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 读后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读《不跪着教书》有感(通用19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篇1《不跪着教书》所收入的是吴非老师近几年来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随笔杂感,第一次遇见此书,便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心里就在想:“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它的内容是什么?坚持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它并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专著,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教育叙事,而是利用教学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遇的小事,来发表对当前教育的思考和见解,从而表达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担忧。
吴非老师本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我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的:一、教师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学生,是当前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思想者,那么首先是教师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教师,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之后,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以身示范,感染学生。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那么教学的“创新”从何而来?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那么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要时刻自己思考问题,才能“立”好学生。
二、教师要有精神追求现在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工作做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
杰出的教师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很敏感,他们对未知领域不停的探索,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精神上始终追求着。
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持激情,才能不断的有所发现和创造。
教师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精神追求,那么学生也就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三、教师要多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会读书,学会思考。
通过多读书,才能获得文明教养,才能净化心灵世界,才能拓宽知识面。
一本好书犹如一颗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
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篇1为了青年老师的成长,学校举荐我们看一本书《不跪着教书》。
一起先我感到特别新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新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
书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现象的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那充溢真真实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化的酷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安静。
虽然还没完全内化,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原来“跪着”,意为老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索,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老师的责任,意为同流合污。
书中有一段话始终萦绕在我耳畔——“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老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假如老师没有独立思索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老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擅长思索。
“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精彩,老师必需精彩;想让学生多读书,老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老师,是教化的胜利,也是教化的希望;然而假如老师太简单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索的深度尚浅。
校长常常提示我们应当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经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
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打算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老师普遍缺乏思索,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刚好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索。
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常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刚好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
现在我告知自己“思索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索老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起先我必需激励自己多思索。
我要多思索,最好用的就是仔细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恒久地读书,从书籍中吸取教化才智。
老师不读书,就没有教化志向、教化信念、教化思索、教化活力、教化创新,一句话:老师不读书就没有教化生命。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
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简短感受(10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简短感受(10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简短感受篇1“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的人?”这是我读完《不跪着教书》一书后,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一句话。
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真实的笑话——《船长几岁了》: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1998年,用这则笑话测验我国沿海某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到75—32=43岁的答案。
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十分荒谬,无法解答。
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
而同一道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是“糊涂”蛋。
无独有偶,我身边一些有心的老师也在自己班作过同样的测验,结果情况也一样不容乐观。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敢怀疑题目有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相信自己?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把发现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是否真正珍视学生的反叛精神?是否让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又带到了课外?其次,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教师是工作者,劳动者,指导者,但教师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
教师具有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教育。
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是否有这样的思辨意识?答案也不肯定。
如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凡上课就来个小组讨论,也不管有否需要;再如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但凡上课就来个情境创设,也不管效果如何?正如林华民老师所提出的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是我们老师当务之急的事!《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简短感受篇2这学期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吴老师好像用跟你聊天一样的方式把这一个个道理说给我们听,虽然平平和和,但句句都说到老师们的心坎上,让我受益匪浅。
最新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精选15篇)

最新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精选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精选15篇)读后感可以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让我们在文字中倾诉心声,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感的纠结。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6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6篇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激励他人,让更多人愿意踏入书籍的世界,享受阅读的乐趣,通过反复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增强组织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1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读后受益匪浅。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一般来说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与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我认为,学生更不敢说,久之也自然不会说出我认为。
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老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吴老师指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当是知识分子的必备要素。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
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篇2《不跪着读书》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虽然还没读完,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书中的这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3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3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3篇 《不跪着教书》的作者是吴⾮,该书为主要是1988年以来作者的散⽂随笔汇总。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家阅读!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
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次⼜⼀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的教育⾏为。
吴⾮⽼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中提到“语⽂⽼师应当是思想者,语⽂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教师不能跪着教语⽂,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很难成为站⽴起来的⼈。
就如汶川⼤地震中冒出来⼀个“范跑跑”,⾝为⼀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的⾏为做⼀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个为⼈师的⽴场上,他的⾏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
如果每个学⽣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
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个⽼师,当地震发⽣时,他⼸着⾝⼦,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泥板坠落在他的⾝上,热⾎奔涌⽽出,他咬着⽛,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
⽽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
让他做出这⼀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产⽣了极⼤的震憾呢?教师⼆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篇⽂章《⼝才》讲有个学⽣考进名校不久,⾮常⾼兴地同⽗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的.⾯对家长说:你们的⼥⼉嘛⽤功是很⽤功啦,就是脑⼦笨了⼀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师该说的话吗?该⽣回家痛哭不⽌,要求转学,⽗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不跪着教书阅读心得感想(精选10篇)

不跪着教书阅读心得感想(精选10篇)不跪着教书阅读心得感想(篇1)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但同时也被它深深吸引了。
书一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挑灯拜读完一遍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
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
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
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
这篇*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
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
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
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
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有时,我都不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能长成更加“健壮的大树”,我们给孩子从小就开始剪枝,按着我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给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们心目中的“好树苗”。
而从未去考虑孩子所犯的“错”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
就像上文中所说的小姑娘,她没有成人的思维,只是为让奶奶能高兴一些,做出了摘花这样的错事。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懂得真善美。
可我们很少认真想过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
要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为自己现在的教学态度感到自责。
我有很多时候懒得听学生的辩解,只是自己一味的教育说服,认为对学生已是“仁至义尽了”。
可跟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我的一些教育方法真是没有尊重学生,只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
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
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产生的惰性吧。
教育是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看些教育丛书,不断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想经常充满活力,更利于适应今后的教育。
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
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教师这一行业,是充满智慧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需要我们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来工作。
让我们成为用智慧去创新的教师,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那就要充实自己,敢于接受困难、迎接挑战,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形象,做一个榜样!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
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
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
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
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
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一、为教师起航但是自从看了《不跪着教书》后,我才感受到教师仅仅有“园丁的辛勤”,“春蚕的无私”、“蜡烛的燃烧”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要做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来吸引学生,要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度的思考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不是“教书匠”,单纯靠“燃烧”与“付出”的教师是不符合现在社会要求的。
时代在进步,孩子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同日而语了,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教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欲望。
“书到用时方很少”,现在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孩子,面对他们的童真,我才发现自己脑里“有趣的故事”太少,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才发现自己教育的对策远远不够甚至不够成熟。
一拿起《不跪着教书》,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深深吸引住并感动着。
二、为生命扬帆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在校园散步时,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校园的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中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奖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
”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
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
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
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
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
自己就很少会耐心地弯下腰问问学生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平时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你总是会听到老师批评训斥学生的怒声,而很少听到静下心来和学生亲切交谈的话语。
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三、为孩子护航这本书还让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爱孩子:爱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每一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爱孩子,也必须鼓励和批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文中的《小睡有何不可》《跑,还是别跑?》《昨天的故事》三篇随笔深深打动了我,颠覆了我的习惯性思维,让我觉得老师的行为方式有时候也要变个“小魔术”。
吴老师居然默许学生课上睡觉,在他的课上,有位学生睡着了,小声叫他没有醒,想到他可能实在是太累了,怕他着凉,就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
他说:“学生课上打瞌睡,原因很多。
在他已经疲倦的情况下,要求他集中注意力去记住教师的讲话,很困难,这时候不如让他小睡一会儿,只要他不妨碍被人上课。
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允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例子,我觉得这是人道的教育。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听课分神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当然,如果学生一听到你的课就想睡觉,那得令当别论。
”对上课快要迟到而狂奔到教室的学生吴老师会把他喊住,请他慢走;他认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比不迟到要重要一些,教师要有爱护学生的意识;吴老师在学校规定中秋节晚上不能放假的情况下他居然会帮学生请假,让学生和亲人团聚;他认为“亲情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比几节课更重要。
是呀,如今的社会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关心父母,和父母进行感情上的沟通。
现在的孩子和父母的话似乎越来越少。
记得上次去文成参观了“孝的文化”,我们的余校长当即作出了一个决定:以后自己的父母生日,老师都可以请假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过生日。
老师如此,对学生更应该如此呀,因为教育要从小做起。
教育应该充满人性化,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机器。
以前我觉得学生上课就应该坐得端端正正的,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听讲,“好动”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请假……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到的守则,这些思想好像已经根深蒂固了。
看了这些文章后,突然觉得现在的老师的确有点太不近人情了,有些要求连大人都难以做到,我们怎么可以这么苛刻地要求还是孩子的学生呢!虽然吴老师的做法我可能不会照搬照用,但他的做事方式和思想让我受到启发,起码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懂得去宽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