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各相关国家主要经济指标规律性波动趋势探讨的文献综述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有大部分学者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Panicos (1996)等探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对1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系统性地导致金融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
Simon (2004)等以中国为例进行研究金融开放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信息的电子传输会大大减少由于距离而导致的金融信息获取受阻,但地理因素仍然为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定地区的关键性因素[2]。
Arjana (2007)等利用了宏观和行业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发展对欧洲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认为金融一体化可能不会对增长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机构的质量[3]。
Matías (2007)等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的国家的增长影响要小于在两个方面都封闭的国家,在允许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非贸易部门的规模对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4]。
在对金融发展的衡量标准方面,King与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各种衡量标准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速度以及经济体使用实物资本的效率提高密切相关[5]。
Pagano(1993)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金融发展”概念的重点,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必须要具体说明相关的特定金融市场[6]。
2. 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有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方面,学者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学者对金融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以及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李伟(2019)提出标准化建设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并就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7]。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论文精选范文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论文精选范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论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危机论文范文篇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一、危机成因的多元性和危机本质的系统性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
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
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第四,本次金融危机无法改变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包括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大国等所谓“全球化中心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或衰退)相互密切关联和影响将持续加深。
金融危机爆发前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及其稳定性分析

的 关联 度及 其稳 定性 进行 计量 分析 , 发现 广 义货 币供 给 量和联 邦基 金 利率在每 次 危机爆 发 前都有稳 定的 “ 表 现” ,说 明这 两 个指标 的 变动 能够较 好地 预 示经 济 、金 融 危机 爆发 的可 能性 。本 文 的政策含 义是: 多数 经
济 、金 融危机 都是 政 策性 的 ,长时 间过 多的 货 币供 给 量和 过低 的 利率是 导致 经 济、金 融危 机爆 发 的一般 原 因。防 范经济 、金 融危机 首先要 从 “ 审慎政 策”入 手 。
2 0 1 3 年第 3 期
NO - 3 2 0 1 3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学报
J OU RNA L 0F GUA NGD ONG UN I VERSI TY OF FOREI GN S TUDI ES
2 0 1 3年 5月
M a y . 2 01 3
金融危机爆发前各经济指标之问的关联度 及其稳定性分 析
历史 事件 ,研 究欧 美国家 的金融危 机仅仅 具有历 史学的意 义 ,因为人们确信 :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欧美市场 不会再 一 次 发生 。但 是 2 0 0 8年美 国次 贷危机改 变了这一现状 。2 0 0 8 年的 次贷危机与 1 9 2 9年 的经 济危机遥遥呼 应,使在此期 间 欧美国家爆发的个别的 、孤立的大小金融危机重新形成一个 事件 链 条 。在这 个意 义上 ,2 0 0 8年 美国次 贷危机 的爆 发,
指标 的变动能够更好的预测金融 危机的爆发 。F r i e d ma n nd a S c h wa r t z( 1 9 6 3 )在 其经 典著 作 《 美 国货 币 史》 中 ,检 验
1 8 6 7 -1 9 6 0年美 国货 币史,得 出的基 本结论 认 为 :高能 货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摘要: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此同时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再次正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中加快发展,机构数量、从业人员略有增加,资产规模增长加快,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中国金融在改革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我国金融发展也便面临着巨大压力。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不能实施“一刀切”的金融政策,要有的放矢的发展金融。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维持在10%左右,然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前十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减缓,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世界银行预期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为7.5%,预期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目标至1%,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来为研究金融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金融发展理论历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麦金农(Mckinnon)和E•肖(Shaw)关于金融自由化为主要手段的金融深化理论一问世,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问题,从而把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严格地说,金融发展理论所要研究的是一切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种发展历程:1.货币增长论美国经济学家Tobin(1955)的贡献在于他首次将货币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为现代货币增长理论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这一理论旨在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弥补了实物增长模型忽略货币因素的缺陷。
尽管Tobin模型的政策结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关键价值在于充分强调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并将货币收入列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进而对人们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文献检索报告

综合检索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检索课题(中文)国际金融危机(英文)I 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目录一.检索策略 (3)1,检索词: (3)2,构造检索式: (3)检索来源 (3)二.检索结果 (3)1,中文期刊(五篇) (3)2,外文期刊(五篇) (7)3,专利文献(中外文各两篇) (8)4,学位论文(中外文各两篇) (10)5,标准文献(一篇) (12)6,产品样本 (12)7,网络上相关网页(10页) (12)8,会议论文 (16)9,中外文相关图书 (17)四,综述报告 (19)五,说明 (21)一、检索策略一、检索词:主题辞(中文):季铵盐消毒液(例)(英文):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Disinfectant(例)相关词:(中文)国际金融危机(英文)I 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副主题辞:(中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英文)T 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2、构造检索式(布尔逻辑表达式或网络检索式)网络检索式:国际金融危机二、检索来源(本文所查数据库名或其它来源)1,清华数据库2,维普数据库3,万方数据库4,方正教参电子图书5,Ohio LINK ETDs学位论文6,CALIS学位论文系统7,百链期刊三、检索结果:别离写出篇名、作者、文献来源(期刊指刊名、年、卷期;专利指专利号;学位论文指授予单位,标准指标准号等文摘形式)及摘要(有原文请注明),所有数据库均检索近6年的文献。
1、中文期刊(找5篇):(必备)检索来源:(一)清华数据库:(二)清华数据库:(三),维普期刊:(四)万方数据库:(五)万方数据库:2、外文期刊(找5篇):(必备)检索来源:(一)Springer:篇名:The sta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in Greece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 brief report作者:Springer-Verlag期刊刊名:psychiatry 卷期:(二)Springer:(三)Springer:(四)Springer:(五)Acs:3、专利文献(中外文各找2篇):(工科必备)中文:(一)(二)外文:(一):(二):4、学位论文(中外文各找2篇):(必备)中文:(二)外文:来源OhioLINK ETDS学位论文(二)五、标准文献(找1篇):(工科必备)6. 产品样本:只提供图,商品名:厂家.联系方式.(工科必备)7. 网络上相关网页(10页) (只列落款,IP地址.)(注意相关度)(必备)Google(百度(凤凰网(搜狐(中国雅虎(必应(、会议论文(2篇)(必备)9.中外文电子图书(相关专业)各3种,说明来源,格式,书名,作者,标准书号,有无全文。
《2024年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范文

《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篇一一、引言次贷危机,即次级房贷危机,是近十年来全球金融领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也对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次贷危机的根源、传导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次贷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的根源主要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泡沫。
首先,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与政策推动和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密不可分。
美国政府推出的宽松信贷政策以及金融杠杆的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进入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并非基于真实的经济需求,而是基于金融杠杆和投机行为。
其次,金融机构的过度创新和风险控制不足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贷款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虽然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加大了市场的风险。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对风险的把控和识别变得更为宽松,导致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和问题贷款的产生。
三、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金融市场、银行系统和全球资本流动实现。
首先,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由于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大量资金撤离市场,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其次,银行系统的风险传导。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会迅速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
在次贷危机中,问题贷款的出现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营和信贷投放能力。
最后,全球资本流动的推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次贷危机爆发后,资本为了寻求更高的收益而流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导致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
四、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特别是自1997年7月泰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以来, 金融安全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此后一段时期的一个研究重点。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从国外的研究来看,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早期马克思就曾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做出过深刻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内生的不稳定性,而且造成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的最终根源隐于资本积累过程之中。
他指出经济的不稳定与货币金融的风险紧密相关,而关于经济周期与货币金融风险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经济不稳定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社会功能,二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的周期性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甚至爆发金融危机①。
20世纪初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904)②也提出了“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又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他们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但金融无疑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方面,也就是说,金融安全并不等于经济安全,但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经济安全的国家一定拥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不安全意味着经济也不安全,因而金融安全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安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II,562-5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②Thorstein B Veblen,《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各相关国家主要经济指标规律性波动趋势探讨的文献综述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主要经济指标规律性波动的考察,即经济指标的波动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存在相似性吗?通过对经济学文献的梳理,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文献讨论并评价历次金融危机的相似性。
本文集中研究这类文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拟从文献评述的视角考察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GDP的波动趋势和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例的波动趋势是否存在着规律性波动。
一、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关于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做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
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非常与众不同吗?”一文中抽取了发达国家二战以来发生的19次金融危机(包括美国次贷危机)的数据进行分析。
①他们给出了金融危机爆发前4年到金融危机爆发后3年的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
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看到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上与“五大危机”的平均指标以及19次金融危机总体样本的平均指标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即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4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则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
不同的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股票价格的恢复速度要快于房地产价格的恢复速度。
对此,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认为,在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上,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并没有显著的不同,美国次贷危机也不例外。
通过该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这样的结论:资产价格(房地产和股票)的波动可以作为判断金融危机的先行指标,它们都遵循着在金融危机爆发前T-4期快速上升,而到T-1期时则陡然下降的路径。
然而,该文的不足之处是所采用的样本只包含了发达国家,没有将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包含在内。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爆发频繁,已经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发源地。
因此,如果将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的样本包含在样本之内,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是否还会呈现如此特征?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是否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在该文中并未涉及。
图1真实房地产价格与金融危机注:时期T代表金融危机爆发期;T-4、T-3、T-2、T-1、分别代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4年、3年、2年和1年;T+1、T+2、T+3分别代表金融危机爆发后1年、2年和3年。
资料来源: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
图2真实股票价格与金融危机注:时期T及其相关含义同图1。
资料来源: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
在随后的研究中,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b)更加全面地考察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但在考察方式及样本选取上发生了变化。
首先,他们采用了将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分别考察的方式,以观察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变动趋势在两类经济体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该文在样本的选取上与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相比更具代表性。
在考察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趋势时,作者选取的样本分别包括二战前的两次金融危机:1899年挪威的金融危机和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发达国家二战后的五大(big five)金融危机:西班牙(1977)、挪威(1987)、芬兰(1991)、瑞典(1991)、日本(1992);3次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1998年的哥伦比亚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正在进行的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真实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趋势上都呈现出在金融危机前4年快速上升,而到危机爆发的前1年则呈快速下降的趋势。
该文在考察股票价格的波动趋势时,他们引进了更多的样本,分别采用40次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时的股票波动数据和18次发达国家金融危机时的股票波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股票价格的波动方面(如果以时间T 表示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T-1表示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T+1表示金融危机爆发的后一年),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真实股票价格指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T-4期时呈快速上升,到T-1期时呈快速下降趋势,在危机后的第3年基本上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该文结论与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a)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在股票价格的恢复速度上,新兴经济体则快于发达国家。
学者们在研究资产价格波动趋势的同时,对资产价格在金融危机时期下降的持续时间和资产价格下降的幅度也颇为关注。
Stijn Claessens等人(2008)通过对1960年1月到2007年4月21个OECD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考察了在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经济衰退时资产价格的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
②其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在爆发金融危机前后,从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上看,OECD国家房地产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6.50个季度,而均值为18.43个季度;G7国家房地产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其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16个季度和20.5个季度;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7个季度和17.28个季度。
从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幅度看,OECD国家房地产价格从峰顶到谷底下降幅度的中位数为-28.52%,均值为-28.50%;G7国家房地产价格从顶峰下降到谷底,其震动幅度的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26.43%和-26.59%;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61%和-29.56%。
从股票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看,OECD国家股票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0个季度,而均值为11.78个季度;G7国家股票价格从峰顶下降到谷底的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10个季度和11.18个季度;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9.5个季度和12.14个季度。
从股票价格下降的幅度看,OECD国家股票价格从峰顶到谷底下降幅度的中位数为-50.27%,均值为-53.23%;G7国家股票价格从顶峰下降到谷底,其震动幅度的中位数和均值分别为-47.75%和-50.57%;其他国家这两个指标分别为-53.16%和-54.86%。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看到,真实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8个季度,即4.5年左右,其下降幅度大约为30%;真实股票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2个季度,即3年左右,其下降幅度约为50%。
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b)也考察了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下降程度及持续时间。
作者根据所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都是在4到6年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在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幅度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也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
在更近期的研究中,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9)专门比较了主要金融危机发生后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下降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经历金融危机的国家资产价格下降是剧烈的,其持续时间也是漫长的:真实房地产价格下降幅度平均为-35.5%,其平均持续时间为6年;真实股票价格下降幅度平均为-55.9%,其平均持续时间为3.4年。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大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幅度,但从恢复的时间上看,股票价格往往能够更快地复苏。
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其真实房地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机。
对此,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没有给出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全球资本流动加速所致,推动了各国资本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虽然采用的样本不同,但Carmen M.Reinhart和Kenneth S.Rogoff(2008b;2009)对金融危机前后资产价格变动情况的研究结论与Stijn Claessens等人(2008)的结论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在金融危机时期是存在规律性的。
从主要金融危机的平均指标来看,首先,真实房产价格和真实股票价格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4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则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这可以成为判断金融危机来临前的先行指标。
其次,在资产价格下降的持续时间上,真实房地产价格一般持续4—6年开始复苏,真实股票价格一般持续3年则可好转到危机前的水平。
再次,在资产价格下降的幅度上,真实房地产价格一般下降幅度为危机前水平的30%左右,真实股票价格则一般下降到危机前的50%左右,我们可以依据这两个指标来判断金融危机的轻重程度。
最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在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上大都是剧烈的,但在资产价格的恢复程度上却快于发达国家。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后GDP的波动趋势Bordo等人(1999)将长达近120年间所发生的金融危机按时间段划分为4组,即金本位时期的金融危机(1880—1913年)、一战后与二战前的金融危机(1919—193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金融危机(1945—1971年)和1973—1997年间的金融危机。
③他们的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1)在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3年和1年以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年、3年和5年,不管是对新兴经济体的纵向比较还是对发达经济体的纵向比较,真实GDP增长率的波动都存在着相似性,如从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到金融危机爆发时刻,真实GDP增长率平均下降的幅度基本在2%—4%之间,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3年内,GDP基本都开始复苏。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19—1939年)的时间段内,金融危机发生时真实GDP增长率下降的幅度要大于其他阶段,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解释这种差异。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是战争的破坏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使众多国家采用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在这个阶段内,世界贸易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GDP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