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辅教导学 新人教版
精编[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编[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e36418b52acfc789ebc938.png)
桥之美【学习目标】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
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
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 走近作者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
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
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
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
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
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
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请同学们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六、小结:
桥是美的,但只有桥的美还不够。美是需要发现的。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太多的美被我们错过了。隔着河的两岸需要用桥来沟通,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来沟通。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地架好与他人之间沟通的心桥,同时,自己也要珍惜好这美好的青春,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
间
复备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整体感知:
思考: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
文章主要写了桥与环境的关系。文章写了哪些桥?这些桥又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课前准备:
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
⑵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个美的建筑,并说明为什么美。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⑴ 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小组讨论后交流,明确。
5
10
20
10
板书设计:
桥之美
桥美在哪里
教后记:
⑵ 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3)找出本文诗化语言,朗读,品析
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㈠导人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小组讨论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小组讨论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1)

12.桥之美教学内容:《桥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欣赏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2.作者链接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桥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课堂实录一、疏通字词,简介作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了解本文的作者】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作者喜欢桥的原因,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想1.与《中国石拱桥》对比教学;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像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桥之美”。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吧。
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为寻根毅然回国。
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作品于开幕40分钟内全部售完。
1988年参加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
在美国举办作品巡回展。
其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后来他的墨彩《交河故城》售价更高达225万港币。
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开创中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接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5年接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辅教导学 新人教版

《第12课桥之美》辅教导学导入: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1、桥之美吴冠中吴冠中教授,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2、整体感知认真听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思考:在作者眼中“桥之美,美在_____”3、自主探究课文中,作者对“桥”的美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和眼光,请找出能概括表明作者观念的句子。
4、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
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5、自主探究作者为了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的观念,都列举了哪些例子?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不同的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美学效果。
6、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美在石桥与苇丛配合,感到舒畅7、江南乡间的石桥:美在石桥与细柳配合,令画家销魂8、苏州的宝带桥:美在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水面,看了有满足感。
9、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美在风雨桥与飞瀑流泉配合,引人驻足欣赏10、《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2课《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
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对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导入语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整体把握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提示: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提示: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的风雨桥。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提示: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比又不失和谐。
合作探究1。
请大家分析一下“小桥流水人家”这幅图中,“小桥"美在哪里?提示:桥之美,美在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桥之美》辅教导学
导入: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
1、桥之美吴冠中
吴冠中教授,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
2、整体感知
认真听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思考:在作者眼中“桥之美,美在_____”
3、自主探究
课文中,作者对“桥”的美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和眼光,请找出能概括表明作者观念的句子。
4、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
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
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5、自主探究
作者为了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的观念,都列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不同的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美学效果。
6、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美在石桥与苇丛配合,感到舒畅
7、江南乡间的石桥:美在石桥与细柳配合,令画家销魂
8、苏州的宝带桥:美在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水面,看了有满足感。
9、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美在风雨桥与飞瀑流泉配合,引人驻足欣赏
10、《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11、庄稼地里的小桥: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1122、、索索桥桥::画家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
13、作者对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
不欣赏的。
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
“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14、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
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15、品味赏析 (过渡:握整篇课文的脉络我们把握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的语言很富有情味?) 分组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喜欢最富有意蕴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2分钟)
(让学生各抒己见,并结合课后练习二)用“我喜欢_______句, 它好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16、比较阅读
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7、比较阅读
内容上:《桥之美》是用举例子的方法点明桥在画家眼里美在何处,(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中国石拱桥》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写法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举例时,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中国石拱桥》是规范的说明文,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
18、课后作业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 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4、收集绘画、雕刻、图片以及影视作品中的桥。
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2、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明确:
(1)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人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