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四节《张衡传》
高中语文文言文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原文及译文-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13《张衡传》原文及译文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就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与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与四年卒。
译文:张衡,字平子,就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就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她)总就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高中语文必修4《张衡传》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4《张衡传》课文解读《张衡传》选自《后汉书》,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4《张衡传》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张衡传》课文解读(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①人也。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①南阳西鄂:南阳郡西鄂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县。
)[文章开头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名字、籍贯。
]衡少①善属文②,游于三辅③,因入京师④,观太学⑤,遂通五经⑥,贯六艺⑦。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
①少:年轻,包括少年、青年时期。
②属文:写文章。
属,zhǔ,缀辑,撰述。
③游于三辅:到三辅地区求学。
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下文“观太学”的“观”也是“游”的意思。
三辅,汉代把京兆尹、左冯翊郡、右扶风郡称三辅。
这三个地区都在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改作行政区域名。
④京师:京城,国都,东汉的都城在雒阳,即洛阳。
⑤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汉代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以收养天下读书人。
⑥五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这些著作都被儒家称为经典,故称“五经”。
⑦六艺:这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虽才高于世,而①无骄尚②之情。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①虽……而……:表转折关系,相当“虽然……,但是……”。
文言文里,前边分句用“虽”,后边分句有时候用“而”“然”“犹”等词同它呼应。
②骄尚:骄傲自大。
尚,矜夸,自以为是。
)[介绍张衡在文学上的造诣。
“少善属文”说明他自幼聪颖明慧,具有先天的禀赋。
“通五经”“贯六艺”说明他成年之后学识渊博,不仅读书本而且重实际,不只钻典籍而且研技艺,不单捧册籍而且知世情,“贯”“通”二字更突出了他学习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消化理解,融会贯通。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张衡传》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衡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
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
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及译文《张衡传》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高一语文必修四张衡传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传》原文及译文

13《张衡传》原文及译文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3、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4、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

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传》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知识点,复习意动和使动用法;
2、区别虚词“乃”、“因”的用法;
3、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衡少善属文连缀,写作
2.游于三辅游历,游学,此指考察学习
4.举孝廉不行举荐;不去就职
5.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就任
6.而无骄尚之情骄傲自大7、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过度奢侈
8、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用心思9.大将军邓贽奇其才意动用法,以……为奇
1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平素,向来11、公车特征拜郎中待地征召
12.再迁为太史令两次调动官职13.再转,复为太史令两次调动官职
14.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调动官职,此处指升职15.中有都柱大16.施关发机设置;拨动17、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方向;就
18.合契若神全符,相合19.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应验,验证
20.又多豪右豪族大户21、其牙机巧制(其制稍异于前规制)形制,构造
22.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姓名指官吏初到任;暗中知道23.一时收禽通“擒”
24.视事三年治理事务25.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
二、一词多义
征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名词,证据,征验。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表现。
)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动词,出征。
)
旁征博引(动词,寻求,搜集。
)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动词,征收,征取。
)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岁征民间(征收)
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施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动词,设置。
)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动词,施行,实行。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动词,施加,强加。
)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动词作名词,给予、赠送的东西。
)靡计不施,迄无济(动词,使用。
)
未报秦施( 动词作名词,恩惠。
)
何施之为( 动词,报答。
)
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趁机)
⑧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
(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于是,就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属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
(通“缮”,擦拭
三、词类活用
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
衡少善属文(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同上。
)
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
大将军邓奇其才(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
四、古今异义词
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 应荐) 。
今义:不可以。
)
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
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
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寻其方面( 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
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
上下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
又如: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音dōu ) 。
)
五、特殊句式
1 被动句(①—③无被动词,④—⑧有被动词)。
①举(被)孝廉不行②连辟(被)公府不就
③兵(被)挫地(被)削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不凝滞于物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⑦而自令见放为⑧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 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③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词结构后置)
⑤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省略句)
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被动句)
六、翻译句子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4、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5、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1、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2、(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3、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
4、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
5、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七、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短文,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曾子(曾参)衣弊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之,予人者骄之。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说苑.立节》译:(1)先生你没有向别人索取东西,人们却献给您东西,为什么不收呢?
(2)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
即使你把城邑赠给了我,不在我面前盛气凌人,我能不害怕得罪了你吗?
(3)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使他保全高尚的品节。
【附】知识补充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