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

合集下载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二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二

路 志 正 教 授 调 理 脾 胃法 治 疗 疑 难 病 证 的 学 术 思 想 研 究 之 二
刘喜 明 路 洁 苏凤 哲 伊 倚艰 姜泉 冯玲 高荣林 朱建 贵
【 摘要】 路志正教授提出“ 中央 、 四旁 、 治 运 移情 志 、 调升 降、 顾润燥 、 纳化常 ” 之调 理脾 胃的基本
基金项 目: 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基金资助项 目( o D 85 700 0 ) N . 0 000 28 8 ; 国家 9 3科技计划专项 ( o2 9 B 2 04) 7 N .0 C 5 3 0 作者单位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北京 1 05 0 03 通讯作者 : 刘喜 明, m i lm o@yh otm.n E al x h s ao .o c :
贮 藏功 能 受 损 , 会 出 现 脾 胃失 调 病 证 。⑤ 生 血 、 则

脾 与 胃的关 系
路老 指 出正 确 理 解 脾 胃的 生 理 功 能 和 特 性 是 恰 当运用 调理脾 胃治疗各 种病 证 的前 提和基 础 。 1 脾 胃的生 理 功 能 : 与 胃共 同主 司人 体 消 化 . 脾 功能 , 为气血 生化 之 本 源 , 称 为 后 天 之本 , 故 因二 者
典 论》 :脾 胃者 , 廪 之 官 , 味 出 焉 。 《 问 ・ 说 “ 仓 五 ”素 五脏别 论 》 说 : 胃者 水 谷 之 海 , 也 “ 五脏 六 腑 之 大 源 也 。《 枢 ・ 版》 :人 之所 受 气者 , 也 。谷 之 ”灵 玉 说 “ 谷
统 血 :难 经 ・四十二 难 》日 : 脾 主 裹 血 , 《 “ 温五 脏 。 ” 就 是脾 统 血 之 意 。《 阴 纲 目 ・论 心 脾 为 经 血 主 济 统》 中云 : 血 生 于 脾 , 日脾 统 血 。 《 枢 ・ 气 “ 故 ”灵 决 篇 》 出 : 中焦受 气取 汁 , 指 “ 变化 而 赤是 谓 血 ” 是脾 就

路志正养生杂谈 调养脾胃

路志正养生杂谈 调养脾胃

我的养生杂谈调养脾胃、注重三杯茶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脾胃的正常运化,有重要的意义。

脾胃的功能是脾主升清,胃主浊降,脾升胃降,使气血生化有源,营卫协调,五脏安和。

脾胃的功能与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如肝气的疏泄,肺气的宣降,心火的下煦,肾水的上济,皆以脾胃升降的枢纽。

脾胃功能失常,可能影响到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能影响到脾胃,故老年人养生,保护脾胃是关键。

老年人脾胃功能有自然衰退的趋势,对饮食的摄取,要十分注意。

我平素饮食,常依据四时五味的相宜选择食物,如春季宜省酸增甘,多食山药、百合等甘味之品,以养脾气。

夏季虽酷暑难耐,也不饮冷,喝水要一口一口的喝,不能狂饮,逆之则伤脾胃,导致水湿内停。

还要注意不吃油腻、炙烤、难以消化的食物,饮食保持八分饱,如孙思邈那样做到“饱中饥,饥中饱”,“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反对暴饮暴食,饥饱不调。

要注重谷肉果菜,粗细合理搭配,以补益精气津血,保持脾胃健运,营卫和调,气血充沛。

多年来,我养成了饮茶的习惯,每天三杯茶,上午喝绿茶,下午喝乌龙茶,晚上喝普洱茶。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属于茶中之阳,上午喝绿茶在于使阳气上升,心神俱旺,并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使心脑得以滋养。

午后阴气渐升,脾胃功能较上午有所减弱,中国向有“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说法,中午的美食中会有很多油腻食物,势必妨碍脾胃的运化,进而使脾胃功能减弱。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其成分—单宁酸与脂肪的代谢密切相关,饮之可“去人脂,久食令人瘦”。

乌龙茶还能刺激胰脏脂肪分家酵素的活性,减少糖类和脂肪类食物被吸收,促进脂肪燃烧,可以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含量。

下午喝乌龙茶有健脾消食,促进消化的作用,对于健运脾胃,防病养生很有好处。

夜间阳气趋于里,气机下降,人体在一天的劳作之后,需要调养心神、脾胃,为明天的工作养精蓄锐,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经过发酵后再加工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会形成一层膜附着在胃的表层,对胃产生保护作用,长期饮用普洱茶可护胃、养胃。

路志正教授善从中焦调治心痹的经验

路志正教授善从中焦调治心痹的经验

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化为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器官组织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反之,脾胃功能失常,则周身器官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百病由生。

因此,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而元气则是健康之本。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不足,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出现疾病,此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头痛的发病亦然,《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因此,对内伤脾胃、元气不足所致的头痛,东垣认为应当先实元气而喜用人参、黄芪、炙甘草之属,《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

然而,根据辨证而随证用药。

气虚头痛者,《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以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各5分,人参3分,归身2分,橘皮、升麻、柴胡各2~3分、白术3分)补中益气升阳为主,“如头痛,加蔓荆子2分或3分;如痛甚者,加川芎2分;如顶痛、脑痛,加藁本3分或5分;如苦痛者,加细辛2分;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

而对“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头苦痛如袭,身重如山”者,东垣认为是“痰厥头痛作矣”,又当补中益气、化痰除湿为主,故在《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中“制半夏白术天麻汤(黄柏2分,干姜2分,天麻、苍术、茯苓、黄芪、泽泻、人参各5分,白术、炒曲各1钱,半夏、麦芽、橘皮1钱5分)主之而愈”。

对气虚兼有火逆头痛者,补中益气升阳,兼以降火则愈,《兰室秘藏・头痛门》制安神汤(生甘草、炙甘草各2钱,防风2钱5分,柴胡、升麻、酒生地、酒知母各5钱,黄芪2两,酒黄柏、羌活各1两)治疗“头痛头旋眼黑”即是如此。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冠心病)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冠心病)

o n s e t o f c h e s t o b s t uc r t i o n( c o r o n a y r h e a t r d i s e a s e )i n c l u d i n g t r a n s f o r me d i n s u ic f i e n t l y b y t h e s p l e e n - s t o ma c h ,d e f i c i e n c y o f q i
c o r o n a y h r e a r t d i s e a s e c o u l d b e a s c h e s t s t u in f e s s a n d p a i n s i n T CM. T h e d y s f u n c t i o n s p l e e n- s t o ma c h wa s t h e i mp o r t a n t
o f h e a t,d r i s o r d e r o f s p l e e n — s t o ma c h u p — d o wn ,s t a s i s o f q i t o h e a t r s t a g n a t i o n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i r e n c e s d i v i d e d t h e d i s e a s e s i n t o
机 郁 滞致 心脉 痹 阻。 临证 将 其分 为 心脾 两虚 、 宗 气亏 乏 、 脾虚湿阻、 肝 脾不 和 、 脾 肾 阳虚 等 1 5种 证 型 , 治 以 益气 健 脾 、 补益宗气、 运
脾化浊、 疏肝 理脾 、 温 补脾 肾等法 , 治疗 虽然 可按 藏腑 辨 证施 治 , 但 必 须“ 持 中央 ” , 调 脾 胃, 以运 四旁 , 中气得 调 则 事半 功倍 。 [ 关键 词]冠心病 ; 胸痹 心 痛 ; 脾 胃论 治 ; 路志正

【老中医】路志正以温法治脾胃病经验

【老中医】路志正以温法治脾胃病经验

【老中医】路志正以温法治脾胃病经验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当代脾胃病大家,对临床各种疑难杂症,多从脾胃入手,每获捷效。

笔者有幸跟随路志正学习,现将本人学习的点滴体会阐述如下。

路志正认为,人体的阳气,如同阳光之于花草树木,是生命产生的原动力。

脾胃居中,不仅为阳气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所以,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阳气的产生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在五行属土,土乃万物之母,以厚德载物,德者,神气也,为用,属阳;物者,有形之质,为体,属阴,德乃物的功能体现。

对于脾胃而言,阳气如同釜底之薪,是脾胃腐熟水谷的动力源泉,为土之大德。

而脾阴、胃津为物属阴,也可以说是脾胃功能的固态体现,但需阳气的温运才能释放其能量,发挥其功用。

如果饮食不能节制,进食生冷,伤及脾胃阳气;或恣食肥甘厚味,加重脾胃负担,宿食积于胃中,早期多为湿食中阻,继而化热,酿成湿热,出现胃脘胀痛、反酸、烧心、呃逆、纳呆、口干口苦、大便黏腻排出不畅或便秘等症,日久不去,由实转虚,伤及脾胃阳气。

正如《医学纲目》云:“脾胃之症,始则热中,终传寒中。

”而温运中阳,可以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否则阳衰土败,土湿水寒,水盛土湿,万物萧条”(《四圣心源》)。

这在脾胃病的中后期、以及老年或体弱之脾胃病患者中尤为突出。

所以,路志正认为:脾胃之德运昌盛,才能使其升降相因,燥润相济,纳化如常,则气血充盛,阴阳平和,万物生机盎然。

随着西医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很多临床医生忽略了中医四诊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过度依赖西医检查手段和结果,胃炎、肠炎、溃疡、糜烂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皆以炎症对待,以苦寒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品,如蒲公英、连翘、黄芩、黄连等,损伤脾胃阳气、戕伐其升发之性,致中焦虚寒,升清、运化无力,水湿停滞为病。

故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则寒湿内生,壅滞中宫,虚与湿、寒兼见。

内科杂病名家路志正

内科杂病名家路志正

路志正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路志正:杂病圣手医术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

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

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中医思路和辨证论治方法。

“治疗疑难病是中医的优势,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

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

”基于这种认识,加上大胆实践,路志正治疗疑难杂病屡起沉疴。

一患者因瓦斯爆炸,头肿如斗,西医束手无策。

路志正依据温疫理论,按大头瘟辨治,不久获痊愈。

包钢一位被钢水喷射全身而灼伤的职工,皮肤严重烧伤,持续高烧40℃,神志模糊。

路志正以中医湿病和外科理论,控制了患者的败血症感染和休克,经过18天抢救成功。

北京一食品厂工人朱某,一家四代找路志正看病,均获得成功。

其父患膝关节积水,其母是高血压,本人患心脏病,经路老看后,3人的病情大有好转。

朱某的女婿患有男性病,结婚几年没孩子。

经检查是精子成活率低,看了多位医生都未好转。

吃了路老开的一服药,症状就有所改变,连吃几服,精子成活率逐渐正常。

不久,妻子怀孕生一女孩。

以后,孩子有个头痛发热的,找路老一看就好。

凡来找路志正求医者,他总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对生活拮据者,他尽量少用贵重药,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27岁的青海姑娘王某,19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四肢肿胀疼痛,无法走路。

7年来,求医遍及全国各大医院,几乎倾家荡产。

经人介绍找路老诊治,一个月后,患者类风湿因子由原来的74下降到18,病情明显好转。

据姑娘的妈妈说,原来1个月要花4000元左右的医药费,现在最高才600元。

记者看到姑娘手中的药方,7服药共53.1元。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肝胃不和脾失运圆机活法消痞满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肝胃不和脾失运圆机活法消痞满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肝胃不和脾失运圆机活法消痞满吴某,女,80岁,2013年12月31日初诊。

主诉痞满1月余,嗳气,泛酸,纳谷尚馨,口干,疲劳,夜间睡眠醒时汗出,身热,再难以入睡,大便1~2日1行,多不成形,小便调,舌体胖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尺弱。

辨证:湿浊蕴滞,肝胃不和。

治法:芳香化浊,清胆和胃。

处方:太子参12克,青蒿12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黄连8克,乌贼骨10克,瓦楞粉(包)15克,竹茹12克,姜半夏9克,婆罗子9克,荷苏梗(各)12克,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炒枳实12克,甘草3克,生姜2片为引。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1月7日):患者述服药后痞满、嗳气减半,已不泛酸,夜间燥热汗出,头部及下肢无汗,入睡难,口干不多饮,大便日1行,便质偏软,小便调,舌体胖质淡暗,苔薄欠润,根部剥脱,脉同前。

路志正先生见已收效,予上方加减:青蒿改为15 克,生姜改为1片,以银柴胡易柴胡、去乌贼骨、茯苓、薏苡仁,加丹参12克,炒枣仁18克,石斛15克以清虚热、养阴液、安心神。

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药后脘腹胀满改善,夜间燥热汗出减,寐后半夜睡眠轻浅,口干欲饮,近纳食馨,易疲劳,服润剂后,便溏、次数多,矢气多,小便黄,舌体胖大质淡暗,苔薄见润,脉细滑。

证属脾虚失运,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12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12克,姜半夏9克,石斛12克,炮姜6克,草蔻仁(后下)5克,车前子(包煎)15克,广木香9克,防风6克,泽泻9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服上方后脘腹胀满改善,嗳气减缓,口干欲饮,夜间少饮,易疲劳,寐早醒,近因食绿豆粥、百合而胃脘不舒,影响睡眠,大便成形,小便调,舌质暗淡,苔薄,中有裂纹,脉细(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HP+)。

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佐以酸甘化阴法治疗。

路志正:冠心病的治疗关键为何在“脾胃”?

路志正:冠心病的治疗关键为何在“脾胃”?

路志正:冠心病的治疗关键为何在“脾胃”?小编导读中医在治疗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患病位置和治疗针对的位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临床效果又很好,比如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就提出了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的观点。

为何冠心病的治疗根本不在“心”却在“脾胃”?治疗时应如何把握?答案就在文中。

胸痹心痛,早在《金匮要略》中即有专篇论述,所载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等名方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亦可见于胸膜炎、肺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多个系统疾病。

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路志正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多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卓著。

病因病机路志正教授认为,胸痹与脾胃除气血生化关系之外,尚有以下三点:其一,经脉关系。

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互相影响。

其二,五行关系。

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

其三,气化关系。

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

综上所述,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而且十分紧密。

脾胃失调可影响心脏,导致心脏的病变。

辨证论治路志正教授认为,在治疗脾胃失调所致的胸痹时,调理脾胃是其根本法则。

如气虚不运者,健脾胃补中气,中气盛则宗气自旺,方取五味异功散加味;血亏不荣者,调脾胃助运化,脾运健则营血自丰,方取归脾汤加减;湿蕴者,芳香化浊,湿去则胸阳自展,方用三仁汤加减;痰阻者,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加减;阳虚有寒者,温中散寒,寒散则阳气自运,营血畅行,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若兼有瘀血者,在各治法之中,佐以活血通络之品,视瘀血之程度调整活血药物的多寡及轻重。

近年来,路志正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创制“路氏化浊祛湿通心方”,具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活血之功,组方为茯苓、藿香、厚朴、枳实、杏仁、郁金、茵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 2008- 03 - 22 作者简介 : 宋军 ( 1978 - ), 男 , 河北清河人 , 博士 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
中 华 中 医 药
易殃及四旁 , 致其功能紊乱。 综上 所述 , 路老提出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 , 脾胃
1648
第 26 卷 第 8期 2 0 0 8年 8月 CH INESE
脾气主升 , 胃气主降 , 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 升降有序 , 气 机通畅 , 人即安康。若中焦脾胃有病 , 升降失司 , 气机不 畅 , 则阻碍胸 中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 进而影响到心 , 即可诱发或 加重胸痹。因此 , 路老师 在调理 中焦脾胃 时非常 重视 升降 药物的运用。在升脾阳方 面 , 如 系湿浊 为患 , 阻碍 气机 , 常 用藿香、 羌活、 葛根、 荷叶 、 荷 梗、 防 风等 ; 若 为脾虚 下陷 , 则 用柴胡、 升麻、 白术等。在和 胃降浊 方面 , 常 用枳实、 厚 朴、 旋覆花、 半夏等 ; 若兼腑气不通者 , 酌加少量大黄 , 冀其腑气 一通 , 浊气自降。又因肺 主一身 之气 , 有宣 发肃降 之功 能 , 对脾胃气机的升降有直 接的影响 , 肺 气宣发 , 则脾 气能 升 , 肺气清肃 , 则胃 气顺 降 , 故临 证 又常 选用 杏 仁、 枇杷 叶、 桔 梗、 苏子、 苏梗等以加强其 清肃降 浊之功。 另外 , 肝与 脾胃 关系密切 , 肝主疏泄 , 疏泄正常 , 则脾胃升降适度 , 故常选用 佛手、 香橼、 绿萼梅、 香附、 柴胡、 莪术 等疏肝 理气 , 此即 土 得木而达 [ 7] 。 3 应用时要注 意的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 , 顺脾 胃之生 理特性、 病 理变化 , 时 时注 意对脾胃 的调理和顾护 , 而在应用调理脾胃之法时 , 尤为强 调以下几点。 3 1 注重升降 升降是脾胃的主要生理活动。脾为阴 脏 , 内含阳气而主升 , 胃为 阳腑 , 内含阴 液而主 降 , 脾 升胃 降维 持了人体气机升降的动 态平衡。故 路老在 调理脾 胃时 , 尤 重调其升降 , 常升清降 浊之法 并用。且常 意欲升 清则 稍加 降浊之品 , 希其降浊而 少佐升 清之味 , 从而 使升降 相因 , 出 入相济。此外 , 路 老在 调理 脾胃 之 升降 时 , 还 特别 注意 与 肺、 肝二脏的关系 , 常辅以宣 降肺气、 疏肝 理气之 法以 使脾 胃升降归于正常。 3 2 顾全润燥 润燥是脾胃的主要生理特点 , 叶氏云 : 脾 喜刚燥 , 胃喜柔润。 太阴湿 土 , 得 阳始运 , 阳明 燥土 , 得阴 自安。 路老 在调 理脾胃 润燥 方面 , 取李 东垣、 叶 天士 两家 之长 , 既注重温燥升运 , 又顾 及甘凉 濡润 , 使二者 应用 相得 益彰。 3 3 三因制宜 调护脾胃 , 路老特别强调因时 、 因地、 因人 学 刊 中 华 中 医 药
SONG Jun, adviso r : LU Zh i zheng
( Ch ina A cad emy of Ch in eseM ed ical Sciences , B eijing 100700, Ch ina)
A bstrac:t Chest stuffiness and pa ins be longs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 in w estern m ed icine . It is comm on d is eases in clinic . P rofessor LU Zh i zheng puts for w ard treating CHD by regu la ting sp leen and stomach. P ro fesso r LU s ' expe r iences are summ ar ized in th is paper so as to help m ed ica lw orkers i m prov ing the cura tive effect . K ey w ords: LU Zhi zheng ; chest stuffiness and pains; regulating sp leen and stomach 胸痹是指因胸中阳气不足 , 浊阴上逆 , 痰浊瘀血寒邪凝 结阻滞 , 胸阳失宣 , 气机闭郁 , 甚则脉络阻塞不通 , 以胸中窒 闷而痛或胸痛彻背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胸痹相当于西医的 冠心 病 心绞 痛 等病 症。据 世 界 卫生 组 织 (WHO ) 的统 计 , 其发病率、 死亡率均居 各种疾 病之前 列 , 是 世界 上四大 疾病之一
第 26 卷 第 8期 2 0 0 8年 8月 CH INESE



OF




V o. l 26 N o. 8 A ug. 2 0 0 8
ARCH IVES
TRAD IT I O NA L CH INESE M ED I C INE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
宋 军, 指导 : 路志正
(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北京 100700) 摘 要: 胸痹相当于西医的 冠心病心绞痛 等 病证, 是临床上 的常见病 、 多发 病, 路志正教授 经过多年临床实
[ 1]
虚不运则湿浊中阻 , 积久生痰 , 湿浊上蕴胸中 , 则胸阳不 展 ; 痰浊上逆 , 阻滞血脉 , 则痹 塞不通。中 阳虚 弱则寒 自内 生 , 与外寒内外合邪 , 上 犯心君 , 则胸 阳痹阻 , 心 脉不通。 于是 本虚标实之胸痹生焉 [ 2] 。 1 2 心与脾胃经脉相连 !灵 枢 ∀ 经脉 # 说 : 脾足太 阴之 脉 , 其支者 , 复从 胃 , 别 上 膈 , 注 心中 ; !素 问 ∀ 平 人气 象 论 #说 : 胃之大络 , 名曰虚里 , 贯膈 络肺 , 出于左 乳下 , 其动 应衣 , 脉宗气也 ; !灵枢 ∀ 经 别 # 有 足阳 明之 正 , 属胃 , 散 之脾 , 上通于心 的描 写 ; !灵枢 ∀ 经筋 # 记载 : 足太 阳之筋 ∃ ∃结于肋 , 散 于胸 中 。脾胃 居于 中焦 , 心脏 居于 上 焦 , 从形体上看 , 以膈为界 , 互不 相连 , 但二者 之间以 脾胃 之支 脉、 大络、 经筋紧密联系 , 经气互通 , 相互影响 [ 1] 。 1 3 五行关系 脾胃属 土 , 心 属火 , 心之 于脾胃 乃母 子关 系 , 联系密切。心为脾之 母 , 心阳不 足 , 导致 脾气虚 弱。脾 主运化 , 为水谷精微 化生之 本。一旦脾 胃虚 衰 , 运 化失 职 , 无以滋养心阳 , 乃 子 病累母 之病理 , 如 !脾胃论 ∀ 脾胃盛 衰论 #所述 : 脾胃不足之源 , 乃阳气不足 , 阴气有余 [ 3] 。 1 4 胸痹与中焦气机升 降的关系 脾胃 为气机 升降 之枢 纽。脾脏 主升 , 胃腑主降 , 二 者互为 表里 , 升 降相因。 倘升 降失常 , 则不但影响水 谷精微 之纳化、 输布 , 还会 打破 整个 人体之阴阳、 气血、 水火之升降平衡 , 而变证百出。 1 5 脾胃为易受邪之地 诸多致病因素如饮食不节、 情志 抑郁、 失治误治、 将息失宜皆易损伤脾胃 , 脾胃一败 , 则药食 难施。 1 6 脾居中州 灌溉四旁 脾胃健而五 脏安 , 脾胃受损 , 则
如痰热痹阻则上方去桂枝 合温胆 汤以治 其标 , 待病缓 则在 上药基础上减药或量而渐加入调补脾胃之药以收功。 2 5 温中健脾 散寒宣痹 !金匮要 略 ∀ 胸痹心 痛短 气病 脉证治 #指出 阳 微阴弦 , 即胸 痹而痛 。 !素问 ∀ 举痛论 # 说 寒气入 经而 稽 迟 , 客 于脉 中 则气 不 通 , 故 卒然 而 痛 。 寒为阴邪 , 易伤阳气 , 寒性 凝滞、 收引。寒 气上逆 可见 突然 胸痛如绞 , 形寒肢冷 , 甚至汗出 , 短气心悸或伴脘腹冷痛 , 大 便稀溏 , 小便清长 , 舌淡苔 白 , 脉 沉迟等 症状。路 老认 为此 乃多发于脾胃阳虚复感 外邪之人 , 因 中阳虚 衰 , 阴 寒内 盛 , 寒气上逆心胸 , 令胸阳 不宣 , 鼓动血 行无力 , 同时 阴寒 遏滞 血脉瘀阻而为痛 , !金 匮 # 云 阳微 阴弦 是 其病机 之概 括。 治用附子理中汤加桂枝、 高良姜、 丁香、 西茴以温散寒邪 , 降 逆通络而止痛。 2 6 调中重升降 谨记畅气机 路老 师认为 , 脾胃居中 焦 ,

1 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 1 1 胸痹与气血生化 之间的关 系 胸 痹病虽 有虚 实寒热 之分、 在气在血之异 , 然胸中阳气虚衰、 邪气乘虚入侵阳位、 痹阻气机则是共同 的发 病机 理。正 如 喻嘉 言所 说 : 胸中 阳气 , 如离照当空 , 旷然 无外 , 设地气 一上 , 则窒 塞有 加 , 故 知胸痹者 , 阳 气 不用、 阴气 上 逆之 候 也 ; 叶 天 士亦 指 出 : 若夫胸痹者 , 但因胸中 阳虚不 运 , 久而 成痹 ( !临 证指南 医案 ∀ 胸痹 # ) 。胸 中阳气 , 又名 宗气 , 是心、 肺二脏 功能的 总概括。宗气的强弱 , 与脾胃 的健运 与否 有直接 关系。脾 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 生化之源、 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各部 都必须通过脾胃及其经脉的作用 , 而获得后天的营养 , 始能 精力充沛、 机体健康。若脾胃一衰 , 则百脉失养 , 诸病丛生。 由此可知 , 心肺虽居 上焦 , 实赖脾 胃之健 运 , 脾 胃为 宗气之 源。 若肥甘无度 , 饥 饱不调 , 情志过极 , 劳逸过度 , 致使脾胃 损伤 ; 气虚无以上奉 , 则宗气匣乏 , 久则心阳虚衰 ; 血亏无以 灌注 , 则血脉不充 , 脉道滞涩 , 久则脉络 不通。脾 主运化 , 脾 学 刊



OF




V o. l 26 N o. 8 A ug. 2 0 0 8
ARCH IVES
TRAD IT I O NA L CH INESE M ED I C INE
失调可影响心脏 , 导 致心脏 的病变。 路老认为 治疗 上不能 仅着眼于心脏本 身 , 仅 注重 痛 则不 通 , 通则 不痛 而 简单 地以攻逐、 破散、 疏通为法 , 还 应治其导致不通之因。 2 临床应用 基于上述理论认 识 , 路老 提出 调中 央以 达四 旁 , 路 老说 : 脾胃一调 , 则周身 气机皆调 ; 脾 胃一健 , 则五 脏六腑 俱健。这叫做调中央以通达 四旁。 路氏 通过多年 的研究 探索认识到辨治胸痹病亦然 , 胸痹与脾胃的关系尤其密切 , 其发生、 发展、 治疗、 转 归、 预后 , 都与脾 胃的功 能状 态密切 相关。这不仅是因为人体 是一个 有机的 统一整 体 , 五脏六 腑相互关连 , 也不仅 是因为 脾胃与 心脏在经 脉上有 密切联 系 , 气血津液的气化过程一脉 相承 , 更主要的是脾胃失调与 胸痹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 4] 。临床治法如下。 2 1 健脾益气 鼓舞宗气 宗气是由 自然界吸 入之气和经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 因而宗气依赖于脾、 肺二 脏功能健旺 , 但脾为 肺之母 , 两者 构成母 子关系 , 共 为宗气 之源。宗气不足可以表现胸部隐痛 , 时发时止心悸气短 , 动 则憋闷 , 纳少倦怠 , 易汗 出 , 面 色苍白 , 舌淡 有齿 痕 , 脉沉细 无力或结代等症状。宗气虚用五味异功散加味。如失眠多 梦加夜交藤、 炒枣仁 ; 脘 腹痞胀 加砂仁、 广木 香 ; 瘀血 阻络 , 舌黯有瘀点者加少许红花、 川芎 [ 5- 6] 。 2 2 调理脾胃 滋养营血 脾胃具有 化生血液 以营养全身 的功能 , 血液来源于 水谷精微、 精髓、 营气 , 可见营血的生成 依赖于脾胃功能协调。营血亏虚则脉不充盈、 血行滞涩 , 表 现胸部隐隐刺痛 , 心悸 怔忡 , 胸 闷短 气 , 头 晕目 眩 , 唇 甲色 淡 , 失眠多梦 , 舌淡暗 , 脉细弱 而涩或 结代 等症状。 路老认 为心血虚 , 惟调脾胃 , 乃滋化源 , 即 导 源江河 以资 灌输流 畅 , 若只知活血通络 , 必事与愿违。故营血虚用归脾汤调理 心脾。如舌有瘀点 , 脉 涩等瘀 血见证 显露者 加桃 仁、 红花、 川芎以养血活血 ; 血亏久而伴 虚热者加麦门冬、 地骨皮并去 黄芪 ; 肾阴不足加旱 莲草、 何首乌、 杞果。 2 3 芳香 醒脾 运化水湿 湿 邪为病 具有重 浊、 黏 滞之特 点 , 湿为阴邪 , 易阻碍气 机 , 遏 伤阳气。 脾有运 化水 之湿功 能 , 且喜燥恶湿 , 脾阳不足则水湿停聚 , 反之湿胜则困脾 , 遏 伤脾阳 , 可见脾阳与 水湿之 间相互 影响。只有 脾阳 振才能 运化水湿 , 否则湿浊 蕴结 , 出现胸部闷痛 , 阴雨天加重 , 脘痞 纳呆 , 口黏恶心 , 头晕沉重如裹 , 便软不 爽 , 溲浊 , 苔白腻 , 脉 濡缓等症状。路老认为 : 湿为 无形之 邪 , 易 阻碍 气机 , 而脾 主运化水湿 , 祛湿必 先醒脾 运脾 , 脾健则 无生湿 之源 , 而气 机自通矣。治用三仁汤 加减。湿易 困阳少 佐砂 仁、 干姜以 振中阳 ; 湿易化热而 热偏重 者加黄 连、 黄 芩、 茵 陈以 清热祛 湿 , 但量宜小。 2 4 理脾化痰 通阳 升 痹 脾为 生 痰之 源 , 肺 为贮 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