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鲍勃·迪伦”诗歌作品赏析与文学起源的思考
鲍勃迪伦获奖争议作文

鲍勃迪伦获奖争议作文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于爱尔兰,是不可否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人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复无常的诗歌,深受民谣、摇滚和民族音乐熏陶。
2016年10月13日,歌手歌曲家鲍勃迪伦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也给文学界带来了一场讨论。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来得突然,让不少人意外不已。
该奖授予他“创造性地融合了现代诗歌,传统和异国文学”,以及“在他舞台上活跃的全新声音”,这使得许多读者为之震惊,因为迪伦之前并没有获得过任何可以比较的文学奖项。
迪伦的文学成就仅给了他一个未完成的诗学硕士学位,没有像其他获奖者一样有一个重要的作品集。
令人惊讶的是,他获得这项荣誉,也引起了许多议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政治表态,甚至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读者对迪伦获得文学奖表示认可,认为鲍勃迪伦定义了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他将传统和异国文学溶入其中,将其转变成一种新的文学语言。
迪伦的歌曲既可以是政治的口号也可以是世俗的叙事,他的歌曲探索了关于灵魂的问题,T探索了关于内心的探索。
因此,这些认可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正是为了表彰迪伦所作的贡献,他的作品让人体会到一种全新的文学阅读乐趣。
然而,令人愤慨的是,鲍勃迪伦在获得文学奖之后,竟然表示他不想要。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需要这个奖,因为我不是一个文学家。
”这一状况使得多数人都感到厌烦,因为他们认为这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尤其是有许多值得被表彰的文学家,但他们没有被授予这一荣誉。
总而言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让很多文学爱好者震惊,这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一方面,迪伦的新颖文学作品确实值得表彰,他的歌曲拥有极大的魅力;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他不能用他的艺术作品填补他原本没有文学作品的情形,有人认为,把这个奖颁给他是不公平的。
总而言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并不一定要有真正的文学作品,而是要展示出出色的文学成就,也是全世界认可的。
鲍勃 迪伦:诗人之歌 读后感 (2)

鲍勃迪伦:诗人之歌读后感作者:让-多米尼克·布里埃在他的一生中,鲍勃·迪伦扮演了很多种角色:他是伍迪·格思里的精神传人,是广为人知的民谣歌手,是著名的摇滚明星,是孩子们可靠的父亲,也是孤独的吟游诗人……但是,有一种角色始终代表着他自己: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幽默与颠覆的支持者。
以上所有的角色,构成了鲍勃·迪伦传奇的一生。
而在这个传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过去五十年里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五百多首歌曲的作者,而且已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长达二十五年。
歌手、音乐家以及画家、电影制作人、作家……在这些身份之上,最重要的是,鲍勃·迪伦是一位诗人。
基于他从1962年到20XX年的作品及访谈,本书作者让-多米尼克·布里埃重新勾勒了鲍勃·迪伦的传奇一生。
本书截取他的电影、歌曲、诗歌和演讲及其相关的人生片段,以时间和主题为双重线索,涵盖了鲍勃·迪伦的感情经历、电影情结、宗教信仰和人生中的重要场景,展现了一个真正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诗人之歌在线阅读地址鲍勃·迪伦:诗人之歌读后感第(1)篇之前对鲍勃迪伦的了解,仅限于1.《阿甘正传》里面珍妮弹唱过那首《答案在风中飘扬》2.他获得了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他1996年就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了)看传记,还真是得先对此人有所了解呀,不然看起来真费劲,如果只是听过这人的名字,而对他的主要成就了解甚少,阅读过程会有困难。
如果此人的成就比较容易理解还好,太专业的话阅读就费劲。
比如之前看马克吐温、梵高、苏东坡、富兰克林就稍好一些,前几天看的那本帕蒂史密斯(看完还是不了解,至少不那么能理解)、鲍勃迪伦就费劲些。
或许跟作者的写法、翻译的习惯也有很大关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人物倒是都感兴趣,也是看不太动。
被写成传记的人,都是在某个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人,但是这些人的生活很少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高潮和低谷。
跨界诗人鲍勃·迪伦

跨界诗人鲍勃·迪伦鲍勃·迪伦(Bob Dylan)是一位享誉全球、备受尊敬的诗人、音乐人和唱作人。
作为美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成名,并凭借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能力获得了众多粉丝和荣誉。
除此之外,迪伦还是一位擅长写作的文学家,他的歌词和作品都深受世人喜爱和赞赏。
今天,我将为大家谈论一下迪伦的诗歌才华以及他在音乐和文学领域的贡献。
鲍勃·迪伦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杜卡苏当。
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但是这并没有压垮他的求知欲和兴趣。
迪伦的成长背景深深影响了他的音乐和写作方式。
尽管他在学校时并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迪伦在文艺方面有着很强的自学能力,他曾经饱读诗歌和音乐方面的书籍,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着深入的了解。
他喜欢到各地游历,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性和世界。
在迪伦成名之前,他在各种音乐酒吧和茶馆表演,不断地寻找自己的音乐风格和发展方向。
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成名之后,迅速成为了一位崭露头角的诗人和音乐家。
他的音乐和歌词创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和社会关切,旋律深邃而又富有感染力,甚至直接影响了许多现代的音乐流派。
迪伦的音乐才华和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了文学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迪伦的歌曲和歌词并没有直接被称为诗歌,但是他的文字深刻有力,措辞生动,富有情感力量,好比一首首高峰拔地的诗歌。
特别是迪伦在60年代中期的经典作品《Like a Rolling Stone》(犹如滚动的石头)中,造句精炼,戏剧冲突强烈,堪称一种“长诗形式”,不仅直击了当时的文艺风尚,更为后来的流行音乐开发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和思路。
除了音乐才华之外,迪伦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他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并深受读者喜爱。
这些作品充满了社会批判、思想深刻和对世界的独特领悟。
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参与了美国反战运动并写下了一些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的文章。
他还在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发表小说《塞堡之王》(Tarantula)和自传体小说《音乐之路》(Chronicles)。
答案像在风中飘——评鲍勃·迪伦的创作

答案像在风中飘——评鲍勃·迪伦的创作作者:王彤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民谣摇滚”艺术家鲍勃·迪伦,“他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鲍勃·迪伦首先是个以音乐为中心的艺术家,继承着众多风格的美国音乐方式,对此有着他自己的理解和创作,体现在他的歌词和回忆录《编年史》中,不仅形成了他个人风格,并刻上了带有他思想的精神印记关键词:鲍勃·迪伦;创作;时代;自然;自我中图分类号:I712.07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80-01犹记得那部经典传世之作《阿甘正传》,当那片羽毛在风中飘落回忆起阿甘种种往事时,一首《Blowing in the wind》会增色不少,这首反复吟唱、贯穿电影始末的歌曲,其作者就是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著名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
他的创作集中体现在他的歌词和一本回忆录《编年史》中,在其中他与美国时代的对话,同时他也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他对于自我生活的揭露也描写的淋漓尽致。
而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去,浅显地评析一下鲍勃·迪伦的创作。
一、与时代对话没有人能够否认迪伦在美国“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往的民谣创作作者都未能与自身所处的时代高度结合,也因此未能俘获大批观众。
而鲍勃·迪伦的创作似乎有一种兼济天下、匡时救世的决心与愿望。
有人说他是:“一代人的良心和代言人”,我觉得这样说并不过分。
其中《答案在风中飘》是一首反越战反种族歧视的歌曲,便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圣经,也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与象征。
“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将其永远禁止”、“要牺牲多少条生命他才知道,已经死了多少人”......“答案在风中飘”,这样万般无奈的回答,我觉得这要比那直接高声呼吁来的更为猛烈,声声叩问对人们心灵产生巨大震撼。
鲍勃

的就是一法言传、于声
的诗意"而不只是文本所
现的意3所以"勃•迪伦的获
奖"无疑是在 诗的本质——
声之3 [-迪伦获奖 众重新
认 文学在 生之 的本质 是
与 "是生
的表达"
是对世界的独特 3
然而"迪伦不仅仅是 :
手3 对诗 独特的表达 式以
对时 变 的
成 了与
学教育 夂 |2019%10
众不同的诗人迪伦。他的诗作并非
的
文 8其
诺奖的
3鲍勃•迪
伦获奖8名其3
一 •民谣与诗歌“同源'' 其 8 在 文学 8 民谣
(ballad)本来就是诗歌的一个重
成 "以 、
8
文学的
是一位 诗人3 一
来"诗
"民谣
8其
于诗 》
与
的不 3
的诗 》
诗
集》 有大 民谣 的诗 作
8
在
的文学创作
8诗
民谣
3
文学 的
也
暗示着"论在东 是 "文
美国芈 ”诗人艾伦 畀
鲍勃•迪伦的
》
自己:他的
这诗
经》 一
动人心° ™[4#更多的人 该
作与士 的 风》
起来,歌 越美国现实的薄雾,
指人的普遍未来°
美苏冷战「古巴导危
机”是最可能 第三次世界大战
的重大事件。此间,鲍勃•迪伦
写 这长诗
用了一英
国童谣的调,最终创作 妇孺
皆知的
(。这歌的歌词
颇具深度,通 问 形式,以孩子
刻间 成
成
鲍勃窑迪伦的“诺奖争议”及其诗歌解读

鲍勃·迪伦的“诺奖争议”及其诗歌解读王桂平 20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歌手鲍勃·迪伦,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争议主要集中在:迪伦到底该不该拿诺奖?诺奖颁给迪伦,主要是因为其歌词创作。
那么歌词到底能否归于诗歌?如果可以,又如何评价他的诗歌写作?另外,迪伦的诗歌写作风格流变的原因何在,诗歌的文化意义如何?本文首先结合诺奖评委会的颁奖词、迪伦的受奖词,以及中西文学艺术中“歌与诗”的发展历史,对关于迪伦的“诺奖争议”做出分析;其次,结合迪伦的具体文本,分析其诗歌代表作;最后,对迪伦诗歌写作的风格流变及成因做出分析,并评价其诗歌的文化价值。
文中所引颁奖词与受奖词,及迪伦等人的诗歌文本,均按英文原稿转译、转述。
一、鲍勃·迪伦的“诺奖争议”2016年10月13日,在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舆论哗然。
自然,诸多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
很多人认为,文学奖应该颁给作家才对,哪怕颁给那个陪跑诺奖多年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比颁给迪伦合理,因为迪伦的职业是摇滚歌手。
当然,不一定只有专职作家才可以写作,才可以获奖,只要其是文本的作者就行。
这样,迪伦获奖的身份应该没有问题。
那么,诺奖颁给迪伦,其实是颁给了迪伦的歌词,可是歌词又到底能否归为诗歌?对于这个质疑,其实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宗旨已有说明,也即其授奖对象不仅限于纯文学,其他类型的写作也可,只要其在文学与风格上,具有文学的价值。
但是,诺奖的评委会仍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说,此次诺奖的颁奖词几乎就是为了回应质疑而写。
一般来说,诺奖的评委会,应该是具有世界性视野的。
尽管我们总是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但是民族特色,或者创作个性,也是放在世界范围内做出认真比较,才更能显现出来。
所以,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具有世界眼光的诺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是如何回应质疑并解释迪伦的“歌词为诗”的。
由瑞典皇家学院Horace Engdahl教授宣读的颁奖词首先指出,文学世界的巨变,往往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些以前被人忽视的,或者瞧不起的文学样式,在经过演化和重新改造之后,有时候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民谣先锋感受鲍勃迪伦的文化意义

民谣先锋感受鲍勃迪伦的文化意义民谣先锋感受鲍勃·迪伦的文化意义鲍勃·迪伦(Bob Dylan)是一位传奇的民谣先锋,他的音乐深深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他的歌曲不仅在音乐领域创造了新的风格和潮流,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通过感受鲍勃·迪伦的音乐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当代社会和艺术的影响。
一、音乐风格的创新鲍勃·迪伦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作曲手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民谣音乐风格。
他的歌曲融入了美国民间音乐、蓝调、摇滚等元素,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框架。
他的歌曲中充满了钢琴、吉他、口琴和歌词等元素的重叠和交错,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音乐风貌。
这种风格的创新使得他的歌曲独一无二,让人耳目一新。
二、词曲融合的艺术表达鲍勃·迪伦的歌曲不仅音乐风格独特,也以其深刻的歌词而闻名。
他的歌词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传达了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歌词常常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希望和自由的渴望。
这种词曲融合的艺术表达让他的歌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力,使得听众们在歌曲中找到了情感的出口。
三、时代精神的体现鲍勃·迪伦的音乐和歌词不仅仅代表了他个人的创作成就,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整个时代的精神。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动荡、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代,迪伦的音乐正好迎合了这一时代的潮流。
他的歌曲中抨击不公和暴力,呼唤和平与正义,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共同心声。
迪伦的音乐被认为是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四、跨越国界的影响鲍勃·迪伦的音乐不仅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音乐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听众。
他的歌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迪伦的音乐不仅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东方国家引发了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他的音乐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障碍,成为了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界诗人鲍勃·迪伦

跨界诗人鲍勃·迪伦鲍勃·迪伦,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传奇性的音乐人。
他自幼便对音乐与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十二岁便开始演唱民谣,成为了60年代美国抗议文化的象征。
迪伦为歌曲创造了诗歌性的歌词,这让他与众不同,创作了数百首传世经典。
迪伦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诗人,他的作品既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也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用语言中鲜有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鲍勃·迪伦的诗大都是以社会中被遗忘人和灾难的主题为中心,比如,他的代表作《风吹过的地方》就是一首关于种族歧视、贫穷和不平等的歌曲。
歌曲中的歌词“那些被遗忘的面孔,多么苍白而孤独,年轻时的灵魂,没有朋友,死于寒冷的街头”深刻反映了社会中那部分人的悲惨遭遇。
鲍勃·迪伦在其“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不停地打破诗歌表现形式的束缚。
比如,迪伦在他70年代的作品《敲响天堂的门》(Knockin 'On Heaven's Door)中,用简单易记的旋律和直接的歌词,表达了对死亡和死者的思考和情感。
迪伦的诗歌受到了许多文化名人的推崇和承认,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2016年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迪伦,以肯定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同时,迪伦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诗人。
对于迪伦,我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他的音乐而不是他的诗歌。
但是,在我深入了解他的作品之后,我意识到他的诗歌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他用抒情的音乐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他的歌词探究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次,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总的来说,鲍勃·迪伦是一位很有态度的跨界诗人。
他创作出了诗意十足的歌词,深刻反映出我们社会的现状,并探讨了人性的内在。
他的创作不断开拓音乐和诗歌的界限,对美国和世界的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
小孩 /你去 了哪里 ,我亲爱 的小孩’’;接着写到 :‘你 看到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 ,迪伦的音乐流行了五十 了什么,蓝眼睛的小孩/你看到了什么 ,我亲爱的小孩 ’;
年 ,他 的音乐在每个阶段都会变化发展 。通常意义下 ,音 继续写到 :‘你 听见 了什么 ,蓝眼睛 的小孩 /你听见 了什
1.1 “鲍勃 ·迪伦”诗歌语言朴素 、真实
孩 ’。在这首诗歌 中迪伦 五次·迪伦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朴实的语 言。例如 , 层层递进 ,看似松散 的结构 ,实则是环环相扣 ,迪伦通过
《答 案在风 中飘摇》这首歌 曲适合 各个年 龄层 ,易 于理 回环复沓的手法,使诗歌 的主题更加 突出,感情 的宣泄
满诗意 ,可以脱离曲调而仅 仅当作 诗歌来欣 赏。美 国总 艰辛 ,才有 ‘答 案在风中飘 ’的轻松元素。他所提 出的疑
统卡特 曾称他为 ‘伟 大的美 国诗人,’。他 的民谣歌 曲《答 问是对正义和 良心的追问 ,这些 问题对于那些陷入 困境
案在风中飘摇》(BlowinginTheWind)被奉为反 战抗议和 的人来说 ,不仅是现实 ,也是他们心头 的阴影 。这些疑 问
八十年代叙事民谣 的集大成者 ,他的作品摒弃 了时代 的 主题 。这首诗歌采用 了回环复沓的语 言手法 ,提 高了作
喧嚣 ,回归到诗歌 的本质 ,变得更为纯粹和安静 ,爱 、孤 品的表现张力 ,使作品的音律更 加富有流动性 ,加深 了
独与 自由成为歌曲的主题 ,他 的音乐改变 了文化的语调 诗歌 的亲切感 ,作品开篇写到 :‘你 去 了哪里 ,蓝 眼睛 的
第 31卷 第 2期 2018年 2月
江西 电力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1.31 No.2 Feb.201 8
诺 奖得 主 “鲍 勃 ·迪 伦’’诗歌作 品赏析与 文学起源 的思考
界和平 、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的热切关 和无 奈 ,正是这种对现实 的真实再现 ,赢得 了人们的普
注 。2016年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彰他 ‘在 伟大的美国 遍认 可 ,而这也符合 民谣反 映大众心声 的特点。这部作
歌 曲传统 中创造 了新的诗 歌表达’’,他 成为首个 获得了 品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一个大诗人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境
诺贝尔文学奖 的歌手兼作 曲家。
界 ,而非反抗的、指责的理想主义 ,这首歌体现的看破红
1 ‘‘鲍勃 ·迪伦’’代表作 品赏析
尘与大义 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鲍勃 ·迪伦最为人熟知 、影响力最大的是他众 多经 1.2 “鲍 勃 ·迪伦”诗歌音律流动 ,具有 亲切感
典 的摇 滚、民谣歌 曲。在美 国混乱 的六 十年代 ,迪伦作
Zimmerman),是美 国著名 的摇滚歌手、民谣歌手 、音乐 多 问号来描绘人世 间的苦难 ,面对苦难 、死亡与哭 泣 ,
家和诗人 。迪伦对美 国乃至全世界 的流行音乐和文化方 他没有表现 出消极情绪 ,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无助的心
面都产生 了重要影响 ,他的核心成 就在 于民谣 ,歌词充 态 ,其实这是一个具有禅意的问题 ,只有透过红尘 中的
乐与文学还是有 区别的 ,迪伦 的歌曲最触动人心的是歌 么 ,我亲爱 的小孩”;然后写到 :‘你 遇见 了谁 ,蓝眼睛的
词 ,他 的歌词就是诗歌 ,体现了时代特征 ,对文学和音乐 小孩 /你遇见 了谁 ,我亲爱 的小 ’;最后 写到 :‘你 现在
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要做什么 ,蓝眼睛 的小孩 /你现在要做什么 ,我亲爱 的小
胡二 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艺术系 ,河南 三 门峡 472000)
摘 要 :对 2016年诺 贝尔文 学 奖获得 者鲍 勃 ·迪伦 诗歌 经典作 品从 创作 背景到 诗歌 意境 进行 了赏析 ,并 以此 为切入 点 ,总结 出鲍
勃 ·迪伦 诗歌所 蕴舍 的特点 ,并 由鲍 勃 -迪伦 诗歌作 品获得 诺 贝尔文学奖引发对 中西方文 学起 源的思考。
关键 词 :鲍勃 ·迪伦 ;诗歌 ;文学 ;赏析
中图分 类 号 :106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3.0097(2018)02.0166—03
0 引 言
这首歌曲反 映了越战时期美国社会的动乱 和不平等 ,但
鲍勃 ·迪伦原名罗伯特 ·艾伦 ·齐默曼(RobertAllen 是这首歌却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诗歌 中使用了许
民权 运动的圣 歌…。直到 50年后 的今天 ,他 的歌 曲仍然 对于有信仰 的人则 显得更加无奈 。因此 ,诗歌缺乏慷慨
令人震撼并富有影响力。迪伦将他所关注的社会 问题 以 激 昂的斗志和反抗性 ,与国际歌表现出来的激情与振奋
诗歌 的形式 融人音乐中,他 的歌词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 截然不 同,诗歌反映 了人们处于死亡线上的深深 的悲哀
迪伦 的诗歌音 律流动 ,具有亲切感。《大雨将 至》这
为迷惘一代 的先锋 ,他 的歌曲唱出了六十年代年轻人的 首诗歌采用一 问一答 的语言形式 ,借用孩子 的回答将核
困惑 ,也表达 了他对 平等的 向往以及反对 战争 、维护和 战争后犹 如地狱般的未来世界娓娓道来 ,展示在听者面
平的期望 ,美 国人从 他的音乐 中找到了方向。迪伦也是 前 ,以亲切 自然 的音 律直击听者 内心 ,融情于理 ,直入
解 ,甚 至还体现 了一种简单 的、鼓舞人 心 的精神 。虽 然 和表达得 到强化 ,使诗歌 的节奏感得到加强 ,使诗歌的
收 稿 日期 :2018-01.29 作者简 介 :胡二娟 (1982一),女 ,河南 三门峡人 ,讲师 ,研究 方向 :英语文学 、英语翻译
第 2期
诺奖得 主 “鲍勃 ·迪伦 ”诗 歌作 品赏析 与文学起 源的思考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