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周而不比》PPT24

合集下载

论语周而不比精品课件

论语周而不比精品课件

2· 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知人——从他人的行为、经历、习惯、 兴趣去考察一个人。
子曰:视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观其所由,察其 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一般来说,“言为心声”;但很多时候“言” 为什么不是 “心声”?
亲爱的,我爱你,如果要 给爱加上一个定语,我愿 意是一万年!
如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如朋友之间 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 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 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 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未必有多少才能; 沉默寡言、说错了话的也可能是好人。 坏人也不一定就坏到头顶生疮,脚底流浓 的地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 哀。 听其言,观其行 举例说明好人也可能说错话、坏人也可能有好 的建议。
——李泽厚《论语今读》
周而不比
交友之道——
交友原则 怎样待人 交友标准 怎样察人
尺度分寸
方式目的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普遍也; 比,偏党也。
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 而“比”私尔。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 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 中曾经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 于宽容的定义: 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 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 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 解释是: 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周而不比公开课PPT课件

周而不比公开课PPT课件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 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它显 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 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 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你觉得这个读书人应不应该接受富人的建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请你用孔子的观点来回答。
读书人很想修补,但囊中羞涩,只能说不急不急、 没事没事。而富邻居不明就里,一个劲地无休无止地 劝谏,惹得读书人烦躁得发火:“我的事不用你管。”
这个富邻居诚意劝说却惹来不悦,他是犯了什么错 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劝诫他。
豪猪取暖 一群豪猪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 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 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 到了最合适的位置。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读书人明知道富邻居是善意提醒,自己不 应该朝他发火,也很想和他交朋友,但是又不 知道他的品性究竟如何?一时也不知道该从哪 些方面去观察他,陷入了苦恼思索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 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 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周 而 不 比
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成见 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南怀瑾《论语别裁》: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 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 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 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 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 对他不好,就是“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而不比(转载) ppt

周而不比(转载) ppt

提示:1、朱熹《〈论语〉集注》:“庄以持己曰矜,然 无乖戾之心,故不争。
2、南怀瑾《论语别裁》:“矜”是内心的傲,(骄傲是 两回事,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 视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 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
即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
-
5
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朋友的分类的章节,说说孔子把
朋友分为哪几类?
(第7则)
世界上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即友直、
友谅、友多闻。Βιβλιοθήκη ▪ 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 友谅,说文解字:“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 友多闻,就是见闻广博,知识面宽。
世界上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 这三者“损矣”。
3、和气翔安之时并不能很深刻的了解一个 人,只有当人犯了错在急躁在迷茫的时候, 我们才能如实观照这人的性格特征。翔安之 时,你好我也好,只有当面目撕破之时,素 质高低,行为高劣,境界层次才能一一尽显。
-
12
《论语义疏》中说:“三人以上为群居。”
《论语集解》曰:“小慧,谓小小之才知也。”
《论语集解》:“难有所成矣哉,言终无成也。”
(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10
《论语新译评述》(王滋源) 视、观、察——一般看看叫视,深入地看叫
观,察是更进一步地审察,三字前身次第之别。 以、由、安——“以”和“由”注疏家看法比较一 致。“以”指的是行为,即“日所行用之事”, “由”当作“经”字讲。经又训从,据皇侃《论 语义疏》:“以为从来所经历之事,则大戴所云 以其前占其后者也。”用今天的话说,从他的过 去,看他的现在。“廋”,隐藏,故译为掩盖。

周而不比ppt详解

周而不比ppt详解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
可以求落其实意文。 字 读懂文章
——程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 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 友也。”
——《世说新语》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
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 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 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 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 分别用“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君子 和而不同
课文P41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 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 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 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 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 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 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 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 的关系为基础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 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钱穆《论语新解》
《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
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 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 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 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 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 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 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 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 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 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 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 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南怀瑾《论语别裁》

周而不比ppt课件(上课用)1 苏教版PPT共30页

周而不比ppt课件(上课用)1 苏教版PPT共30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周而不比ppt课件(上课用)1 苏教版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周而不比复习PPT课件

周而不比复习PPT课件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 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 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10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解读: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为什么两个人很亲 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 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 然看起来亲密,但你们俩离疏远也就不远了。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 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 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 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7
•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 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 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 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 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 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 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 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
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以德报怨”说明用恩德回报他人,但不能感化他人心灵;而“以直报怨”、“以德报 德”,不仅用恩德回报他人,也在培育他人的正直、道德修养,使他感化。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1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 自辱焉。”

《周而不比》课件

《周而不比》课件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 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一群人在一起,无正事可谈,没有 真正的人生理想,整天对无聊之事 捕 风捉影,添油加醋,甚至造谣中 伤,无中生有。。更严重的是“好 行小慧”,喜欢卖弄小聪明,争权 夺利,媚上欺下,钩心斗角,邪气 横行。长期如此,社会精神就趋向 萎靡了 。即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孔子 •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 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 •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 朋友一生一起走、、、、 • 一声朋友你会懂、、、、、、、
老师寄语
• 一个人是孤单的 • 只有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你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快乐 • 因为 快乐是需要分享的 亲爱的朋友 我愿与你 分享快乐 过去的日子 一如深埋在记忆中的宝石 就算经历过岁月的砥砺 也依然光彩熠熠 就像你 就像那个飞花的季节 因为共同的志向 我们走到一起 为了各自的目标 我们各奔东西 无论身处何地 不要忘了 我们共同走过的 友情岁月
• 【注释】 (1)谅: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 篇说:“君子贞而不谅。” “谅”与“贞”相 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 信的区别。 • (2)便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 • (3)善柔:假装和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 (4)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 【读解】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吧?就 连那飘流在 孤岛上的鲁滨逊,不也有一个土人“星期 五”作朋友吗?但是,朋友有好有坏,有真正知心, 遇事愿为你两肋插刀的 朋友;也有虚情假意,遇事在 你背后插刀子的朋友。 那么,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坏呢?这是我 们大家都时 常感到困惑,时常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 那就仔细琢磨琢磨圣人的话吧,再回过头看看你 身旁-----到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损友?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 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 不能只凭个人 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 所左右,人云亦云。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孔子提出了“只有有 仁德的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 地去厌恶人”的看法。实际上是要求 我们修养 以“仁”为核心的内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见, 正确对待 他人。这是观察人的一个方法。

周而不比ppt24 苏教版

周而不比ppt24 苏教版

你认为的“益友”和“损友”是怎么样的, 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
益友: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见闻广博,有一 种明朗的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可以在你怯懦的 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果决。 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们的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 我们的精神能得到净化、升华。 损友: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邪恶,没有是非原 则,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两面三刀,极尽 恭维、奉承、挑拨、生事之能事,善于花言巧语、言 不符实,喜欢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例2: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 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 的理解。
答案: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 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 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 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 态?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 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 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 的分寸。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 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 切的人。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23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4· 26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廋哉?人焉廋哉?” 15·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 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 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 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管宁为什么不愿意与华歆交朋友?又 是如何看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 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 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 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管宁为什么不愿意与华歆交朋友?又 是如何看出来的?
观其行:1、视片金与瓦砾不同, 2、读书受轩冕诱惑。 知其品性:易受利益诱惑。
例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 分) ①4·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2·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③15·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④15· 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 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⑤4·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是什么?(1分)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 子?(3分)
(4.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 小惠,难矣哉!” 无所事事并且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难 有所成。即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式(习惯 兴趣的一种)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 成就。
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 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周而不比
孔子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作朋友? (择友的标准)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损 友
便辟 (谄媚逢迎) 善柔 (假装和善) 便佞 (巧言善辨)
直 (正直)
谅 (信,诚信) 多闻(博学多闻)
益 友
孔子择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是否正直、诚信、博学多闻。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 以人废言。”
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 斯疏矣。”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 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交往要适当、适中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因过分亲密反而伤害了双 方感情的吗?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 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 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 机想和领导、同事拉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豪猪的故事》:…… 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目的、意义何在?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 仁。”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 在仁道的修养上同进步,而不是自进己德。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 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 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 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 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因此在现代生活里, 我们要把握好为人处事的分寸。但当遇到不
• 择友标准: • 选益友:直、谅、多闻 • 弃损友:便辟、善柔、便佞 • 仁者能正确选择朋友: • 能好人、能恶人 • 择友方法: • 察人:视行为 • 观经历 • 察习惯兴趣 • 例子:观过:知品行(是否仁) • 观群居:知能力成就(难有所成) • 察人知君子、小人有别 • 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小人:比而不周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 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 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另外, 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 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 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 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 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 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 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
例2: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 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 的理解。
答案: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 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 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 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五、背诵句子 2·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 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说苑·杂言篇》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 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金缨
什么人可以正确地选择朋友呢?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而孔子却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仁者不仅能喜爱人而 且能厌恶人,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你认为的“益友”和“损友”是怎么样的, 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
益友: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见闻广博,有一 种明朗的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可以在你怯懦的 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果决。 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们的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 我们的精神能得到净化、升华。 损友: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邪恶,没有是非原 则,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两面三刀,极尽 恭维、奉承、挑拨、生事之能事,善于花言巧语、言 不符实,喜欢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 知仁矣。”பைடு நூலகம்
如何理解孔子的“观过,知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过错因人而异,各 从其类,集中反映了犯错者的个人特点。一个 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 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 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 常过于刻薄而犯错。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23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4· 26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廋哉?人焉廋哉?” 15·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所以只有仁 者之好恶才能当于理。仁者具有最高美德,站在公 正立场上,能明善辨恶。惟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 正确地恨。不能正确地去爱,等于不爱,或者是实 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顾鸿安 《论语解读》
那么怎样分别损友与益友呢?
2.10 4.7 15.17
察 人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 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 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 一个人都是一样,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 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 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 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 样,爱人是不能根据利益分彼此的。
与朋友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孔子认 为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 15.15 4.26 14.34 12.23 15.23
(15-15)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多 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埋怨,就会远 离怨恨了。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探究问题
读了4.26;12.23两章,有人认为这是孔 子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看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 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 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 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 朋友。 南怀瑾《论语别裁》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 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 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 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 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 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 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 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 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 唐朝娄师德告诉他弟弟要唾面自干的故事
• 诸葛亮的南征。孟获:“丞相天威,南人不复 反矣。”
• 《圣经》——上帝说,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 善良的人啊,请把你的右脸也伸过去!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 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 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 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 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 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 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 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答案: (1)、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看他注重道义还是注 重利益。 (2)、要成为君子就要有志于追求道义;要以道义去 结交朋友,而不结党营私;不讲究吃喝穿着,不争名夺利; 做人要谦虚,要有自尊(矜持),要讲信用(诚 信)。 (评分标准:题目不难,但必须对孔子说的那几段话 进行分类整合,从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 待物质财富(名利)的角度去回答。)
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处友方法)
(15-15)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 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 疏矣。”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适中交往
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 态?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 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 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 的分寸。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 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 切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