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三语文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易误点与对策

合集下载

高考阅读理解题常见解题错误

高考阅读理解题常见解题错误

高考阅读理解题常见解题错误高考阅读理解题是考试中相对复杂且容易出错的部分之一。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准确的答题。

然而,由于一些常见的解题错误,考生可能会在这一部分的答题过程中失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考阅读理解题解题错误,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理解偏差在阅读理解题中,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理解偏差。

考生可能会错误地理解问题或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导致答案的出错。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考生在阅读文章和问题时应该仔细阅读,并确认自己对文章和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和分析,以确保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问题要求。

二、主旨错误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错误是主旨错误。

考生可能会在选择题的答案选项中选择与文章主旨不符的选项。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在选择题时应该重点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并将这些信息与选项进行对比,确保选择答案选项与文章主旨一致。

三、字面理解字面理解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考生可能会仅根据字面意义来理解文章的某些句子,而忽略了其深层意义。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需要通过细致的阅读来理解文章中句子的含义,尤其是那些具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句子。

在解答问题时,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并综合考虑文章的整体含义。

四、细节理解细节理解错误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考生可能会在文章中找不到相关的细节信息,或者错误地引用了细节信息来回答问题。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并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细节信息。

可以通过划线、做笔记等方式来帮助记忆和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

五、推理错误推理错误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考生可能会根据个人经验或主观推测来回答问题,而忽略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证据。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需要在回答问题时,以事实和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客观的推理和分析。

可以通过列举文章中的证据和逻辑推理来辅助解题。

以上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一些常见的解题错误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高中阅读指导】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略(福建)

【高中阅读指导】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略(福建)

【高中阅读指导】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略(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略语文高考要求考生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的分类,大致着眼于文本的功用,若着眼于表达方式,则是记解决高考现代汉语阅读问题的策略语文高考要求考生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的分类,大致着眼于文本的功用,若着眼于表达方式,则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常用文体。

讨论相似文本的问题解决策略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这类文章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综合性。

(一)命题特征1所选材料新颖。

高考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或对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评价和看法,淡化了文章的背景,内容积极,某些文化遗产和理解上的困难。

新鲜新颖。

2.设置选项会产生误导和混淆。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高考信息处理能力的考试应该落在语言上。

因此,高考试题的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误导性、迷惑性,并受到各种干扰。

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案准确性的关键。

常见的干扰点有:⑴.混乱的范围。

在设计选项时,命题者往往夸大事物的范围、功能和程度,或故意夸大事物的实际能力、功能和效用,或任意扩展概念的外延。

⑵.分类错误。

在设计选项时,提议者会将同一种选项分开,或将不同的选项组合在一起。

⑶因果颠倒。

设计提案时,选项是“一”因”错误为“果”,“果”错误为“因”扭转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强加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因果关系的就是因果关系。

⑷.优先级颠倒了。

当提议者设计一个选项时,它会“主要”一边和“次要”机器的侧面是颠倒的。

⑸.是非颠倒。

在设计选项时,命题者否定阅读材料中积极的东西,或肯定消极的东西。

高考语文最容易出错的题

高考语文最容易出错的题

高考语文最容易出错的题高考语文X易错题导语:很多考生的分数经常出现在这些X基础题上。

提高语文学科成绩,要注重日常知识积累,从零开始。

以下是高考语文X易错题及其原因。

1.发音和字形题,耗时太多,失分。

发音和字体题不宜超过1分钟,否则不仅会减少答对的机会,还会挤压其他题的时间。

俗称“双输”。

高考语文选择题大多是复试的否定题。

如果不复查,没关系。

你检查得越多,纠正错误就越容易。

对策:选择100个常见复音词和100个经常念错的同类词,遵循“以意定音、定形”的原则,适度联想、发散,一个一个背,每天问一个问题,适当训练。

2、单词(成语)使用题,不知道分类而丢分。

成语题只要有‘双重语义’,通常都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比如宴饮、白日做梦等等。

当然,成语是从不知道成语的意义、不知道成语的适用对象、不知道成语的感情色彩等角度来分类的。

对策:选择100个常考成语和100个常错成语,一个个通过,每天问一个问题,适当训练。

2)其他实词虚词不能放松。

3.文盲分析题,不分轻重,减分。

生病的题目让命题人X很头疼,因为语言强调约定俗成,所以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对xx太严格,只要比较哪个选项更好就可以了。

对策:总结高考试题,熟悉六类不良词汇,分类分析,每周问一题,适应训练。

说得不好的问题是低效的训练问题。

4、内容单词理解题,对教材不熟悉而失分。

内容题在教材中与文言文密切相关,出发点一般是教材内容。

对策:总结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中的文言文,每天一篇,整理翻译。

5、文言文筛选题、分析总结题,忽略原文而失分。

对策:文言文筛选信息题的关键是将所选项目代入原文,根据题型要求排除。

除了关注原文,代入原文,还要密切关注五个错误方面(扰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语义逻辑)。

6.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不全而失分。

对策:在必修教材中收集22篇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通过。

注意四个实现(一是每个字的实现,xx是从单音节词翻译成以单音节词为核心的双音节词;二是句型实现,不仅包括句型,还包括灵活运用;第三,条款要根据语言来执行;第四,评分点要定位和落实,这意味着评分点永远不要翻译错,更不要翻译出来。

如何解决高考文化课试题中的易错点

如何解决高考文化课试题中的易错点

如何解决高考文化课试题中的易错点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文化课试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考生的成绩。

在备考过程中,识别并解决易错点是提高得分率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高考文化课试题中常见的易错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易错点分析1.字形、字义混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记忆不准确,导致在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中出现错误。

2.文言文理解不足: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意义理解不深,尤其是一词多义的情况。

3.古诗文背诵不牢:古诗文的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但考生常因记忆不准确或理解不深而出现错别字或漏填、误填诗句。

4.现代文阅读偏差:在现代文阅读中,考生可能因快速阅读而忽略细节,或对作者观点理解不准确。

5.作文跑题:考生未能准确捕捉作文题目中的核心要求,导致写作内容和题目要求偏离。

解决策略1.强化基础训练:通过日常练习,增强对汉字字形的记忆和字义的理解。

2.文言文专项练习:通过大量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练习,深化对实词、虚词的理解。

3.古诗文日常背诵: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古诗文的记忆,如分组背诵、理解背诵等。

4.提升阅读技巧:在阅读现代文时,教会考生如何抓取关键信息,提高理解准确性。

5.作文训练:通过模拟写作和针对性评改,训练考生准确捕捉题目要求,避免跑题。

易错点分析1.基础概念不清: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导致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易出错。

2.计算失误:在解答计算题时,因粗心大意而出现算术错误。

3.证明过程不严谨:在解答证明题时,步骤缺失或逻辑不严密。

4.应用题理解偏差:对实际问题情境的理解不足,难以将数学知识正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解题策略不当:面对复杂题目时,缺乏合适的解题策略,如不会合理运用数学定理、公式。

解决策略1.概念复习巩固:通过系统复习,加强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计算能力培养:在日常练习中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注意检查算术结果。

3.证明过程训练:在练习中重点关注证明过程的完整性、逻辑性。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并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

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
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

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

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

②敬佩母亲。

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

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

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

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

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

⑧怀念母亲。

(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16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2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16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2

易错题1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易错原因——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人物形象。

【攻略二】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写作手法。

【攻略三】梳理积累教材中的高频衔接点——文学流派。

【攻略四】运用“求同求异”法解答试题——在衔接点上求同求异。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教考衔接题的本质是“教材与考题”衔接,核心是课内外结合。

从解题角度看,教考衔接题属迁移运用类考题。

从文学类文本命题设计看,考题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易错原因——1.对语文教材不熟,衔接脱节。

2.没有抓住衔接问题的异与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

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

他大约就因为境况是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

这样,竞使他变成一了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

在穷得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

有一天,他向他的妻子说:“再也没有办法了。

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

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我的身上?......”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讷讷地低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什么呀”他的妻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

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

”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

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

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颠抖。

吞吐着问:“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没有娘,他怎么好呢”“我领他便是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生们普遍认为较为困难的一部分。

在现代文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应对方法。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帮助考生们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水平。

一、字面理解在现代文阅读中,很多考生容易陷入字面理解的误区。

他们只看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含义。

这样做会导致对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等方面的理解模糊不清。

改进方法:1. 多角度思考: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时,应该多角度去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或者尝试将其与平时所接触到的知识相联系,加深理解。

2. 深入挖掘: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注重抓住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要时刻思考作者的用意、立场和意图,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二、选项迷惑在现代文阅读中,很多题目的选项容易迷惑考生。

选项的表达方式可能与文章内容相似,但却与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不符。

改进方法:1. 全面把握文章:在回答题目前,要先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整篇文章,才能对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 引用文本依据:在选择答案时,可以参考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观点,与选项进行对比。

只有通过与文章的具体句子或段落相对照,才能准确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

三、语言难度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文章语言难度较高,使用了较多的文言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

考生们在理解这些文章时,容易被语言难度所困扰。

改进方法:1. 培养词汇量:提前准备高考语文词汇,并通过词根词缀记忆等方法扩大词汇量。

熟悉常见的文言词汇和现代文的特定词汇,可以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 分析句子结构:针对复杂的句式结构,需要经常进行分析和练习,提高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训练,逐渐增加难度。

四、主题把握在现代文阅读中,有时考生们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导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到位。

高考语文阅读题错误成因分析

高考语文阅读题错误成因分析

高考语文阅读题错误成因分析高考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考试,其成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题的正确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

然而,在实际的高考语文阅读题解答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出现错误,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高考语文阅读题错误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错误成因分析1. 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考语文阅读题涉及到大量的文学、文化、语法等基础知识。

如果学生的这些基础知识不扎实,就会在解答阅读题时出现错误。

例如,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深,对文学流派、文学史的了解不足,对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掌握不熟练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在阅读题上失分。

2. 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语文阅读题解答的关键。

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点把握不准,甚至出现曲解文意的情况。

这种阅读理解能力的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出现错误。

3. 解题技巧缺乏高考语文阅读题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寻读等。

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没有根据题目的要求采用合适的解题技巧,导致阅读效率低下,无法准确找到答案。

此外,一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会运用排除法、对比法等解题方法,也会增加解答错误的概率。

4. 时间管理不当高考语文考试时间有限,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如果时间管理不当,容易导致某些题目花费过多时间,影响其他题目的解答。

一些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不能合理放弃,试图攻克所有题目,结果导致时间分配不均,整体成绩受到影响。

5. 心理因素影响高考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

部分学生在考试时,由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思维混乱,阅读理解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错误。

6. 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的高考语文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部分学校对语文成绩的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届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易误点与对策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福建高考已设置三年。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简答题一直延续。

考虑到翻译的难度过大,09年高考改07、08年的翻译题为单项选择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相信2010年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将继续维持单选和简答的形式。

从答题情况看,考生的解答存在明显的易误点。

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分析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易误点分析一、单选题易误点﹝一﹞读不懂文字的“字面义”致误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很多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偏低,无法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字面义”而过不好这“第一关”而致误。

【例1】﹝09福建高考卷﹞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

”(《里仁》)[注]①里:居。

②德:有德之人。

③邻:亲近(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

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答案】C【误点点示】本题主要从“环境”和“效果”角度考查“仁德和人关系”的理解:人应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里;有仁德的人不孤单,人缘好。

C选项对选段①的理解,错在“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这里“知”被译成“知道”,且不说这种翻译透露的反面意思不能与前面的正面意思匹配,就说“知”通“智”对稍有点文言积累的学生而言,几近常识,但有些考生却不顾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在关键词“知”的字面理解上过不了关而选错。

【例2】﹝09福建高考参考卷﹞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注]①济众:周济大众。

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

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答案】A【误点点示】本题考查对孔子“恕”、“仁”及其关系的理解,A错在“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很多考生以为它正确,除了“想圣人当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无法理解关键句“尧舜其犹病诸﹖”的“字面义”----“尧舜大概还担心做不到这样(“这样”指子贡所说的仁道-----笔者注)呢﹖”﹝二﹞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引申致误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

很多考生也深知这一道理,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大而空的“套话式的”甚至是“政治口号式的”文本教学的毒害,没养成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对文本作实事求是引申的阅读习惯,所以就很轻易认同命题者专门针对他们如上阅读心理缺陷而设置的对文本内涵的“失度”理解。

【例3】(09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③。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

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椐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③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④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

⑴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

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D. 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

【答案】D【误点点示】本题围绕“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否正当”这一问题展开理解,ABC均是对文本内容的合“度”引申。

而D“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有误,孟子对齐宣王是心平气和地“讽谏”,并非政治火药味十足的“严厉警告”;而且也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民贵君轻”的观点。

因此,D的理解是过火的,但很多考生认同它,这与他们平时脱离文本实际,爱用政治话语作过“度”乱套的阅读坏习惯不无关系。

(三)断章取义,浮想联翩致误任何文本都是浑然的统一体,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时刻顾及“上下文”,如果断章取义,势必谬以千里。

有些考生弃置这一阅读常识,理解文本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一定的思维定势,浮想联翩而致误。

【例4】(09福建单科质检)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注]①讧;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③转;弃尸的意思。

④慢:轻慢。

⑤残:残害。

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

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答案】C【误点点示】C错在“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据下文的“有司莫以告”,它本应说成“有关官员没有谁把(灾荒情况)告诉您”。

但有些考生却不作如是观,因为他们断章取义,又由“国家仓廪充实”想到这是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所致,再想到官吏的贪欲永不满足,于是便有“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的浮想,如此脱离上下文瞎想,岂不丢分﹖(四)张冠李戴致误晚于《论语》出现的《孟子》和《庄子》常针对孔子的言行立论,而且孔子、孟子、庄子也常不期然而然地就同一论题各抒己见。

因此,在理解观点时有些考生混淆彼此,张冠李戴而致误。

【例5】(09福州市质检)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注] ①亟:屡次。

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

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

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

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答案】C【误点点示】选段涉及孔孟对“水”的感怀。

孟子的感怀是B选项所说的,联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这句话可知孔子的“水哉,水哉!”的叹息应是C所说的。

(此观点可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子在川上曰……”的译注。

)有些考生因记忆模糊又读不懂文本而张冠李戴地把孔子的叹息当成孟子的。

二、简答题易误点分析文化经典阅读中,简答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

其前的选择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它具有很强的“指路”或“铺垫”功能。

考生答题应充分注意到这种功能并适度地加以“化用”。

而很多考生要么无视小视它,毫不或极少借鉴地答题;要么过于依赖它,抄袭而无己见地答题。

这是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一。

命题者除命制直接根据选文展开分析的题目外,更常选一点与选文观点近似或相左的话来和选文结合着让考生进行分析。

考生作答时必须快而准地悟出结合点并紧绕结合点行文。

对此,很多考生做得不好,他们或找不到结合点,或结合点理解歪了,或不顾结合只就一方大说特说。

这是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二。

当然,简答题靠表达,这就决定简答的主要误点之三在于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磕碰多甚至缺乏应有的逻辑。

【例6】﹝09福建高考卷﹞选文见上。

【题目】(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答:【答案示例】“择友”如“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

(1分)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2分)(从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例文】例文1: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该慎重地结交朋友,看清他的为人。

如果他的品性恶劣,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这样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我们的仁德养成也很有助益。

例文2:“择处”是要谨慎选择居处,而理想的居处是仁德之所。

“无友不如己”是向品德高尚的人看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

例文3:选择一个好的居所体现人的道德修养环境可以让人的心境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居所时应该慎重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