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 吴非
《不跪着教书》读书体会不跪着教书读书分享

《不跪着教书》读书体会不跪着教书读书分享
《不跪着教书》读书体会《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
记录了吴非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生活现象中所体会到的。
我欣赏吴非老师的文采、胆识,钦佩吴非老师的人格、信念。
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
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不跪着教书。
就此我又想到开学初聆听了吴琳老师的《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讲座,吴琳老师说,作为老师,一定要多看书,不光看自己的需要的书,还要看有深度的书,要让自己的学识和世界对话。
用吴老师的话说是“我们要做一个眼睛不在此岸,而在彼岸的教育者”。
在《不跪着教书》中又看到了: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
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
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第 1 页共 1 页。
读书讲坛《不跪着教书》

读书讲坛推荐书目:《不跪着教书》——吴非东风小学科任组张若瑜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吴非《不跪着教书》“吴非”是王栋生老先生的笔名,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
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这次,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这本《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
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不跪着教书》是一本不错的而书籍。
我有空时就翻翻,感觉不像一般的教育专著那么枯燥乏味。
作者吴非本身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这本书是他的教育随笔的结集。
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跟我们日常工作是比较接近也是我们所向往的。
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对教育本质的阐释。
《在听郭橐驼说种树》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个案表明,对子女学习过分关心,每周都跑到学校找老师通气的家长,子女学习能力都不算高,处世能力也比较差。
”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长》一文中提到“一个合格的学生,他的成长不仅注入了老师的智慧,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
如果老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家长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多的困难吗?”《诫徒》一文中提到“教师是人不是神。
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爱什么,恨什么。
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平”,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德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平”?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是我们工作中比较熟识的或者说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比如遇到家长的无理要求、无理取闹,遇到世故圆滑的学生,遇到上级领导的无理干涉,减负的问题……他从这些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展现了他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
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
在这本书的封面有两行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两句话在这本书的序里也提到,并且在__中不止一次的出现。
我想也许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实践着的教育理想。
可我们的日常工作经常会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扰,我们常常在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
我们的老师也常无耐地感叹:“什么时候还学校一片净土啊?”可是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有的工作我们不得不要做的,并且要努力去做的。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吴非)(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原书序:从大学毕业至今,我一直在教书,我那不安分的头脑也一刻没能平静。
现在,我终于明白,凭一门专业课的教学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当年,我自认为学校是“净土”,忽略了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我终于知道世上唯一可以“静”的可能只有个人的心境。
年轻时以为教育就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
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能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我就这样在困惑和矛盾中走向耳顺之年。
然而,和很多同行一样,我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不跪着教书(一)永不凋谢的玫瑰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乌克兰巴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
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了腰,亲切地说:“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书籍,作者吴非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何等重要。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乏主见,盲目跟从,那么又怎能培养出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呢?只有教师站得直、立得稳,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坚守自己的立场,追求真理。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一问,问得人心惊胆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家长的信任和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应该时刻反思,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是否能够让他们在多年后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有能力的青年?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是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字中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传递人文精神的载体。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会欣赏、学会表达,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教育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学生的成绩,更在于培养出懂得感恩、有道德良知的人。
当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那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为教师,能够见证这样的成长,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人格。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
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不跪着教书》作者是吴非。
该书为《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一辑)》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不跪着教书》的,一起来看看吧!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
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就如20xx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
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
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
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
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书籍,作者吴非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对教育现象进行了剖析与批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警醒的观点。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灵。
在教育中,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味地迎合权威、遵循旧规,又怎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主见的学生呢?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但如今,仅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便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老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尊严,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也会逐渐消失。
书中还提到:“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生的道路。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这需要教师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迷茫,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他们驱散阴霾,照亮前行的方向。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教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那么他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只有当教师怀揣着教育理想,为了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时,他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训练猴子。
”这句话让我反思了当前的教育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为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的结集。
文章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
总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希望,到处是德性的沦丧精神的堕落;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瓶颈走进了深渊走进了黑暗,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恶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但,读完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书,我空洞无奈形同沙漠乃至有点绝望的心海里,似乎有了点希望和亮色;展眼四顾,再看眼前的社会,似乎有了点儿信心和希望,是的,信心和希望!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这是一个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勇士,以自己无畏的气概,堵击并奋勇掮住现实浊流的感召;这是一个对人生对生命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思想者的既敦厚从容又犀利逼人的呐喊,一部书,其实就是人生的一部宣言!由此,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向世人宣告:这世界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也始终会有追求火一样理想的殉道者!“我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
”我会“努力去做成几件事!”多么洗练而执着的告白!
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我想如是说。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
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她又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武器。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
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
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包括具有崇高精神和理想的人,成为庄严站立着的铁铮铮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是他所崇尚和实践着的理想教育。
确实,对现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作者是长叹感喟,痛心疾首,忧心如焚的……如果说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拯救国人的灵魂的话,那么,我们能否说,《不跪着教书》就是作者高扬人文精神的理想呼吁教育归依正途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个警世洪钟呢?
不可否认,全书很多篇什,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或者有人就是践行者,但又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
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作为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我们这个民族以及平民百姓所倾注的汩汩滔滔的一片真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切呼唤,这感情深沉炽烈,甚至催人泪下,虽然他的表达看似平静甚至苛刻,但赤子的情怀,只要你读了这部书,你随处可以触摸得到。
尽管,作者和共和国都经历了那一段令人反思的惨痛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选择的事实历史就意味着解释——是对原因的寻找。
从书里,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作者在抨击现实之时,常常顺手反思历史,反思那段历史中我们民族的伤痛和教训。
真的,我完全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我想,他是有资格去评判历史,直面现实的。
回忆是为
了不要忘记,过去会推动现在的前行,而现在又昭示着将来的方向。
如果我们每个年轻的教师,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认认真真读一读这部书,都能沉思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我想,受益肯定匪浅。
当然,我真不敢斗胆地劝一些校长们去读一读(虽然很希望),因为我人微言轻,真不敢造次。
是的,现实不尽如人意,甚至现实强大的习惯势力,人心的沉沦,远远不是人们所估计的那么轻描淡写,但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欣慰地看到了《不跪着教书》的出版,我真的佩服吴非老师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思想。
平静的叙述也好,忧伤地感叹也好,甚至是愤怒的叱骂也好,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赤子对母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炽热的情怀,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性的思考!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那么,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有希望了。
当然,我们还是不失望,因为,《不跪着教书》一书的本身,就告诉人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因为,我们的面前还有这样站着写作的人,铁骨铮铮的人!我敢肯定,而且不止一个!
作者简介:
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
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被授予首届“林放杂文奖”。
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主编《新语文读本·写作》、《高中文言读本》、《激情的森林》等。
“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