、扇子等道具进行舞蹈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

六、落场舞步在二人转表演结束之后,演员通常会进行一段落场舞步。

这段舞步主要是为了结束表演,向观众致谢。

演员可以选择跳跃、转身、鞠躬等动作,配合音乐和节奏,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总结起来,二人转基本舞步是指在二人转表演中常见的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

这些舞步包括进场舞步、对台舞步、互动舞步、舞台舞步、扮相舞步和落场舞步等。

这些舞步通过演员的身体协调和配合,展现了演员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同时也丰富了二人转表演的艺术形式和观赏效果。

东北传统文化——二人传

东北传统文化——二人传

六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篇校本学习资源大兴农场学校主编创作:马云美工设计:马云第一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篇东北传统文化——二人传教学目标:了解东北二人传的历史,感觉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

东北二人转别名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作为东北独有的地方戏种,东北二人传已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它那精美的唱腔,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足以令人赞叹。

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东北二人传源头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

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二人传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东北二人传的特色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

东北人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

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二人转

二人转

Introduction
The term of the Er Ren Zhuan first appeared in the second year of Manchuria Kant (1934). In April 1953, at the first National Folk Music and Dance Conference in Beijing, Er Ren Zhuan of the Northeast Delegation participa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ficially, then the name, Er Ren Zhuan, was recognized by the national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Decline
Wit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transition, people's cultural life is increasingly rich,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hoices of entertainment. The traditional Er Ren Zhuan have gradually declined since the late 1980s. Performances of state-owned troupes has dropped dramatically, and in some places even the actor’s salary cannot be fully paid.
Thanks 王欣
Romantic love : 《西厢记》《回杯记》《送情郎》 National and regional culture: 《节气歌》 《回家》《老家》 People`s life: 《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打是亲来骂是爱》 Art of Er Ren Zhuan:《关东人与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二人转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深受人们喜爱。

其表演手段包括语言表演、动作表演、音乐伴奏等,下面将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语言表演语言表演是二人转的核心,也是其独特之处,二人转演员通常会用口才、语言技巧来表现各种情感、状态和形象。

语言表演的要点在于声音、节奏与语言的规范、准确、传神。

演员要具备清晰、纯正、有感染力的口音,准确使用语言技巧,如比喻、夸张、调侃等,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二人转的语言表演还包含丰富的行话、方言和各种乡土文化背景的语言表达,使得其具有浓重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底蕴。

二、动作表演动作表演是二人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可以是肢体表现,也可以是表情、神态、动作的协同配合。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向观众展现情节发展的过程,适时地根据剧情发展来源于表情的内涵描绘身份、性格、状态等。

在动作表演中,演员应注意形体、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细节的塑造,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三、音乐伴奏音乐伴奏是二人转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涉及音色、音量、节奏、和声和演奏技巧等方面,音乐伴奏需要具有在独特的旋律中表现二人转文化内涵的能力。

在演出中,音乐应该与剧情融合,避免音乐的独立性,同时准确反映表演情境,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二人转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员多加注意细节的处理,尤其需要注意台风、角色表演、心理画面、语言语调等方面的细腻刻画。

注重刻画出良好的角色形象,使得演出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可感染性。

四功五法的介绍

四功五法的介绍

四功五法的介绍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四功五法的介绍。

四功五法1.手、眼、身、法、步。

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

对此,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钮骠先生说: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

"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规矩和法度,否则就不是戏曲了。

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展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

2,手、眼、身、发、步。

发指甩发的技术,此说认为"法"是"发"的讹传。

3.口、手、眼、身、步"口"指发声的口法。

此说倡自程砚秋。

程砚秋先生归纳为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四功唱功唱功是戏曲表演中第一位重要的表现手法,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

最高标准的唱法是达到说的意境,不是为唱而唱,甚至不要给人以唱的感觉,而是以唱来强化唱词的语气,抒发人物的情感。

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来表达生活中说话一样的情景,切忌耍腔、找味、卖嗓的效果。

念功是与唱功同样重要的表演手段,甚至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

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如京剧的尖团字、上口字、平仄音的念法。

二要掌握吐字发音的正确方法,即用反切的拼音方式来念出字头、字腹、字尾,使每个字完整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要说明的是发花辙的字没有字尾,即不能归音)。

三要念出白口的抑扬顿挫,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和唱腔一样,要有轻重高低,疾徐长短。

四要念出人物个性,情感意境。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

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舞蹈化的真实,含蓄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

打功也就是武功,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

东北二人转的动作总结

东北二人转的动作总结

东北二人转的动作总结东北二人转在动作表演的技巧上有“唱、说、做(扮)、舞”四功。

唱功: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主要以唱为主,唱功讲究以下几个方面:“味儿、字儿、句儿、板儿、调儿、劲儿”,亦即是韵味要足,并且吐字要清,句子结构要完整,板头要严实,腔调要优美,唱得要有劲,才能达到引人入胜。

说功:即指说口。

说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口”,也叫作”套子口”,类似于现在的对口相声,一般为男逗女捧,内容风趣,讲究”包袱儿”,在老艺人当中流传有”唱丑唱丑,全仗说口,不会说口,别想唱丑”的说法。

另一种是”零口”,也叫作”疙瘩口”,也就是穿插在正戏中的说白。

说口词的体例一般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散文体的说口词大多为民间笑话;韵文体的说口词,也叫作”串口”,通常必须一气呵成,说得流利。

做功:(在吉林一带也称为”扮功”,即指扮演剧中人物)即指做派身段、表演动作。

通常要讲究”手、眼、身、法、步”五法,演员要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种类的感情。

表演时,二人”跳入跳出,分包赶角”,时而叙述故事,时而进入人物,也即所谓的”千军万马,全靠咱俩”。

东北二人转在20世纪初曾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30年代的时候又曾与评剧同台演出,所以现在戏曲表演的成分逐渐增加。

舞功:东北二人转的舞蹈主要来自于东北大秧歌,也吸收了诸如单鼓、凤阳花鼓等其他民间歌舞的成分,新中国建国后东北二人转又先后吸收了其他系种的诸多表演技巧,例如二人台、川剧及芭蕾的某些舞蹈技艺。

东北二人转舞蹈的基本动作可以概括为”跳、走、翻、扭、错、转、扇、抖、耍、打”十个字:其中”跳”是指各种跳跃技巧;”走”是指前后左右走法和步法;”翻”是指各种翻身动作;”扭”是指大小快慢各种扭法;”转”是指原地转身、行进转身、男女换位转身和二人挎肘转身等动作;”扇”是指扇动两臂和双腕;”抖”是指抖肩和抖腕;”耍”是指耍扇子、手绢;”打”是指打大板(大竹板及”碎嘴子”)、打手玉子。

其中最后两种是专属于东北二人转表演的绝技。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四功五法”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四功五法”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四功五法”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它是通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即“四功五法”的手段来反映历史或现代的人物、生活。

“四功五法”是一套完整的程式,这套程式是历代前辈艺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种艺术表演功夫和五种技术的合称。

也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做为一名演员要想真正掌握它,那是极不容易的,它包括了演员的全部基本功,是无穷无尽的。

在四功中,唱功居第一位。

唱戏就是以唱为主,无论是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各个地方戏的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唱功的佼佼者。

他们各有各的表演艺术,各有各的唱腔风格。

他们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炼,又经过了无数前辈老师的精心指导,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创立了各自艺术流派。

所以一提起我们的豫剧艺术,首先就想到的是流派艺术。

在这些流派艺术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性演出剧目,有着广为传唱的典范性唱段。

比如说,常派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陈派的“崔氏女一阵阵雷如梭”、“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望爹爹修本章与那囚主开脱”、“自那日焚王宫比武射箭”;崔派的“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九尽春回杏花开”、“老公爹消消气你忍哪忍哪忍”、“陈奎好比一只虎”、“咱居家好比一盆火”;马派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老身家住南阳地”、“小郎门外连声请”、“万岁命我把彩礼要”;阎派的“满江中波浪净月光惨淡”、“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庭院内静悄悄花筛月影”、“自由儿生长在宰相家”;桑派的“大老爷问地我无言答辩”、“在房中坐地我心烦闷”、“参禅打坐白水潭”、“劝万岁切莫要动真气”;唐派的“下位去劝一劝詹妃娘娘”、“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严天民雪夜秉烛审案卷”、“不提起过往事却还倒好”;李派的“陈驸马休要性情急”、“批枷锁受大刑”、“低下头忙打躬”、“都只为陈州遭荒旱”;牛派的“锣鼓喧天齐把道喊”、“猛然间想起来那个女娇娥”、“十冬腊月里好热的天”、“小喜鹊喳喳喳喳叫”;王(善朴)派的“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十里湖堤好风光”、“宽他娘一句话刺痛了我”、“五姑娘把铜钱放在茶杯内”;李(树建)派的“奴才全将良心昧”、“无情棍打的我皮开肉绽”、“携一双小娇儿东庄去会文”,等等。

谈二人转唱功

谈二人转唱功
角 色形象惟妙惟 肖,十分到位 。
的大嫂 家里 闲谈 ,并 向有关 人员请 教 。后来 在 演 出 时 ,丑 、 r头这 一 角 色被 演 得 活 灵 活 现 ,人人叫好 。该 出小戏不仅在市 、县演出多
场 ,同时还 向省计生部门推荐 。群众评价我演 的这个 角色 :逼 真 、形 象 、言谈 举止恰 如其 分 .是一个栩栩如生 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
计 生 干 部 一 起 跑 村 串 户 ,又 深 入 想 多 生 孩 子
来 。节奏 与情感抑扬 顿挫 ,演 唱才会耐 听动 听 。同时 ,要做 到 “ 而不乱 ,慢而不 断” 快 。 快 而不 乱 ,就是 既要 节奏 快 ,又要 吐 字清 , 会 ,更 不能干人 一 面。我是 个青年演员 。所 担任 的大多是青 年角色 。这次县参加 省五星 工程奖 和华东六省 一市 的小戏 小品大赛 节 目 《 礼》 中 ,让我 担任 一个 六 十多岁 的农 村 寿 老大 妈 ( 老旦 ) ,我一 接 剧 本 ,就 吓懵 了。 这个 年龄跨度 我没演过 ,特别是 老年妇女 的 语言 和举动我 确是 门外汉 。后来在 导演的启 发和 团领导 的鼓 励下 ,我接受 了任务 ,回家 向老母 亲学语言 、学动作 ,在 街上走路 ,也 模仿老年 女子 的一举 一动 ,一 笑一颦 。结 果 排 练成功 。到市审看 节 目时 .领 导和观众都 认 可我 这个 老太 太 演得好 。人 物刻 画成 功 .
法 上创 特色 ,终 于 自成 大家 。所 以 ,二人 转 唱功 的核心 ,是 以情带 声 ,声 情 并茂 。重 一
个 “ ”字 。 情
清代 戏 曲艺术 大家 李渔 ,曾就戏 曲演 唱 要 唱情 ,表达 了精辟 的见解 。他说 : “ 曲 唱 宜 有 曲情 ,曲情 者 , 曲中之 情 节 也 。 这 里 ” 说的 “ 节” 情 ,主 要 指规 定 情境 中的人 物 情 感 。他要 求演 员 “ 变死音 为活 曲 ,化歌 者 为 文人” 。也 就 是 演 唱 不 要 匠气 ,而 要 抒 情 ; 演 员不 要 做 匠人 ,而 应该 是 诗 人 。他 认 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二人转的“四功”是唱、说、扮、舞。

二人转表演的四功,是其总体上的特点,具体到每个节目上,则应有所侧重。

【关键词】二人转;四功;运用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48-01许多戏曲,曲艺表演都有“四功”,如京剧有唱念做打,评书有说表赞评,评弹有说唱弹噱,相声有说学逗唱,二人转的“四功”是唱说做舞,吉林省艺人叫唱说扮舞,扮是指扮演各种人物。

六七十年代曾流行过唱说做(扮)舞绝“五功”之说,绝指耍扇子、舞手绢等绝技。

后来东北三省专家们研究,认为唱、说、扮、舞都有绝活儿,还是称为“四功”更科学。

一、“四功”的特点一是唱功,老艺人说:“唱说做舞,以唱为主。

”唱为四功之首,二人转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唱功讲究的是:“味儿、字儿、句儿、板儿、调儿、劲儿”六个字,即韵味要足,吐字要清,句头要整,板头要严实,腔调要优美,唱起来要有劲,才能打动观众。

高茹有《唱功研究》一书,论述很细。

说功是说口与对白,说口以丑角为主,旦角为辅,“丑逗旦捧”类似对口相声。

“旦与丑,要合手”,二人要密切配合,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出诗对句,生动风趣。

丑角说故事口,要说活故事中的人物。

说韵白式的“串口”,要“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就是三言五语的疙瘩口,也能把人逗乐了。

丑角表演必须口相配合,语言巧妙,相也可笑。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分寸,“包袱儿”响不响,全在寸劲儿上。

黑龙江的徐生(大绝活)、吉林的李青山(大机器)、辽宁的王殿卿(小钢炮)等二人转名丑,都擅长说口。

做功,或叫扮功,是指进人角色、扮演人物,“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做功包括面部表演与形体动作,要表现出剧中人物“喜怒哀乐忧”不同的感情,“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

二人转“分包赶角,跳入跳出。

”演员一转身就变一个人物,方才还是个小伙子,回身把帽子一转个,嘴一收,两手一姹挲,双腿一弯,就变成个农村老太太。

只有做功好,才能演活男女老少,忠奸善恶不同的人物形象来。

舞功,主要源于东北大秩歌,也吸收了其他各种民间舞蹈,基本动作有“跳、走、翻、扭、错、转、扇、抖”八个字(要加上耍扇子、打手玉子的耍与打是十个字)。

跳是各种跳跃,走是前后左右,各种步法与走法,翻是各种翻身,扭是大小快慢各种扭法,错是前后左右各种错步,转是男女换位转身和二人挎肘转圈,扇是扇动双臂与双腕,抖是抖动双肩与双腕。

舞功在运用上,要根据剧情需要灵活掌握,一般分为纯舞(开场舞、收场舞及间舞),激情性歌舞,抒情性歌舞和叙事性歌舞。

二、“四功”的具体运用二人转表演的四功,是其总体上的特点,具体到每个节目上,则应有所侧重。

如传统曲目《大纲鉴》《大清律》《盘道》《浔阳楼》;现代曲目《过草地》《画家史》等都是唱功段,以唱见长;传统曲目《双拐》、拉场戏《大观灯》中都有大段滑稽风趣的说口,丑角或彩旦都是以说口取胜;传统曲目《大西厢》《王美蓉观花》等都是唱做并重;《五龙堂》中的武打,《阴魂阵》中的丑角模仿各种精灵怪物,都靠做功过硬,学啥像啥。

新单出头《三到刘家》吸收了戏曲的“马趟子”,也是以做功见长;《蓝桥》中的井台打水,《三只鸡》中的喂鸡、抓鸡,都是“以无当有,以假当真”,全靠的是演员做派好;传统曲目《小拜年》《捡棉花》,现代曲目《小鹰展翅》《湘江鲤鱼》等曲目都是以歌舞见长;拉场戏《大观灯》的群舞,热烈火暴;《人民的好车站》以手帽飞转,象征自行车跑;《牧民与司机》中把手玉子打出花点来,好像草原上马蹄声声;群舞《插秩歌》满台绿手绢上下齐飞,活像农村水田插秧时男女社员甩狭苗的劳动场面。

以上节目,都是巧用四功,各有所长。

一个节目不必四功俱全,一台二人转晚会,却应各有特点,不能“一道汤”。

如1984年沈阳曲艺团的一台二人转,《擂鼓战金山》以武打见长,有气势;《楼台会》以唱见长,以情动人;《厂长钓鱼》唱做并重,人物形象和动作逼真,故事新奇,语言也巧妙;《儿媳登门》以趣取胜,唱词俏皮,说口风趣,很有特色。

这台二人转四个曲目就是各有千秋。

有人过分强调歌舞结合,偏爱动作性强的曲目,好像作品中没有骑马、赶车、划船等情节的,就是”转不起来的二人转”,忽视了以叙事为主的唱功段。

这种观点有一定片面性。

近年来,有
的年轻艺人,常在台上说:“二人转的说口是说学逗唱四功。

”这是把相声的“四功”给搬过来了;也有人说成是“说学逗唱浪五功”,多一个“浪”字,是指舞蹈扭得浪。

新民市的二人转展馆――民萃馆上联上把“五功”写成了“说唱扮舞绝”,也是把“说”放在前边,不是以唱为主。

其实,大家都把二人转艺人叫“唱二人转的”,不能说是“说二人转的”。

总之是说法不一,有些混乱,细一想,也反映了二人转现状。

过去二人转是“唱说做舞,以唱为主”、“千言万语,以唱为先”。

演员叫唱手,都是以唱功取胜。

近年来,二人转演出,只唱个小帽儿,大段唱很少,说口比唱还多,而且还经常学京剧、评剧、小品,把“说学”放在前边,也符合目前二人转舞台的实际情况。

不过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演好二人转,还要重视唱功,千万别忘了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