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word教案1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word教案1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书指导、讨论,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2、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教学方式: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自已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再由教师总结、讲述有关祖国统一的事情,学生针对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可以提高自我认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让学生回忆中英《南京条约》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台湾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导言,进而进入新课: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二、新课:(一)、“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并说出“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知道“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后由教师讲述。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首先先由学生说一说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原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北师大版

台湾地区华航首航机组和空服人员。
•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不一样,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 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政策与对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
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实践
澳门问题由来
时间 事 件 1553 借口船遇风暴,葡萄牙人攫取了 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7 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 1849 占领澳门半岛 1851 占领氹仔岛 1864 占领路环岛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为什么香港、澳门能顺利地回归 祖国?
1、“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提出。 2、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 际地位的提高。 3、港、澳回归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 。
香港岛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新界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协议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的胜利,因为我 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 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步出 人民大会堂时在 台阶上摔了一跤
1984年12月,邓小平会见来华参加签字仪式的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卫温赴夷洲, 隋通流求岛, 元设巡检司, 成功收台湾, 清置台湾府, 本是同根源, 自古皆中华。
台湾问题
近代历史上,台湾主权曾两次失而复得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收复台湾主权
人民解放战争后,蒋介石败退台湾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 的基本方针: 海峡两岸 交 往原则: 海峡两岸 交往任务:

北师大历史 八年级下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导学案+思维导图+课件

北师大历史 八年级下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导学案+思维导图+课件
第三次分离 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退往台湾。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决台湾问题 的基本方针: 海峡两岸 交 往原则: 海峡两岸 交往任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互相尊重、互补互利
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 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 造条件
1988年1月,台湾第一个探 亲团来到大陆,登上长城。
1992年9月, 首批大陆 记者访问团 赴台采访。
一国两制
史实 澳门回归
史实
1999.12.20
合作探究
1.“一国两制”的“一国”指什么? “两制” 又 是指什么?
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一国 两制
港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 社会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资本主义制度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你知道英国是怎样割占学习目标
L
1950年10月朝鲜 战争爆发
香港 台 湾
澳门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条件:
(1)国际地位的提高; 例如: 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2)国际关系的改善; 例如: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综合国力的强大; 例如: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基本 方针 交往原则
交流 合作
1997.7.1
中国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震普的会谈。
“汪辜会谈 ”是海峡两岸民间组织第一次会谈。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去台湾的四川卧龙大熊猫“团团” “圆圆”
陕师大学生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4.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性质 一样吗?
不一样,港澳问题是 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 是中国内政问题
香港回归的条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件 北师大版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起义 (1831、1834)
英国宪章运动 (1836---1858)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 工人起义(1844)
1818~1883
海格特公墓位于伦敦西北的一座山丘上,118年前的马克思墓如今只剩下一块碑石。为 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英国共产党于1954年为他建了一座新墓, 选了墓区最醒目的位置,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为修建这座墓捐了款。
恩格斯
恩格斯出生在莱茵省的 巴门市,父亲是一个保守的 资本家,但是,恩格斯从小 却愿意接触工人。中学还没 有毕业,他就被迫到父亲在 英国曼彻斯特的一家工厂工 作。恩格斯没有想自己如何 赚钱,而是利用这个机会了 解工人的生活状况,这使他 不但对工人们的贫困生活十 分同情,而且产生了推翻资 本主义制度、使劳苦大众获 得解放的思想。
巴黎公社的出现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等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宪章运动在哪个国家爆发? 2.“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指的 都是谁? 3.《共产党宣言》发表于何时?
4.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马克思(1818—1883)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 大道,只有不畏劳苦 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 人பைடு நூலகம்才有希望达到光 辉的顶点。 ──马克思
1、内容:P62
2、伟大意义:P62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 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 些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 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1833 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 7 口,4 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 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 2 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 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的必然。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行政区的不同,增强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

播放有关港澳回归的资料片,从感性上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表演短剧、记者采访、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港澳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实践上印证了“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在“一国两制”方针正确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这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近代史,因此,他们对香港、澳门、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等方面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特别是他们亲身经历了港澳回归,目睹了回归后港澳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的骨肉亲情,很容易产生历史认同感,同时,更能深切地体会历史就在他们身边。

北师大历史八下第13课____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__教案

北师大历史八下第13课____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__教案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播放MTV《始终有你》。

看到大家对刚才走进教室的时候播放的MTV都很感兴趣,这首歌的名字叫《始终有你》,是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为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而特意制作的官方主题曲。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一起去聆听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讲授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第二目的内容,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

一、港澳回归得实现(多媒体显示“在歌声中聆听历史”)提问:《始终有你》的“你”指谁?指自强不息的香港人民,指默默支持的中央政府,也指艰苦奋斗的全体华夏儿女,正是大家的团结合力,才有了今日香港的繁荣稳定。

提问:“东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冲劲”,这里的“西方”指的是哪个国家?香港问题又是怎么来的?(多媒体显示香港地图)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租新界。

给学生解释歌词中的“狮子山”。

座落于香港九龙塘及新界之间,是艰苦打拼的香港精神的象征。

提问:“狮子山触得到长城血脉里感应”,这句歌词意指什么?为什么词作者用了“触”?“狮子山”比喻香港,“长城”比喻祖国,“血脉里感应”意指中华儿女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这句歌词意指香港儿女也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触”字意指这一过程的艰辛。

(指导学生看课本小字内容)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香港问题专程来中国访问。

当时英国一心想把香港继续留在自己的管制之下,有人把这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

邓小平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经过22轮的艰难谈判,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word教案

北师⼤版历史⼋下第13课《祖国统⼀的历史⼤潮》word 教案北师⼤版⼋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3课祖国统⼀的历史⼤潮课程标准简述⾹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业的基本⽅针。

了解祖国⼤陆与台湾经济⽂化交往⽇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标知识与能⼒掌握邓⼩平明确提出的“⼀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说出⾹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和设⽴特别⾏政区的史实。

了解祖国⼤陆⾃1979年以后,开始推⾏“⼀国两制”这⼀基本国策,海峡两岸经济⽂化交往⽇益密切的史实。

过程与⽅法通过知识竞赛,培养学⽣⾃学历史,抓住知识要点的能⼒。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加深对课⽂内容的理解。

通过欣赏课本剧,直观学习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为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豪感。

祖国统⼀是⼤势所趋,历史必然。

“⼀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天才创造”,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业。

在分组知识竞赛中,培养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国两制”这⼀基本国策的含义。

培养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

难点说明“⼀国两制”构想是“天才创造”。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祖国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如何解决台湾、⾹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业,是摆在我们⾯前的历史使命。

以邓⼩平同志为核⼼的第⼆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国两制”这⼀基本国策。

课⽂标题是“祖国统⼀的历史⼤潮”,内容是讲“⼀国两制”带来了“统⼀的历史⼤潮”。

围绕“⼀国两制”,课⽂讲述了三⽅⾯的内容:(1)“⼀国两制”的提出是“天才创造”;(2)“⼀国两制”这⼀基本国策的含义;(3)“⼀国两制”成功实现了⾹港、澳门的回归,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并且必将实现两岸的统⼀。

⾹港、澳门回归距今分别只有⼏年时间。

⼋年级学⽣在⼩学学习时都开展了隆重的港澳回归庆祝活动,可谓历史的见证⼈。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38张)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38张)

海峡两岸交流频繁
1988年1月,台湾第一个探 1992年9月,首批大陆 亲团来到大陆,登上长城。 记者访问团赴台采访。
骨肉情深
海峡两岸合拍的电视剧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大三通(直接 通邮、通商、通航)
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握手
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 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由 武力统一 到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中美建交 1、中共在解决台湾问 题的方式上有何变化?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工 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
2、哪些因素促进了这
一变化?
两岸形成……局面,为
3、这一转变带来怎样 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的影响?
我们期盼着……
《学考精练》P38、6 (3)①“一国两制”提供制度保障。②香港 澳门回归提供成功范例。③海峡两岸交流加强 奠定统一基础。④大陆综合实力增强……
《望大陆》 于右任
“一国两制”的构想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 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 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 1、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2、提出者:邓小平
3、内容:(1)前提: 一个中国
P71:“两制(”2)主体(大陆)社会主义制度 (3)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
4.我国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
件是( C )
A.新中国的成立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回归祖国 D.台湾回归祖国
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B )
A.改革开放 B.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提出:邓小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甘肃省民乐县顺化中学李雄
一、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情景,运用播放有关音响资料,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积极收集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百年耻辱。

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回顾台湾、港澳问题的由来,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反侵略斗争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努力的志向。

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我本人认为在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所体现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不仅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同时,也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为解决国际争端,消除战争热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国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

是对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初中生较难理解,因此列为难点。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1、这节课设计符合历史新课程标准,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既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的不足,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充实,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从音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教学设计紧紧扣住了三维目标,特别是溶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通过播放《乡愁》、香港回归记录片、《我的中国心》营造一种浓浓的回归祖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3、能够采用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小组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