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玉蟾山摩崖石刻
论泸县宋墓与玉蟾山的历史文化意义

李盈悦 : 论 泸 县 宋 墓 与 玉 蟾 山 的 历 史 文 化 意 义
1 0 5
这里 也 是兵家 常争 之 地 。 ( 2 ) 关 于玉 蟾 山名 的 由来 , 有 两种 说 法 , 一 是 因 为形 如 满 月 而 得 名 ,
一
而望 , 就像 是 人 间 和天 上 相 连接 的媒 介 物 。通
泸县 的玉 蟾 山摩崖 造像 和北 方甘 肃 的庄浪 石 窟 就像 落 日最后 的余 辉 , 虽然 不如 以往 繁华 精致 、 宏大庄严 , 却 以一 种倔 强 的姿 态 在 明代 石 刻 中 占有 独特 的一 席之 位 。
( 一 ) 源 远 流 长 的信 仰 — — 蟾 蜍
里, 相 近有 五仙 山。 ( 9 ) ( 嘉庆 ) 《 大清一统志》 卷 四百十 二 : 玉蟾关, 在 州北 六 十里 玉 蟾 山 , 当
神 话 传说 更 为 其 增 添 了 美 的 意味 。 玉蟾 山摩 崖 造像 凝 聚 着几 代 工 匠们 对 故 土 的 印 象和 整 个 族 群 的 文 化
记忆 , 蒋 兆和 的《 流 民 图》 浮雕 更 具 有 爱 国 主 义 的 教 育 意 义 , 这 些 都 是 曾经 跋 涉 至 此 的 人 们 心 灵 深 处 最
山, 在渠 县治 西 , 峰 峦耸 翠 , 形 如新 月 , 故 名。
( 2 ) 《 读史方舆纪要》 卷 六 十八 : 又 玉 蟾 山 在 县 治 四一 里 , 山峦 耸翠 , 形 如满 月 , 因名 。 ( 3 ) 《 读 史方 舆 纪要 》卷 七 十 : 玉蟾 山, 县南 四十里, 盘 旋 耸峙 , 如 蟾蜍偃 仰 , 南 眺雒江 , 回环如 带 , 为登 临 之胜 , 志 云: “ 山东南 , 去 泸州八 十里。 ”( 4 ) ( 雍正) 《 四川 通 志 》 卷二 十四: 玉蟾山 , 在 县 西 三里, 峰峦耸 翠 , 行 如新 月 , 因名 。 ( 5 ) ( 雍 正)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的玉蟾山上,是中国独特的摩崖造像群之一。
这些摩崖造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全面阐述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
一、历史价值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遗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形态。
这些摩崖造像大多以佛教为主题,石窟内的浮雕、壁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这些造像还记录了唐代泸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历史和艺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艺术价值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在艺术价值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些摩崖造像的创作年代较早,融合了印度佛教艺术、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泸州地方特色。
在造像的表现形式上,以浮雕和壁画为主,雕刻技艺精湛,线条简练流畅,形象生动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造像在艺术构图、色彩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展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成就,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宗教价值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以佛教为主题,反映了当时泸州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这些造像中的佛、菩萨、罗汉等形象,不仅是宗教教义的表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造像所反映的佛教思想内涵,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及传统宗教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这些造像也是佛教文化的实物载体,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旅游价值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不仅具有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这些古老的摩崖造像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神秘,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一处融文化、艺术和旅游于一体的宝贵资源。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玉蟾山风景区内,是一处集佛教、道教、儒教为一体的古代石刻艺术宝库。
这处摩崖造像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等朝代,历时千余年。
它以精美的造像、华美的题刻、瑰丽的山水、奇妙的传说和悠远的历史为主要特征。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对于佛教、道教、儒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文化、艺术两方面探讨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1. 佛教文化: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是众多佛教石刻中的佼佼者,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大佛岩和十八罗汉岩。
这些佛像和罗汉像,造像精美,刻工细腻,气势恢宏,细节生动。
它们坐卧、立立,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还保留了古代佛教经典、注释、传记等众多珍贵的史料资料,对佛教文化、佛教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 道教文化: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中的神仙岩和道场岩是道教文化的主要体现,神仙岩中刻有二十四位神仙,道场岩则是道教“丹田”、“灵境”、“飞升”等核心思想的体现,是道教思想和艺术结合的集大成者。
这种“融道于山、融山于道”的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罕见。
3. 儒教文化: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的文化遗存,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刻“大唐景泰八年”、“卫岗学画”等碑刻,以及明代儒学家贾仲明所作《论语义疏》中的“录石窟记”等内容。
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不仅是研究儒教文化史的重要依据,更是古代文化和艺术与现代社会的沟通桥梁。
二、艺术价值1. 形态美: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以其造型美、线条美、比例美、协调美等艺术因素,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雄浑、华丽、纤细和生动特色,是古代石刻艺术的极品代表之一。
2. 色彩美: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石雕工艺,采用自然堆叠、增刻雕刻等技法。
这些刻作的佛像、神像、人像等雕刻件,采用了独特的“二彩法”营造,即利用石质灰黑与青褐的肌理和颜色进行界线的塑造和彩色勾画。
泸州景点的导游词(2篇)

泸州景点的导游词玉蟾山景区位于泸县县城旁,距泸州市区____公里,为国度AAA 级旅游区,四川省文物掩护单元,省级风光胜景区、省级丛林公园,海拔____米,丛林包围面积____余亩,景区筹划面积为____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7.8℃。
山下有九曲河、濑溪河和马溪河。
首要景点有塔林、双蟾对鸣、九龙浴太子图、千手观音、悟道图、十八罗汉飘海图、《流民图》浮雕等。
玉蟾山山间怪石嶙峋,皆形似蟾蜍,故有“遍山皆玉,无石不蟾”的美誉,且素来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有名川南,被誉为“川南明珠”。
玉蟾山以千手观音为焦点的摩崖造像群,是历代能工巧匠镌刻的精细释教摩崖造像,现存四百余尊,多为明代的摩崖石刻,大者盈丈,小不满尺,线条流通,模样外形传神。
个中“千手观音”、“悟道图”、“刘禅戏海”、“十八罗汉飘海”等,镌刻风雅,武艺娴熟,形态天然,堪称艺术佳构。
每年的夏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玉蟾山景区会举行大型的玉蟾春会,玉蟾庙会,川南各地的善男信女城市来玉蟾山朝拜,祈福安全。
泸州景点的导游词(2)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素有“天府之国、酒都泸州”之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历史名城。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泸州的主要景点和其背后的故事。
一、江阳古城江阳古城是泸州市的核心区域,也是泸州历史文化的象征。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古城保存完好,城墙高耸,石板街道蜿蜒曲折,仿佛穿越时光。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泸州古城风貌的独特魅力。
二、诸葛亮故里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发明家。
他出生在巴蜀之地,泸州被誉为诸葛亮的故里。
来到泸州,您可以参观诸葛亮故居,了解他的生平和智慧,感受他的伟大影响力。
三、泸州瘦西湖瘦西湖是泸州市的一大亮点,被誉为“小西湖”的泸州版。
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游客欣赏自然美景和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湖水碧绿如镜,山峦起伏,园林建筑错落有致,游船漫行其中,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山幽、石奇、水秀——玉蟾山

313萌芽我愿随红船启航吴依凡 指导教师:薛萍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第二实验小学,浙江 温州 325000)每次我去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总是心潮澎拜。
眼前似乎总有一条南湖红船,在云雾茫茫中穿行,上面承载的不仅仅是人民英雄,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
就是这伟大的红船精神,使这么多烈士信仰于它,把它当作自己前进的目标。
风风雨雨百年沧桑,这艘漂浮在水上的红船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却仍然散发着那永不变的“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属于未来。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发扬“红船精神”。
我又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記得那天早上,我们一家人要去杭州游玩。
领取预约好的车票后,我们就站在检票口排队等着上车。
突然,我看见了一位老爷爷一边着急地在自己的口袋里摸来摸去,一边不停地念叨着:“我的车票呢?我的车票呢?老伴生病了,还等着我回去呢?”望着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我也不禁担心起来。
心想:要是我有两张车票就好了。
这时,爸爸手里拿着车票快步朝老爷爷走去,把手中的票递给了老爷爷,老爷爷惊讶地看着他,说“你把票给了我,你怎么办呀?现在己经买不到这趟车的票了呀!不行不行,我不能收。
”爸爸笑着说:“大伯,我没什么重要的事,您的事比较急,别客气了。
”老爷爷终于把票收下了。
我着急地对爸爸说:“那我们怎么办呀?” 爸爸摸了摸我的脑袋对我说:“我们去游玩,没有老爷爷的事重要,我们可以坐下班车好吗?我们不能看见困难,视而不见呀!”我听了非常惭愧,这不就是无私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吗!虽然这对爸爸来说是件小事,但在我心中,却如醍醐灌顶,现在,我明白了什么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就在我身边。
我愿随着红船启航,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常去帮助别人,虽然我是小学生,对别人的帮助也有限,但我坚信,只要我坚持,坚定,伟大的“红船精神”就不只是一个纯真而美好的梦,它摇着桨已慢慢驶入我的心底,驶入更多人的心底……山幽、石奇、水秀——玉蟾山张文艺 指导老师:陈绍碧(四川省泸县得胜镇得胜中心小学校仁和四年级,四川 泸县 646100)我出生在一个富有魅力的县城——泸县,在这座县城里有着很多奇山秀水,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数玉蟾山了。
玉蟾山作文600

玉蟾山作文600
在泸县福集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做玉蟾山。
玉蟾山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省级森林公园。
海拔500多米,森林覆盖面积8000多亩。
进入玉蟾山的大门,走过千年神鱼石,就到了“摩崖造像群”。
摩崖造像群是明代摩崖石刻,现存400余尊。
他们神态逼直,线条流畅,其中以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图等为代表作。
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千手观音了。
它高5。
6米,宽3。
5米,一共有11个头,36只手臂,千手千眼,雕刻极为精细,堪称艺术珍品!
从摩崖造像群往右走,就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建文皇帝像。
建文皇帝身披袈裟,脚穿麻鞋,神态安详。
传说建文皇帝朱允炆当年在“靖难之役”后,逃出皇宫,来到玉蟾山脚下,晕倒在一户农家门前,而这里的农妇用三大碗稀粥将他救活。
所以石刻的左上角,将农妇幻为手持玉碗的神仙形象。
再向前走,就到了罗汉街。
罗汉街实为彩色石佛长廊,排列着众罗汉,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经过108级台阶,便是“金整阁”,金鳌阁是玉蟾山的最高处,登高极目,玉蟾山清新碧绿,赖溪河似一条美丽的丝带,环绕着玉蟾山,轻盈而灵动,。
从罗汉街再向左走一段路,就来到著名的《流民图》浮雕。
《流民图》是泸县籍艺术大师蒋兆和先生于1943年秋完成的一
副巨作,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穷苦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全图高2米,长26米,以百余人物形象展示侵略者铁蹄下尸骨横陈的人间惨象,表现了各阶层人民渴望和平及民族独立的愿望。
玉蟾山风景如画,景点众多,说也说不完,希望你能来细细游赏。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文化艺术价值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泸州市泸县玉蟾山,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玉蟾山摩崖造像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堪称中国摩崖石刻的艺术瑰宝。
这些摩崖造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宗教、历史和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玉蟾山摩崖造像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这些造像承载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内涵,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生活风俗、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在历史时期,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等不同宗教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对于研究唐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玉蟾山摩崖造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摩崖造像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容和华丽的风格而著称,堪称中国石刻艺术的杰作。
在泸县玉蟾山,有着大量的摩崖造像,其中包括佛像、神兽、人物、花鸟、神话故事等多种题材。
这些石刻凝聚了古代雕刻艺术家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展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辉煌成就。
通过对这些摩崖造像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和匠心独运,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具有重要的旅游文化价值。
玉蟾山以其险峻的山势、清幽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作为玉蟾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
这些摩崖造像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存,也是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景点,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的升级,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的旅游文化价值日益凸显。
通过挖掘和开发这些摩崖造像,可以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玉蟾山石窟 佛光深处有菩提

的 宁静 ,好似 红尘 凡 世间 的一切 喧嚣 在 此
又能想到 ,在盛唐之后 ,接过中国石窟艺 l 刻都 与 我无 关。在 这 片五十 余平 方 公里 的
术接力棒的却是隐匿于秦岭以南的巴蜀 大 l 山峦 中 ,很 少能见 到游 人 的踪迹 ,偌 大 的 地 。无论是广元的干佛崖石刻,还是资阳 {
朵 白 莲花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绽 放 在 川南 佛 土 上 的最 后 一 大 地 上 最 后的 佛 息 之境 ,是
步 , 而 玉蟾 山 也 就 成为 巴蜀 佛 陀 最 终 停 下 了 南 下 的 脚
淮 的 座 借 大 ] 一
中 、安 岳到 泸 县, 在 这 里 ,
从中 原 入蜀 , 又从 广 元 、 巴
容低 估 。安 史 之乱 后 , 石 窟 佛教 石窟 群 ,其 重 要意 义 不 里 却 是 中 国 为 数 不 多 的 明 代
来 花
量 而言 可谓 寒 酸 , 不过 , 这 山 凿有 佛 像 0 0余 尊 ,就 数 其 中 杰 出的 代 表 。 泸 县 玉蟾 蟾 山 上 的明 代 石窟 造像 更是 多 巴 蜀 佛窟 里 ,位 于泸 县 玉 四川 石窟却 遍 地 开 花 。在 诸 当北 方 石窟 造 像 渐 渐停 歇 , 最长 、 分布 最广 的 地 区 之 一 。 川 是 中 国 石窟 造 像 延 续时 间
法 ,盛况 空 前 ,故 而 玉蟾 又有 “ 小
旨 林 立 ,展 钟
之 美 称 。 山 上林 木 葱 郁 , 溪 流环 色宜 人 ,其 中尤 以金鳌峰 的风景 最 入 叹 绝 。可 惜的 是 ,清代
佛 事 之盛令
年 间 一场 大
火将 山 上古建 筑毁 于 一旦 ,于 是 又只 剩下 这四 百余 尊摩 崖 佛像默 默 地伫 立于 遗址 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县玉蟾山摩崖石刻“金鳌峯”[1]大字考辩泸县县城福集镇东的玉蝉山,留下了许多名人的墨迹和佳作。
如,有黄庭坚[2]所书的“玉蟾”二字,以及相传为杨升庵[3]书写的“金鳌峰”三个大字。
这两幅摩崖石刻书法,在历代泸州地方志里都有记载。
后者的书法过程,长期以来皆因没有可靠的史料记载,大都依史志记载而言。
1985年第二期《四川文物》所载文章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杨慎游玉蟾山,见此胜景,有感题记:‘金鳌峰’,字径0.7米,遒劲豪放,俊美飘逸。
”这是说明“金鳌峰”摩崖石刻最详细的文章了。
所以,目前所有介绍玉蟾山的资料,都是如此。
但历史就是历史。
那“金鳌峰”三字究竟是不是杨状元所书的呢?答案是:非也。
“金鳌峰”三个大字不是新都状元杨升庵先生所书,而是由升庵先生的挚友、长他八岁的学长、明代泸州进士曾璵少岷先生[4]于明嘉靖十八年游金鳌峰时所题写的。
这个史实是在我近年收集到的、流落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的明代万历刻本《少岷先生拾存稿》之卷三里查考到的。
在《少岷先生拾存稿》的卷三里,少岷先生有两篇文章记录了在嘉靖十八年二月初一日随泸叙兵备佥事薛甲畏斋先生游玉蟾山金鳌峰的过程,一是《游金鳌峰记》,另一为《龙巖听泉记》。
此外,少岷先生还有《龙巖午憩》五言诗作唱和。
少岷先生在《游金鳌峰记》里说,“嘉靖十有八载仲春朔日,畏斋[5]观察公过予曰:‘嘉明有新馆之役,我将视之,吏云曩时巡历有由兹道者必宿玉蟾,不则穷日始达,人马困甚。
宜若常程,诚若是,其旋亦然,两日皆有暇,非故故费日也。
闻玉蟾最胜,明日愿与子俱。
’”少岷先生本来已经选择好日子,要到离嘉明三十里的先祖故地,即今方洞镇大塘祭祖坟,因此推迟了行期,而和畏斋先生一起去了玉蟾山。
他们第一天在金鳌峰游玩,与当时陪同的金鳌观的僧人一起畅谈了金鳌的由来。
普通平民百姓所称呼的蝦蟆,他们一起观看了宋代黄山谷先生所题书的“玉蟾”二字,大家觉得称其为“金鳌”更恰当。
于是,薛畏斋先生告诫僧人们说:“山有鳌冠其峰,水有鳌守其兌,厥象两著功,庇于乡人为多。
金鳌之名不可易”。
后来薛先生问僧人说,龙巖就在金鳌东五里地,于是乎他们相约第二天再去龙巖一游。
这时候,知道他们游金鳌消息的姓庞的进士,第二天在金鳌做东摆酒款待。
酒过几寻,趁此酒意,薛畏斋先生作了《金鳌行》,而少岷先生则曰,“予和之,选贞石[即坚硬之石],书‘金鳌峰’三大字,繫[关联]以二篇,俾后之人明物观象,各于其伦,不必索之,诞幻云尔。
”这就是曾少岷先生题写“金鳌峰”三个大字的来源。
上面我们披露了玉蟾山摩崖石刻“金鳌峰”三字的真实来源。
那么,我们看看是否有杨升庵先生所题的可能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从杨先生的年谱和他们的书法字体两方面加以考辩。
首先,我们从《升庵全集》[6]里可以看到,三十七岁的升庵先生在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而被廷杖并放逐云南永昌卫(现云南保山),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永昌戎所,其间因为戎役(就是服役)往返云南四川多次。
其中记载了杨先生与曾少岷一起游九十九峰山即泸州西面的方山之事,是在嘉靖甲辰年(1544),而没有游玉蟾山的时间记载。
但这并不是说,杨先生没有游过玉蟾山。
(下图为万历刻本《少岷先生拾存稿》卷三之《游金鳌峰记》。
)那么,就在曾少岷先生记载游金鳌峰的时间里,杨状元在哪里呢?让我们先看看《升庵全集》里年谱的几则记述吧:1,“戊戌,奉戎檄归蜀,便道获拜阡梓,事毕还滇”,即嘉靖十七年(1538)。
2,“己亥十一月,再领戎役于重庆道”,即嘉靖十八年(1539)。
3,“庚子,役完赴遂宁,七月归新都,八月受聘纂修《蜀志》”,即嘉靖十九年(1540)。
4,“辛丑,还滇,到东泸疾发,….返成都”,即嘉靖二十年(1541)。
5,“壬寅七月,还戎所,”即嘉靖二十一年(1542)。
6,“癸卯十二月,子宁仁出生,……..领役于蜀”,即嘉靖二十二年(1543)。
7,“甲辰,到泸州,与少岷曾公璵游九十九峰山,四月还戎所”,即嘉靖二十三年(1544)。
8,“癸丑,领戎役于蜀,侨寓泸州”,即嘉靖三十二年(1553)。
9,“戊午,子宁仁娶泸州滕恩官女为室,公侨寓江阳十数年,交游日众,与曾岷野、章后斋诸公友善”,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据载,其好友少岷先生于该年十一月去世。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当曾少岷先生於嘉靖十八年二月初三日题写“金鳌峰”三字的时候,杨升庵先生尚在云南服戎役,所以《四川文物》所记有误。
同时,我们从杨升庵先生年谱的叙述也知道,两位学者曾经同朝为官,落官后在泸州往来频繁,又是非常好的诤友,互相尊重,在当时的江阳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因此,对于“金鳌峰”三字,无论谁在玉蟾山题书,都不会两人重复做同样一件事的。
也就是说,如果是杨状元先在玉蟾山题写“金鳌峰”三字,那曾少岷就不会再去金鳌峰题字了,更不会在游记里记述为自己题写的了。
反之亦然。
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了。
其次,我们看看两位学者书法作品的对比。
对于杨升庵先生的书法,参考很多记载均说传世不多。
而曾少岷先生的书法作品更是没有传世的出现。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明末泸州乃至整个四川的战乱,让很多可贵的文著都毁于一炬。
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只能根据传说确定谁是摩崖石刻的主人。
此外,我还查考到,由少岷先生的嫡曾孙、明藩永历间曾任泸州知州的曾巩[7]编纂的《曾氏宗谱》[8],记载了曾少岷先生才德和曾经传世的书法作品的稀疏记载:“博通坟典,学胆才优,善诗赋,工楷书。
下笔千言,立就正嘉。
”“大观台即泸城樵楼左偏石龟上竖碑。
高八尺许,额篆《大观薹》三字,笔法尽善。
右行镌:“赐进士、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前户部郎中,郡人曾玙篆额”。
“观兵亭在合江北关后安乐山。
□□□□演武厅□□□手书。
”《宗谱》说明曾少岷先生楷书功底很好,在泸州各地多有题款,均因各种因素而失传。
下面是现存于玉蟾山的“金鳌峰”三个大字照片,由泸县文物局陈局长提供:我们对比下由赵永康老师提供的杨升庵先生在叙永题写的“鱼凫关”楷书:再看看杨升庵先生的书法字迹,是我在新都桂湖博物馆拍摄的:我们对比“金鳌峰”和“鱼凫关”的书法字迹,外行都可以看出两者书法的风格字体差异很大,当然书法行家肯定会说出更多的不同来。
由此说明,玉蟾山的“金鳌峰”三字的确不像杨升庵先生的字迹综上所述,玉蟾山“金鳌峰”摩崖石刻完全可以确定为明代泸州进士曾少岷先生所书。
囿于史料的失传,误记为杨升庵先生所书,现在是该改正的时候了。
这样的更正,对泸州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在泸州的历史文化中重现了曾经被战乱湮没的明代泸州才子的光彩。
如果两位先辈九泉有知,也会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注释:[1] 泸县玉蟾山主峰是金鳌峰,山上有玉蟾寺。
杨慎有《玉蟾寺》诗曰:“我问玉蟾僧,谁名玉蟾寺?题目黄涪翁,苔蚀银钩字。
”[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卒于宜州贬所。
[3]杨升庵(1488~1559),即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弘治元(公元一四八八年)生于京城。
于正德六年(一五一一)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嘉靖年(一五二四),因议朝政触怒帝王,被谪云南永昌卫,终身不赦,直至卒于戎所。
嘉靖三十六年,客于云南。
杨升庵刚正立朝,气节高尚。
充军以后,他以待罪之身为民请命,罢劳役,免苛税。
杨升庵在云南,兴教育,结诗社,为兄弟民族评注诗文,对西南各族的文化交融,作出了极大贡献,有功于中华民族的成长。
杨升庵以毕生精力,著述四百余种、涉及史、诗、文、音韵、词曲、戏剧、书画、医学、天文、地理、动植物等,十分浩瀚,故《明史》说:“明世记诵之傅,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杨升庵戎役云南永昌,往返于蜀滇之间多次住寓泸州,在泸留下许多诗篇。
[4]曾玙(1480-1558),字东石,号少岷,又岷野。
泸州人,出生于合江县。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在四川乡试中列第五名。
第二年成进士,授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以廉明著称。
正德十一年(1516年)因忤宦官刘瑾,被外放出知建昌府(府治在今江西南城县)。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之变,玙集义师会王守仁于鄱阳湖,领兵合广信知府周朝佐兵收复南康。
第二年,被罢官回故里。
善为诗,所著有《少岷存稿》、《计部大事记》等。
[5]畏斋,即薛甲。
薛甲字应登,号畏斋,江苏江阴人。
嘉靖己丑进士。
授兵科给事中。
劾方士邵元节,降湖广布政司照磨。
历宁波通判,保定同知,四川、赣州佥事副使。
以忤相嵩,拾遗免。
明嘉靖十六年(1537)任泸叙兵备佥事,主持修造泸州钟鼓楼[即古大观台],主要作报时、报警之用。
薛甲有《大观台碑记》记其事。
[6]《升庵全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点校版,王云五主编。
[7]曾巩,字固之,与江西南丰才子曾巩同名。
明季奉直大夫赠承德郎,曾玙曾孙,即曾玙幼子曾士彦嫡孙。
生于1618年八月,卒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十二月。
明藩永历年间(1647-1661)任泸州知州,居官尽心竭力,不避艰险而能使一方百姓少受战乱之苦。
1653年卸职致仕。
1656年卜居于石门山庄,自渭苍松菉竹可乐余生,漱石枕流亦堪终老。
[8]《曾氏宗谱》,曾玙三世孙曾固之初撰。
乾隆三十八年,曾玙六世孙曾明道续编,泸州冯鉴衡梓刻。
特别感谢:泸州地方史学者赵永康老师和泸县文物局陈局长提供的宝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