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源外隆起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源外隆起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付广;薛盼;孙同文;张利【摘要】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3(025)005【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源外;隆起区;主控因素;成藏模式;扶余油层;松辽盆地【作者】付广;薛盼;孙同文;张利【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兴隆台采油厂,辽宁盘锦124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0 引言杏北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大庆长垣杏树岗背斜北部,北与萨尔图背斜毗邻,西侧为齐家—古龙凹陷,东部为安达向斜和三肇凹陷,面积约330 km2。
主要发育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地层,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地层,位于泉头组四段的扶余油层是研究区重要的油气产层。
目前在杏北地区已获得了多口工业油流井,充分显示出扶余油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然而,研究区扶余油层油气平面分布差异较大,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二者之间地区和整个东部缓坡带很少有油气分布,这种油气在平面上分布的差异是何种因素造成的?油气成藏与分布受哪些因素控制?成藏模式如何?这些问题均是制约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进一步勘探的关键。
大安北地区扶杨油层储层致密化因素研究

形成期与油气成熟期匹配 , 断层 的封堵性好 , 对 于 油气 的聚集 十分有利… 。但扶杨 油层储层为典 型 的特低孔 、 超低渗储 层 , 研究 区油 水分 布受构 造 、
断层 、 岩性 、 沉 积 特 征 等 多 重 因素 控 制 j , 直 接 影 响 了对 目的层 段 潜 力 的认 识 。 同 时 由于 研 究 区 钻
对油藏的分 布具有 明显 的控制 作用 , 对油 气 的富 集程度起 到 了重要 的作 用 , 良好 的相带 特征 及储
层 发 育条 件 与 构 造 、 断 层 的合 理 配 置 可 形 成 研 究
被断层复杂化的大型断鼻构造 , 平面上中东部 以构
造控 制为 主 , 西 北 受 构 造 及 岩 性 双 重 因素 控 制 。
2 . 长城 钻探 录井 分公 司 ,辽 宁 盘锦 2 2 5 0 0 0 )
摘 要 : 大安 北地 区扶 杨油层储 层为特低 一 超低渗 、 低 一 特低孔储 层 , 为 了更好 地研究 其储 层特征 , 利 用铸体 薄
片、 扫描 电镜 、 岩心和测井等各种资料 以及恒速压汞等技术 , 对储 层致密化 因素进行分 析。研 究结果表 明 : 研究 区主
大城子油层 、 泉头组 四段 ( K q ) 扶余 油层 , 区块面
积为 1 8 0 k m 。扶 余 油 层 共 划分 出 4个 砂 组 , l 2个 小层 , l 9个 单 层 ; 杨 大 城 子 油 层 中上 部 共 划 分 出 3
个砂 组 。
遇扶余油层 的探井 和评价井 相对 较少 , 且分 布 不
大安油田钻井揭示 , 地层 自下而上依次为: 白垩系的
新木油田杨大城子油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当
代
化
Hale Waihona Puke 工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V o 1 . 42 , N o . 2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新木油 田杨大城 子油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张庆 国 ,孙德瑞 ,马晓龙 ,尚小峰 。
( I .东北 石油 大学 , 黑 龙江 大庆 1 6 3 3 1 8 ; 2 .大庆油 田有 限责任 公 司井下 作业 分公 司 , 黑 龙江 大庆 1 6 3 3 1 8 3 .中国石 油 集团测 井 有限公 司生产 测井 中心 , 陕 西 西安 7 1 0 0 0 0)
A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a r e ma i n l y s t r u c t u r a l - l i t h o l o g i c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 l i t h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Y a n g d a c h e n g z i o i l l a y e r ( t h e 3 t h o f me mb e r s o f Q u a n t o u f o r ma t i o n ) o f Xi n mu o i l i f e l d N o . 1 0 1 w e l 1 .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o i l — g a s a n d
摘
要: 松辽 盆地 新木油 田木 1 0 1 井区杨大城子油层 ( 以下称泉 三段 ) 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一 岩性复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在低渗透致密储层油藏中,裂缝不仅构成油气的储集空间,而且连通其他类型的储集孔隙,极大的改善了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在我国,随着裂缝性储层油气产量的逐渐增加,裂缝性储层在我国的石油工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中,松辽盆地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就是以裂缝性砂砾岩作为储集层,其主要特点就是“两低一发育”,即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构造裂缝发育。
本文针对松辽盆地朝长地区的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进行了储层构造裂缝发育规律和地应力场的研究,对于提高研究区油田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地球物理、地质统计学和实验技术,通过钻井岩心观察以及古地磁钻井岩心定向技术,确定裂缝的方向和方位,通过水力压裂法和微地震法确定今应力大小和方向,通过长源据声波测井确定岩石的力学特征,通过地层构造演化,应用挠曲度法,模拟应力场和裂缝形成的规律。
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朝长地区主要存在两组裂缝,一组为北北东向,裂缝方位与研究区构造走向相一致主要为N60oW,这组裂缝最为发育;另一组为东西向和西北向的共轭剪切裂缝。
2)朝长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为北东60o,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为北东150o,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从28~52MPa,最小水平主应力范围从14~26 MPa,垂直主应力为中间主应力。
研究区的应力场类型为第三种应力状态σH>σv>σh:3)该区储层裂缝的分布很不均匀,裂缝发育部位主要在构造转折部位和断层附近。
平面上,在长春岭背斜构造高部位和朝阳沟阶地构造高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主要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构造低部位,裂缝发育主要以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为主。
在断层的末端、外凸处和断层的连接处裂缝较为发育。
裂缝在纵向上的变化相对不大,但整体上仍然表现为FI裂缝最为发育,向下裂缝发育逐渐变差。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要素空间匹配与油分布关系

表 现在 以 下 方 面 : 一段 烃 源 岩 生成 油 “ 灌 ” 移 区控 制 着 2种 源 圈 配 置 中 油 藏 形 成 与 分 布 ; 上 圈正 下 方 配 置 中 r 青 倒 运 源 2断 裂 发 育 区 内断层 圈 闭 油 富集 程 度 高 ; 上 圈侧 下 方 配置 中砂 体 侧 向运 移 输 导 通 道 上 的 断 层 圈闭 有 利 于 油 藏 形 成 ; 源 断层 下盘
Oi La e fSa z a pr s i n l y r o n h o De e so
Fu Gu ng Li e u a u Xu x e
( a ig P to e m n t ue Da i g 1 3 1 Ch n ) D q n er lu I si t, qn 6 3 & t i a Ab t a t B s a c i go h r eman ol c u lt n fc o s n F y n lL y r f a z a p e so i i h wn t a e sr c : y r e r h n n te t e i i a c mu a i tr u a gOi a e n h oDe r sin,t ss o h t h e h o a i oS t s u c o k o u a g Oi L y ri 1 r d tn e eo e n KIn . t a ot n i t h y r c r o e e a in p r d w ih o re r c fF y n l a e s( k mu so ed v l p d i q I h s g t no t e h d o a b n g n r t e i , h c a e o o
付 广 刘 雪 雪
( 庆石 油 学 院 , 龙 江 大庆 13 1 ) 大 黑 6 3 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总目次

《 油与天然 气地质》 石 第五届编辑委 员会
……………………………………………………………………………… ( 四) 封
第 2期
【 专家论坛 】
加 速我 国 页 岩气 资源 调 查 和 勘 探 开 发 战 略 构 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 大 伟 ( 3 ) 15
Ⅱ
《 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 荣获 2 0 中石化科技期刊评 比一等奖 ………………………………………………………… (0 0 8年 9)
中石 化 西北 油 田分 公 司探 明储 量 增 长趋 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14
【 其他地 区】
川 西 坳 陷上 三叠 统 天 然 气 成 藏 主控 因素 及 形 成 模 式 … … … … … … … … … … … … …… … 苏 永进 , 跃 刚 , 唐 张世 华 , ( 0 ) 等 17 双 逆 冲断 层 间 的构 造 样 式 — — 以柴 达 木 盆 地 跃 进 二 号 一 跃 东地 区 为 例 … … … … … … … 王 信 国 , 王 濮 , 建坤 , ( 1) 何 等 14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 司 19 - 20 9 7 09年油气三级保有储 量 ……………………………………………………………… ( 3 ) 14
石 油新 星— — 塔 河 油 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封
扶余油 田杨大城子组 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 细分及 成因 ……………………………… 李 军 , 宋新 民, 薛培 华, 19 等( 1 ) 济 阳坳 陷孤东油 田七 区中单元新近 系馆 陶组点坝构型 …………………………………… 周伟 东, 刘振坤 , 大力, 16 岳 等(2 )
松辽盆地西部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松辽盆地西部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张革;林景晔;杨庆杰;杨辉【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02(021)005【摘要】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杨油层是后备储量接替的重要勘探目标之一.油层的成藏机理、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特别是2 000 m以下储层的勘探潜力的认识制约油气勘探,扶杨油层具有形成顶生下储式岩性油藏的成藏条件.青一段烃源岩在运移期油气垂向下排深度近百米,从齐家-古龙凹陷向两侧隆起油柱高度增大(最大275.0 m),扶杨油层经历了多期大规模的侧向运移,依安组末期的构造运动是扶杨油层成藏的关键地质时期,古构造、断裂、储层物性是西部扶杨油层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了环齐家-古龙凹陷周边地区是扶杨油层勘探的有利区,并优选7个目标,估算石油资源量3.6×108t.【总页数】3页(P5-7)【作者】张革;林景晔;杨庆杰;杨辉【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双断供隆"型气藏成藏条件分析r——以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扶杨油层为例[J], 文全;李昂2.松辽盆地深盆油成藏门限及勘探潜力 [J], 侯启军;赵占银;黄志龙3.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成藏动力探讨 [J], 潘树新;王天琦;田光荣;王建功;郭维华;马凤良;赵伟4.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J], 付广;王超5.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J], 刘宗堡;付晓飞;吕延防;付广;庞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地层特征与储层发育规律

定沉积。测井相上为明显的高伽马、低电阻、高时差特
标志层的地层作为等时面,处在两个等时面的砂体划
征。泉四段电阻率明显高于青一段,由青一段的高 AC
分在同一时间单元。
转变为泉四段的低 AC,
是良好的区分界面(图 1)。
(2)泉四段底部与泉三段地层接触。与下伏地层
* 收稿日期:2020-11-13
修回日期:
在完成砂组级别统层对比后,依靠多曲线组合的
关系,结合完钻骨架井剖面的岩性特征,采用按照层序
方法,开展小层级别旋回对比划分,有效提高了层序界
地层学方法,
“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井震结合、骨架闭
面识别和对比精度。针对研究区的储层地质特征,在
合”的小层对比方法,从大到小逐级对比,逐级控制对
小层级别地层对比过程中,采用了 SP、GR、普通电阻
1μm,主要孔隙分布在 1~4μm;较粗歪度,分选较好;属
类型,该类孔隙是在成岩酸性水的参与下不稳定岩石
于中孔低渗储层,多为油浸、油斑粉砂岩,主要分布在
碎屑颗粒被不同程度地溶蚀而形成的孔隙,在本区该
边滩沉积的中上部。第三种类型是小孔细喉型,约占
类孔隙多发育在长石颗粒和岩屑颗粒内。
总 样 品 的 24% ,R50<0.25μm,主 要 孔 隙 分 布 在 0.25~
表1
砂组
Ⅰ
Ⅱ
Ⅲ
Ⅳ
泉四段小层参数情况表
小层
变异系数 Vk
突进系数 Tk
层内最大(mD)
层内最小(mD)
平均渗透率(mD)
1
0.44
1.8
0.162
0.032
0.09
2
1.52
8.06
0.9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作者:刘骥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25期
[摘要]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油层目前已经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本文从区域的地质背景为依托,以实际的油层生产状况为依据,以储层描述,油水分布规律精细研究为手段,揭示了研究区油藏整体以巨型鼻状构造为背景,内部呈现多种构造—岩性油藏组合、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的油气聚集特征。
研究表明,复杂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鼻状构造内部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区域内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此种认识也为下一步杨大城子油层有效动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油气聚集特征
中图分类号:TE3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47-01
近年来,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区域扶余油层的构造及岩性类油藏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在油田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对杨大城子油层的系统研究还较为欠缺。
针对杨大城子油层的油藏类型、油气聚集特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的系统分析较少,对其内部复杂的油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使杨大城子油层的进一步评价与开发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探明储量落实及油藏开发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研究区的主力开发层位为泉四段扶余油层,且整体已经进入“三高”的开发阶段,注水开发的效果逐渐变差,杨大城子油层成为扶余油层的重要接替力量,其系统的研究与认识成为研究区稳产的当务之急。
1 油气聚集特征研究
1.1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
木头鼻状构造的主要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时汇集油流,控制油气输导的总体趋势。
油气成藏时期,从低部位的生油凹陷生产的油气通过断层进入储层,在储层孔隙水中受浮力作用,沿构造轴线向高部位的鼻状构造运移、汇聚。
但由于三级构造整体不具备圈闭条件,即使油气运移其内,也不能最终成藏,只有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有效单一圈闭时,才能最终聚集成藏。
木头鼻状构造整体上油气富集,但内部油水分布规律十分复杂也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成藏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的精细解剖表明:虽然研究区整体上油水分布规律极为复杂,但是在单一圈闭内油水分布十分清晰,具备典型的“上油下水”的分布模式。
因此,表面看来复杂的油水分布实际是由多个单一圈闭所控制,这些单一圈闭相近或相邻,油水分布规律十分清晰,但又有所
不同。
因此,有效的单一圈闭是油气最终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也是三级构造内油水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
如图4所示,木146区块主力层位的两支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分别与断层匹配,形成不同的单一断层-岩性油藏。
由于受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征及局部构造产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两个单一圈闭内具有不同特征的油气聚集规律。
但在单一圈闭内,垂向上油水分异现象十分明显,表现为从高到低含油性逐渐变差。
由此可见,油气分布特征不同的单一圈闭,是鼻状构造内部产能分布复杂的重要控制因素。
1.2 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
在平面上,油气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断层遮挡油气藏在全区普遍发育,在近南北向的大的断层遮挡处油气相对富集,而在局部小的密集破坏性断层处,如141-129和147-152区块内部破坏性断层,油气并不富集。
因此,封堵性断层形成的构造高部位是油气的主要富集部位之一。
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河道砂体被近南北向的断层切割封堵,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
或者是由于曲流河道砂体摆动,砂体与构造走向斜交或者垂直,形成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
在垂向上,杨大城子的油源主要是来自上覆青山口组,油气沿着断裂构造或多期次的连通砂体向下运移至泉三段,造成了上部层位的含油分布范围较下部层位大,但下部砂体好于上部砂体,含油性好于上部层位。
在杨大城子油层第七、八砂组之上均有仍有油气显示,但在此之下,大部分为水层,极少含油显示(图5)。
通过对典型的油藏解剖后发现,在有效的单一圈闭内,油水平面分布边界受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单砂体的垂向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
油气分布边界即为分流河道砂体与局部构造边界组合而成的不规则多边形。
受各时期分流河道沉积的水动力强弱、单砂体形态与规模及单砂体组合影响,垂向上储层发育特征不尽相同,进而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
2 油水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前已述及,木101井区杨大城子油层主要的圈闭类型为局部构造(鼻状构造、断层、低幅背斜等)一岩性圈闭,圈闭的关键要素为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
精细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本区储层主要为近南西一北东向的河道砂体(图6),呈顺源、窄带状分布,宽约150~1200m不等,单期分流河道砂体与局部构造组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
特别是分流河道砂体在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砂体与断层上盘的泥岩对接,形成很好的上倾方向封挡,侧向受分流间泥质沉积遮挡,形成很好的断层岩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形成油气藏;因此,垂向多个小层、平面多支单砂体与复杂局部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该区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该区岩性类油藏勘探与开发的关键是单一圈闭(岩性或构造一岩性圈闭)的识别,即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控制因素与规律的关键,是本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3结论
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侧翼杨大城子油层为例,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此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取得了以下结论:
(1)研究区油藏整体表现为以巨型鼻状构造为背景,内部呈现多种构造—岩性油藏组合的特征,此种特征也导致鼻状构造内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现象。
(2)研究区油藏具有“鼻状构造背景下单一圈闭控藏特征,单砂体与局部构造控制油气边界”聚集特征。
木头鼻状构造控制构造趋势,有效单一圈闭控制油气聚集特征。
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边界,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则受油气的输导通道及单砂体的垂向分布特征控制。
(3)复杂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鼻状构造内部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局部构造与单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控制区域内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研究区杨大城子油层开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