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重庆市开州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 )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C.励精图治,注重节俭D.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2.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④任李林甫为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 )A.玄奘西行B.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C.唐蕃和亲D.郑成功收复台湾5.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
……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A.玄奘B.鉴真C.刘邦D.李时珍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8.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13)

2018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 ( 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便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清朝乾隆时期管理新疆的措施是设置..( )A. 伊犁将军B. 盛京将军C. 驻藏大臣口D.乌里雅苏台将军2“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 )①文成公主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小丽正在阅渎与右图人物有关的书籍,以下内容不会出现在书中的是..................( )A.陈桥驿发动兵变B.北宋的建立C.杯洒释兵权D. 率兵灭亡唐朝4. 近期,央砚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菅”。
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 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5,《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大宗治国思想言论的著作,其中谈到隋朝时有一句“计天下体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这句活是说..........................( )A.隋文帝统治时期同家富裕,粮食储备充足B. 隋炀帝统治时期国家富裕,粮食储备充足C.全天下的粮食可以供应隋炀帝五六十年D. 老百姓存到银号里的钱很多,足移用五六十年6. 隋庸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 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可参与国家管理B.对皇帝权力有一定限制作用C.. 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 削弱了地主,贵族的特权7.“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川教版)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有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友情提醒:本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的朝代是A.秦朝B.西晋C.隋朝D.元朝2.开通大运河、三征辽东、巡游江都的皇帝是A.宋太祖B.隋文帝C.唐玄宗D.隋炀帝3.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4.到天竺求取佛经的唐朝高僧是A.阿倍仲麻吕B.玄奘C.鉴真D.弘法大师5.以下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6.12世纪建立大金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契丹B.党项C.蒙古D.女真7.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A.诗歌B.词C.杂剧D.小说8.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是A.司马光B.司马迁C.朱熹D.徐光启9.我国现有56个民族,其中回族开始形成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0.“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A.灭亡金朝B.统一蒙古C.建立元朝D.定都大都11.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A.努尔哈赤统一女真B.土地兼并严重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康熙收复台湾12.明朝引进种植的高产粮食作物是A.占城稻B.棉花C.粟D.玉米13.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徐霞客游记》14.率先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A.张角B.黄巢C.朱元璋D.李自成15.清朝在新疆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都护B.北庭都护府C.伊犁将军D.北庭都元帅府16.“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文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A.筒车B.曲辕犁C.耧车D.秧马17.下列文件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反映了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日本钱币大食人俑A.中外文化交流B.民族交往与交融C.南方琴济发展D.边疆地区的开发18.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2(解析版)

七下历史期末测试题(二)满分:5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涂填在相应位置)1.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③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相关知识。
根据题干材料“任贤能、受谏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选④虽然说法正确,但材料中看不出来。
所以应选①②③,故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2.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ABC都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3. 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
这一“发明”是( )A. 世袭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文字材料题,考查的是隋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
它创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不问出身,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使很多出身卑微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入仕做官、参与政治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1(解析版)

七下历史期末测试题(一)满分:5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涂填在相应位置)1. 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
”“此项工程”是( )A. 都江堰B. 灵渠C. 赵州桥D. 大运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2. “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A. 勤于政事B. 善于纳谏C. 节俭治国D. 唯才是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的准确解读。
“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理念——唯才是用,与勤于政事、善于纳谏、节俭治国无关,故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3. 如今,许多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A. 开皇之治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康乾盛世【答案】C4. “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
“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A. 隋炀帝B. 唐太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
【2017-2018精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 含答案(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共91分)1.重庆一中举办“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图文展览,“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这首诗与下列哪项搭配最合适()A.都江堰B.秦长城C.隋运河D.赵州桥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史学家对其统治是肯定的,原因是()A.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史称“贞观之治”B.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C.任用酷吏,奢侈腐化,对历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3.北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记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后人誉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4.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资料。
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A.唐朝的经济繁荣B.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朝代建立的情况,搭配正确的是()A.秦朝——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C.北宋——960年——赵匡胤D.元朝——1271年——铁木真6.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读到活字印刷的书籍B.到四川经商时使用“交子”C.参加岳家军抗金斗争D.乘坐装备指南针的海船7.下列农作物均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中属于北宋时引进的是()A.玉米B.占城稻C.马铃薯D.花生8.查理先生对中国的瓷器非常感兴趣,因此当他来到中国的时候,你应建议他去访问()A.洛阳B.景德镇C.西安D.绍兴9.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印迹,在《北宋遗风——汴绣艺术精品展》中,你能发现的是()10.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的史实。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B.南方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C.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D.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11.因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毛泽东赞誉为“一代天骄”的是()A.成吉思汗B.努尔哈赤C.忽必烈D.皇太极1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突出体现了豪迈奔放的词风。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11)

2018 学年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下面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你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栏内。
(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 具(如右图所示)最早出现于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2.他结束了国家 200 多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
他勤勉治国,锐意革新,缔造“开皇之治”, 开启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他是A.唐太宗 B.武则天 C.隋文帝 D.唐玄宗3.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朝治国措施的共同点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景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僧一行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的是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②令玄奘西游天竺③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④鉴真东渡日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6.元朝以前,就有许多汾州人、并州人迁至今新疆地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劳动生活。
这说明A.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 B.蒙古族、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友善C.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 D.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7.“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A.宋 B.元 C.明 D.清8.下列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9.元朝时,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它是A.回族 B. 畏兀儿 C.汉族 D. 蒙古族IO.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A.苏门答腊和满刺加C. 古里和锡兰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忽鲁莫斯和阿丹11.郑成功致外国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部编版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试卷(考查时间60分钟,卷面总分6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西晋到南北朝近300年分裂、对峙后,又一次实现国家统一的是A.秦朝B.东晋C.隋朝D.元朝2.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项水利工程,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长城C.灵渠D.大运河3.唐朝前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友好而密切的联系,与唐朝的关系被喻为“和同为一家”的是A.吐蕃 B.天竺 C.匈奴 D.回纥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在杜甫《忆昔》这首诗中“开元全盛日”指的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5.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建立了西夏政权的是A.契丹族B.党项族C.女真族D.蒙古族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A.南北朝B.唐朝C.南宋D.明朝7.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开辟于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唐朝B.五代C.宋朝D.元朝8.1279年,攻占南宋都城,完成全国统一的是A.铁木真B.忽必烈C.陆秀夫D.文天祥9.印刷术、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在北宋时期由匠人毕昇发明的是A.活字印刷术B.造纸术C.火药D.指南针10.《明太祖实录》记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于重刑”。
明太祖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A.加强君权,巩固统治B.废丞相,设三司C.设置三省六部制D.创立殿试制度11.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队最远到达了A.印度洋西海岸B.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C.波斯湾和红海沿岸D.苏门答腊和爪哇12.清朝大臣胡中藻因在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而被杀,这件事反映的是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C.厂卫制度D.文字狱13.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帝A.册封达赖喇嘛B.设置伊犁将军C.设置驻藏大臣D.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14.毛泽东曾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主要的历史功绩是A.吸取隋朝教训,重视发展生产B.在会宁称帝C.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D.建立元朝15.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故事出自文学作品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西游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16.(10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重庆市开州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晚唐陆龟蒙所著《末相经》记载“直辕已改为曲辕,因而更便于转变和操纵。
”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农业生产
C.惩处囚犯
D.陶器制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曲辕犁.
【解答】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
因而“直辕已改为曲辕”“更便于转弯和操纵”,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
2.下列史实中能够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是()
A.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B.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D.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豪迈飘逸洒脱,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分析】本题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2016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等为依托,考查李白。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故选:D。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5页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4.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澶渊之盟
D.“五代十国”出现
【分析】本题以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为切入点,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解答】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影响。
5.北宋建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澎湖巡检司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消弱相权③取重文轻武的政策④设置通过判,设置转运使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分析】本题以北宋建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解答】本题为排除型选择题。
依据所学,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是在元朝,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下表为西晋至宋朝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分析】本题是表格型选择题,读懂表格是关键。
表格说明了南方的户数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主要考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解答】A、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并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
C、城市经济活跃也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
D、民族融合加强依然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
故选:A。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4页共5页
【点评】注意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深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
7.宋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广州十三行
C.御史台
D.东厂
【分析】本题以宋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宋代习惯上把外国人称为“蕃客”,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8.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乾隆帝
B.成吉思汗
C.忽必列
D.朱元璋
【分析】本题以元朝建立者为切入点,考查元朝建立。
【解答】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元朝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尔等族长期杂居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族
D.回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解答】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0.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诺贝尔奖演讲中引用毛泽东的话“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明朝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徐光启 B.宋应星 C.李时珍 D.吴承恩
【分析】本题考查了李时珍的生活年代与贡献。
【解答】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的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
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