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金史王若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八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八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听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品味人生悲欢离合,令人感慨不已。
寥寥数字,便道出万千情感。
________。
当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诗词歌赋,还有()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救百姓于病痛之中;春秋战国时,荆轲牺牲生命刺杀秦王,为报太子知遇之恩;三国时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古人。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变法;毛泽东为求国内和平只身冒险,与蒋介石重庆谈判,这是今人。
中华民族若是一个巨人,中华文化就是巨人的大脑,而民族精神则是巨人的灵魂。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巍然()于世界之林,中华文化才能成为世界文化花园中的一朵()的奇葩。
1.依次填入选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前赴后继矗立妖艳B.层出不穷屹立璀璨C.前赴后继屹立妖艳D.层出不穷矗立璀璨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也是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B.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就在这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也在这里C.这便是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D.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就在这里,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也在这里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水调歌头”,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东城二模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一)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
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
八年,署滦州知州。
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
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
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
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
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成龙奏:“弭.盗为先。
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
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
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能约束。
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
得盗,赏;藏盗、纵盗,罚。
”下部议行。
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
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
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
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
”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
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
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
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
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
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
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
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金史-蔡珪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金史·蔡珪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珪字正甫。
中进士第...,不求调,久乃除澄州军事判官,迁三河主簿。
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同知制诰。
在职八年,改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
珪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珪为编类、详定、检讨、删定官。
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俗传六国时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启圹,其东墓之柩题其和曰“燕灵王旧”。
“旧”,古“柩”字,通用。
乃西汉高祖子刘建葬也。
其西墓,盖燕康王刘嘉之葬也。
珪作《两燕王墓辩》,据葬制名物款刻甚详。
安国军节度判官高元鼎坐监临奸事,求援于太常博士田居实、大理司直吴长行、吏部主事高震亨、大理评事王元忠。
震亨以属鞫问官御史台典事李仲柔,仲柔发之。
珪与刑部员外郎王翛、宛平主簿任询、前卫州防御判官阎恕、承事郎高复亨、文林郎翟询、敦武校尉王景晞、进义校尉任师望,坐与居实等转相.传教,或令元鼎逃避,居实、长行、震亨、元忠各杖八十,翛、珪、询、恕、复亨、翟询各答四十,景晞、师望各徒二年。
久之,除河东北路转运副使,复入为修撰,迁礼部郎中,封真定县男。
珪已得风疾,失音不能言,乃除潍州刺史。
同辈已奏谢.,珪独不能入见。
世宗以让右丞唐括安礼、参政王蔚曰:“卿等阅书史,亦有不能言之人可以从政者乎?”又谓中丞刘仲诲曰:“蔡珪风疾不能奏谢,卿等何不纠之?人言卿等相为党蔽,今果然邪。
”珪乃致仕..,寻卒。
珪之文有《补正水经》五篇,《南北史志》三十卷,《续金石遗文跋尾》十卷,《晋阳志》十二卷,文集五十五卷。
《补正水经》、《晋阳志》、文集今存,余皆亡。
(节选自《金史·蔡珪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B.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C.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D.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第,即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照成绩排列的等第。
金史·耶律履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耶律履字履道,辽东丹王突欲七世孙也。
父聿鲁,早亡。
聿鲁之族兄兴平军节度使德元无子,以履为后。
及长,博学多艺,善属文。
初举进士,恶搜检烦琐,去之。
荫补为承奉班祗侯、国史院书写。
世宗方兴儒术,诏译经史,擢国史院编修官,兼笔砚直长。
一日,世宗召问曰:朕比读《贞观政要》,见魏征嘉谋忠节,良可称叹。
近世何故无如征者?履曰:忠嘉之士,何代无之,但上之人用与不用耳。
世宗曰:卿不见刘仲诲、张汝霖耶,朕超用二人者,以尝居谏职,屡有忠言故也。
安得谓之不用第人材难得耳履曰臣未闻其谏也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缄口习以成风愿陛下惩艾前事开谏诤之门天下幸甚。
二十六年,进礼部郎中,兼同修国史、翰林修撰,表进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曰:臣窃观近世,皆以兵刑财赋为急,而光独以此进其君。
有天下者,取其辞施诸宇内,则元元受赐。
俄以疾,乞补外,遂授蓟州刺史。
无几,召为翰林待制,同修国史。
明年,擢尚书礼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
世宗崩,遗诏移梓宫寿安宫。
章宗诏百官议,皆谓当如遗诏。
履独曰:非礼也。
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
其可使万国之臣朝大行于离宫乎?上曰:朕日夜思之,舍正殿而奠于别宫,情有所不忍,且于礼未安。
遂殡于大安殿。
二十九年七月,拜参知政事,提控刊修《辽史》。
明昌二年六月,薨,年六十一。
谥曰文献。
初,德元未有子,以履为后,既而生子震,德元殁,尽推家赀与之。
其自礼部兼直学士为执政,乃举前代光院故事,以钱五十万送学士院,学者荣之。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二首(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各项中,最适合本诗归入的一项是()。
A.感时怀人B.山水田园C.怀古讽今D.羁旅情怀2.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温婉自然B.清新细腻C.沉郁顿挫D.豪放悲慨3.你认为本诗的哪一联抒发感情最浓?请对其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
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
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
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
【古诗文阅读】《金史张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金史?张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
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
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
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事之。
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不决。
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
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
郡中大治,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贞元元,浩进拜平章政事。
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以实京城,从之。
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
正隆二,改封鲁国公。
表乞致仕。
海陵曰:“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
卿于二者何居?”浩对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
”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
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
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
”不听。
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
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
”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
”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
浩欲奏事,不得见。
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诸将皆新进少,恐误国事。
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
”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
”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
”曰:“谁欤?”浩曰:“秦始皇。
”上顾左右曰:“岂可使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是岁,薨。
上辍朝一日。
谥曰文康。
(选自《金史・张浩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浩以策干太祖干:求见B.浩进拜平章政事拜:授与官职C.往岁营治中都治:治理D.事遂寝寝:停止,搁置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浩办事干练的一组是(3分)①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②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③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④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⑤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以实京城⑥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太祖和金太宗对张浩都很器重,先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提点等职务,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附答案与译文)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可打印)九月,契丹大举入寇()。
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
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孰()可为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bǐ()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zhài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古诗文阅读】《金史刘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金史?刘?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兖国公彦宗次子,幼时以荫隶阁门,不就,去从学。
萧妃摄政,赐?进士第,授尚书左司员外郎,寄班阁门。
天辅七,太祖取燕,?从其父兄出降,迁尚书左司郎中。
八,授殿中少监。
太祖崩,宋、夏遣使吊慰,凡馆见礼仪皆?详定。
迁卫尉少卿,授西上阁门使,仍从事元帅府。
元帅府以便宜从事,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之画焉。
天会四,授左谏议大夫。
秋,复南征,权中书省枢密院事。
丁父忧,明起复,直枢密院事加给事中。
天眷二,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驾仪仗?讨论者为多。
皇统二,充江南封册使,假中书侍郎。
既至临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宫”,?曰:“未受命,而名行宫,非也。
”请去榜而后行礼。
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不之顾。
皆叹曰:“大国有人焉。
”七,帅府议于馆陶筑三城,有警即令北军入居之。
?曰:“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设或有变,军人入城,独能安耶?当严武备以察奸,无示彼此之间也。
”其后,竟从?议。
陕西边帅请完沿边城郭以备南寇,?曰:“我利车骑而不利城守。
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
况盟已定,岂可妄动?”遂罢之。
九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吴国公。
天德二,拜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进封郑王。
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诏曰:“不为暗于临事,不为谄于事君。
未许告归,姑从解职。
”?因惭惧而死,五十八。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六》)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妃摄政摄政:夺取政权B.八,授殿中少监。
八:又过了八C.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之画焉约束:限制管理D.丁父忧,明起复起复: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B.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C.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D.未几/以疾求解政/务授燕京/留守居数月/乞致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
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
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
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
明年春,崔立变。
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
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
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祁等固辞而别。
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
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
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
B.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
C.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
D.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录,依照真实情况记录。
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
B. 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
C. 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隋唐后与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
D. 泰山,与华山、衡山、庐山、嵩山并称五岳,古时有天子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虚少有高才,仕途颇为顺利。
他年少聪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历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谏、直学士等职。
B. 若虚身处官场,做实事重名节。
他为官颇有成就,曾出使夏国,编成《宣宗实录》;对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来回绝。
C. 若虚不畏权贵,碑文交由他人。
翟奕等人对他不写碑文很恼怒,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经他和元好问删定后,只是直接叙述事件。
D. 若虚不仕元君,东游泰山而逝。
金国灭亡后,他穿平民服装北归;与友人游历泰山时感慨人生,希望终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
(2)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
参考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豪城人。
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打交道似的。
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
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
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
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
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
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金哀宗奔走到归德。
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
小人们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假借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
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
王若虛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
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用道理说服他们。
”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什么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应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
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
”刘祁等坚决推辞离去。
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
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最终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
”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儿子王恕往前走,察看山路平坦险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块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
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