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合集下载

北京协和医学院叙事医学课程教学经验探索

北京协和医学院叙事医学课程教学经验探索

北京协和医学院叙事医学课程教学经验探索李飞【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9(040)015【总页数】4页(P51-53,78)【关键词】叙事医学; 叙事能力; 医学人类学; 缓和医疗【作者】李飞【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1 叙事医学教育现状与课程缘起叙事能力指倾听、阅读、识别、吸收、解释并被听到或读到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1]。

叙事医学被界定为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是一种新的临床框架,是医者的职业理想[2]。

正如发起人丽塔·卡伦[3](Rita Charon)医生所说:“叙事知识指向的是参与者或观察者的本土的、独特的理解。

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及实践能够去激发叙事行为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叙事能力。

”2011年以来,叙事医学理念结合医学人文的探索在国内正式发端,学术界积极引荐理论的同时,临床实践表现出强烈需求:肿瘤、护理、缓和医疗、康复照护等领域开始初步积累叙事医学的实践经验。

朱婷婷[4]对国内叙事医学研究演进、现状和热点分析进行梳理后发现,近几年的主流和热点集中于理念引进、理论梳理和初步实践的阶段,应用推广刚刚起步,基于本土的叙事医学教育和临床应用体系架构还比较少,现阶段中国叙事医学领域呈现“强理论、弱应用”的特点。

本文视叙事医学课程为教学应用与实践的一种探索,致力于寻求适合我国社会文化框架的叙事医学教学模式,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国内叙事医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自2012年起,笔者从事的系列相关教学、科研及撰写成为开设叙事医学课程的基础:针对医学研究生学医动机主题[5],被医学生的故事所触动,是直面医学叙事的开端;每年阅读医学生的医学叙事文本(年均300万字);曾酝酿开设一门课程疾病的表达,其实是对叙事医学的自发的认知。

自2014年起,开始接触并系统学习临床医生卡伦发起的叙事医学概念与方法,结合医学人类学学者凯博文(Arthur Kleinman)的病痛叙事研究,包括两位学者分别提出的叙事医学实践的工具,以及其他相关学者的成果;2017年,对近百名住院医师开展“成长危机”事件主题调查并出版叙事医学著作。

缓和医疗联合门诊的实践探索

缓和医疗联合门诊的实践探索

缓和医疗联合门诊的实践探索
崔埔安;宁晓红;郑莹;龚哲晰;李飞;何仲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24(45)12
【摘要】缓和医疗是全民医疗卫生保健的组成部分,在缓和医学领域开设联合门诊,是医生与护士双方相互配合、为实现对患方全人照护的创新尝试。

叙事医学帮助医、护、患、家属之间的主体间性得以实现并建立有效连接。

以叙事医学视角对缓和医疗联合门诊进行研究,通过概括联合门诊的三个沟通步骤,搭建起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说明缓和医疗联合门诊是叙事缓和医疗另外一种重要的呈现方式,为医学实践回
归全人照护理念提供参考路径,促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崔埔安;宁晓红;郑莹;龚哲晰;李飞;何仲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
【相关文献】
1.“全天候门诊”在增强门诊医疗服务效率中的探索与实践
2.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实践
3.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门诊预约就医模式的实践探索
4.安宁缓和医疗在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5.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探索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研究之伦理治理框架:Emanuel八个“伦理原则”的审辨

临床研究之伦理治理框架:Emanuel八个“伦理原则”的审辨

临床研究之伦理治理框架:Emanuel八个“伦理原则”的审辨何玲玉; 王玥; 李闪闪; 张新庆【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9(040)016【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临床研究; 伦理原则; 伦理治理【作者】何玲玉; 王玥; 李闪闪; 张新庆【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730;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2008年,国际知名生命伦理学者、时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生命伦理学研究部主任的Emanuel等主编的《牛津临床研究伦理教程》(The Oxford Textbook of Clinical Research Ethics)基于所谓八个伦理原则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临床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基准(benchmarks)。

本文通过考察这些伦理原则的具体内涵、相互联系以及它们与现有国内外研究伦理准则的吻合度,指出了合作伙伴、独立审查、科学有效性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原则,而是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临床研究伦理治理理念。

“治理”(governance)可以被界定为一种在共同价值目标驱动下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体系。

它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或授权来做出决定或集体行动,实现受试者、临床研究机构、伦理委员会在责任和资源等方面的公平分担,增强临床研究的效率,提高临床研究竞争力,并有效保护受试者权益[1]。

在临床治理理念的指引下,本文会重新审视、统筹和修正Emanuel倡导的伦理原则和治理理念,呼吁我国应尽快构建一个合乎伦理规范的临床研究治理框架。

1 国际临床研究伦理准则的相对性在国际范围内,世界医学会发布的《赫尔辛基宣言》(2013年)[2]和国际医学组织理事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合作制定的《涉及人的健康相关研究伦理准则》(2016年)[3]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权威的伦理准则。

生物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问题

生物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问题

2020年㊀2月第40卷㊀第2期基础医学与临床Basic&ClinicalMedicineFebruary2020Vol.40㊀No.2收稿日期:2019 ̄11 ̄12㊀㊀修回日期:2019 ̄12 ̄23基金项目: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3332018134)∗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liuhui@pumc.edu.cn文章编号:1001 ̄6325(2020)02 ̄0285 ̄04医学与社会㊀生物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问题郭旭芳ꎬ刘㊀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ꎬ北京100730)摘要: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发展ꎬ在公共卫生㊁临床诊疗㊁健康管理方面展露出广阔的发展前景ꎬ同时也引起了许多潜在和现存的伦理困境ꎮ目前ꎬ讨论比较集中的伦理议题有:1)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ꎻ2)人工智能应用引起的各种公平性问题ꎻ3)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问题ꎮ本文试图对上述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ꎬ从平衡的观点出发ꎬ提出若干原则供学术界共同讨论和批评ꎮ关键词:道德地位ꎻ公平性ꎻ公共利益ꎻ隐私ꎻ平衡中图分类号:R52㊀㊀文献标志码:AEthicalissu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applicationinbiomedicineGUOXu ̄fangꎬLIUHui∗(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ꎬCAMS&PUMCꎬBeijing100730ꎬChina)Abstract:㊀Theapplic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thefieldofbiomedicineisacceleratingꎬshowingbroadpros ̄pectsinpublichealthꎬclinicaldiagnosisandhealthmanagement.Howeverꎬitwillalsocausemanypotentialandexistingethicaldilemmas.Atpresentꎬtheethicalissuesthatareattractiveare:1)themoralstatusofartificialintel ̄ligenceꎻ2)fairnessissuescausedbyartificialintelligenceapplicationsꎻ3)thecontradictionbetweenindividualrightsandpublicinterests.Thispaperadiscussedtheaboveissues.Fromabalancedpointofviewꎬseveralprinci ̄plesareproposedfordiscussionandchallengesfromtheacademiccommunity.Keywords:moralstatusꎻfairnessꎻpublicinterestꎻprivacyꎻbalance㊀㊀英国学者托马斯 霍布斯(ThomasHobbesꎬ1588 1679)曾在«利维坦»一书中提到可以制造一种 人工动物 ꎬ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ꎬAI)的雏形诞生[1]ꎮ1956年ꎬ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确立了 人工智能 这一术语ꎬ自此打开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门ꎮ人工智能早期的定义是:一种大部分工作集中在模拟或复制人类智能的工具[2]ꎻ人工智能是一种获取并表达知识ꎬ并且运用知识的学科ꎮ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ꎬ人工智能也被称为一般智能 ꎬ指具有应对普遍环境的能力和智力[3]ꎮ如何定义人工智能尚无定论ꎬ但是可以总结出以下3个特点:1)根据人类活动研制出来的数字化系统ꎻ2)模拟人类的某些行为ꎻ3)执行人类能够进行的智力活动ꎮ人工智能在生物化学㊁计算机技术㊁医疗卫生㊁经济金融等诸多领域发展迅速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ꎬ逐步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ꎬ但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新挑战ꎬ这些挑战不仅基础医学与临床㊀㊀Basic&ClinicalMedicine2020 40(2)局限于技术层面ꎬ更多的是伦理方面的ꎮ生物医学领域是人工智能技术首先应用的领域之一ꎬ医学研究以及医疗保健对于全人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然而ꎬ有研究证明ꎬ人工智能设备在设计之时往往没有任何明确的伦理考虑[4]ꎮ因此ꎬ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伦理挑战就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ꎮ本文试图通过对人工智能现存矛盾以及潜在问题的梳理ꎬ探讨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带来的利益以及伦理风险ꎮ1㊀人工智能道德地位和责任问题多年来ꎬ医疗机器人已经被用于外科手术以及医疗保健中ꎮ外科手术中机器人的运用对于头颈部ꎬ心脏和泌尿外科等科室都是有益的[5]ꎮ这说明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使得医疗专业人员的工作更有效率ꎬ但是医疗机器人在扩大运用范围ꎬ提高医院效率的同时对医生的道德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ꎬ此外人工智能的使用也增加临床诊疗中的不确定性风险ꎮ在手术中ꎬ如果医疗机器人引发了法律追溯责任问题以及伦理责任问题ꎬ那么谁应该因医疗机器人造成事故承担责任?例如ꎬ最近的神经技术可以使得大脑信号变成输出设备执行所需动作的命令[6]ꎮ在这种框架下ꎬ当不确定性风险发生时ꎬ责任主体应该如何判定?一个主要或仅由一个设备产生的行为的责任是否应该最终归于人类?在伦理条款ꎬ现行的 医疗道德守则 规定:专业的责任取决于患者的医生ꎬ护理等任意一方涉及医疗责任ꎬ导致对患者造成任何损害ꎬ主管医生应该按照医疗程序承担主要责任[7]ꎮ但人工智能与一般医疗设备有所区别ꎬ常常看上去是一种 自主行为 ꎬ医疗机器人能否成为责任主体ꎬ它能否拥有道德主体地位?国际学术界针对如何判定机器人的道德地位这一问题已经讨论了10年ꎬ14个欧洲国家的156名人工智能专家曾联名表明态度 授予机器人法人资格 不恰当的 ꎮ大多数学者认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尚且只能属于工具范畴ꎬ因为机器人并不具备自主意识ꎬ缺乏理性思考ꎮ然而ꎬ图灵测试的结果意味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可能具有意识[8]ꎮ如果人工智能科技进一步发展ꎬ发展后的人工智能系统极有可能具备自主制定行动策略㊁自主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ꎮ这一局面出现时ꎬ人类与智能机器人的道德地位又应该如何界定?笔者认为对于人工智能自主性的发展应该有一定的限制ꎮ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强人工智能(StrongArtificialIntelligence)和弱人工智能(WeakArtificialIntelligence)ꎬ对于弱人工智能来说ꎬ不应具有道德地位ꎻ至于强人工智能ꎬ即具有自主意识的设备ꎬ本身就属于争议ꎬ强人工智能不仅在医学行为中道德地位难以确定ꎬ这一技术对人类的地位本身可能造成威胁ꎬ从平衡的观点出发ꎬ在完全了解强人工智能的利弊之前ꎬ应该谨慎对待此类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ꎮ技术的发展应该控制好 人类 与 人工智能工具 之间的平衡这一问题ꎬ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要控制系统行为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ꎮ基于以上观点ꎬ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仍然是工具属性ꎬ医疗机器人不具备道德地位ꎬ即不能独立承担事故的责任ꎬ也没有资格代替医生在医疗行为中的角色ꎬ而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应予以慎重对待ꎮ如ꎬ在发生医疗事故致使患者利益受到损害时ꎬ是应该由研发者还是由操作者来承担后果呢?笔者认为ꎬ应该针对事故情况具体分析ꎬ若是因为智能机器的程序故障导致医疗伤害ꎬ则主要责任应由研发者承担ꎬ操作者承担次要责任ꎻ若是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医疗事故ꎬ损害患者权益ꎬ则应该有操作者承担责任ꎮ2㊀医疗人工智能引发的公平性问题人工智能有着惊人的潜力ꎬ可以加速生物学和医学的科学发现ꎬ并改善医疗保健结构ꎬ增进人群以及个人的健康ꎬ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可能会加剧人群中现有的医疗保健差距ꎮ人工智能医疗的成本较为昂贵ꎬ因而其主要受益群众也仅限于少数ꎬ此种前提下ꎬ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将会更为突出ꎮ除此之外ꎬ人工智能算法所基于的数据本身可能包含有意想不到算法偏见[9 ̄10]ꎬ不可控的产生年龄㊁性别㊁种族方面的歧视ꎬ加强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形式ꎮ例如:大脑植入是一种神经科学方面治疗的新手段ꎬ可是只有有能力支付的人才能被提供这种治疗方式[11 ̄12]ꎮ在此情况下ꎬ应该如何平衡健康公平性的问题?682郭旭芳㊀生物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问题笔者认为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ꎬ要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ꎮ在临床领域应用的技术应该是适宜的技术ꎬ对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充分论证ꎬ技术已成熟㊁有利于改善人的健康ꎬ且成本应具有可接受性ꎬ才能进行推广ꎮ第二ꎬ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ꎮ坚持以人民健康福祉为中心ꎬ将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分类ꎬ对人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医疗手段国家社会应该予以承认ꎬ纳入医疗保障系统ꎬ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满足居民健康需要ꎻ另一方面ꎬ对于促进人类健康范围较窄且成本较高的人工智能医疗手段可规定由个人承担ꎮ第三ꎬ坚持 不伤害 的原则ꎮ对于可能引发健康伤害风险的人工智能需要控制其使用的范围ꎬ维护好生命健康权这一基本权益ꎬ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应该予以尊重和保护ꎮ3㊀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问题3 1㊀自由意志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当今网络技术时代ꎬ人工智能设备不可避免运用于数据采集㊁整合㊁储存㊁分析ꎬ而人工智能也需要使用个人健康信息来完成机器学习ꎬ提高诊断ꎬ治疗和辅助研究的能力ꎮ在医疗领域ꎬ医学研究者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分析ꎬ鉴定某一疾病与基因㊁环境的关系ꎬ从而达到对于疾病更好的预防ꎬ结果可以使得全社会受益ꎮ但是人工智能所需的个人健康信息是典型的医疗大数据ꎬ因此在利用医疗大数据时ꎬ不论是基于对于数据提供者的人格尊重ꎬ还是基于保护其利益ꎬ都应取得充分的知情同意ꎬ但是大数据采集在充分的知情同意程序前却面临困境ꎮ例如ꎬ欧洲现行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ꎬ简称GDPR)提出要求:对个人数据(per ̄sonaldata)的每一次加工或分析(processingoranal ̄ysis)ꎬ都要获取数据对象―专门的㊁知情的㊁明确的同意ꎮ这个条例下ꎬ研究人员会面临着两大压力:数据对象难于寻求以及严重的经济负担ꎬ导致医学研究受限㊁整个产业体系发展难以推进ꎮ3 2㊀个人隐私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张力生物医学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运用的基础ꎬ患者健康信息包括个人社会信息㊁病例数据甚至影像㊁磁共振结果都可以作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必要资料ꎬ若没有充足的病例数据ꎬ人工智能的成熟不可想象ꎬ由此产生的健康效益难以保证ꎮ有研究表明机器诊断能力不输于放射学专家ꎬ甚至能超越后者[14]ꎮ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ꎬ一般的解决思路便是去识别化(de ̄indentification)ꎬ即把个人身份信息从数据中消除ꎮ但是ꎬ近年来ꎬ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和大数据识别技术的发展ꎬ又出现了再识别化(re ̄indentification)这一技术ꎬ通过大数据和人工的手段把分散在各处的信息整合并重新生成个人身份信息ꎬ从而使去识别化的手段失效ꎬ换而言之ꎬ即便去识别化手段是完全有效的ꎬ也没有就去识别化的具体标准作出统一规定ꎮ因此可以说隐私保护和人工智能发展之间㊁社会健康福利之间的张力问题一直存在ꎬ而且可能更加尖锐ꎮ为生物医学信息库大数据下平衡个人权利以及公众福利的张力问题提供以下几个解决思路:1)权利的集中与责任的集中相平衡ꎮ个人的数据集中形成大数据㊁大数据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ꎬ实际上是个人权利向中心节点的集中(让度)ꎬ这个节点可以是政府㊁高校ꎬ也可以是医院ꎬ甚至是公司ꎬ机构节点集中保管和使用大规模个人数据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数据安全㊁隐私保护㊁规范使用等责任ꎮ2)政府部门承担监管责任ꎮ因为大数据设计人数众多ꎬ应该有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大数据管理制度ꎬ防止个人数据滥用现象的发生ꎮ3)个人应提供医疗数据或者其他健康数据ꎬ并且应具有从相关人工智能服务中获益的资格ꎮ人工智能因个人数据而获得提升ꎬ理应以服务于公众健康为目的ꎮ利用了个人医疗或者生物数据应该以并且对于所使用数据的个人予以一定程度上的回馈ꎬ比如ꎬ提供健康咨询等ꎮ尽管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上面临着很多技术和伦理的挑战ꎬ但是我们应该肯定一点 人工智能的合理运用可对现代医学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ꎮ现阶段对于人类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定义人工智能设备的地位ꎬ并保障其安全性㊁有利性㊁保密性㊁公平性等问题ꎮ针对文中所提及的现存以及潜在的伦理困境ꎬ提出一些人工智能运用的原则:1)以 不伤害 原则作为一切人工智能应用的底线ꎬ寻求人工智能合理使用的平衡点ꎮ人工智能782基础医学与临床㊀㊀Basic&ClinicalMedicine2020 40(2)设备设计的初衷是 以人类为中心 ꎬ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ꎬ无论是在身体健康层面上ꎬ还是在精神心理层面上ꎬ如若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了伤害ꎬ则此类设备应该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并且严格监管ꎮ2)明确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ꎬ肯定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ꎮ人工智能无权作为一个独立的道德体存在ꎬ更不能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ꎮ医学领域的人工的目的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ꎬ这是人工智能存在的价值ꎬ不可以为了经济利益而背离这一价值ꎮ3)保持适度的谨慎ꎬ人工智能潜在风险难以预测ꎬ对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应该 取长避短 ꎬ不应该畏惧它ꎬ但也不能肆无忌惮的滥用ꎬ反对技术潮热ꎬ伦理的研究始终应该走在技术的前端ꎮ4)政府对于人工智能系统应尽监测责任ꎬ机构应尽保护的责任ꎮ对于生物信息数据库ꎬ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个严格的监管机制ꎬ以防止医疗数据的滥用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个人权利和公众健康利益之间的平衡ꎮ参考文献:[1]周程ꎬ和鸿鹏.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与社会挑战[J].人民论坛ꎬ2018ꎬ2:26 ̄28.[2]ShortliffeEH.Artificialintelligenceinmedicine:weighingtheaccomplishmentsꎬhypeꎬandpromise[J].YearbMedInformꎬ2019ꎬ28:257 ̄262.[3]ParkWJꎬParkJB.Historyandapplication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sindentistry[J].EurJDentꎬ2018ꎬ12:594 ̄601.[4]IencaMꎬWangmoTꎬJotterandFꎬetal.Ethicaldesignofintelligentassistivetechnologiesfordementia:adescrip ̄tivereview[J].SciEngEthicsꎬ2018ꎬ24:1035 ̄1055. [5]SepehripourAHꎬGarasGꎬAthanasiouTꎬetal.Roboticsincardiacsurgery[J].AnnRCollSurgEnglꎬ2018ꎬ100:22 ̄33.[6]KeskinboraKH.Medicalethicsconsiderationsonartificialintelligence[J].JClinNeurosciꎬ2019ꎬ64:277 ̄282. [7]IshiharaKꎬFukushiT.Introduction:roboethicsasane ̄mergingfieldofethicsoftechnology[J].AccountResꎬ2010ꎬ17:273 ̄277.[8]WarwickKꎬShahH.Passingtheturingtestdoesnotmeantheendofhumanity[J].CognitComputꎬ2016ꎬ8:409 ̄419.[9]FiskeAꎬHenningsenPꎬBuyxA.Yourrobottherapistwillseeyounow:ethicalimplicationsofembodiedartificialintelligenceinpsychiatryꎬpsychologyꎬandpsy ̄chotherapy[J].JMedInternetResꎬ2019ꎬ21:e13216.doi:10.2196/13216.[10]VayenaEꎬBlasimmeAꎬCohenIG.Machinelearninginmedicine:addressingethicalchallenges[J].PLoSMedꎬ2018ꎬ15:e1002689.doi:10.1371/journal.pmed.1002689. [11]KeskinboraKHꎬKeskinboraK.Ethicalconsiderationsonnovelneuronalinterfaces[J].NeurolSciꎬ2018ꎬ39:607 ̄613.[12]CheungEH.Anewethicsofpsychiatry:neuroethicsꎬneuroscienceꎬandtechnology[J].JPsychiatrPractꎬ2009ꎬ15:391 ̄401.[13]李欣菱ꎬ郭芳芳ꎬ周振ꎬ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胸部CT肺结节检测效能评估[J].中国肺瘤杂志ꎬ2019ꎬ22:336 ̄340.882。

北京协和医学院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介绍总体介绍: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可能与其它大学有所不同,它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协和医大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它的目的在于为医科院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教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很多对医学有浓厚兴趣,一直以来以当一名医生为梦想的学生眼里,协和医科大学是中国医学院的最高的殿堂,历届从医的莘莘学子,协和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在网上的评论中看到无数的学子把进入协和当作此生最大的梦想,当然在除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所大学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但之所以它成为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在于它高进优教严出的办学理念。

简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科大学,其前身是“协和医学堂”,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卫生部,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2007年5月18日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大学设有19个研究所、6个医院、4个教育学院、1个研究生院及实验动物学部。

医科院与协和医大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医科院为协和医大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协和医大为医科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相互依托,优势互补。

协和与清华的合作与界线:长期以来协和医大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有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但两校并未合并。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部分来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部”部分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

协和只有临床专业与清华大学合作,护理专业、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和其它均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揭牌仪式)创办历史:1.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也是它最得意的一项投资,从1915年起开始筹建,1916年选址动工,1921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命名。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由于该专业学习和就业的特殊性,要求考生在符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前提下,必须进行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查,对肝功能异常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建议不要报考,以免影响就业。考生其他身体条件请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2009年清华大学招生体检标准》。
二、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两部的协议,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自2003年起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计划纳入清华大学总招生计划,由两校共同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凡志愿报考协和"临床医学"专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填报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可同时填报清华大学其他理工类专业。
协和一贯坚持"小规模、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宗旨,有着"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优良校风。她不仅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吴阶平等中国医学界泰斗,还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一直坚持医学预科和医学本科分段教学、导师制等独特的培养模式,其因材施教、精雕细刻的教育特色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
协和建有18个研究所,260多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10个。
协和有三宝:名教授、图书馆、病案室。
名教授被誉为"协和三宝"之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1人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4人,省部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91人。学校共有博士生导师396人,硕士生导师617人。雄厚的师资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6]凯利 .麦格尼格尔 .自控力:斯坦 福 高 校 实 用 的 25 堂 心 理 学
[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18.
(编辑:杨雪莹)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 10月 第 28卷 第 5期
Me
d
i
c
a
lEdu
c
a
t
i
onRe
s
e
a
r
c
ha
ndP
r
a
c
t
i
c
e Oc
t.



l
l
ege,Be
i
i
ng100730,Ch
i
na)
j
Ab
s
t
r
a
c
t:
ThePek
i
ng Un
i
on Med
i
c
a
lCo
l
l
egeha
sl
ongf
ocus
edont
hedeve
l
opmen
to
ft
he Ch
i
ne
s
e


Ma
rx
i
smandCon
t
empo
rபைடு நூலகம்
a
r
r
i
cu
l
umi
nt
henewe
r
aandi
t
sl
oc
a
l
i
z
a
t
i
on i
nt
hemed
i
c
a

北京协和医学院第四期叙事医学论坛线上召开

北京协和医学院第四期叙事医学论坛线上召开

|会议撷英|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博学社协办的第四期叙事医学论坛于2020年5月16日成功召开。

本期论坛以“疫情中的叙事医学实践与思考”为主题,首次以在线形式举行。

参会者分布在国内各地,包括人文学者、医学教育工作者、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共200余人。

本次论坛邀请到2位援鄂国家医疗队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杨惠云和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吴东,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三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王剑利来做主题讲座。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何仲致开幕辞,并介绍了叙事医学论坛举办的初衷以及该学院的学科建设、课程开设情况及学生培养目标,强调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大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疫情中的苦难和人性的光辉,也希望老师们多多汲取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

1疫情中的护理人文关怀第4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副队长杨惠云首先发言。

在分享了几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经历后,杨惠云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经受的心灵创伤是兵法·救人。

非善之善者也。

吴东指出,对于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

3 媒体在疫情中的抚慰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三军认为,疫情之下,人们除了渴求专业的医学咨询和诊疗服务,还需要心理上的安慰。

在平常,医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接触的形式发挥作用,但是,疫情让这些变得难以实现。

北京协和医学院第四期叙事医学论坛线上召开本刊编辑部文章编号:2096-5893(2020)04-0234-02下转第267页234|叙事医学|2020年7月 第3卷 第4期|实践与反思|鼻塞,就请耳鼻喉科赵霞主任来会诊。

会诊后,赵主任说患者的鼻腔可能有东西。

于是,我立即为患者申请做活检,急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课程评估问卷(15-16学年)
说明:匿名完成这份课程评估问卷。

只有当本课程指导教师阅毕考卷并给出最后成绩之后,问卷结果才会反馈至指导教师。

学生对课程的评估意见将为指导教师、学系教学负责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以指导我们对授课教师和授课题目的挑选。

一.关于教师课堂表现
周次/时
间主讲
嘉宾
单位/授课题目
引导课堂讨论的能力
很差很好
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
很差很好
课堂总体效果
很差很好
你对授课教师有何评价?
很差很好
第01讲孟建伟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02讲唐金陵医学的进步与反思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03讲朱煦互联网开启医患软沟通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04讲李奋飞轰动案件中的司法公正问题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05讲田松科学及科学共同体的角色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06讲蒋劲松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事关伦理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07讲高虹实验动物福利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08讲游苏宁撰写高质量的医学科技论文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第09讲
Lance
Wiseman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in Music浪漫主义
音乐的发展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第10讲刘小军生旦净丑与唱念做打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1讲刘静书籍的历史-中国古代书籍制度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2讲欧阳自远中国的探月梦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3讲翟晓梅如何使生物医学研究符合伦理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4讲郭浩合唱艺术鉴赏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5讲张迅宗教与文化-宗教的现代理解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第16讲徐建新漫谈日本文明与当前的中日关系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7讲李绍先中东大乱局及中国的应对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8讲王一方医学人文及职业信仰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19讲邱仁宗机器人伦理学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20讲曹建海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21讲刘欣燕女性健康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22讲何中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第23讲刘远立健康中国与深化医改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第24讲郭晓科健康传播与医媒沟通的新环境、
新挑战、新战略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二.关于课程
对本课程20讲的综合评价:很差很好
A.本课程的目标是否实现①②③④⑤
B.本课程对你思考方式和知识方面的帮助①②③④⑤
C.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回答质量①②③④⑤
D.本课程对你职业的帮助①②③④⑤
E.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①②③④⑤
三.你参加本课程的情况:
全都参加□经常参加□有时参加□很少参加□
四.针对课程的目标而言您认为本课程
A.授课内容太少□适当□太多□
B.授课题目范围太窄□适当□太宽□
C.理论性太差□适当□太强□
D.对实践技能的强调不够□适当□太多□
E.课堂学生参加讨论的时间太少□适当□太多□
五.你是否会建议你的朋友可能的话来听课?
肯定不会□可能不会□可能会□肯定会□
六.你认为本课程的缺点是什么?(可附页)
七.你对本课程有什么建议?(可附页)
感谢您完成了这份评估问卷,祝您学业有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