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湘教版科学六上3.5《走进矿产》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走进矿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走进矿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走进矿产》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矿产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
3. 了解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导学内容
1. 矿产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3.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4. 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导学重点
1. 矿产资源的观点和分类;
2. 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导学难点
1. 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五、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矿产资源的观点,引起学生兴趣。

2. 进修:学生听取老师讲解矿产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进修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

3. 操练:学生分组进行矿产资源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总结:学生总结当天进修内容,形成笔记或思维导图。

5. 反馈:老师安置相关练习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导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矿产资源开采现场,深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展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和了解。

七、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矿产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矿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进修和了解矿产资源相关知识,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走进矿产 |湘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5走进矿产  |湘科版

走进矿产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

第一课“地表在变化”作为单元总起,让学生了解到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一事实。

接下来分别编排了“地震”、“火山”、“岩石也变化”以及“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4课,在各种自然力量改变着地表的同时,也孕育了矿产的形成,能源矿产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开采能源矿产的过程中,又会引起地表的变化,因此本单元里还将“走近矿产”一课穿插安排在第5课的位置。

本课安排了两个活动:“了解矿物”和“推测煤的形成”。

在教材编写的安排上先让学生意识到矿产与人类密切相关,之后让学生走近矿产,通过观察矿物标本,了解矿物的特性;然后选择典型的矿产——煤,让学生根据资料推断其形成过程,落实本册的能力训练点。

二、学情分析六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和描述能,但是由于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体验较少,对矿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与充分的学习资料,更多的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实践。

三、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

2、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知道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四、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参观察矿物的特点。

难点:意识到矿场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五、教学准备矿物(黄铜矿、赤铁矿、铝土矿),矿物观察资料,无釉瓷片,铜片,铁钉,磁铁,放大镜等。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师生互动阅读有关矿物研究的资料。

【设计意图:由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的中对矿物的了解并不多,用课前资料的阅读可以丰富孩子有关矿物研究的一些知识,可以为后面观察矿物来提供基础】(二)、导入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物品(铜钉、铁钉和铝合金窗)和自然界中常见的三种矿物(赤铁矿、黄铜矿和铝土矿)让同学生通过初步的观察猜测他们之间是否有联系。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题目背景科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实践性和趣味性十分强。

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更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走进矿产》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矿物质这一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应用。

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程,促进学生对矿产的了解和认识?如下为我设计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矿物的分类和应用。

2.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品的外形和手感来初步判断其材质。

3.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和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发现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扩展1.让学生观察手上的物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推理出它的材质,并和同桌分享。

2.教师经过了解每组小组的结果,总结“观察引导我们发现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战旗理1.输入内容:矿物的概念及分类,矿物对生活的应用。

2.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矿物?有哪些分类,我们平时生活中是如何用到矿物的?”3.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解答问题,并在教师提供相关信息后进行比对。

探究实践1.分发实物组(学生可以将实物分类为金属、非金属和矿物等类别)。

2.让学生观察物品的外形、手感、重量等特征,初步判断它们的材质。

3.让学生展开比对,分类,并就分类的流程进行总结。

学生练习1.学生自己组织材料,设计相关实验,解决分类问题。

团队合作1.安排小组,让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制定任务,分工合作、互通有无,解决任务中出现的问题。

总结归纳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总结生活中用到的矿物,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看法,指出自己的不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个环节,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也考虑到了让学生合作探究。

这正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矿物的分类及应用,并且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发现知识。

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3.5《走进矿产》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3.5《走进矿产》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3.5《走进矿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进矿产》是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3.5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种类及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爱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矿产资源的形成、矿产资源的种类、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爱护矿产资源四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矿产资源知识,对矿产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的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种类及开发利用,学会对矿产资源进行分类,掌握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践等方法,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矿产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矿产资源的形成、种类及开发利用。

2.难点: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矿产资源的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矿产资源的PPT、实物模型、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准备好实地考察所需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矿产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矿产资源的形成、种类及开发利用,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

所以我们要
计划开采 合理利用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

1.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 的困难 在于, 原有的 形成社 会精英 的方式 由此而 发生突 然的断 裂。正 如一些 研究者 指出的 ,曾经 由科举 制度给 社会提 供的内 聚力量 ,在其 后几十 年中一 直都没 有恢复 过。

4.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 却不仅 是欣赏 。创造 和欣赏 都要见 到一种 意境。 欣赏见 到意境 就止步 ,创造 却要再 进一步 ,把这 种意境 外射到 具体的 作品中 去。

5.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 ,其中 园亭、 花木、 湖山、 风月, 件件都 了然于 心,可 是我不 能把它 画出来 。我何 以不能 把它画 出来呢 ?因为 我不能 动手, 不能像 支配筋 肉一样 任意活 动。
目前,全球已探明的主要金属与非金属矿物储量为 1450亿吨。按现有规模消耗,其中铝可保证供应约222 年;铜可保证供应约33年;铅可保证供应约18年;铁矿 石可保证供应约161年;石油可保证供应约45年;天然 气可保证供应约52年;煤炭可保证供应约2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 国家所有;国家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 禁止乱挖滥采,破坏矿产资源。

2.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 适应于 时代要 求的旧 制度, 毕竟是 历史的 大趋势 。但采 取什么 方法, 使制度 改革可 以取得 真正的 效果, 则应是 改革者 考虑的 最为关 键的问 题。

3.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 有法律 的效力 。其在 契约文 书上的 运用, 既推动 了古代 契约制 度的发 展完善 ,又丰 富了中 国指纹 文化的 内容和 形式。 同时, 它也为 现代信 用制度 的发展 奠定了 基础。 每个人 都是独 特的, 从指纹 这里似 乎再次 得到了 印证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25页)

六年级上-走进矿产-湘教版(25页)
第3单元 地表变化的奥秘
--走近矿产
一、了解矿物
黄铜矿
绿铜矿
蓝铜矿
翠铜矿
铝土矿 赤铁矿
问题:在研究矿物时,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矿物 的真正颜色呢?
观察矿物的颜色
• 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
色。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有一定 区别,而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 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 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 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所以我们要
计划开采 合理利用

1、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银色 的月光 透过松 树的虬 枝翠叶 ,星星 点点地 洒落下 来。清 清的泉 水淙淙 地流泻 于山石 之上, 在月光 辉映之 下,宛 若一条 洁白的 绸布闪 闪发光

2、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 是一群 勤劳淳 朴的山 村姑娘 刚洗完 衣服, 披着月 光笑盈 盈地归 来了, 也许她 们正为 什么开 心的事 儿在竹 林里嬉 戏追逐 着,笑 闹声传 出翠竹 林外。 密密的 荷叶纷 纷倒向 两旁, 莲花摇 动,水 波荡漾 ,原来 是顺流 而下的 渔舟正 轻盈地 穿过荷 花丛, 弄乱 的荷塘 月色, 划破了 大山的 宁静。
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 一层的;煤层中含大量的植 物化石,有的煤甚至还具有 完整的树干形状。
2亿~3亿年前,地球上 的植物生长茂盛,生长在海 边或湖泊的大量植物,逐渐 被沉积的泥沙覆盖,随着时 间的推移,越埋越深。经过 复杂的变化形成了煤。
煤的开采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利用煤 做燃料冶炼铁,利用天然气做燃料煮盐。
盐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被当做调味品, 当时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贡品。随着劳 动人民创造的制取盐的方法增多,盐产量 不断增加,才使得盐成为普通大众的日常 调味品。这时人们主要利用的是自然生成 的池盐和海盐,以及露出地表的岩盐、自 然流出的盐泉和随地可得的土盐。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并能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形式进行识别;2.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由多种地质(矿物、岩石等)元素构成的整体,并了解各种地质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掌握矿产的种类和分布,并了解在生产中矿产的运用;4.培养小学生的探究和观察能力,以及科学判断和思维的能力,并能够在相关的环境和实证资料支持下,形成初步有条理的科学思维模式;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爱护地球的责任感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及识别;2.矿产的种类和分布。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1.理解矿物、岩石及矿产的形成过程和本质;2.了解矿产的利用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运用PPT、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矿物、岩石、矿产等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 拓展通过展示矿物、岩石和矿产的实物进行识别,对学生进行学习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并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所补充的知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扩展。

3. 体验通过物质的实验操作,对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感受矿物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和化学特征,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4. 探究针对本单元所学的矿物、岩石和矿产,设计一些小组探究的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并主动寻求资料和帮助。

使学生的探究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提高。

5. 总结通过教师以问答或借助PPT进行总结,让学生围绕着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6. 反思通过课后讲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同时在教学后及时检查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反应,对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改进做出具体的调整。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展示了很多对学生很有启发的实物和素材,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不再只是听讲和接受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播,而是可以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小组探究等多种形式参与本单元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走进矿产》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矿产的定义和种类。

2.掌握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等各种矿产的主要特点。

3.了解矿产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知识点。

2.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组织语言输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能够通过团队合作了解矿产的相关知识,激发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情感目标1.让学生了解矿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培养对矿产的尊重和感激的心态。

2.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和探寻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等各种矿产的主要特点。

2.矿产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学生心中,让学生认识到矿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2.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矿产产生的过程,并且了解采矿过程的环保意义。

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第一步: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采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采矿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2.激发学生对矿产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二步:知识讲解1.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各种矿产的基本知识,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等。

2.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汇总。

3.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提供更深入的解释和实例。

第三步: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各种矿产的特点和用途。

2.各小组分工合作,进行组内讨论,确立自己的观点,理清各种矿产的关系。

3.每个小组汇报分组结果。

第四步:课堂检测1.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写作练习。

2.每组进行答题,回答课堂题目。

第五步:课堂反思1.教师让学生思考“矿产对人类生活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回答问题“今天学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教学方法1.观看视频法2.合作探究法3.写作训练法4.反思讨论法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合作探究、写作训练和反思讨论,让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矿产的基本知识和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秋湘教版科学六上3.5《走进矿产》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煤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

3、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科学知识
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了解煤的形成及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
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课前学生收集有关介绍煤的形成及开采的图片或资料。

教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和图片。

制作好课件。

教学内容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常见的几种矿产或矿物图片,请他们说出这几种矿产或矿物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听到这些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4、过渡:在我们的周围,如玻璃、小刀、铅笔盒、铅笔、钢笔、圆珠笔、衣服、电线、塑料、工具、车船……它们都与矿产资源有关,矿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矿产,
你们还了解多少呢?
5、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二、活动(一)了解矿物
1、学生观察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

2、讨论: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如:准备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样记录观察结果等。

3、教师谈话:在研究矿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

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

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教师提示: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石伤及自己。

记录要求: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

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

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

6、提供盒盖上的矿物及其提炼物的说明,学生对照进行再次辨识。

7、过程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探究的过程和记录结果进行适时评价
三、活动(二)推测煤的形成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评价)。

2、观看录像——煤的形成。

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能说明什么?煤层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还具有完整的树干形状,又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什么?这些植物生长在2亿~3亿年前,说明什么?能推断煤的形成吗?让学生尝试着总结出煤的形成过程。

3、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煤的形成,或者提供介绍煤的形成过程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依据看到的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断。

4、了解煤的开采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

5、阅读: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学生读后让他们总结一下,发现我国对矿产开采和利用朝着什么方向再发展,师生共同总结出我国的采矿技术,开采种类,勘探技术的都在不断提升,激起学生的自豪之情。

四、阅读: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1、指导读图,说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矿产资源。

2、学生阅读指南车资料。

3、学生讨论:矿产资源的有限和人类的大量需求矛盾人们怎么调和?
4、学生总结:矿产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5、教师适时评价
五、课后拓展
调查本地的矿产资源种类及其利用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在后续的拓展探究结束后再进行单元总结性评价。

附送:
2019秋湘教版科学六上3.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word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教学难点
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教学内容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阅读指南车信箱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

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

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

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大颐、上海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上海市至1965年累计沉降达2.6米;有人统计至1965年,地球大陆面积的8%已为各类工程所覆盖,2000年面积将扩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农业生产、军事活动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地貌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

)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三、活动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

)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影响等等,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4、全班交流。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