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_7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本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分三个子目,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其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基本方针。
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这些都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上看,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无意注意。
而且他们见证过港澳回归这个时刻,更能引起学生的历史认同感,体会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应建构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之上。
通过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的学习,初二学生对长期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已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并可以结合政治、地理学科有关“一国两制”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在历史学科上探讨它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理性思维也在不断加强。
他们已经能够主动并有意识地探求社会热点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特色”即是“一国两制”,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具体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列举出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辽师大二附中何亚男本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香港回归基本史实;海峡两岸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坚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归,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
为突出重点,并自然导入本课内容,我把本课第一、二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让我们重温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并提问:你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什么?设计意图:意在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感受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港澳回归问题。
〈探究历史、讲授新课〉(一)港澳回归祖国这一目,我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重点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香港回归问题,从四个方面来研究:香港回归史实——香港问题由来——如何解决问题——成功解决原因。
由情境导入问题,引出师生对话解决前两个内容。
这时,香港问题如何解决?这里我安排了模拟谈判的环节。
课前布置学生分成两组展开合作学习,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搜集谈判资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再现双方谈判的曲折情形。
(考虑到初中生思辩能力有限,教师也可以为两组学生分别准备发言提纲。
)设计意图:之一,意在让学生体验到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艰难历程,认识到英国最终妥协不仅是折服于正义和公理,更是因为英国不愿冒着中英关系完全破裂之风险。
之二,为学习台湾问题作铺垫。
让学生明确在祖国统一这一原则问题上,我国政府是不会有丝毫的妥协、让步的。
感受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坚决态度,从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代表中华民族最根本利益的党。
那为什么在80年代我国政府能成功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呢?此问题的意义建构由学生的讨论来完成。
设计意图:之一,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新中国的繁荣强盛是我们成功收回港澳的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表演短剧、记者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在“一国两制”方针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这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近代史,因此,他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了港澳回归,目睹了回归后港澳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的骨肉亲情,很容易产生历史认同感,同时,更能深切地体会历史就在他们身边。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港澳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将班级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三部分的历史沿革。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繁荣和发展。
2.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3.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三、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一)导入:师播放《七子之歌》,问生:歌名、“七子”含义、已回到祖国怀抱的和暂未回到的分别是哪些?(师点拨生回答出,并问题导学:那么,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归的?为何台湾至今未回归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探究:1、预习成果展示:(生答生纠正点评)(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从维护()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北师大历史八下第13课____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__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播放MTV《始终有你》。
看到大家对刚才走进教室的时候播放的MTV都很感兴趣,这首歌的名字叫《始终有你》,是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为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而特意制作的官方主题曲。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一起去聆听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讲授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第二目的内容,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
一、港澳回归得实现(多媒体显示“在歌声中聆听历史”)提问:《始终有你》的“你”指谁?指自强不息的香港人民,指默默支持的中央政府,也指艰苦奋斗的全体华夏儿女,正是大家的团结合力,才有了今日香港的繁荣稳定。
提问:“东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冲劲”,这里的“西方”指的是哪个国家?香港问题又是怎么来的?(多媒体显示香港地图)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租新界。
给学生解释歌词中的“狮子山”。
座落于香港九龙塘及新界之间,是艰苦打拼的香港精神的象征。
提问:“狮子山触得到长城血脉里感应”,这句歌词意指什么?为什么词作者用了“触”?“狮子山”比喻香港,“长城”比喻祖国,“血脉里感应”意指中华儿女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这句歌词意指香港儿女也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触”字意指这一过程的艰辛。
(指导学生看课本小字内容)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香港问题专程来中国访问。
当时英国一心想把香港继续留在自己的管制之下,有人把这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
邓小平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经过22轮的艰难谈判,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word教案

北师⼤版历史⼋下第13课《祖国统⼀的历史⼤潮》word 教案北师⼤版⼋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3课祖国统⼀的历史⼤潮课程标准简述⾹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业的基本⽅针。
了解祖国⼤陆与台湾经济⽂化交往⽇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标知识与能⼒掌握邓⼩平明确提出的“⼀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说出⾹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和设⽴特别⾏政区的史实。
了解祖国⼤陆⾃1979年以后,开始推⾏“⼀国两制”这⼀基本国策,海峡两岸经济⽂化交往⽇益密切的史实。
过程与⽅法通过知识竞赛,培养学⽣⾃学历史,抓住知识要点的能⼒。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加深对课⽂内容的理解。
通过欣赏课本剧,直观学习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为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豪感。
祖国统⼀是⼤势所趋,历史必然。
“⼀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天才创造”,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业。
在分组知识竞赛中,培养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国两制”这⼀基本国策的含义。
培养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
难点说明“⼀国两制”构想是“天才创造”。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祖国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如何解决台湾、⾹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业,是摆在我们⾯前的历史使命。
以邓⼩平同志为核⼼的第⼆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国两制”这⼀基本国策。
课⽂标题是“祖国统⼀的历史⼤潮”,内容是讲“⼀国两制”带来了“统⼀的历史⼤潮”。
围绕“⼀国两制”,课⽂讲述了三⽅⾯的内容:(1)“⼀国两制”的提出是“天才创造”;(2)“⼀国两制”这⼀基本国策的含义;(3)“⼀国两制”成功实现了⾹港、澳门的回归,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并且必将实现两岸的统⼀。
⾹港、澳门回归距今分别只有⼏年时间。
⼋年级学⽣在⼩学学习时都开展了隆重的港澳回归庆祝活动,可谓历史的见证⼈。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一、课程标准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情景,运用播放有关音响资料,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积极收集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百年耻辱。
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台湾、港澳问题的由来,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反侵略斗争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努力的志向。
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我本人认为在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段等手段,创设良好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基础上实现的,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繁荣和发展。
2、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3、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重点:学习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五)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二、教材分析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如何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就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
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一、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情景,运用播放有关音响资料,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积极收集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百年耻辱。
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回顾台湾、港澳问题的由来,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反侵略斗争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努力的志向。
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我本人认为在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所体现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不仅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同时,也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为解决国际争端,消除战争热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国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初中生较难理解,因此列为难点。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
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这节课设计符合历史新课程标准,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既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的不足,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充实,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从音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教学设计紧紧扣住了三维目标,特别是溶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通过播放《乡愁》、香港回归记录片、《我的中国心》营造一种浓浓的回归祖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3、能够采用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小组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