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单元会考复习

合集下载

必修一第一章复习资料

必修一第一章复习资料

必修一第一章复习资料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包括哪些内容?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实验室安全规则、药品安全存放、实验安全操作、实验事故处理)“六防”:防爆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防倒吸、防污染练习:1、下列试剂保存方法中正确的是()A.浓硫酸难挥发,可以敞口放置B.浓硝酸见光易分解,可以放在棕色广口瓶中C.酒精应密封存放,并远离火源D.白磷不易挥发,不需密封存放2、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四原则”和“三必须”“四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课本实验实例:粗盐的提纯⑴步骤:溶解、过滤、蒸发⑵玻璃棒在三个步骤中的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①Na2CO3除去CaCl2;②BaCl2除去硫酸盐;③NaOH除去MgCl2;④盐酸除去过量Na2CO3和NaOH杂质;⑤过滤,调节溶液酸碱性。

⑷试剂填加顺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SO42-CI—【练习】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注意事项)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A.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B.可燃性气体的验纯C.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D.滴管不能交叉使用2.下列实验仪器不宜直接用来加热的是()A.试管B.坩埚C.蒸发皿D.烧杯3.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4.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5.能够用来鉴别BaCl2、NaCl 、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A.AgNO3溶液B.稀硫酸C.稀盐酸D.稀硝酸6.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32-、OH-等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滴加Mg(NO3)2溶液;②过滤;③滴加AgNO3溶液;④滴加Ba(NO3)2溶液A.①②④②③B.④②①②③C.①②③②④D.④②③②①7.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A.①和②B.①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8.下列图示的实验正确的是().A.除去粗盐中的不溶物 B 除去CO中的CO2 C除去CO中的CO2 D苯萃取碘水中的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①从A.D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D,需进行的操作是:a:溶解;b:__ ____(填操作名称,下同);c:____ __.②上述a、b、c操作过程中均需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为______;从B的水溶液中分离出B的操作名称为______.(2)从C与水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C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 __.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n )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_____________粒子的_____________。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

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河外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运动共性: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²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²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²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²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相关概念:温度(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3.对人类的影响:²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²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

²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4.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低位向两极高纬逐渐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2.太阳活动类型: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⑶日珥:太阳表层巨大的火焰喷射物向外延伸太阳风:太阳表面向外抛出的高能带点粒子常出现在耀斑之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²对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相关(高纬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数基本吻合)²电离层的干扰(无线电短波中断)、对磁场的影响(磁暴)、极光等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①自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

会考复习备考资料·生物

会考复习备考资料·生物

高二生物会考复习提纲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3、(了解)水在细胞中的作用4、(理解)细胞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5、(理解)糖类的种类、作用和分类的依据6、(了解)脂质的种类与作用7、(理解)蛋白质的功能8、(理解)氨基酸的结构和种类、氨基酸形成多肽既多肽形成蛋白质的过程9、(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复杂性的关系10、(了解)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1、(理解)检测生物组织中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第二章细胞的结构1、(了解)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2、(了解)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3、(理解)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4、(了解)质膜的选择透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理解)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质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6、(了解)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生理作用7、(理解)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8、(了解)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质体、液泡和中心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

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9、(了解)细胞溶胶的功能11、(理解)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下图,1-细胞膜,2-细胞壁,3-细胞溶胶,4-叶绿体,5-高尔基体,6-核仁,7-染色质,8-核被膜,9-核基质,10-核孔,11-线粒体,12-内质网,13-核糖体,14-液泡,15-中心体12、(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13、(理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第三章细胞的代谢2、(了解)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3、(了解)A TP的化学组成、特点和分子简式4、(了解)渗透作用5、(理解)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6、(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7、(理解)渗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8、(了解)细胞的“胞吞”、“胞吐”的过程9、(理解)10、(了解)酶的发现过程12、(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13、(理解)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14、(应用)影响酶作用的因素15、(理解)“探究酶的专一性”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16、(理解)“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17、(理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概念18、(理解)需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场所)19、(理解)厌氧呼吸反应式、过程20、(理解)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2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23、(了解)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图24、(理解)光反应的过程和光系统的作用25、(理解)碳反应的过程26、(理解)“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27、(应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第四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了解)细胞周期2、(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各时期分裂图3、(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及意义4、(理解)“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5、(理解)“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见课本)6、(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7、(了解)癌细胞的主要特征8、(理解)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11、(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12、(了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3、(了解)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孟德尔定律1、(理解)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材料的原因2、(理解)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3、(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12注意:杂交和自交可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测交可以验证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0必修一 1-4章会考复习讲义

0必修一 1-4章会考复习讲义

生物必修1复习提纲(必修)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元素。

(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和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是活细胞中含量是的物质。

(2)形式:、 .●自由水:是以形式存在,可以的水。

作用有①;②;③;④;⑤ .(在代谢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的水。

作用是组成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增强)2、无机盐(1)存在形式: .(2)作用: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

(如Mg2+是构成的成分、Fe2+是构成的成分、I-是构成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

(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过高)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一、糖类1、元素组成:由3种元素组成。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

(另:能参与,细胞间和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的鉴定:(1)淀粉遇变,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和)与在条件下,能够生成沉淀。

斐林试剂:配制:溶液(2mL)+溶液(4-5滴)使用:后使用,且。

二、脂质1、元素组成:主要由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2、分类:、(如磷脂)、(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3.功能: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和中具有重要作用。

4、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染成。

(在实验中用洗去浮色→观察→脂肪颗粒)三、蛋白质1、元素组成:除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 .2、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氨基酸结构通式::氨基酸的判断:①同时有和 .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碳原子上。

高考必修一第一章复习(学业最终版)123张ppt

高考必修一第一章复习(学业最终版)123张ppt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广州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广州 D.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4.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C ( A.89°S,90°W B.40°N,80°E C.1°S,10°E D.71°N,180° 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运动的是 ( C )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身不发光且不透明
2.昼夜交替原因:
地球自转
思考: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交 替现象吗?
度日如年
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 现象吗?
有,但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夜变昼 昏线→昼变夜
晨线
A
昏 线
P
晨 线
B
晨昏线的特性:
线速度
地球自转与公转习题演练:
1.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飞机甲沿南纬60° 逆时针方向飞行。从北 极上空向下看,飞机乙沿北纬60°顺时针方向飞行。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 A.都是自东向西飞行 B.都是自西向东飞行 C.都是向低纬飞行 D.都是向高纬飞行 2.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 B.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正值北半球的夏至日 C.北半球的夏半年比冬半年的时间短,是因为与公转速度的变化 有关系 D.地球离太阳最远时为7月初
1. 公元前28年,史籍曾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 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 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生物能 3.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是通过 A.表面温度高 B.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内部温度的变化 D.太阳辐射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A. 使地球上三个纬度带的降水出现与之相关性 B. 使地球上大批动物死亡 C. 使地球上传输的无线电信号加强 D.使地球上的罗盘定向更加准确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必修一第一章共57页

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必修一第一章共57页

考点5、太阳辐射的特点(a)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0.4~0.76~4. 0微米。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 红外光三部分。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约50%能量 主要集中在波长 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考点6、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 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 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 产生极光。
考点9、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a)
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360°, 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均 为 15°/时,每4分钟1°。 线速度:赤道最大,从 低纬向 高纬 递减,极点为0,60°SN约为赤道1/2。
考纲要点
具体内容
一、天体系统及层次。 二、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四、太阳辐射的概况。 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六、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七、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八、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九、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1、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12、地球的星和火星 轨道之间。
小行星:火烧木头,灰烬多。
彗星:彗星顺时针绕日公转,轨道为扁长轨道,其中 最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考点3、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 位置(a)
太阳质量约占 太阳系质量的 99.86%。
考点4、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 行星(b)
考点2 、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a)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 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复习资料.doc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复习资料.doc

必修1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①高效②健康③舒适④安全3.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①考虑到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②考虑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的关系③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例:办公空间一般应以冷色调为主,空间处理要简洁明快,以求产生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

)④信息的交互(例: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

案例:汽车的颜色)技术实验: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

重要性: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

必修1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

必修1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

高一地理《必修1>>基础知识复习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2.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是}3.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次是、小行星带位于之间。

4.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太阳大气分层由里而外是。

5.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层的、层的、他们的活动周期是年。

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①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通信。

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③影响地球大气状况、形成现象。

④影响天气、气候,出现气候异常,尤其是黑子的活动周期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

7. 地球是个特殊的星球,是因为地球上有,其形成原因是①宇宙环境是,②自身条件: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从而形成;适中,能吸引大气聚集,形成适宜生命呼吸的; 适中,使地表温度的变化不大,利于生物的生长。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自转周期是。

2. 地球自转角速度特点是:除外,都相同,都是,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 , 最大,最小。

3.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昼夜交替的原因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①产生现象,②产生,③使。

5. 相对位置偏﹙东、西﹚的地点时刻要、经度每隔15°时差,同一条经线上相同,6. 全球共个时区,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小时,每向东一个时区,区时﹙早、晚﹚1小时。

当东8区是8点时,西五区是点。

7.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如日界线西侧时区是4月2日8点整,则日界线东侧的时区的区时是。

8. 我国东西跨个时区,北京时间是指时区的区时,即的地方时。

9.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

北半球的河流岸冲刷显著。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轨道是,公转速度随而变化,每年的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每年的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公转的周期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2.“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 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 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郡县制
A
考点一
【测试要求】 1、了解秦的统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
5、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
【要求】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实行什么样的选官 制度?各有什么影响? 朝代 汉朝 魏晋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依靠门第,不注重才能
隋唐
科举制(科举考试) 才 能
科举制作用 (1)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为以后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013学业水平测试第一轮复习 必修一 政治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解读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了解秦的统一 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 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新增)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皇 帝 中书省
① 决策 ③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② 审议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西汉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13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 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1)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
3. (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2) 《汉书,地理志》言:“秦 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D.推广行省制度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发展于汉至元,明清发展至顶峰。 中央:皇权与相权之争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度 两组矛盾:
地方: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争 (中央集权)
2. (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1)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 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 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前提: 秦的统一:前221年,嬴政,都咸阳 。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中央:
内容:
皇帝制度: 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由来) (核心); 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职责、牵制保君权)
地方: 郡县制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

前1046, 周武王
宗法制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P6页)




1.定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评价: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1.按宗法制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 宗的是 ⑴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⑵周王室-----周王嫡长子 ⑶诸侯国-----诸侯嫡长子 ⑷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⑵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
考点一 【测试要求】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约前2070, 禹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分封对象: 王族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义务:守土、从战、纳贡、朝觐 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再分封 权利: 影响(积极、消极)
类别 朝代
中央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察举制 九品中正 制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三省六部制
参知政事、枢密 一参二府三司 使、三司使
科举制
行省制
废宰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顶峰)
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至顶峰;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选官用官权力逐渐收归中央。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 【要求】从积极、消极影响两个角度来归纳。 (1)利: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 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2)弊: (皇帝个人独断,官场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 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皇帝的 权力空前加强。 (2)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秦朝的统一
(1)条件: (2)建立: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 ,定都咸阳。 (3)意义: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王朝。
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 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