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201807271103

合集下载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4.抓住重点词、句、段,联系上下文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词句积累。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

教学难点:对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配乐展示行道树图片。

教师语:我们每天漫步在街头,会看到街道两旁种着许多树,我们叫它“行道树”,刚才大家看到的树,就是行道树,它是我们熟悉的朋友。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简评学生的发言)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对行道树有所了解。

但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理话呢?好,下面让我们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行道树。

什么是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行道树又有哪些功用呢?(防止空气污染、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能防止噪音、美化环境)4.作者简介。

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抵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

她是台湾著名散文家之一。

著有戏剧、小说、杂文多种。

她的创作贯穿着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散文充满自我的真情至性,剧作蕴含着中国故土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读字词: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具体而微多姿多彩不可磨灭回味无穷行道树2.解释词语: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乐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3.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散文4.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师: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行道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鲁教五四版语文六年级2 短文两篇 学案(1)

鲁教五四版语文六年级2 短文两篇 学案(1)

《短文两篇》教案行道树【学习指导】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丰富、准确、鲜明、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和理解《行道树》中的形象,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基础知识精讲】一、作者介绍张晓风散文创作历程(楼肇明)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在这里,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是一个高度凝练传神的概括,“腕挟风雷”是对“亦秀亦豪”之“豪”所作的补充和说明。

英国女作家伍尔芙指出:“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

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

”这一男女双性气质的组合理论极富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民族历来就偏向于柔弱的阴性思维,一部中国古典散文史,韩海苏潮以外,满眼芳草萋萋的阴柔之美。

在回溯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历程之前,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行道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习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1、对比衬托,突出行道树勇担命运、甘愿牺牲的精神;2、拟人手法,描绘奉献者心灵轨迹。

教学难点:解读精彩语言中反映的无私奉献者的可敬之处。

学时:1课时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投影显示两幅画建筑工人→昼夜劳作,才有广厦千万家,他是无私的奉献者叶欣→为抢救非典病人,以身殉职,他也是一位无私奉献者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特殊的奉献者,(投影显示第三幅画)导入课题,板书:行道树2、作者简介(先学生发言收集来的资料,后投影补充)张晓风,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第二阶段以《你还没有爱过》为标志;第三阶段以《我在》为标志。

那么,张晓风在文中是怎样评价行道树的呢?听录音:思考:(投影显示)A、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行道树是一列的树”。

B、用“忧愁”与“快乐”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为什么?明确:A、行道树是一列快乐而忧愁的树。

B、不矛盾。

忧愁:为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而担忧。

快乐:为自己能为城市净化环境而欣喜。

3、学生配乐朗读,后小组讨论,选择最有阶值的总是进行探究,每组派代表提问,其他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有:⑴为什么行道树之事是神圣的?⑵行道树受了哪些痛苦?⑶既然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命运?明确: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行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附烟尘,献出绿色和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所以说其事业是神圣的。

⑵惟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鲁教五四版语文六年级2 短文两篇 教案(3)

鲁教五四版语文六年级2 短文两篇 教案(3)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第一课时《行道树》教学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 2 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第二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2. 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认识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点抓住关键句,探究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辩析、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一、课前预习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姊.妹(jiě)孵.出(fū)苦熬(áo)装饰(shì)B.冉冉.(rǎn)雏.形(chú)柚子(yòu)烟囱(chōng)C.污浊.(zhuó)丰硕(shuò)点缀.(zhuì)剔.透(tī)D.贪婪.(lán)牙龈.(yín)堕.落(zhuì)稀疏(sū)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低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具体而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母鸟第一次生下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玲珑剔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C.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就像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小明指着远处身穿灰色制服的老人对小伙伴说:“那就是我的________。

鲁教五四版语文六年级2 短文两篇 教案(2)

鲁教五四版语文六年级2 短文两篇 教案(2)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2、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

3、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过程与方法: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

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研讨点拨法。

《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

两篇短文有叙有议。

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反复朗读《行道树》,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

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道树张晓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浓荫的行道树)。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首页语文教案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行道树》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

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和“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

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

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第一次真好》是《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

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

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

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六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

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

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2、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行道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词语,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2、学会自读自悟的方法。

3、学习本文借物喻人、对比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1、自读自悟: 理解法; 拓展法;感悟法;质疑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20分钟)1、独立自学(课余时间预习)(1)查资料或利用手中资源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请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写在下面(3)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同学们都应该走进了行道树的内心深处,那么,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检查预习(10分钟)3、合作探究(10分钟)(1)自读自悟“我要质疑”:读了示例:是的,我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里道出了行道树内心的痛苦,“悲凉”一词最能体现这种痛苦!)(2)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3)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你认为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4)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想想这是什么写作方法?二、展示交流(10分钟)4、分组展示抽签展示“合作探究”部分。

5、质疑解析三、检测反馈(15分钟)6、拓展延伸:(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对比练笔)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7、对标巩固1、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1)沦落、流落,本文指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

()(2)本义指贪得无厌,本文表现小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时不知满足的样子。

()(3)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回味课文,对号入座8、强化整理:整理导学案或笔记强化记忆知识【教学反思】《第一次真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学习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道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词语,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2、学会自读自悟的方法。

3、学习本文借物喻人、对比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自悟: 理解法; 拓展法;感悟法;质疑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20分钟)
1、独立自学(课余时间预习)
(1)查资料或利用手中资源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请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写在下面
(3)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同学们都应该走进了行道树的内心深处,那么,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检查预习(10分钟)
3、合作探究(10分钟)
(1)自读自悟
“我要质疑”:读了
示例:是的,我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里道出了行道树内心的痛苦,“悲凉”一词最能体现这种痛苦!)
(2)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3)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你认为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4)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想想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二、展示交流(10分钟)
4、分组展示
抽签展示“合作探究”部分。

5、质疑解析
三、检测反馈(15分钟)
6、拓展延伸:(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对比练笔)
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7、对标巩固
1、根据句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沦落、流落,本文指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

()
(2)本义指贪得无厌,本文表现小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时不知满足的样子。

()(3)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
2、回味课文,对号入座
8、强化整理:整理导学案或笔记强化记忆知识
【教学反思】
《第一次真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学习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的写法。

3、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第一次”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3、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的“第一次”的含义,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25分钟)
1、独立自学(课余时间预习)
(1)查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雏形()丰硕()稀疏()结实累累()
霎时()孵鸟()姊妹()玲珑剔透()
柚子()沉甸甸()
(2)弄懂下面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3)整体感知:
作者给我们讲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2、检查预习(10分钟)
3、合作探究:(15分钟)
(1)人生中仅有第一次会不会成功,会不会精彩呢?文中哪句话给了我们答案?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
(3)这样大的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4)你了解到作者的那些第一次经历,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1)你能感觉到作者说的“第一次真好”,究竟“好”在哪里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解说哦。

(2)作者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想想为什么“不一定都愉快”还感到“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二、展示交流(10分钟)
4、分组展示
抽签展示“合作探究”部分。

5、质疑解析
三、检测反馈(10分钟)
6、拓展延伸:
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7、课堂检测:
填写表格: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