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常见设问方式和答题法
高考诗歌鉴赏主要题型答题方法例析

手法技巧题答题步骤和方法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审清题干要求,明确回答一种还是多 种手法,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等都要充分 考虑,回答尽量全面);如果题干已经指出手法,则直接点明该 手法在具体诗句上的体现。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在句中的运用(手法运用的具体体 现)。
③指出作用效果:分析此手法在构思或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效 果。
古代诗歌鉴赏主要题型 答题方法例析
问什么答什么。审清题意,下功夫去筛 选,抓住要点,确定“问点”。
总说(概括)+具体说明(诗句分析) +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 言简意丰的效果,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 更切近诗歌的语体。
一、情景题、画面题答题步骤和方法
其二 爱把山瓢莫笑侬②,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范例解析】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陈居士是一个爱喝酒寻诗、生活清贫、洒脱自在、志 趣高雅的文人。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两句, 畅饮楚地美酒,可酣醉三日不醒,可看出他生活清贫、爱喝酒、 不拘小节、自由洒脱的一面;③“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 寻诗去”两句,酒醒之时,不分白天黑夜,到处寻诗,可看出他 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范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清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范例解析】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之处。(6分) 【答案】①举子们奋笔疾书的声响就好像春蚕在食桑叶时的“沙沙”声一样。 (阐述诗句意思)②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以“春蚕食叶声”形象地描摹出举 子们应试时的情形;以声衬静,以落笔答卷的声响反衬出考场的庄严肃穆。 (分析手法)③“春蚕食叶”一词,又蕴含了诗人心中对举子们的期盼之心与 得选人才的喜悦之情。(作用、效果)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以简答题形式考查。
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若有,说出表达方式。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 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 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 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5、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 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模式四: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原则: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 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模式五: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原则: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 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 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高考古诗鉴赏题的九种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一、形象意境类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1. 设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2. 分析思路* 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 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 意境: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而这三者中,情是主导,是灵魂,它统帅景和境。
“景”是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境”是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情”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三者相辅相成,彼此交融,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人物形象类1. 设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析思路*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 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3. 人物形象常见类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常规问题设置以及11种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常规问题设置以及11种答题模式四、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1.问题设置: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模式: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分析炼字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1.问题设置:2.问题变式:3.解答分析:4.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示例:六、开放式命题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1.问题设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2.问题变式: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3.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4.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方式来解析。
七、分析语言特色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1.问题设置:八、表达技巧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1.问题设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问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4.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模式例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模式例析第一种类型鉴赏形象型1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寓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提问变体:诗中的某某某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怀?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3解答分析: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景。
所以,诗词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
4答题步骤:(1)指出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点。
(3)形象的意义。
5答题示例: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
关河③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④。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⑤!【注解】①觅:寻求。
②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③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
何处:不知何处。
无踪迹可寻之意。
④“胡未灭”三句: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鬓先秋:鬓发先白。
⑤“此生”三句: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
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
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题: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诗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壮志未酬的抗金英雄形象。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
现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链接:常见艺术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 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 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 (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叙” 即概括地引述原句; “析” 就是写作过程的简析; “评” 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
点。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例析
•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 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
正确解答: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 技巧(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变换抒情角度、 描写手法等)+作用(主旨情感)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 含义(即解释诗句) 2、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 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3、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4、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 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 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 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 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 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 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 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 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审题:明考型 局部(颈联) 大角度(艺术手法) 数量 (哪些) 分析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 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 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 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 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 写。
(1)简单型,只要求答出所用的艺术技巧。 (2)分析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手法分析说明。 (3)完整型,要求在前两步基础上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 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也可以参考该题 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情况来判定。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 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 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题干用语 是“分析”“说明”,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 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审题: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全词(上片与下片) 小角度(描写) 数 量(两片) 分析型(分析)
解析: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 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 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 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 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类题目
常见设问方式和答题法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5.诗歌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 简要分析。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 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 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 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 “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 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 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 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 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 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三)规范表达三步骤 艺术技巧题答题分三步:找出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或 抒情手法,或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这 种艺术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艺术技巧在塑造形象、表情 达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或诗歌传达出的情感。 三步答题法:
根据不同的问法以及赋分情况,艺术技巧题可分为不同 题型,不同的题型答题的步骤有所不同: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 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 “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 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 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 渲染了气氛。
然后分析手法;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 (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 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 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即时小练] 1.(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 缠。一笑琅然。
二、规范答题——“三四三” 鉴赏古诗词的艺术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 准确判定艺术技巧。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艺术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范的审 题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 要规范答题,需要“三注意”“四审题”“三步骤”:
(一)准确判断艺术技巧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 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所用的艺术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 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 比”。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 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 “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 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 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 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 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 的规范和准确。
3.辨析易混的艺术技巧 有些艺术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 “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 比”等。(在“重难特训”栏目有“四审”,一审题型(是明考型还是 暗考型),二审范围(是局部还是整体),三审角度(“大角度” 还是“小角度”),四审数量(答一个还是多个)。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审题: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局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 小角度(修辞手法) 数量(两种) 分析型(分 析)
解析:该句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诗人顿时 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 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情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 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 具一种雄壮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2.(2015·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 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要职。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 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 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 就是写作技巧,即艺术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艺术技 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 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 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 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 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艺术技巧, 题 干 中 明 确 含 有 “ 艺 术 技 巧 ”“ 修 辞 手 法 ”“ 抒 情 手 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 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 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 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艺术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 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艺术技巧的判 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艺术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 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艺术技巧首先从 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艺术 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 题干直接提问艺术技巧(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 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 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 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 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 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