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二重性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态度

当出现了认知失调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1.决策后失调
•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 •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未选择的
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一旦做出了决定, 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 厌其他的可能选择。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情感 情绪
行为倾向成分
意向
外
显
行
倾向
为
偏好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虚框中的为态度、态度≠外显行为
(二)态度与行为
• 拉皮尔(LaPiere 1934)的研究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 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在美国旅行。 结果在3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 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 后来拉皮尔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 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 待。很显然,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 结果:高奖赏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大多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低 奖赏组的被试大多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有趣的、愉快的。
• 撒谎的被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 ➢ 增加第三个认知以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性减少
➢ 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
• 认知失调论,能说明人们的行为及其态度的变化。这 比海德与纽科姆的理论模型所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 A喜欢B的程度 ➢ X对A或B的重要性 ➢ A、B因X而交往的频率 ➢ A和B对X的态度差异 ➢ A或B的自信程度
2.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_双重态度模型_张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171~17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张林张向葵(吉林大学社会心理系,长春130012)(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130024)摘要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研究者只关注有意识状态下人们的外显态度,对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态度最近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这一理论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测量技术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文对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双重态度类型及相关的研究证据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探讨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态度改变、态度测量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等未来研究方向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态度,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双重态度。
分类号B849:C91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客体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态度的科学”[1]。
奥尔伯特也曾经提出“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2]。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将态度看作是一种人对社会客体(包括人、事件和观点等)或支持、或反对的单一心理倾向。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和Banaji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性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即过去经验的痕迹虽然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是这种先前经验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3]。
这一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态度的新概念——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
态度——精选推荐

态度态度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一般来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它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以得可偿失为条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观则能使人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是不惜生命来达到一些目标目的;态度中的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是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行为的反应倾向。
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就行为过程来讲其由从低到高产生可分为个体利益心理、群体归属心理和荣誉心理三个层次。
社会心理学的不同定义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1、奥尔波特(G. Allport 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克瑞奇(Krech 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他的定义忽略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3、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关于矛盾性质二重性的观点对于化解矛盾的意义

关于矛盾性质二重性的观点对于化解矛盾的意义侯惠勤提要运用《正处》关于矛盾性质二重性观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矛盾1"-7J匾。
可以把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定性为“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个矛盾既有政治性质,又具有非对抗性,可以用和平方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内部矛盾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图分类号B0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07)04—0012-03今年,是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关于正确处部矛盾的问题》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我们在党中论成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化马克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轨迹,增强建谐社会的形势下纪念这一伟大著作,意义十分重大。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而且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精髓,转化为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力量。
历史不会重复,但往往有惊人的相似。
现在,就和50年前有许多相似的情况:一是我们都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从《论十大关系》到《正处》的一根主线,是新阶段;二是尽管我们都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积极因素,掌握领导新社会建设的主动权。
这也是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正处》最具生命力的思想精髓,其中,最具想像力矛盾无需通过激烈对抗而是可以自觉协调加以化解和创造性的就是敢于发掘对抗性矛盾中的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三是我们都面临着如何认识和处因素,善于把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把理新情况、新矛盾的严峻挑战,许多同志在这方面某些阶级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
这一创新思想的还缺乏自觉性,需要重新学习提高。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第四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概念的由来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培因率先使用态度概念,在他们看来,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奥尔波特认为,所谓态度是在经验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引向。
这个定义曾一度被社会心理学界认为是态度的经典定义。
(二)态度概念的各种界说第一种是侧重认知成分的界说,把态度看作是具有结构性的认知体系。
强调认知信息及其组织。
第二种是侧重情感成分的界说,视情感为态度的标志。
强调的是赞成、喜欢与否的表达。
第三种是侧重行为倾向成分的界说,认为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第四种是综合性界说,这类定义力图包容上述三类定义的基本内容,即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容纳于态度之中。
(三)态度的定义和态度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从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态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⒈主体内在性首先,态度总是一定主体的态度。
态度的主体既可以是社会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群体。
除了成员个人的态度之外,还存在群体共同的态度。
所以,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是态度的承载者,是态度的主体。
其次,态度具有内在性。
态度不同于具体行为,尽管它有一定的行为倾向。
因此,从人的外部行为中不能直接观察人的态度,而只能间接地从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知人的态度。
各种态度测量都要从态度的这个特征出发,否则就容易将态度测量和行为测量混为一谈。
⒉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有一定的指向对象。
这个指向对象就是态度的客体,它既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种思想、观点或信念。
而针对的人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还可以是一个群体。
态度的对象性使态度和价值观有别,价值观不涉及某个具体对象,相对来说,比态度更为抽象和更为宽泛。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0c02cad284ac850ad024216.png)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2.
态度维持和改变的一些似规律性的设想: (1)要想巩固人的原有态度,尽量避免他做 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包括言语表态); 假如已经发生了这种行为,最好使他找到产 生这种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充足的辩解性理由。 (2)如果要想改变人的原有态度,最好是引 发他做出与原有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包括表 态),同时防止或减少他从外部找到为这种 行为辩解的理由或原因。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1)单成分说,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2)双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3)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 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故 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以上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 的基本特征。因此,人们也常以感情表现(表情) 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很多人倾向于赞成三成分说, 但应将行为的形成或改变的机制提供
了一种新的说明线索,其平衡态与不平衡态所 引发的情感体验也获得后续研究的一些支持的 论据。但人们也评论其不足之处是(1)在几 种关系中只有正负的体验方向指标,而无强度 指标,因而无法说明P在不平衡态时何以会对 某一方(如X)而不是另一方(O)采取改变 态度去恢复平衡状态。(2)人际关系和态度 的形成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绝不会只 是个孤立的三角模式。
(二)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 间存在三种情况:(1)相互一致和协调的、(2) 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3)无关的。由于认知冲突 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现象。 恢复平衡途径: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个或同 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 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