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敷疗法

合集下载

蒙医血衰症治疗方法及操作

蒙医血衰症治疗方法及操作

血衰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蒙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毒热型、发热、头痛、面色微黄、头晕、乏力、齿鼻衄血、心慌气短、食欲不振。

脉象:脉细数。

舌象:舌质红、苔略黄。

(二)粘热型:发病急剧、高热、口苦、倦怠疲乏。

面黄头痛、齿鼻衄血、皮肤紫斑。

脉象:脉洪数。

舌象:舌质红、苔黄。

(三)未消型:面色苍白、食少纳差、腹胀便溏、体质虚弱时有牙龈渗血及皮肤少量出血点。

脉象:脉沉细无力。

舌象:舌质淡、胖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遵医嘱物理降温,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切记汗出当风。

2.鼓励患者经常漱口,早晚用软毛刷刷牙,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加重感染。

3.饮食以清淡流食、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煎炸、辛辣、油腻之品。

4.注意保护性隔离,病室内予以紫外线消毒,每日一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5.冷疗法:遵医嘱实施冷疗法,可用冰块或石块等物品对头部及其它大血管处进行冷敷。

6.尼如哈疗法:利用尼如哈疗法蒋大便排出,使得邪有出路。

遵医嘱将蒙药阿木日-6 3g加温盐水灌肠,保留10 20min,根据病情每日灌肠1-2次,直至体温降至正常。

7.蒙药擦浴:遵医属将蒙药三子汤煎制成200ml药液,温度30C.于胸背部、肘窝、胭窝反复擦洗,至皮肤发红为止。

每口1 2次,每次15- 20min.8.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根据病情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二)齿衄1.指导患者进食前后和睡前给予正肾冰盐水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交替漱口,如有口腔溃疡可局部涂抹蒙药噶木朱尔。

2.不能出血者立用少流饮食,注意口腔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3.齿衄者不用牙签剔牙及硬牙刷刷牙、口唇、牙龈干裂可用液体石蜡油涂抹。

4.齿衄不止者可遵医嘱用熊胆粉加压止血。

(三)鼻衄1.少量鼻出血者,可用1 100肾上原素相球家界,压道止血。

2.换防出血,保持鼻粘膜湿润,空气适当加湿,如易粘膜遗疡可给予红聯素与喝木朱尔搅勾后除扶于鼻粘胶。

蒙医冷敷法治疗疾病概况

蒙医冷敷法治疗疾病概况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年7月第26卷第7期蒙医冷敷法治疗疾病概况乌萨其拉(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摘要:蒙医冷敷法属传统疗术中的软疗法范畴。

具有调节三根,除血、希拉热,止痛消肿等作用。

本文对冷敷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常用冷敷法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冷敷法的利用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疗术;冷敷法;概况中图分类号:R29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810(2020)07-0065-03作者简介:乌萨其拉(1985-),女,蒙古族,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五疗·康复科,中级职称。

E-mail :******************。

蒙医传统罨敷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2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独特的医疗技术[1],属于蒙医传统疗术中的软疗法范畴[2],罨敷疗法可分为热罨敷和冷罨敷两种[3,4]。

其中冷罨敷即用寒性药物或物品施敷,或将所用药物和物品加以冷却后施罨的方法[5]。

对由伤热或骚热引起的刺痛等症,在局部喷激冷水或将冷水灌于塑料袋中冷敷[6],具有调节三根,除血、希拉热,止痛消肿等作用。

通过寒冷刺激可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改变,一般而言,在体表使用冷罨敷时,除了身体温度开始降低外,还会逐渐造成局部小动脉收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缓血液循环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热的治疗作用[7]。

本文对冷敷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常用冷敷法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冷敷法的利用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治疗作用及机制冷罨敷疗法具有调节三根,除血、希拉热,止痛消肿等作用。

通过寒冷刺激可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改变,一般而言,在体表使用冷罨敷时,除了身体温度开始降低外,还会逐渐造成局部小动脉收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缓血液循环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热的治疗作用[8]。

2适应症①血、希拉性疾病,热刺痛,擦伤、挫伤、扭伤、骨折、关节脱位、肌腱断裂的急性期,局部会出现水肿、出血、疼痛及功能受限,一般要持续34~48h ,在这期间进行治疗,可使上述反应减轻到最低程度。

论蒙医儿科外治法施治特点

论蒙医儿科外治法施治特点
1 放血 疗法 属 峻 疗 的 一 种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部 位 将 浅 部 脉 道 ( 脉 ) 开 或 在 静 切
是 将 药 物 或 用 药 汤 浸 过 的 布 湿 敷 身 体 的 某 些 部 位 或 患 处 而 起 治 疗 作 用 的 一 种 外 治 法 。 有 清 热 缚 浴 和 祛 寒 缚 浴 两 种 。如 用 各 种 无 毒 的 鲜 花 煎 汤 缚 浴 , 疗 散 布 于 脉 道 的 热 性 治 诸 疾 ; 用 于 小 儿 的 缚 浴 疗 法 有 希 日汤 缚 浴 法 与 苦 参 七 味 汤 多 缚 浴 法 等 。 其 方 法 是 将 上 述 汤 剂 1 O 1 0 加 水 2 0 ml 0 ~ 5g 0 0 煎 煮 , 入 干 净 毛 巾或棉 布 , 热 湿 敷 全 身 , 保 暖让 其 发汗 。 浸 温 并
动。
持别 是皱 折 部 位及 臀部 。日常 小 儿护理 中 , 日洗 浴 后 , 予 每 给
小 儿全 身轻 轻揉 擦 , 利 于小 儿的健康 成 长 。 有 7 巴 日呼 疗 法 是 把 按 摩 涂 擦 法 与 穿 刺 法 结 合 使 用 的 一 种 外 治 法 。 方 其
法 是 先 在 患 儿 全 身 或 某 些 部 位 、 位 处 涂 擦 按 摩 , 气 血 运 穴 使
多 用 于 小 儿高 热 、 疹 的 透 疹 治 疗 。 麻 5 火灸 疗法
小 儿 火 灸 宜 用 豌 豆 大 小 艾 丸 , 肤 微 感 惊 痛 时 即 移 去 皮 多 用 于 小 儿 不 消化 症 、 搐 等 巴 达 干 、 依 偏 盛 症 的 治 疗 。 抽 赫 如 灸 三 汇 穴 、 依 穴 治 疗 小 儿 寒 性 塔 胡 拉 症 ( 搐 ) 灸 第 十 二 赫 抽 ; 椎 穴 、 穴 、 衰穴 治疗 小 儿不 消化症 、 吐 、 泻等 症 。 脐 火 呕 腹

浅谈常用藏医外治疗法

浅谈常用藏医外治疗法

《西藏科技》2019年10期(总第319期)浅谈常用藏医外治疗法多吉次仁1次仁措姆2(1.日喀则市藏医院内科;日喀则市藏医院急诊科,西藏日喀则857000)摘要:目的普及推广常用藏医外治疗法。

方法方法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理论指导临床,临床进一步证实常用藏医外治疗法对疑难杂症的特殊疗效。

结果结果藏医罨熨对能够增加人体软组织的延展性,促进血液循环节洁柔痉挛的症状、食欲不化、胃绞痛(特别是胆汁反流引起的),热敷也能够舒缓和放松情绪。

药浴疗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代谢,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还能调节神经,增强免疫功能。

涂摩以达到强身健体、气血疏通、疏经通络、脑益智,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对延年益寿起到保健作用。

火灸适宜于食物不化症、胃火衰弱、浮肿、寒性水肿、寒性痞瘤、寒性赤巴病、对隆性引起的绝大部分疾病和中风症。

放血疗法对血和赤巴转化而成的病症大都可以治愈。

结论结论藏医外治疗法具有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具有普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藏医外治罨熨浸浴涂摩火灸放血藏医药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的藏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的医药成果的总结。

近四千年的经验积累与不断发展,藏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

其治疗疾病的方法为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四种。

藏医外治疗法在《四部医典》[1]中定义为从体外解除病痛的外治法。

当饮食起居疗法,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根据疾病寒热性质,采取的一种利用药物,医疗器械由外及里调理机体功能、平衡寒热、解除病根、内病外治或起保健作用的一种疗法。

藏医外治疗法在《四部医典》内分温和、强力、猛烈三类疗法。

温和疗法有罨熨、浸浴、涂摩等三法,培根病邪偏盛者宜用罨熨疗法,赤巴病邪偏盛者宜用浸浴疗法,隆病邪偏盛者宜用涂摩疗法。

强力疗法有放血、火灸、穿刺等三法,赤巴热邪偏盛者宜用放血疗法,培根隆并发和寒性疾病偏盛者宜用火灸疗法在原位熄灭并使其不复发,为了防止这些疾病复发绝除其病根宜用穿刺疗法。

罨包疗法治疗常见杂症

罨包疗法治疗常见杂症

罨包疗法治疗常见杂症作者:陈金伟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3年第1期陈金伟把中草药或其它物品放在患处,加以覆盖、包扎,用以治疗外露疾病的方法,叫做罨(yǎn)包疗法。

罨包疗法是中医简易外治法之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罨包疗法可分可干罨和湿罨两种。

如将药粉撒于患处,称为干罨;将药液醮于包布上,称为湿罨。

二者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此,笔者根据临床所见,搜集并整理了几个运用罨包疗法治疗常见杂症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1.蚕茧灰干罨法案例:2 8岁的刘女士发现出生半个月的小宝宝脐部红肿、渗液,外用红霉素软膏治疗3天未见效,带他到某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为脐炎,教她改用蚕茧灰干罨法治疗。

刘女士采纳了医生建议,如法炮制。

经治疗1天后症状缓解,3天后痊愈。

随访7天未见复发。

本法适应症:婴儿脐部发炎。

使用药物:蚕茧多个,用火钳分别置于碳火上,烧成灰烬,分别用草纸包好,备用。

治疗方法:先用温开水将患脐洗干净,用无菌纱布捂干,然后用大约一个蚕茧的灰烬撒于发炎的脐上,再覆以无菌纱布盖上,用绷带或干净布条包紧。

按:中医学认为,烧成灰烬的蚕茧具有收敛、保护、生肌的作用;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蚕茧灰具有无菌、促进炎症消退、组织再生的作用,并且对婴儿无刺激性,故对脐炎有良效。

蚕茧以个大的家蚕为佳,颜色不拘。

2.三黄水湿罨法案例:35岁的张先生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眼屎增多5天,自用氯霉素眼药水、地塞米松眼药水治疗4天未见效,到某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为红眼病(细菌性结膜炎),建议改用三黄水湿罨法治疗。

张先生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如法炮制。

经治疗2天后症状缓解,3天后痊愈。

随访15天未见复发。

本法适应症:红眼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所致的眼睛红肿、疼痛、眼屎(即分泌物)增多。

使用药物:黄连6克,黄柏6克,黄芩6克。

治疗方法:把上述三种中药洗干净,放在搪瓷杯中,冲入刚烧沸的开水约150毫升,盖上杯盖;洗净双手,15分钟后打开杯盖,用无菌纱布蘸上述药水趁热(以不感烫眼为度)清洗患眼,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1、中药贴敷治疗: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

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

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

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

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缘起其时,导师世尊医圣琉璃光王,进入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的医王之名的禅定中。

进入禅定不久,从心房里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消除了十方众生的心理疾苦和无明[1]所产生的一切三毒疾病。

佛光复又消失在心房里。

而后,又从导师的心房里变化出一位明智大仙,端坐在空中,向仙人们讲道:“善哉!众道友!你们应该知道,人类为了预防和医治疾病,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长寿,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法[2]、财富、安乐,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众生以及受人尊敬,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

”此时,从导师琉璃光王的舌面上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纠正了十方众生在言论上的过失,消除了病魔之苦,佛光复又消失在舌面上。

之后,又从导师的语音里变化出一位称为“意生”的仙人,他向导师顶礼之后,在导师面前做了个狮子顾盼的姿势,请求道:“善哉!导师明智仙长!为了自己和他人的事业,应该如何学习医学秘诀,请导师赐教。

”明智大仙讲道:“善哉!众仙长!应当学习医学秘诀论,应当学习其中的支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点分,应当学习其中的会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经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章分。

”意生仙人讲道:“善哉!导师!如何学习医学秘诀,请导师赐教。

”导师讲道:“善哉!众大仙请听!应当学习《总则本》、《论述本》、《密诀本》及《后序本》等四部医论。

同时,也应当学习八个分支。

内容依次是:生理学与小儿科、妇科与邪魔病科、伤科与中毒、返老法与滋补法,应知如是称谓八支。

还应当学习十一个点分,内容依次是:第一根本精华之点,第二形成身体之点,第三实虚病之点,第四行业生活点,第五营养饮食点,第六药物方剂点,第七器械医治点,第八正常无病点,第九辨症点,第十调养法则点,第十一行医道德点。

应知如是十一点分。

此外还应学习十五个会分,内容是:第一学会医治三病失,第二学会医治内科病,第三学会医治热症病,第四学会医治头脑病,第五学会医治脏腑病,第六学会医治生殖器病,第七学会医治痘疹,第八学会医治先天性疮症,第九学会医治儿科病,第十学会医治妇科病,第十一学会医治邪魔病,第十二学会医治伤科病,第十三学会医治中毒症,第十四学会医治衰老病,第十五学会增强气力。

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的理论特点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8:58藏医的理论特点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

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9:30藏医藏药基本情况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02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用。

(一)药物治疗根据藏医的理论,人体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用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热两大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用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用药引子,以便把所用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用白糖做为药引子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用红糖块做引子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子以治疗培根病或黄水病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罨敷疗法
罨敷疗法是利用药物及物品,敷于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通过给以热或冷刺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罨敷虽然可以用多种药物和物品,但主要采用金属类、石块、冰块、冷水、青盐、泥土、沙子、毛绒、油类、酒类、芝麻渣、酒糟、瓦片、砖头等物品及专用药物。

●适应症:巴达干性病、寒性赫依病、消化不良、痧症、黄水
病、血寒凝结、热刺痛等疾病。

●禁忌症:浮肿、黄疸性疫病、瘟疫、麻风、中毒症、热性水
肿、肥胖症、皮疹等疾病,以及刚进食后,均不宜用本法施治。

●作用:罨敷疗法具有调节三根、改善气血运行、增强胃火促
进食欲、健壮身体、加强五官功能,特别是止痛消肿等作用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