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了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理论精髓、理论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供您参考,()查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围绕新的历史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经过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和积极探寻,于1978年底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她就必然有着统一的主题、灵魂和内在结构。

对此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从整体上、宏观上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其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逐步展开的。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呢?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的,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时代课题作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回答,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此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更为深入地进行理论思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方面所表现出的缺点,妨害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基本廓清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迷雾,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生机蓬勃、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政治剧变。

大量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正是在这样现实的大背景之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非常突出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创造性地回答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断,并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创立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一成立就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

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中国革命的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回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也遭受了严重挫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确立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促进党和国家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课学习参考资料

党课学习参考资料

党课学习参考资料安宁市委宣传部编辑六个“为什么”宣讲提纲编者按: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群众,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发展,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实质,中宣部决定在全党全国开展“六个为什么”集中宣讲活动。

我部现编发《六个“为什么”宣讲提纲》,请全市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各部门将其纳入今年第四季度学习的重要内容,至少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或宣讲辅导。

一、六个“为什么”提出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当前,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我们面临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重大变化;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在这重要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08年12月20日,李长春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这六个“为什么”,包括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三个制度,一大动力,涉及党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基本制度、前进方向等根本问题,关系我们党、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八大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三者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具体表现为:它们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即,基本观点是注重并发展生产力。

基本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基本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并为其利益服务的。

本文从两者在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出发,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标签: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一致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为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利益,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生产力是最终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果,又是人们当前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它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写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使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理论问题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加强社会建设。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重要内容,坚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任务。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以推进绿色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构建美丽中国为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作者:韩春明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6期
[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具体表现为:它们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即,基本观点是注重并发展生产力。

基本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基本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并为其利益服务的。

本文从两者在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出发,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一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为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利益,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生产力是最终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果,又是人们当前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它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写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使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理论问题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就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注重并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的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同样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具体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思想,它说明了先进生产力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是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

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无条件地起进步作用的物质力量。

因此,以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物质条件,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论述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其中这个科学的内涵中所说的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基本方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运用和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决定思维”。

在马列主义革命家手中不断地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教条主义和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反本本主义的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思想路线发生了僵化,个人崇拜使“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朴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发生了倒置,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把马列主义当成教条,把毛泽东思想加以神话,把意识加以绝对和夸大,根本违背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高举辩证唯物论的大旗,拨乱反正,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重新确立了党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辉煌成就,也正是证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江泽民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这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精神是统一的、内在的、不可分化的。

坚持二者的统一,就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方法,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7,一定要看到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并为其利益服务的。

也就是说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首先是对人民群众有真挚的感情,关键是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根本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他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还身体力行。

正是本着这种精神,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紧密结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有段精辟的阐述,其中“核心是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

以人为本,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以及基本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在现实的社会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崔宝珍,《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0(0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5]倪德刚,《坚定站在时代潮头》[J],人民文摘,2002年(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