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命题的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的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的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 学会如何表述一个完整的命题;3. 掌握命题的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4. 能够运用命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命题的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

教学难点:命题的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几何图形等;2. 提问: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的?(答案:公式、定理、法则等);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命题。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命题的概念:命题是用来描述数学对象之间关系的语句;2. 讲解命题的构成要素:题设和结论。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 举例说明如何表述一个完整的命题;4. 讲解命题的逆否关系:逆否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取反得到的命题;5. 讲解命题的真假判断:真命题是指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为真;假命题是指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有假;6.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命题的概念、构成要素、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2. 提问:命题的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3. 拓展学习: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命题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命题的概念、构成要素、逆否关系和真假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在课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命题导入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导入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导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数学命题的基本表达形式和常见逻辑联结词的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基本表达形式和常见逻辑联结词的使用方法。

2. 难点:理解命题的复合式表达和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数学命题的概念和与日常生活中常见表达方式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数学命题以及如何判断一个表达句子是否为数学命题。

2. 提出问题(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命题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明确各种命题的类型和特点。

3. 知识讲解(20分钟)
教师对数学命题的定义、基本表达形式、逻辑联结词等进行详细介绍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命题的构成和逻辑结构。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教师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并及时纠正错漏。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命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并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并在下节课时与教师讨论。

3. 尝试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命题,并进行分析与验证。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命题范本,并能够应用命题范本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命题范本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命题范本。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命题范本的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命题范本,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命题范本?
命题范本是指逻辑中的一个等价变形,将原命题表示成一个具有原来命题中谓词和元素的成分,但语法形式更简单的命题,以方便进行逻辑运算。

2. 命题范本的应用
通过举例子讲解命题范本的应用,如对于命题“如果今天是周末,那么我会去游泳”,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p→q的形式,然后进行逻辑运算。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命题范本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命题范本的转换和运算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下列问题:
- 命题:如果我喜欢唱歌,那么我一定会去KTV。

- 将这个命题表示成命题范本形式。

- 对该命题进行否定、合取、析取和双条件运算。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命题范本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问题表达成命题范本形式,并进行逻辑运算。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范本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应能掌握命题范本的概念和应用,能够灵活运用命题范本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加深理解。

选修1.2命题教案

选修1.2命题教案

选修1.2命题教案
教案标题:选修1.2命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命题的分类和特点。

3.能够分析和解决命题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命题的定义和分类。

2.命题的逻辑运算。

3.命题的真值表和真值推理。

教学难点:
1.命题的复合运算。

2.命题的等值变换。

3.命题的应用解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举例引入命题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命题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
1.命题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命题的定义和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的分类。

2.命题的逻辑运算:介绍命题的合取、析取、条件、双条件等逻辑运算。

3.命题的真值表和真值推理:通过实例讲解命题的真值表和真值推理方法。

三、练习
1.命题的分类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分类练习。

2.命题的逻辑运算练习:让学生进行命题的逻辑运算练习,掌握各种逻辑运算的方法。

3.命题的真值表和真值推理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真值表和真值推理的练习。

四、拓展
通过命题在数学、语言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对命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的命题知识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命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命题的分类和特点,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命题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命题知识。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l)“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 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 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在这节课的前一部分学习了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命题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命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命题的逻辑运算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识
1. 讲解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命题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学命题,如何判断一个语句是否是命题。

第二步:学习命题的逻辑运算
1. 讲解命题的逻辑运算符号及其运算规则,包括合取、析取、否定、等价、蕴含等运算。

2.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熟练运用逻辑运算解决问题。

第三步:巩固知识点
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点。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

第四步:拓展应用
1. 给学生一些拓展应用题,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命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其重要性。

第五步:总结复习
1. 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复习,梳理逻辑运算的步骤和规则。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疑难点进行解答。

教学效果评价:
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及时反馈。

3. 测验评价:组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数学命题的掌握情况。

4. 考试评价:在期末考试或模拟考试中设置相关题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命题的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的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命题的构成要素。

2. 学会如何正确书写命题,并能够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 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命题的正确书写和判断。

教学难点:1. 理解命题的逻辑结构。

2. 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初中数学命题。

2. 提问学生对命题是否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向学生解释命题的概念,强调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2. 举例说明命题的构成要素,如“如果……那么……”的形式。

3. 讲解如何正确书写命题,强调题设和结论的清晰表述。

4. 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逻辑结构,解释题设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命题的构成要素,正确书写命题。

2. 学生在纸上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让其他学生判断其命题的正确性。

2. 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举例来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3.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促进课堂讨论。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判断命题正确性的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命题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以及如何正确书写命题。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逻辑结构,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促进课堂互动。

高中数学命题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命题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命题试讲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命题的学习目标、基本知识点)1.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基本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1.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安排)1. 引入新知识: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3. 练习一元一次方程解题。

4. 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5. 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6. 练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

7. 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

8.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9. 练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

五、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1.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演练、小组合作。

2. 教学手段:黑板、教科书、习题集。

3. 教学资源:教室、幻灯片、计算器。

六、教学评估:(如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课后作业:(设计的作业内容和要求)1. 完成习题集中相关知识点的练习。

2.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拓展所学知识。

3.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难点: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 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3)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另外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使学生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命题
1.教师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如:
(1)我是中国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饭了吗?
(4)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画一个45°的角.
(6)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学生答:(1),(2),(4),(6).
3.教师给出命题的概念,并举例.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分析(3),(5)为什么不是命题.
教师分析以上命题中,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每组再选一个同学说.(不要让说过的再说)
如: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一定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如果 a>0,b>0,那么a+b>0.
(5)当a>0时,|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锐角.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说出以下两个例子,并问这是不是命题.
(7)a>0,b>0,a+b=0.
(8)2与3的和是4.
有些学生可能给与否定,这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回忆命题的定义,加以肯定,先不要给出假命题的概念,而是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命题的构成,改写命题的形式.
例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l)分析此命题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条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条件下所得的结论.已知事项为“题设”,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2)改写命题的形式.
由于题设是条件,可以写成“如果……”的形式,结论写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请同学们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注意不仅仅限于两个角,如果多个角相等,
它们的补角也相等.)
以上三个命题的改写由学生进行,对(2)要更改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提示学生注意:题设的条件要全面、准确.如果条件不止一个时,要一一列出.
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改写为: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分析命题,理解真、假命题
1.让学生分析两个命题的不同之处.
(l)若a>0,b>0,则a+b>0.
(2)若a>0,b>0,则a+b<0.
相同之处:都是命题.为什么?都是对a>0,b>0时,a+b的和的正负,做出判断,都有题设和结论.
不同之处:(1)中的结论是正确的,(2)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发现了命题的两种情况.结论是正确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2.给出真、假命题定义.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都是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注意:
(1)真命题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个例外,如命题:“a≥0,b>0,则ab>0”.显然当a=0时,ab>0不成立,所以该题是假命题,不是真命题.
(2)假命题中“结论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如:“a的倒数一定是”,显然当a=0时命题不正确,所以也是假命题。

(3)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延长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4)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命题,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3.运用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例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若ab>0,则a>0,b>0.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
(4)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它们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l)(4)都是假命题,(2)(3)(5)是真命题.
4.介绍一个不辨真伪的命题.
“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数字,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人举出一个反例,但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它对一切大于4的偶数正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只差“一步之遥”.所以这个命题的真假还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样辨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l)实际生活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三、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会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部分构成,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命题中的题设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如果”时应写全面.4.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数学问题要经过证明.四、作业
1.选用课本习题.2.以下供参选用.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我爱祖国.
②直线没有端点.
③作∠aob的平分线oe.
④两条直线平行,一定没有交点.
⑤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数不能被2整除.
⑦学习几何不难.
(2)找出下列各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