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复习思考题汇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复习思考题2.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复习思考题2.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资木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H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根木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人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人捉高、每个人白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髙的社会理想。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乂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包括以卜-两个方面内容:(1)哲学基木问题第一方面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木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別。

2)哲学基本问题笫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冋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代表人物是康徳和休谟。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课本31页)4•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及其相互关系?(课本32页第二段)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容及其意义。

(课本43——44页)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第三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第三版课后思考题摘要:一、前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全面深化改革5.全面依法治国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挑战1.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2.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3.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4.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面临的内外挑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文:【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以及未来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阶段,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4.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

5.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挑战】1.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3.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毛概部分要背的

毛概部分要背的

《概论课》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答: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和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促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它们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心的实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世界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3.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

4.实事求是是根本目的。

5.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答: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了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概论--课后综合复习与思考题

心理学概论--课后综合复习与思考题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一、填空题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人的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活动的和。

4、记忆从内容划分有、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5.情绪情感是在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6.人的意志的目的能否达到,决定性的因素是行动目的是否符合。

7.双趋冲突是指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吸引人们的目标时所产生的。

8.神经系统的三种特性是兴奋和抑制的、、。

9.俗话所说“秉性难移”是指人的特点,它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

10.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理智感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对,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12.教师的育人观的重点是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

二、名词解释1.创造能力 2.创造想象 3.创造性思维 4.道德感 5.定向反射6.发散思维 7.反射 8.非智力因素 9.感觉 10.感觉适应三、单项选择题1.现代科学心理的创始人是()。

A、华生B、马斯洛C、弗洛伊德D、冯特2.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紧张性和集中性D、紧张性和选择性3.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感觉属于()。

A、外部感觉B、内部感觉C、运动知觉D、空间知觉4、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出的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A、再认B、回忆C、表象D、想象5、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记叫()A、暂时性遗忘B、永久性遗忘C、干扰性遗忘D、逆向性遗忘6.思维是以()为基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A、感性材料B、理性材料C、推理D、表象7.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A、感性材料B、理性材料C、推理D、表象8.情绪情感是以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需要B、动机C、态度D、认识9.一个小孩得了虫牙,感到非常疼痛,但他又不肯就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P55: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 ,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就是人与和谐社会,自然间的联系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P981.如何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2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5-78.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第三章.P147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概论》复习提纲及思考题

《概论》复习提纲及思考题

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为单选15道,多选5道,材料题、论述题、写作题、简答题,题型会因A卷、B卷的不同,有局部的差异。

对于大题的复习不需要死记硬背。

《概论》复习提纲及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及思考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先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什么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

对象、动力、领导者、性质和前途。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和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过渡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

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三农问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我国的国体、政体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汇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汇编

第一章P55: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试运用这一观点,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章节思考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章节思考题整理

思考题整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表现)。

P14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

P27辨析: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的世界观都是哲学。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

P28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30-31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P325、社会的物质性的具体表现。

P33实践的本质。

P3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P386、联系、联系的普遍性与条件性。

P40中国开放政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运用联系的条件论思想谈谈你对“说谎对不对”这一命题的认识。

7、发展的实质。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P418、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3如何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真谛。

分析一下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这一现象的认识。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P44如何理解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理解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来规划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

10、如何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试用其分析一下我们的学习活动。

试用其分析一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力更生与借助外援的关系。

11、质变,量变;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如何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具体表现的复杂性?运用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下青年大学生为什么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如何把握”适度”的原则?12、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其现实意义如何?P46如何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运用这一原理,分析一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13、规律及其客观性表现。

P5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课》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它们各自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三章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2、试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以及其内容。

3、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
1、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2、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试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和主要措施?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构建两型社会。

第九章
1、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2、简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

第十章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
1、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十三章
1、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2、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十五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阶层?
2、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