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非《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二篇)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做孩子心中的明灯寒假,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着作《一盏一盏的灯》,这里面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老师的六十个故事,他们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连成了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像天空中闪闪发亮的星星,点缀成美丽的银河。
更像一盏一盏的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
他们都以朴实无华的笔调,讲述了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故事真切感人,以小见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展现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
这些故事中,我最爱的是《不一样的“阿慢”》。
《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学生“阿慢”凡事都比别人慢一拍,但总是能做到最好。
三千米比赛时,“阿慢”慢慢地跑,但很稳健,最后获得了第三名,成为了班级的英雄。
十多年过去后,他做事依然慢,但细节很完美,博士毕业还获得了四项专利,他的成功与读书时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密不可分。
其实在我们班也有这样的“阿慢”,是一个男孩,他其貌不扬,不爱说话,做作业总是很慢。
当其他孩子把作业按时交上来后,只有他,还在埋头写着。
看着他不急不慢的样子,我着急了,走在他座位旁,一个劲地催他。
可是他并没有多大改变,我只好向他妥协。
到了期末考试,我就更加为这孩子担心了:他能把试题做完吗?结果成绩出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获得了高分。
读了《不一样的“阿慢”》,我深有体会,孩子是可以慢慢来的,作为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只是想做得更好一点。
慢不是错,我们要“纵容”孩子的慢,静静等待花开,正如林海音所说:“一步一步走,总会走到的,一口一口吃,总会吃饱的。
”我们的教育不正需要这样吗?在教育过程中,容许孩子慢慢来,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不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尊重孩子的个性,做孩子心中的一盏明灯!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二)《一盏一盏的灯》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感人故事的小说。
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小说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家庭的重要性。
故事围绕着一个家庭展开,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和两个孩子。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开玩笑说:“人丑就要多读书”。
当然,我本身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又有一句话说:“当自己的能力撑不起自己野心的时候,就应该要好好读书了。
”我自己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但是总感觉自己太“简单”,为此,我也疯狂地弥补当年所欠下的知识。
最近迷上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他将老师比喻成“灯”,“灯光亮一些,学生就走的远一些,灯光暗淡,学生就会徘徊。
”所以,老师是学生的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书里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案例,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智慧和思考,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这些有爱心、耐心的老师,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幼小孩子的心灵,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
我也回想起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有几个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余光依然时时影响着我,舅舅——我的小学教师、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我的高中第二位英语老师和第二位班主任、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想想他们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绝不是他们严厉,甚至批评或者“教训”,而是他们对我的爱、宽容,给我的温暖,虽然我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他们的殷切希望一直感染着我。
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应该给予孩子爱和温暖,呵护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中用真诚和真心浇灌心灵的花朵。
让自己也能成为一盏灯,也能引领学生走好每一段路程。
书中有几句话说的非常好:“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
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魅力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攀登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精选10篇)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精选10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假期里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六十多位老师从自身实际出发,演绎了一篇一篇精美的篇章,演绎了一位位老师的风采。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所担任的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他们的引路人和精神的支柱。
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
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黄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否拖堂?不拖堂我们平时认为应是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黄老师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
她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
是否获奖已变的不再重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成为我们的应该去面对的事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老师了,相信这个孩子这个学科不可能会差,甚至是这个学科的佼佼者。
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我们自己的中充满光明。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2这学期我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感受颇深。
品读这本书中的60个教育故事,从序言到后记,让我一次次的感动。
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我,来自理想,来自人性的本质力量。
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这种照亮更具有真实而永恒的意义。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1"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
一个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黯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天,读到吴非老师在《一盏一盏的灯》的序言,心头微微一震:温暖的文字,敞开的情怀,深邃的灵魂,让我遇见你,何其有幸!读着书中60多个美丽隽永的幸福故事,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心底的灯被吴老师的爱与呵护逐渐点亮,孩子们笑靥如花。
记得曾经有人说,鲜艳的红领巾就是跳动的火苗,孩子的笑脸就是绽放的花朵,他们的声音如风铃般空灵,他们的眼睛如夜空中闪亮的明珠。
每天能与他们这些无暇的童心相伴,还有谁能说我们不幸福呢?读罢,我心底的那盏灯已然被吴老师点亮,我愿成为孩子心中那盏最亮的灯!点亮那盏灯的是什么呢?我掩卷沉思:是爱。
教师,教书是功能,育人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
育人,育进大的胸怀、大的格局、育进活泼泼的创造力,育进对爱的信任与热情。
唯有用爱点亮的心灯,用爱编织的人生,才是扎实的,独立的,才能生长出健全的生命,自由的灵魂,挺拔的未来。
犹记得,在师范学习的青涩岁月里,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深深烙印我心。
当他看到学生王友在校门口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找他。
等陶校长走到校长室时,看见王友已经在等他了,没想到他竟掏出一块糖果给王友,说:"这是我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他又掏出第二块糖果,看着王友说:"因为我当时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而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他把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中,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这时他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一盏一盏的灯》收集了60多篇教育名师的教学随笔,以及记录他们身边最美的感动画面,极具可读性,感染性,以现实中最平凡的故事,去触摸那教育的中的精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 近段时间以来,按照学校的要求,我认真阅读了王非老师所编写的《一盏一盏的灯》。
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之后,我的心情越来越难以平静。
看着一位位同行所讲述的自己从教的故事,我感慨良多。
是啊,他们所点燃的一盏一盏的明灯,或明,或暗,但都为他们的学生照亮了前行的路。
从诸多的小故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爱。
正是用爱点燃的心灯,指引着学生们不断前行。
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的学者、诗人用他们热情的笔触对“教师”二字进行了诠释: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些,都无疑是对教师这一行业极高的赞誉。
但是,我个人认为,用王非老师所说的灯来进行比喻则更为恰当。
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引领学生走过人生中的某一段路,每个学段的教师均是如此。
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而已,至于怎么走,这全靠学生自己。
在这一条路上,不可能永远一路坦途,这其中会有荆棘,有坎坷,有暗流,有波涛。
学生们途经险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心生恐惧,甚至退缩,而我们教师若是能用爱点燃心灯,那将能使引路之光更亮,更温馨,让学生有更足的勇气迈步前行。
从教多年,我无可避免地也产生了一些职业倦怠。
耳边时常听到一些同行在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过自己。
是啊,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家长变了,学生也变了,其实,我们做教师的何尝不也是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呢?还记得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年富力强,劲头十足,那时候,我是以一位大哥哥的身份与学生们相处在一起,很容易就同他们打成一片,学生们也很乐意同我交心。
那时我住校,周末的时候,时常跟着一些学生到他们的家里去,深入家访,所有的村落,所有的学生家庭,我都一一走过,对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我了然于胸,那时的学生思想稍微有点变化,我便能立刻察觉,并以一位大哥哥的身份去做好思想工作。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通用6篇)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在学校的最后一次集会上,校长要求老师们利用年假期间,要抽时间进行书籍的阅读,给推荐的一本书就是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
是教师的手记,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联想到自己教学中遇到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的检测或作业打一个笑脸,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对很多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期待的事情,甚至让某些学生因此而变得自信了。
13班的一个男生,按照班内的小组编号应是最末号,我也按照学校的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了检测的分层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一个合理的分数线达到过关的标准。
他是6号,定的标准就低一些,所以他每一次都会过关,得到一个笑脸,结果是对我教的学科越来越有兴趣,有一次,他考的分数超过了小组长的分数,我给了他3个笑脸,他激动的到处宣扬,被班主任老师刚好发现了,问他原因,还不是很相信他能得到这个分数,就提问了试卷中的几个问题,结果他都会,由此班主任相信了这个学生的进步,事后班主任老师给我说了这个事情,对我说这个笑脸真的很管用啊。
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就是得到了一个哭脸,心中总是不舒服的。
其实,我采取这样的措施目的是一种激励,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压力。
真没有想到一个笑脸的评价会让那么多学生期待和由此而进步。
在序言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
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1在学校的最后一次*上,校长要求老师们利用年假期间,要抽时间进行书籍的阅读,给推荐的一本书就是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
是教师的手记,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联想到自己教学中遇到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的检测或作业打一个笑脸,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对很多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期待的事情,甚至让某些学生因此而变得自信了。
13班的'一个男生,按照班内的小组编号应是最末号,我也按照学校的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了检测的分层要求,让不同水*的学生通过一个合理的分数线达到过关的标准。
他是6号,定的标准就低一些,所以他每一次都会过关,得到一个笑脸,结果是对我教的学科越来越有兴趣,有一次,他考的分数超过了小组长的分数,我给了他3个笑脸,他激动的到处宣扬,被班主任老师刚好发现了,问他原因,还不是很相信他能得到这个分数,就提问了试卷中的几个问题,结果他都会,由此班主任相信了这个学生的进步,事后班主任老师给我说了这个事情,对我说这个笑脸真的很管用啊。
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就是得到了一个哭脸,心中总是不舒服的。
其实,我采取这样的措施目的是一种激励,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压力。
真没有想到一个笑脸的评价会让那么多学生期待和由此而进步。
在序言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
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
”很明显,吴菲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标杆,是一盏指引他们前进的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书心得5篇

一盏一盏的灯读书心得5篇一盏一盏的灯读书心得1寒意渐浓的冬日里,坐在洒满阳光的温暖阳台,读着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
书中呈现了许多生活中细小故事,有的是帮助自卑的孩子重获自信,有的是使迷途的孩子走上正道,有的让本不怎么和谐的家庭变得融洽……一个个事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视,而正是这些老师处处留心,时时用心,用他们的爱之灯温暖了学生的心,照亮了更多学生的路,影响了他们一辈子,使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光明更平坦。
上学期试行的发放“学习币”——给孩子们每天有期待和惊喜,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对数学的信心和热情,也让孩子们慢慢感悟到与人和谐相处的为人之道,小组互助、师徒结对、坚持不懈、勇于担当……良好的学习的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教育的力量,一枚小小的学习币会给予孩子不断前行的动力。
还有你瞧:我们办公室的美女时老师精心制作的爱心饼干,让孩子们笑口常开……孩子们的要求真的不高,唯有我们老师真的放下身段走近他们,一个微笑、一次拥抱、一句鼓励……都是及其简单的动作,但对很多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期待的事情,甚至让某些学生因此而变得自信了。
举个身边的例子:班上的小孔同学,初一刚开学就出现多次拖拉或缺交作业,找他个别谈话竟然起不了很大作用,联系家长后才获知“恶习”的根源,于是改变方式更多的关爱他激励他表扬他,惊喜地发现孩子地变化:上课认真了,举手积极了,成效显著的表现在居然两次反超“师傅”,这就是“爱”的力量,激发了孩子的潜能,不用说“孩子小学时咋样咋样的”,我只要看到孩子现在的努力就够了,千万别“一棍子打死”!其实,只要我们多用心去了解学生,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等待我们去阅读,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去书写。
我愿自己也是一盏灯,照亮一个个孩子前行的路,我也愿自己是一缕阳光,温暖每个孩子的心。
一盏一盏的灯读书心得2寒假期间,我按照学校的要求阅读了《一盏一盏的灯》,书读过了,但心得久久无从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亮心灯——读吴非《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临邑镇启明小学葛文静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心中的灯亮了,好像是向着成功招手。
——题记
《一盏一盏的灯》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
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红柳绿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
但他手里有了这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自己了,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平和的方向。
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在爱里。
作为老师,社会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
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每天看着这帮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一天一天地进步,真的很欣慰。
感谢吴非老师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的作品,让我们老师在这里分享了各自的幸福感动时刻,也相信这里每一盏灯,将越照越亮!
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我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人交谈心事,敞开心扉,畅谈未来。
正如吴飞老师所说,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
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美丽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
赞美老师的诗有很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但我最喜欢的只有这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老师不正是护花的春泥,给学生照明方向的“灯”吗?教师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作为一种职业,跟别的职业稍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教师每天都要跟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扮演了引路人,或者是“推一把”的角色,千百年来,穷乡僻壤的夜晚中,这样一盏微微闪烁的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经典的意象。
每当人生不可避免的遇到生活中的逼仄的时候,这盏暗夜里的灯总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它不仅能时刻提醒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内心里亮着灯,时刻保持内心的光亮和温暖,而且还提醒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光和亮指引别人前进。
教育是一项伟大崇高而智慧的事业,更是一项琐碎辛劳而平凡的工作。
王老师编辑的这部教育随笔,正是把一线教师这种琐碎辛劳的原生态教育中的智慧
和情景加以汇集和呈现。
其中一篇《我想听你把话说完》讲到不拖堂是好习惯,但这位教师拖堂一分钟,是要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为展现教育的文明。
是教师个人竞赛的名次重要,还是学生的自尊与信心重要,这在成熟的教师心中,不是什么困难的选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
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会场很大,灯光照亮了舞台。
现今很多公开展示的教学活动,不得不从教室搬到这里。
嘟——不很张扬却清晰入耳的长声哨响。
正站着发言的学生一愣。
她亦微微一怔,随即微笑地对孩子说不要紧,你继续说。
孩子捡起被哨声打落在地的思路,继续往下说。
现场很静,听得到秒针嘀嗒的声音。
这是一次省级小学教师学科素养选拔赛,项目很多,从朗诵、写字、个人才艺、综合答题,一环一环地进入现在的课堂教学。
当然,课堂教学占总分的比值最重,达60℅。
赛前预备会上发的比赛规则明确指出必须听哨下课,哨声一响,意味着扣分开始二次哨响,加倍扣分。
她在这条规则下用红笔划了两条深红色的波浪线,旁边还打了个大大的红五角星。
赛前有专家叹息,这样高手云集的大赛,竞争激烈到靠小数点后两位小数来排次序,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不过分。
就在课前一个小时,她还在细细地阅读着这些扣分细则,并盘算着自己的分数目前排名第几,课堂教学要拿到多少分才有出线的把握。
哨声响时,这位腼腆的男生,正为概括课文内容认真思索并努力地组织着语言。
不难看出,他的思路如一群本就柔弱的鸟儿被一声哨音惊得一哄而散,他费劲地搜罗着散失的思维碎片,口中却只有唔嗯呃老师微笑的眼神落在他额头渗出的细小汗珠上,微笑里便更多了一份抚慰,别着急,想清楚,接着说孩子断断续续地说下去,说着说着,话语渐渐连贯起来。
其实,概括课文不必也不应该那样细致描述的,但他的思路正变得清晰,表述开始流利,老师不忍心打断这样的进步,同学们也都听得沉静稳定。
眼看他就要说清了,两声急促的哨音尖厉地刺穿整个会场的平静。
哨音再次让他愣住。
这回,她有些恼了,径直走到孩子桌前,正视着孩子为难的目光,斩钉截铁地说别管它!继续说,我想听你把话说完。
她的语气难掩情绪的些许起伏,她努力克制着,平静而坦然地专注倾听这个孩子说完他的最后几句话。
下课了,她回到选手座位席坐下,身边相熟的老师凑过来说太可惜了,这次因超时你要吃大亏了!她轻轻扭过头去,自言自语地说这种时候,没得选的。
她有得选吗面对孩子清澈的眼眸叫停仅仅为了遵首游戏规则,但听孩子把话说完是要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为展现教育的文明。
走在黑色的路上时,请你不要害怕。
因为请你相信,在路的那头,总会有人一如既往等待着你。
青少年的成长更离不开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心烛的光虽很渺小,但她照亮了少年求知的心灵,启开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让他们在黑暗中不会摔倒,享受了在思考和领悟中得到的快乐。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灯”的光明,是灯给了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也是灯给了他们警告的力量,他时刻在提醒着每一位学生:“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
对于教师这盏灯,吴非老师说,“你(教师)亮一点,他(学生)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
”“我们并非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
如果丢掉那些些千古名训或名理的话,好的教育就是当你赋闲在家的时候,你还记得你和学生的诸多故事,有起有尾有细节,还有很多学生记得你,记得你为他做得一两件小事甚至一句话,这就是吴老师博文给我的触动,看,没有能够在闪烁的镁光灯下熠熠生辉的文字,没有吸引眼球的字词,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迈,平平淡淡踏雪无痕,“闲不住的是笔停不下的是思绪汩汩流淌的是情感”这就是教育,
优质的教育,回归到一个公民情怀视野的教育,无所谓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么,至于做得意义如何当接受学生的评说。
教育就是从呵护一个生命成长历程开始,到呵护好一个生命成长结束,平心静气,一派从容,不能没有气度,更不能没有学识。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过程。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我们在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色,却未曾像吴老这般将“本色”二字铺染得如此淋漓尽致。
当然,教师要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要先照亮自己。
就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就如吴非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师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有资格‘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教师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而且要有文化判断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方面明辨是非。
只有教师成为强大的光源,拥有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才能照耀学生的成长之路。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这些少年。
有烛有灯有亮的照护,这些少年会走的更稳、更准,有灯有亮的地方,总会有爱,有温暖,有希望。
让我们把握光亮,绽放人生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