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2 学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材料二:1656年六月,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命令从天津至广东沿海各地,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与郑氏等反清势力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
”。
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材料三: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合作探究二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政策密不可分。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
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中国古代经济史纲》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4《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本课概述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它的延续与历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目“重农抑商”,阐述了此政策的产生及其对明清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目“‘海禁’与‘闭关锁国’”,介绍了明清两代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教学时,要运用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具有专业术语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问题情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最后才到农耕。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记知识纲要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耕, 限制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 3.概况 (1)战国时期 商鞅 变法确立,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沿袭继 承;《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碍了海外市场的形成;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
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地租暴利的影响, 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
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统治者对商业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 的生产规模,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4)思想因素: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
制烟业和制茶业等,也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3.影响 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非常突出。 (2)发展缓慢,往往夭折、中断。 5.缓慢原因
(1)政策:压抑工商业以及 闭关锁国 的政策,是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经济: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3)根本: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代化的世界。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
(1)明代: ①地区: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②劳动力: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自由劳动力 市场。
③实质:出现了“机户 出资 、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清代: ①规模:出现较成熟的 手工业 工场。 ②行业:除纺织业外,制瓷业、冶铜业、造纸业、制糖业、
(3)评价: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明朝中后期,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word整理版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建议:(1)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2)“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
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3)“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
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4)“工商业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学案

精选资料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精选教案课程标准课标问题解读教课目的认识“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剖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由。
要点:掌握古代中领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育学生的历史剖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修业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行的原由。
(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期间的井田制及崩溃的经过、封建土地全部制的形成及发展、特色、封建社会期间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吞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来源因。
认识培育学生阅读历史文件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件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依据教科书与教师供给的考古资料、历史文件及自己的察看所得,进行推理剖析,勇敢地比较论证,主动研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察看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商讨相关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迫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日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一、对内政策1、土地政策的演变期间土地制度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全部夏、商、西周期间,土地奴隶社会土地国有(井田制)属于国家全部;春秋期间,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合法性;战国期间,确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历朝政府采纳举措,克制地主吞并农民土地。
北魏均田制,明朝依据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持续两千多年。
2、“重农抑商”(1)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稳固封建统治。
(2)提倡:商鞅变法(3)发展:①西汉:克制富豪大贾权力;②明清:依旧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拓展阅读第一子目思虑: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这类变化对社会转型产生什么影响?认识:生产力是推进产生转型、制度变化的根来源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及反思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及
反思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教学
一:关于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和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内容的分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来阐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生通过本章学习,能在整体上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政策,从而把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整个专题结构来讲,专门一课来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现了人民版的创新、特色及前瞻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从“重农抑商”“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四个子目来阐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人认为专门用课题来论述经济政策,其更多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熟悉,其他的子目“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工商业的管理”“禁奢侈”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解经济政策,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论述中过于学术化、成人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艰涩,同时教材与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有些脱节。
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课程标准上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海禁政策”在书本中只是一带而过,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专题总览】农业
基本结构手工业
古代中国经济的商业
基本结构与特点重农抑商政策
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知识结构】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海禁”政策---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3、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目的
①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文化目的:安定人心,端正民心民志;
③政治目的: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④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5、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抑制土地兼并。
(2)抑商:
①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例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的政策;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的制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直到唐朝依然继续实行。
这些事例表明,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社会地位较低。
这种情形直到_____才开始转变。
②实行专卖制度,限制民营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例如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____官营制度。
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
③对民营工商业加重赋税征收。
例如: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即“重租税以困辱之”。
历代往往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
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由于征税人员经常会从中牟取私利,商税的实征额要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
④宋以前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
宋以前,商品交换场所---市(包括草市)都是政府设官管理的官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⑤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⑥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6、地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7、影响:
(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注意:是禁止民间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在官方控制下进行。
明清官方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主要体现为:
①朝贡贸易:
A、含义:朝贡贸易就是海外诸国官方与中国政府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B、代表:郑和下西洋。
C、目的: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②清朝鸦片战争前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知识补充]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
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
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辨析比较]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主要是防外。
2、原因:
(1)直接原因:
明朝:对付日本倭寇的侵扰;
清朝: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主观原因:盲目自大,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4)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
(1)积极: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
(2)消极(主要):闭关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时间;明朝中后期产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地点: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
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的产生。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4、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关系。
5、产生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1)只出现于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稀疏而微弱,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受封建制度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7、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主要原因:明清王朝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8、趋势:夭折、中断。
【深化拓展】
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2)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的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以及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了国内市场狭窄。
③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直接挂钩。
2、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