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1 理想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

《最后一课》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依据高效课堂理念,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小说的主要情节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弗郎茨与哈默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教学设想:高效课堂倡导:“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一组日本侵华暴行图片教师:画面中硝烟弥漫,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惨遭屠戮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师问:“小日本这样做,你们答不答应?”生答:“不答应!”“决不答应!”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设计意图】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教师慷慨激昂的导入语,师生之间的激情互动,营造了浓郁的爱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如果同学们认真完成了预习案,我想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下面,让我们放出能量,探究下面的问题(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独立思考: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有哪些不同?明确: 学生,老师,气氛(二)跳读课文,合作探究从气氛、学生、老师三个方面分组探究在最后一课上的不同之处五分钟后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明确解决问题一:气氛不同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这节课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感受到什么?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哈默尔先生却要走了)作者在小说中创设了沉重悲伤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两个小组的探究成果解决问题二:小弗朗茨的思想变化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弗朗茨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幼稚)────(成熟)2,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茨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明确: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哈默尔先生言行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品读一下哈默尔先生的言行看看哈默尔先生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能够影响小弗朗茨解决问题三:哈默尔先生的异常言行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哈默尔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哈默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哈默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哈默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茨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激动,愤慨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怎样理解哈默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6.哈默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三)请一位同学和教师共同演绎最后的场景,学生深情朗读,老师扮演哈墨儿先生,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动作、语言等描写的动情之处(四)总结主题:在这堂充满异样的课堂中,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同样崇高的爱国之情,上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背景音乐:钢琴曲《思念》【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最后,教师的深情演绎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三、迁移提升,激情拓展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我们足可以为祖国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汉语而骄傲!足可以为能做一个中国人、懂得中文而自傲呵!同学们,学好母语,就是爱我中华;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进步,从学好语文开始,爱护母语,爱我中华吧最后让我们齐唱国歌,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播放国歌,与同学合唱【设计意图】教师深情有力的结束语,再次激发学生对汉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雄壮的国歌声,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板书设计:韩麦尔先生:有四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学案

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三味书屋”的内容
2.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方法与过程: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积累词语,尝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重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语言。

2.正确看待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2.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导学问题
1.齐读第9自然段请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畅谈读此段的感受
搜集《月光曲》的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私塾教育?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3.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的学校教育吗
4. 课文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5. 文章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6. 私塾教育提问“怪哉”虫一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7.你最喜欢课文的那一段,试着读一读。

8.背诵第二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课件1 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课件1 鲁教版五四制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 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 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 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7、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 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 后一课”?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 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 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 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 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 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 与痛苦。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 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 告别;而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 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 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 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 普鲁土兵正在操练(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3、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天真、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 文做了铺垫。
4、"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 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 住自己?
一、上学路上 到“先生的小
开端
院子里”
二、上课之前 到“他那副
发展
大眼镜”
三、最后一课 到“我真永
发展
远忘不了”
四、宣布下课 到全文
高潮、结局 结束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 鲁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 鲁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鲁教版五四制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越明年()子何恃而往()()以告富者()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欲之南海,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 1 理想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 1 理想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举例1: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 是一个大写的人。
理想对于人生,可以让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人变伟大,而成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 伟大的人。
精读感悟 理解文本
举例2: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每个人只。 举例3: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 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 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 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 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 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 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合作交流 理解主题
你能说说《理想》中有内涵的诗句并感悟。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 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一般的人都安于现状,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想去变革社会,在常人年来 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不但不支持为理想而奋斗 的志士,反而误解他们,使他们陷于寂寥,其 中自然有酸辛。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享受着斗 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六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童年在苦难中长大》教案鲁教版五四制(最新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童年在苦难中长大》教案鲁教版五四制(最新整理)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名著导读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理清小说梗概。

2、交流《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启发,珍惜生活。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作品简介】1、引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他是谁呢?他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为最大的痛苦。

这一位有着如此巨大成就的作家为什么说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2、作家高尔基简介:3、作品《童年》简介:4、成书背景:【板块二:独学】学习方法指导:对照导学案,结合教材,组内分工完成。

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2、《童年》讲述的是( )(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外祖母( ),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正直的老工人( ),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贪婪恶毒的__________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5、《童年》中塑造了_____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6、《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

_______________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7、探究思考: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8、《童年》阅读训练:我也开始挣钱:我逢星期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理想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理想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3、赏读——品味·写作
(1)理想是一个抽象概念,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选择具体形象来比喻抽象的概念,以此引导我们认识理想的重要意义,并感受理想的魅力。诗中选择了哪些形象来反映诗人独特的视觉和真切的体验?(石、火、灯、路;珍珠;罗盘、船舶、海天相吻的弧线;闹钟、肥皂;仙草、母亲。)
(2)学法链接(二)
(4)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3、作者介绍。
流沙河,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代表作有散文诗《草木篇》,诗《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诗人前半生很坎坷,历经共和国几个重大时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理想》一诗正是他的人生体悟。
主备:
目标
1、感悟理想的意义,领会理想的真谛。
2、感受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3、德育渗透:联系自己,树立美好的理想。
重点难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
点拨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当堂展示
一次备课(个人初备)
二次备课
B.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C.为什么说“理想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友情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联系革命先烈,现身科学、现身真理的仁人志士,还可联系当今的先进人物。
我最欣赏这一形象,因为。
我觉得理想还可以是
。(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四、结束语: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怀,理想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抱负,理想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理想是“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的青春,理想更是祖国六十华诞“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春光无限。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优秀学案2(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荒岛余生》优秀学案2(精品)

《荒岛余生》学案一、学习目标1.根据人物心态变化历程,把握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二、学习重点1.体会并学习鲁滨孙身处逆境不悲观,积极面对生活,变被动为主动的人生态度。

2.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体会并学习鲁滨孙身处逆境不悲观,积极面对生活,变被动为主动的人生态度。

四、导学问题1.理解识记成语。

闻所未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以自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足安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滨孙身陷荒岛之初,心情怎样?他遇到了哪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顽强活下去的理由?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鲁滨孙在最不幸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为了生存下来,鲁滨孙是怎样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6.你怎样看待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是逃避现实吗?是自欺欺人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7.你眼中的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8.鲁滨孙绝境逢生,你能借用诗句或名句等表达一下感慨吗?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1 理想学案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4、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凝练、优美的语言。

2、通过关键句,探究全诗脉络,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学习难点 ]
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熄.灭()脊.梁()寂寥.( ) 扒.窃 ( ) 玷.污( ) 诅.咒 ( ) 洗濯. ( ) 缀.连 ( )
功勋. ( ) 船舶. ( ) 荣誉. ( ) 倔.强 ( )
2、解释下列词语。

倔强:
诅咒:
寂寥:
海天相吻: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下面诗句的停顿或重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

B. 理想∕使不幸者
...绝处逢生。

C.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

D.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

4、试模仿第一节诗,以“爱心”或“理解”为内容写一段话。

5、写出你积累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6、熟读全诗,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按总分总完成结构图解。

一、总()
1()
二、分 2()
3()
三、总()
二、课内探究
1.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理想是“石”,是“火”,是“灯”,是“路”,是“罗盘”,是“船舶”?这几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3)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理想更多的是带来了“被误解的寂寥”以及“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辛酸”?
2.联系实际,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课外作业
(一)课内精读
第8节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第11节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1、这两节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这两节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3、“夸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是“可厌”的?
4、“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是“可笑”的?
5、“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结合你身边的生活,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大写的人”的名字,并简说其事迹。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理想,“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是李白的理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理想。

如果说人生是海,理想便是照亮航程的灯塔;如果说人生是桥,理想便是默默支撑的桥墩;如果说人生是路,理想便是黎明开启是的启明星。

因为有理想,人生才充实;因为有理想,人生才美好;因为有理想,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理想》参考答案:
一、3、B
4、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5、(1)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蒙田
(2)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
6、结构图解
(一)总说:理想的意义(1)
1、历史意义(
2、3)
(二)分说: 2、人格意义(4、5、6、7)
3、人生意义(8、9、10、11)
(三)总说: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二、1、(1)这几句诗告诉我们理想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2)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3)崇高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

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

这在尚末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他们对为理想而奋斗者采取躲避、反对行为,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三、
(一)1、树立远大理想意义重大。

2、对比,突出强调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3、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夺名利,当然令人讨厌。

4、凡是只会怨天尤人,诅咒眼前的环境,当然可笑。

5、指崇高伟大,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终于
成了一个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

(二)l.C 2.C 3.A 4.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
附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