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件2(29张)

合集下载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昔者先王未有 宫室···未有 火化,食草木之 实、鸟兽之肉, 饮其血,茹其毛。 未有麻丝,衣其 羽皮。”
—《礼记·礼运》
一、农业的起源
思考:材料中 体现了何种经 济形式?
提示:采集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思考:材料中你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春秋以后:自耕农
农具原始 大规模简单协作
原因:农具进步、技术先进、土地私有
表现:男耕女织
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
缺点:阻碍发展、贫困脆弱、破坏环境
五、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
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
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
思考:自耕农何时出现?有何特点? 提示:农具进步、土地私有、男耕女织。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晁错《论贵粟书》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 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 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 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 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思考: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如何评价小农 经济?
四、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生活稳定 生产积极。在封建社 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 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水平,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分散性: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 封闭性:自给自足,少商品交流 脆弱性:天灾人祸容易破坏生产 落后性:难扩大生产、提高技术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0
[思维点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说)“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11
材料二
12
请回答: 上述图文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什么? 答案 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战国 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铁农具种类较多。
足的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0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形式的小 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 式,故①错误。
答案 B
41
17
2.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1)背景:随着生产工具和 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
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2)产生:自耕农经济出现于春秋 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 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
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18
(3)特点 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33
(2)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 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构成博大恢宏 的多元交汇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各地区各民族人民 丰富的农业实践和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融汇,为精耕细 作的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34
(3)生产关系的变迁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独立 性较强的自耕农。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的生产主动性 的劳动者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入劳动、精耕细 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精耕细作 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2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2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用牛拉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开始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4、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 映了( )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石器
骨器
春秋、战国时期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 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 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铁制农具
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大约在春秋后 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 犁用于牛耕。
西汉时期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 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 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 同时完成翻土、开沟、起垄 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 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时期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
三国时期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唐代 筒车(水力冲击)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上古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两汉
—《礼记·礼运》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南方(云南米线)
北方(兰州拉面)

思考:从中国南北方饮食看出古代中国农 业的什么作物结构?
六麦


稻五









稷为百谷之长,帝王奉祀稷为谷神,与土神“社”合称"社稷"。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含解析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重视家畜养殖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日渐完善D、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解析:从题干看,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显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答案:B2、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B、自然环境的变化C、耕作经验的丰富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解析: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农耕出现,故选A项.答案:A3、“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牲,“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指的是增加产量,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答案:B4、“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景象.这项水利工程是()A、京杭大运河B、灵渠C、都江堰D、井渠解析:解答本题的题眼是“战国时代”.该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消除了水旱灾害,使当地成为“天府之国”.A项京杭大运河开通于隋朝时期;B项灵渠开凿于秦朝;D项井渠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C项.答案:C5、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与董永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特征?()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④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封建社会,农民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很难富裕安逸,故④错误,排除含④的A、C、D三项.这里运用了择错排除法.答案:B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76(1)根据上述材料,汉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2)材料所述的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是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耕织结合、夫妻恩爱”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状况.第(2)问,耕作方式主要从生产力角度回答.第(3)问,经济形态的特点要结合材料从生产经营形式与性质角度分层归纳.答案:(1)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形态: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特点:家庭生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基础巩固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农作物品种丰富C、“播种百谷,相土地宜”就是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种百谷”,故A正确;“百谷”是一个概数,B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起源早,个体农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故D错误.答案:A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故排除与此无关的B、C两项;以农业为主的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家”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故排除D项;原始社会,定居的人们以种植业为主,故本题选择A项.答案:A3、观察下列图片,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图1骨耜图2石犁图3六角形铁锄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解析:工具的不断改良,极大地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答案:C能力提升4.如图所反映的二牛一人耕作方法普及于()A、春秋后期B、战国后期C、秦朝后期D、西汉后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二牛一人犁耕法出现于汉代.答案:D5、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答案为C项;A、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采用牛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B项错误.答案:C6、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A.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表述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答案:D7、《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秦昭王使……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这则材料所提到的水利工程是()A、战国时期的郑国渠B、汉代关中创造的井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王景治理的黄河解析:提取关键信息“成都”,可以判断应为都江堰.其余选项地理位置不符.答案:C8、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井田制已经瓦解B、铁犁牛耕尚未普及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解析: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而材料未提到犁,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中没有犁,说明铁犁牛耕尚未普及,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青铜农具很少,不是大量使用,故D项错误.答案:B9、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解析:本题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十年之间,已易数主”.据此可推出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受天灾人祸冲击时的脆弱性;故答案为C项;其余三项也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均可排除.答案:C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A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牛耕,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由此回答第(1)(2)问.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使用牛耕.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生产工具的改进;气候适宜;社会安定,没有战乱的破坏;吏治清明,没有苛政的干扰.。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构建知识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中 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的起源

代 农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

经 济
水利工程

特 点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式的自耕农经济
耕作方式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 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 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 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 程是
A.都江堰 C.灵渠
B.郑国渠 D.芍陂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 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 现象反映了:
阅读课本第三目内容,填空
上古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坎儿井
都江堰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是战 国时期秦国蜀郡 太守李冰及其子 率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 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 坝引水为特征的 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 今仍发挥巨大效 益。
原始
商周
春秋 战国
__木__、_石__、_ __骨__质 耒耜等
木、石、骨 为主, 青铜农具 出现
__铁_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_铁__犁_牛__耕
西汉 _牛__耕推广 唐朝 _曲__辕_犁(标志步犁定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结构: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种植经济2、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粟麦水稻二、生产工具的改进1、从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2、牛耕的发展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水利工程2、黄河的治理3、坎儿井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多少吗?9、3亿。

全国13亿人,农民就有9亿多。

由此看来,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我国的农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设问]: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提示]:讲到原始人的生活,我们会联想到一个词:茹毛饮血,他们主要靠采集野果,渔猎一些不是很凶猛的野生动物为生。

可是,并不是每天都能采到野果,抓到野兽,所以当时人们经常过着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的生活。

后来,炎帝神农氏被推选为南方各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他遍游天下,终于发现黍、稷、麻、麦、豆五谷,种植之后可以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

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1、原始农业的出现[补充]: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其中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是由简单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

[过渡]:了解了农业的起源之后,请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看看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而且具有什么特点?2、分布:[提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耒耜
青铜
农具,但很少使用,主
和石锄、石犁。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 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3)汉朝:出现二牛一人的
犁耕法
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4)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 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时空坐标】
【线索引领】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 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 理。 线索 1: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 ,包括土地制 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 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 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 难扩大再生产。 (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 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线索 2: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 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 3: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 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 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3.在封建社会初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在封建社 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4.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农业耕作方式从生产力来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从生产关系来看,经历了从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 6.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 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试答: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试答: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土 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 一般不外求。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 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 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 解。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出现一 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 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
铁农具
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
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 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 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 食。 ——《汉书· 食货志》
1.史料一中《吕氏春秋· 上农》是战国末年吕不韦组织编写, 由此可断定时间。史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 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
线索 4: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 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 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 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 要工具仍是木制的
[名师指津] 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 (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耜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2)生产方式:经历了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自然经济方式下的个体 农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答题术语必备]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 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 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考向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吕氏春秋· 上农》 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 养活五口人。 ——摘自 2015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史料二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史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
[名师指津]
精耕细作
(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总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轻巧识记]
1.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2.古代农业
[概念辨析]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3.史料三中“服役者不下二人”说明农民徭役重;“百亩之 收不过百石”说明农业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说明土地兼 并严重。史料主要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推 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