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人本主义的结 合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是针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对课程教学的主体“人”的忽视与压抑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达到有效借鉴,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以人为本;启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许多教育家把课程称作“教育事业的心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课程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下,课程理论的演变作为课程改革的引导力与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是为了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研究者、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必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一)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
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的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摒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一些抽象的知识上了。
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脱离了许多学习者的现实世界。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立者布鲁纳也认为应该少谈学科的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并指出结构课程缺乏“人性化”“人本化”。
于是,“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兴起。
(二)`(三)心理学背景——第三思潮人本主义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马斯洛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与弗洛伊德一样,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派生人的价值。
但是就具体对人的本性的看法而言,则与弗洛伊德截然相反,认为人的本能只是人的一种潜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重视后天的环境的作用,而这种潜能不仅仅是动物性的本能,还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
人本主义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

在西方,humanism最初的含义与教育有关,是 指教授语法、修辞、逻辑(辩论)三科以及后来的文 学、诗歌、艺术、历史、法律、哲学、伦理学等学 科的教师、学者———人文主义者(human-ist)和 上述学科———人文学(the humanities)的总称。 通常所说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之 分、人文学院与其他如工程学院、农学院等划分都 由此而来。汉语翻译为“人文主义”受此影响,人 文主义概念往往在教育学领域运用的比较广泛。
三、人本主义的内涵
第一,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的生存为根基的 基本哲学范式。
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承认自然对人的优 先性、客观性和不可或缺性,但并不承认宇宙和谐论和 机械决定论,并不承认人在自然界面前消极无为。 其次,在处理人的自身关系上,认为人的过去、现在、 未来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越性,都以人的生存为终 极轴心。 再次,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上,反对二元对立论, 认为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1]刘放桐. “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想录.学术月刊.1999.10
另一方面与市民等级反封建、特别是反等级制 和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以自 由、民主等为旗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而这两 个方面又是统一和相互包容的(这种意义上的中 国的学术文献中大多译为“人文主义”)。后来 人本主义发展成为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 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 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这样,人本主义不仅具有 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意义,还具有世界观和人生 观意义。(中国哲学界将Humanism译为人本主义, 来指与所谓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相区别、相并立的 哲学思潮时,取的也正是这种含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 主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4]张明霞.论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三大思潮.唐山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1.3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毛连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5期毛连军(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96;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解放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人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
“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本体论意义,也有价值观导向,应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管理;应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作者简介:毛连军(1975-),男,汉族,江苏建湖人,讲师职称,东南大学博士生,扬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接待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 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
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
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
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人本精神: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致 力 于 在 传 统 与 变 革之 间不 断 建 立 和 维 持 平 衡 。而其 最根本 的原 因 , 则应 归 结 为大 学 教 育 中永恒不 变 的核心价值 理念—— 教育 是 培养人 的, 大学 教 育 是用 人类 积 累起 来 的具 有 永恒 价
识 , 动人类 文 明进 步 发 挥 了积极 作 用 。大 学 推
活 跃 了 当时 的思 想 文化 活 动 , 进 了城 市 的发 促
大 学作 为 人类 创造 的 一种 独 特机 构 , 负 肩 着探 索 真理 和 引领 社会 发 展 的历史 使 命 , 为人 类社 会的发 展做 出了重要 的贡献 。无 论是 中世
人 本 精 神 : 学 教 育 的核 心 理 念 大
朱 磊
( 山学 院 教 育 系, 东 泰安 泰 山 2 12 ) 7 0 1
[ 摘 要 】 在大学丰 富的精神 内涵 中, 人本精神作为一种 重要 的精神传统始 终伴 随 着大学的发展历
程 。现 代 大学 教 育 中的“ 以人 为本 ” 主要 体 现在 : 教 师 为 主 体 , 学 生 为 中心 ; 管 理 、 学 、 务 中 坚 以 以 在 教 服
作 为现代 大学 的雏 形 , 中世 纪 的 大 学 采用
学 者 行会 的组织 形 式 , 种 性 质 决定 了大 学从 这
一
开 始 就拥 有 相对 独立 于 王 权 和教 权 的 地位 ,
使 大 学 确立 了 理性 、 论 的 学术 传 统 和大 学 自 辩 治 、 术 自由 的精 神传 统 。中世 纪 的 大 学 从其 学 诞 生 之 日起 就与西方 现代 文 明源 头 的古 希腊 文
最新大学教师岗位培训考试题库-教师伦理学(含答案)CFE

最新大学教师岗位培训考试题库-教师伦理学(含答案)一、单选题1.主张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
AA.个人本位论;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社会本位论;D.兴趣决定论2.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
DA.柏林大学; B.哥廷根大学;C.哈勒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最显著的特点是()。
BA.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的结合;B.教学和科研的结合;C.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结合; D.学术责任和学术自由的结合4.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DA.角色多样性;B.工作神怪性;C.劳动创造性;D.成效即时性5.既有理论性又有技术性,即把基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中介是()。
DA.基础研究; B.发展研究; C.质性研究; D.应用研究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
BA.科学研究; B.教育研究; C.实验研究; D.管理研究7.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是( )。
AA.办学定位;B.战略制定;C.大学使命;D.大学精神8.学校的建筑、设备、诗墙、画廊等是一种()。
B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9.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D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10.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条件是()。
CA.过程管理;B.班组管理;C.导师制;D.百分制11.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CA.技术人才;B.学者;C.高级专门人才;D.研究型人才12.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
BA.专科教育; B.博士后阶段;C.本科教育; D.研究生教育13.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也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的是()。
A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方案14.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大学生焦虑调查及对策分析

教育心理摘要大学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轨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到个体以后的工作以及人生观等。
在大学里我们会面对学习压力、工作压力以及感情等方面的各种状况。
大学生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在面对这些状况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各种情绪,焦虑情绪便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
焦虑情绪影响是很大的,从生活状态到学习状态都可能受到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人,焦虑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家庭状况,比如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早恋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焦虑状况的产生。
面对焦虑当然是有应对措施的,因为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办法的,在这里也会探讨大学生面对焦虑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焦虑大学生对策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Anxie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Yu Xiaojie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individual.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It directly affects the individual's future work and outlook on life.In the university,we will face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learning stress,work stress and feelings.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deal with a variety of situations.It is easy to have a variety of emotions in the face of these conditions.Anxiet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ne.The emotional impact of anxiety is very large and may be affected from the state of life to the learning state.As a social person,the causes of anxiety are often multi-faceted, family conditions,such as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and prob-lems such as puppy love can lead to anxiety.The face of anxiety is of course the response,because there is always a solution to any problem,and here will also explore som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face some of the anxiety.Key words anxiety;college students;countermeasures1概述焦虑(anxiety)是指由于情绪或心理上产生内在冲突,进而引发非理性的忧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教学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和情感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强调情感交流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创造一个积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通过情感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3.重视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而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意义,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个性与创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5.强调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鼓励他们追求自我实现。
通过提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1.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大学,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育都不属高等教育范围。
2.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3.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4.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类型。
5.从事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
6.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作为大学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学术性水平,是否能够联系学科前沿,能否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
此外,大学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7.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
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清末,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8.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的转变。
9.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10.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确定研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三原则:价值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
11.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
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开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12.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
它属学生型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以法学闻名,巴黎大学以神学闻名,萨勒诺大学以医学著名。
13.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主要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属于教师型大学。
14.中世纪大学均为单科大学,具有很强的神学性质,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学习文科课程是大学正规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15.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执教许可证是学位的最早形式。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
16.中世纪大学的特征: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结课论文大学精神与人本主义的结合——论中国高等教育与人本主义联系下中国人才培养之路的模式与需求学生姓名胡景博学院名称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工)学号30102074382011 年 5 月 20 日大学精神与人本主义的结合摘要大学本身的教育主体即是人,纵使其精神及文化的枝叶何等的茂盛,作为其根本的人若不塑造好,培养好。
其枝叶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枯萎、凋零,因此这也就呼唤大学对于作为其构成主体进行根本上的塑造与建设,顺应历史潮流,改变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的追求。
科学的大学精神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文化的灵魂。
大学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而大学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却是永恒的。
关键词:教育学;大学精神;人本主义;天津大学;人才培养正文:当下的中国是一个正在飞速发展与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在自身的长期建设中必然少不了对于科学技术与先进理论的需求,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即为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及理论的创新,即实践出真理,其二即为对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探索,即研究得理论。
作为第一种途径的成果主要由工业实体产生,由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于理论改造及工艺改进的需要,因此对于实践的过程及研究就更易产生成果。
作为第二种途径其成果的产生主体便是各大研究所及大学,隶属于广大企业的研究所由于其更偏重于实际生产,因此其理论成果的采用也就相对而言十分狭窄,作为更广泛的理论的产生,大学也就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学的发展其实是与我们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适应与相结合的,因此探寻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大学发展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有关于大学发展之路的探寻现在可谓是研究者甚多,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又多是从大学的类型改造及结构优化等大学架构模式方面改造探寻大学发展之路,亦有众多学者着眼于大学的制度改革来从行政方面实现对于大学的优化,寄希望于大学的“去行政化”等方面来实现大学发展的自由化,学术化,还有学者希望大学能够坚守住大学的本质文化与精神甚至设想从大学文化与精神等大学的根基方面进行对于大学的全新塑造,来实现大学的新生,前人于斯备述矣,但是笔者认为大学的发展之路却不应完全由大学本身来决定,而是既应该考虑大学的自身发展需求,又应满足作为大学教育主体——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大学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的双向跨越式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大学的理想发展状态。
大学本身的教育主体即是人,纵使其精神及文化的枝叶何等的茂盛,作为其根本的人若不塑造好,培养好。
其枝叶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枯萎、凋零,因此这也就呼唤大学对于作为其构成主体进行根本上的塑造与建设,改变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伴随着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经济早已步入了实现腾飞的快车道,经济建设的成果逐年优化,经济产能逐年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也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跨越式的提高,然而也正是由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商品化也在空前加强,物欲也有横流的趋势,错误的金钱观已在少部分人的心中建立,并有发展势头,就业压力逐年提高,物价、房价的接连攀升,这种情况影响了相当的一部分大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如何实现大学教育中学生个人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相结合就十分重要了。
1实现大学教育中个人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适应与结合1.1一专多能的人才建设1.1.1一专多能是人才对于社会贡献的倍增器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一种学科发展开放化,研究领域多元化的势头,即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能熟练掌握自己本行业的众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在与自己行业相关甚至不太相关的行业上取得建树,也就是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够做到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培养的重复,做了很多无用功,可是如果真正的把一些可能出现的事务落实到现实中来,我们一定会发现这反而合理有效的利用了现有资源,避免了重复浪费,例如最近政府刚刚做出承认的三峡大坝对于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一事件。
纵使当初的水利工程人员如何地精通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及施工方面的种种技术问题,恐怕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也不会非常健全而全面的考虑如何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结合环境科学及生态学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并且以更为环境友好型或者可持续型的方式来设计三峡大坝,从而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而如果采用传统的项目组及攻关课题组模式,不仅需要较长的论证讨论周期(将一个水利组所设计出的方案交由环境组论证),而且方案设计也会由于平衡各方需求而一改再改,耗费巨大,相反,如果从一开始水利组就考虑到环境问题,那么方案的出台便会更加迅速,方案也会更加合理、有利。
1.1.2一专多能是使人才生存的“杀手锏”在超市中购买商品时我们总会发现那些捆绑销售的商品,而这些捆绑销售的商品又往往是那些由于销量不佳或其他种种原因而进行捆绑销售,可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却也产生,原本销量不佳的商品,因为捆绑销售反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清仓,而人才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主修工程技术的学生,当他毕业时,只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那么企业在选择时便必然会带有众多疑惑,将其置于研究所,由于能力不足必然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再培养”实现能力的提升,将其置于体力劳动或简单技术劳动中,由于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存在使得企业不得不为自身成本考虑而产生两难,而将其放于企业公关、人事等对外方面,由于人才经验不足必然也会为企业造成麻烦,相反,那些多能人才由于是实际工作的多面手,培养与再培养成本又相对低廉,因而就会像那些捆绑销售的商品一般,虽然在各方面不是十分出色,但仍然会在人才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
1.2人才心理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要素,仅仅是教会了人才捕鱼之道,但是仅仅授之以“渔”是不够用的,真正的捕鱼能手是那些经得起海风的考验,巨浪的检查的,因此我们也需要提高对于人才面对困难及价值选择等心理素质的重视。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
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
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的纯真的渴望已经发生了质变,大学成为了人们通往企业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学教育所要做的不光是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畸形的“求知欲”,而更应该帮助我们的学生来适应这种社会的变化,并培养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应对各种打击和调整自己的能力,因为毕竟面包和牛奶比书本和钢笔更为重要,针对我国近年来高校跳楼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这一情况,这更是一种作证,大学生成为了经不起打击的“大孩子”,而不是“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青年,其中也不乏各校的优秀学子与技术能手,试想一下,如此优秀的人才不能为社会所用,这是多么巨大的悲哀,进一步说,那些没有选择自杀的人才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塑造起自己强大的抗压能力与调整能力,将来走向社会时也未必会适应,因此笔者认为,教会人才适应现行社会的情况的心理素质与教会人才正确的价值观是同等重要的。
在这一点上,牛津大学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牛津大学是培养世界顶尖人物的摇篮,诗人马修·阿诺尔德对其做了最浪漫但也最恰当的描述:“牛津以它不可名状的神韵,在不断召唤我们走进大学的目标、最完善的理想。
”“失败了的事业、被放弃的信仰、不吃香的名声、难以置信的忠诚——都在你这里找到了家。
”诗人寥寥数语,便让人窥见了牛津近千年不变的特质:理想主义、博大、宽容、同情失败者。
1.3人才创新能力与危机处理能力、应变,应辩能力的综合提高既然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一专多能作为其基石,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为其素质,那么下面我们还缺少的便是为人才培养把握一个合理的方向,这就又要与我国现在的发展模式相结合,我国现在的发展模式为承接着由发达国家转移下来的落后的产业,主要为发达国家进行代工或外包加工等工业制造,虽然出口产品的工业化率逐年提升,但那又仍然是依靠着外国的设计思想、技术、理念为基础,我国现在的地位就是典型的发达国家的“打工仔”,世界工厂,承接着工业化的污染,却享受不着工业化及信息化对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提升,究其原因,便是我们的人才缺乏对于现代先进产品的设计能力,因此,将我国的大量工业人才由传统的制造加工型转变为新型的设计开发型等创新型人才对整个国家而言是有着十分巨大的利益与好处的,转而,这对于人才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言而喻的好处,我们的人才因此将不再仅仅是外国企业的打工仔,制造商,而是外国企业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甚至于他们的老板,而中国响彻世界的名称将不再是那简简单单的“Made In China”而是“Designed In China”仅仅具有创新能力对于我们的人才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的人才也在与世界各地的人才打交道,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企业出现危机时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曾经沸沸扬扬一时的“丰田刹车门”就因丰田公司极为不力的处理而导致丰田车整体品牌的倾覆,而其中作为丰田公司的总裁——丰田章男,也因其极差的的危机公关能力,应变,应辩能力而受到各方质疑以及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