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信用社(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doc 信用社(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一、引言简述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重要性和目的概述试点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二、试点工作概述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计划试点工作的时间范围和参与部门三、五级分类标准和方法五级分类的定义和标准分类方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四、试点工作实施情况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各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效果五、风险评估和分类结果贷款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分类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六、风险管理措施和策略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采取的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策略的调整和优化七、问题和挑战试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八、风险控制和不良贷款处理不良贷款的识别和管理不良贷款处理的策略和效果九、客户关系和市场反应客户对五级分类试点工作的反应市场对信用社(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十、内部控制和合规性试点工作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整合合规性检查和自我监督的实施情况十一、技术支持和系统建设技术支持在试点工作中的作用风险管理系统和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十二、员工培训和团队协作员工对五级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团队协作在试点工作中的重要性十三、试点工作成效评估试点工作的总体成效评估对试点工作成功因素的分析十四、经验总结和改进建议试点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工作的改进建议十五、下半年工作思路和计划下半年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目标针对五级分类试点工作的后续计划和安排十六、结语对试点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对参与试点工作的员工表示感谢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信心表达。

信用社(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总结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旨在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判断、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我们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了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必要性:(一)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贷款五级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担保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实际价值。

(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需要。

贷款五级分类具有事前、动态、综合识别风险的特点,对加强信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解决在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贷管理有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基础。

(四)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与国际通行做法和商业银行接轨的需要。

五级分类是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总结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贷款分类方法,是当前世界上贷款分类的主流方法。

(五)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提高农村信用社队伍素质的需要。

贷款五级分类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定性分析,覆盖的知识领域包括信贷分析、会计原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含量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我社接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文件通知后,即组织了社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信贷会计、外勤有关同志,到我联社的贷款五级分类试点社总管信用社参观学习贷款五级分类经验、方法、步骤。

并将总管信用社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回来后进行具体实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1、成立组织机构为加强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组织领导,保证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我蒲城信用社特成立贷款风险五级分类领导小组,组长由主任* * *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 * *担任,成员有主管会计* * *、信贷会计* * *,做好进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前期准备工作。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分析报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汇总报告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分析报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汇总报告

上半年贷款五级分类分析报告信用社年6月末贷款余额10774万元,贷款笔数1716笔。

五级分类总体情况为:正常类2855万元,占比26.5%;关注类100万元,占比为0.9%;次级类691万元,占比为6.4%;可疑类4612万元,占比为42.8%;损失类2516万元,占比为23.4%。

在贷款总余额中,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3137万元,167笔,贷款占总额的29.1。

在企事业单位贷款中,正常类255万元,占比为2.3%;次级类175万元,占比为1.6%;可疑类1525万元,占比为14.2%;损失类1182万元,占比为11%。

在贷款总余额中,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余额5248万元,1423笔,贷款占总额的48.7。

在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中,正常类1513万元,占比为14%;关注类12万元,占比为0.1%;次级类117万元,占比为1.1%;可疑类2444万元,占比为22.7%;损失类1162万元,占比为10.8%。

在贷款总余额中,自然人其它贷款余额2389万元,126笔,贷款占总额的22.2。

在自然人其它贷款中,正常类1087万元,占比为10.1%;关注类88万元,占比为0.8%;次级类399万元,占比为3.7%;可疑类643万元,占比为6%;损失类172万元,占比为1.6%。

2005年6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情况可分为:正常贷款1397笔7544万元,占比为70%;逾期贷款11笔,33万元,占比为0.3%;呆滞贷款152笔,991万元,占比为9.2%;呆帐贷款156笔,2203万元,占比为20.5%。

从以上五级分类和四级分类情况对比来看,五级分类正常类贷款和关注类贷款总和较四级分类正常贷款少4599万元,次级类较逾期贷款多658万元,可疑类较呆滞贷款多3621万元,损失类贷款较呆帐贷款多313万元。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五级分类中更加注重贷款的实际占用形态,杜绝了贷款应转未转等情况的发生。

这说明五级分类较四级分类更加科学,更能体现贷款的实际占用情况。

信用社(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工作总结贷款五级分类是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总结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贷款分类方法,是当今世界上贷款分类的主流方法,实施和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是农村信用社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旨在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实际质量,及时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判断、提取贷款,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通知》的要求,从20XX年开始,将全面停止四级分类期限管理的分类制度,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表内、表外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

因此,为了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召开试点动员大会,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做到人员、任务、责任、措施的“四个落实”。

一、强化领导,明确措施,保证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及时成立了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基层信用社主任、业务主任、内管主任、专职信贷员、客户经理和部分业务骨干召开了动员会议,对五级分类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分类的目的、意义,分类的原则和操作程序。

明确了贷款五级分类对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效地增强了做好试点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保障,夯实分类基础。

作为农村信用社的新生事物,大部分信贷人员对贷款五级分类并无“好感”,认为五级分类只是多了一项工作、增添了一些麻烦、根本没有必要。

我们通过实施“三比一看”,解决了信贷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

1、实施“三比一看”,提高员工思想认识。

“三比”一是比贷前调查时,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谁的内容具体;二是比贷中审查时,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谁的内容详细;三是比贷后检查时,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谁检查的操作性强。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为了提高贷款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我社根据上级管理部门文件精神和《**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操作要求,统一部署,紧密安排,扎实有序地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工作。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我社终于初步完成了全部信贷资产的认定、复审和归类建档工作。

截止到**年*月**日,我社表内信贷资产余额*****万元,其中表内资产中企事业单位(含行政村)**户*****万元,自然人一般农户***户****万元,十万元以上自然人**户****万元。

表外信贷资产余额****万元,其中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户****万元,已核销贷款呆帐***笔***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笔***万元。

经统计,我社五级分类后表内信贷资产正常类****万元,不良类****万元,相对于四级分类,不良贷款额增加了***万元, 不良占比上升了*个百分点。

现将我社贷款五级分类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贷款五级分类是以信贷资产的风险性作为评定贷款质量的重要方法,相对于“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五级分类能够准确、及时、动态地反映出贷款潜在风险,并能对信贷风险有效地进行预警和防范。

因此,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对于改善我社信贷资产质量,提高我社信贷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做好这项中心工作,我社及时组织信贷、会计以及稽核部门人员强化学习,深刻领会上级文件精神,明确五级分类的基本内涵,让大家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同时,我社按照上级要求,明确信用社主任是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责任人,信贷员为资料收集整理的责任人,使大家增强了工作责任感,确保了五级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二、成立组织、合理分工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障分类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我社按照东区联社的统一部署,于***年*月**日成立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了各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职责。

其中:会计部门人员负责原始信贷档案的整理和调阅工作,信贷部门人员负责基本资料收集、财务报表分析、电子表格填制以及初分认定工作,其余人员负责分类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切实做到了组织到位、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信用社(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

信用社(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doc信用社(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总结一、引言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国际银行业普遍采用的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旨在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贷款资产的风险水平。

本年度,我们信用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全面推行了贷款五级分类工作。

现将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的推广提供经验和参考。

二、试点工作背景政策背景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为提高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水平,我们信用社(银行)被选为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单位。

业务背景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的风险控制需求。

三、试点工作目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建立更加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准确识别贷款资产的风险等级,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根据贷款风险等级,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高资产质量。

四、试点工作内容制度建设制定了《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明确了分类标准和操作流程。

分类标准制定根据贷款的还款能力、担保情况等因素,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等级。

分类操作实施对现有贷款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完成了五级分类工作。

风险监测与报告建立了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对贷款风险进行分析和报告。

五、试点工作成效风险识别能力提升通过五级分类,我们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风险等级,为风险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信贷资源配置优化根据贷款风险等级,我们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提高了资产质量。

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五级分类的实施,提高了我们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了风险控制能力。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分类操作复杂性五级分类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员工培训不足部分员工对五级分类的认识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分类的准确性。

信息系统支持不足现有的信息系统尚未完全适应五级分类的需求,影响了工作效率。

七、改进措施简化分类操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分类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加强员工培训加强对员工的五级分类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熟练度。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初分情况报告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初分情况报告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初分情况报告联社公司信贷科根据××公司提出的××万元贷款××个月的相关资料以及我社对该公司的实际调查情况,我社对该笔贷款进行了初分,初分结果为:,具体初分依据如下:贷款单位:××公司贷款金额:××万元贷款期限:××个月贷款利率:一、企业综合因素分析(非财务因素分析):(一)企业基本信息1、企业设立时间、注册地、注册资本、注册号;2、企业所在地(主要生产经营场所)大致情况;3、企业生产经营范围;4、主要出资方(出资人);5、法人代表及其基本情况。

(二)行业风险分析1、贷款企业所在行业处于该行业新兴、成熟、衰退三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2、贷款企业所在行业与有关行业的关联度分析,即为贷款企业所在行业受到其他有关行业特定事件影响的程度分析。

关联度越高,受到其他有关行业影响的程度就越大,系统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对外部风险可控性就越高;关联度越高,受到其他有关行业影响的程度就越高,系统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对外部风险可控性也就越高。

(分析中要特别高度关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行业的有关情况,高度关注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采购商(消费者)异常变动情况对贷款企业所在行业的影响);3、企业产品(服务)受同业竞争影响的程度分析。

重点分析行业壁垒的高低(技术壁垒、资本壁垒、政策壁垒)、行业进入与退出成本、贷款期间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等;4、企业产品(服务)被其他产品(服务)替代的可能性分析。

重点分析替代品的多寡、消费者对替代品的切换成本等;5、行业的法律环境分析。

重点分析国家对企业所在行业是否有政策优惠或制约规定、行业规范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等。

(三)经营风险分析1、经营战略分析。

重点分析企业与否制订了合乎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与否制订了可取的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例如存有此类规划,应予以表明);2、采购环节风险分析。

某农村信用社关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总结报告

某农村信用社关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总结报告

某农村信用社关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总结报告第一篇:某农村信用社关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总结报告某农村信用社关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总结报告某农村信用社关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总结报告县联社:根据《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分类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市联社《市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实务》、《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精神,我们信用社从去年11月份至今年8月5日,利用九个月的时间,明确工作重点,攻克工作难点,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实施五级分类基本情况及与同期“一逾两呆”数据比较变化分析实施五级分类后的基本情况经过初分,至6月底,我社按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划分:正常类贷款1689笔,余额2231万元,占比%;关注类贷款524笔,余额1947万元,占比%;次级类贷款30笔,余额117万元,占比%;可疑类贷款1651笔,余额1342万元,占比%;损失类贷款23笔,余额38万元,占比%。

后三类属不良贷款1704笔,合计金额为1497万元,占比%。

与同期“一逾两呆”数据比较情况按四级分类标准,我社止6月末各项贷款3917笔,5675万元。

其中正常贷款2406笔,金额4771万元,占比%,不良贷款总额904万元,占比%,其中呆滞贷款904万元,占比%。

按五级分类标准划分比其不良贷款余额增加593万元,占比增加个百分点。

数据变化分析五级分类结果基本真实地反映了我社目前的贷款质量和风险程度。

对比分类前后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占比变化,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导致不良贷款较分类前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在四级分类中形态未划分真实,形成的不良贷款。

二是借款人死亡或失去劳动能力导致贷款沉淀,形成不良。

如贷户王某,于在我社贷款5000元,用于养猪,现本人已死亡。

而担保人也是外出躲债多年未归,贷款损失难以确定,故形成不良认定为可疑贷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工作报告
根据市银监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上级联社正确指导下,我联社两个试点社贷款按着“双轨制”的要求,稳健运行,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一年来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年6月30日,两个试点社贷款总额万元,共笔。

其中正常类贷款万元,占比为%;关注类贷款万元,占比为%;次级类贷款万元,占比%;可疑类贷款万元,占比%;损失类贷款万元,占比%。

不良贷款总额万元,占贷款总额%。

6月末五级分类数据与本期“一逾两呆”数据相比较,贷款结构变化较大。

在“一逾两呆”核算中,逾期贷款5万元,占比为%,呆滞贷款万元,占比%,呆帐贷款万元,占比%,不良贷款总额为万元,占贷款总额的%。

正常贷款万元,占贷款总额%。

2005年6月末五级分类后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同期的“一逾两呆”余额增加了万元,上升了20个百分点,同上期相比较不良贷款减少万元,下降了9个百分点。

二、情况分析
通过贷款五级分类,本期数据与同期四级数据比较情况看,不良贷款上升了20个百分点,与上期五级分类比较不
良贷款下降近9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如下:
1、严格坚持贷款的分类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内在风险,在五级分类的认定过程中,我们按着类别不同,利用不同的工具表,以核心定义为主要依据,分别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较为客观地、真实地反映贷款形态,四级分类法只是粗线条地反映出贷款占用形态,不能象五级分类那样准确。

2、统一和规范档案管理。

为准确了解借款人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提供材料,为保证信贷资金不受损失提供法律保障。

对原有信贷资产档案,采取不同方法,千方百计加以完善,力争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点。

对新增贷款,我们将客户是否能够提供完整的档案信息,作为贷款的前提条件,努力使信贷档案全面、真实地记录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的完整过程,为正确划分类别提供便利条件。

3、完善管理机制,及时查找并纠正自身在信贷管理方面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对新发生的贷款,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要求,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在充分了解贷户的基础上与其发生信贷关系,加强新增贷款管理,降低贷款风险。

同时,结合五级分类情况,县联社制定了清收不良贷款实施方案,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之机,大力清收内部职工借款和党政干部贷款,狠抓“双降”工作,取得了不良贷款余额较上期划分下降了万
元,同比降低9%的良好效果。

三、取得的经验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过来,促进五级分类有利于信用社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理念;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有利于发现问题,加强管理;一定要坚持实事求。

第二,认真学习操作手册,掌握正确的分类方法,积极探索,群策群力,是准确地完成贷款类别划分顺利与否前提。

第三,要从平时做起,逐步完善农户家庭档案,坚持新增贷款有完善的档案信息,坚持“三查”制度,及时反馈贷户情况,补充档案信息,以便准确分析贷户风险变化,及时调整划分,才能真正做到动态反映,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从一年来工作情况看,在信贷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还未能完全从四级分类管观念中转变过来,贷款档案不够健全,特别是原有信贷资产档案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还未能完全达到贷款五级划分管理要求。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准确掌握分类标准,增加划分频率,逐步完善内控制度,达到客观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从中发现问题,为提取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提
供依据,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理念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