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合集下载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六种中药外敷配⽅(中医民间秘⽅)肚脐没有⽪下脂肪,⾎管⾮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扰破坏,因此⽤药量少、见效快。

肚脐作为⼈体⼀个独特的给药途径,⽤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之功能。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疗⼩叶增⽣的外敷⽅法 ⼩叶增⽣⼤概是⼥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

很多⼥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很有韧性,有点⼉像摸橡⽪块的感觉,⽤⼿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叶增⽣。

其实⼩叶增⽣不是什么⼤不了的疾病,⼤多数患上此症的⼥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或⼀两年后⾃⾏缓解,⽆需治疗。

不过,也有⼀⼩部分⼈是⼀直有着⼩叶增⽣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件让⼈⼼⾥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性还总担⼼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给⼤家提供⼀则可以帮助消除⼩叶增⽣的外治⽅法:把天⿇打成粉填⼊肚脐内。

天⿇或天⿇⽚ ⽳位:神阙⽳(肚脐) ⽅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或中成药天⿇⽚,打粉后填⼊肚脐内,外⾯⽤医⽤纱布和医⽤胶布固定。

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友情提⽰: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不⾜。

⽅法:取⼀粒健胃消⾷⽚或补中益⽓丸捣碎,填⼊肚脐,⽤医⽤纱布和医⽤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时,然后休息12个⼩时。

3;肚脐敷药治疗⿐炎 处⽅:党参10g,⽩术7g,⼲姜5g,炙⽢草3g,扑尔敏2粒。

粉碎成细粉,填神阙⽳ 4;⾃汗,盗汗,遗尿-----⽤五倍⼦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五倍⼦15克(或五倍⼦30克、朱砂3克),焙⼲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上治疗盗汗。

5;失眠 桑葚⼦煮汤。

还可⽤归脾丸,贴在肚脐上。

⽤医⽤纱布和医⽤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滴⽔滴在肚脐⾥,外⾯⽤医⽤纱布和医⽤胶布封盖,12个⼩时以后取下。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一、湿敷法湿敷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用敷法,适用于伤口出血、烧烫伤、炎症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清洁双手、准备湿敷物、涂抹药物、敷于患处、固定包扎。

在敷料中添加中草药可加强疗效。

二、干敷法干敷法是一种适用于疮疖、疮疡等病症的中医外用敷法。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清洁双手、准备敷料、涂抹药物、敷于患处、固定包扎。

使用具有收敛、止血、杀菌等作用的中草药可提高疗效。

三、药物熏洗法药物熏洗法适用于湿热病、皮肤病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准备煎药水、清洁患处、热敷患处、涂抹药物、使用煎药水熏洗患处。

四、熨法熨法是一种适用于肌肉酸疼、关节疼痛等情况的中医外用敷法。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准备好温热的敷布、加热敷布、涂抹药物、将敷布熨在患处,切忌过烫。

五、膏药敷贴法膏药敷贴法适用于风寒湿痹、肌肉拉伤、关节疼痛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准备好膏药、清洁患处、涂抹药物、将膏药敷贴在患处,固定好。

六、煎汤浸泡法煎汤浸泡法适用于足浴、手浴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准备好中草药材料、煎制药汤、温度适宜时浸泡患处,注意安全。

七、冷敷法冷敷法适用于发热、肿胀、痛症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准备好冷敷物、将冷敷物敷于患处,切忌过久使用。

八、热敷法热敷法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炎等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将热敷物加热、涂抹药物、将热敷物敷于患处,切忌过久使用。

附件:本文档不需要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外用敷法:指中医学中使用外敷方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⒉敷料:指被用于外敷的材料,如纱布、棉布等。

⒊中草药:指中医学中使用的草本药物或草本药材。

⒋清洁:指对双手、患处或敷料进行消毒、清洁等操作。

中医12个外敷药方

中医12个外敷药方

中医12个外敷药⽅中医12个外敷药⽅中医是中华⽂化的精髓,中医中有很多治疗外伤的药⽅。

下⾯是学优⽹⼤家带来的中医12个外敷药⽅。

欢迎阅读。

⼀、新伤外敷药当归500g 红花500g ⼤黄200g ⼟鳖⾍100g 乳⾹500g 没药500g 刘寄奴1000g茜草1000g 姜黄1000g ⾚芍500g 延胡索500g 蒲公英2000g 黄柏1000g 黄芩1000g透⾻消1000g ⽜膝1000g这个⽅是⽤于新伤或者⾻折早期的⼀个⽅⼦,损伤早期我们都叫新伤,这个时候损伤的局部⽓⾎凝滞,阻塞经络,肿胀疼痛,⽽且⾎瘀就会化热,损伤局部除功能障碍、剧烈疼痛以外,有的可伴有发热现象,所以我们治疗的⽅向就是活⾎化瘀,消肿⽌痛,并适当辅以寒凉之品的局部⽤药,这样消肿快,减轻疼痛快,对⾻折愈合也有⾜进作⽤,我们⾻科常常说的⼀句话“⾻不接,肿不消。

”⾻不接是讲的⼿法正⾻,只有⾻折复位,才会促进⾻折的愈合。

我们还有⼀句话“肿不消,⾻不长”,要想⾻折愈合快,就要消肿快才⾏。

⼆、强筋健⾻外敷散续断8000g ⾻碎补1500g ⼟鳖⾍1000g 刺五加6000g 当归3000g ⾚芍500g 乳⾹500g没药500g 地龙3000g ⽊⽠4000g ⽩芨4000g 五倍⼦7500g⽅解:⾻折经初期治疗,⾻已连,筋已续,但⾻尚未坚,筋尚未壮,所以中期我们以健⾻强筋为主,兼以活⾎⽌痛。

三、陈伤外敷散⽣川乌3000g ⽣草乌3000g ⾁桂2000g 细⾟2500g 川芎5000g ⾚芍3000g 刘寄奴2000g炮姜2000g 艾叶2000g 千年健500g ⽩芷2000g ⽯菖蒲2000g 透⾻消2000g⽅解:⼈体受伤后,脉道、经络、肌⾁筋膜、筋腱受损,使⽓⾎运⾏不畅,产⽣肿胀,活动不利。

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淤⾎凝滞,客于经络,演变为劳损痼疾,迁延不愈。

⼜因⼈体与⾃然相应,故⽓候变化或阴⾬潮湿,则劳损部位⽓⾎不畅,就会发⽣疼痛,酸胀难忍,苦不堪⾔。

中医中药外敷操作规程

中医中药外敷操作规程

中药外敷操作规程
【目的】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大黄和芒硝混匀放于布袋中敷于切口处的方法。

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作用。

适用于切口愈合不良,乳房淤积等多种病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调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带,绷
-444-
TfTO
【外敷中药】
大黄IOog芒硝50Og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

2.需临时调药时,将药末倒入碗中,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外敷刀口的中药末混匀放于布袋中,一般准备两个药袋。

3.糊状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外敷刀口布袋放于刀口敷料上,两个药袋交替使用。

4.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时使用,及时处理。

5.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取合适的体位。

2.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液物流撒别处。

3.皮肤过敏者禁用。

4.如局部出现水泡,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5.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71种中医外治法大全(精心总结)

71种中医外治法大全(精心总结)

71种中医外治法⼤全(精⼼总结)每天为您推送优质的医药学知识| 导⾔: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筒、牵引、结扎、埋藏、放⾎、咂吸、冰敷、⽔疗以及针⼑,微创等⾮药物外治疗法外,其药物外治疗法尚有90余种。

现从《备急千⾦要⽅》《本草纲⽬》以及《理瀹骈⽂》的改编本——《中医外治法类编》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将有关药物外治疗法作⼀分类归纳,并举例加以介绍,以期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扬。

1.贴(帖)法是指⽤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适量,捣贴太阳⽳,⼩⼉贴囟门。

治⼩⼉阴肿,捣芜菁薄上。

(按:⿊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是⽤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层。

如治中风⼝眼歪斜,⽤⽩附⼦、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

如治胃热痛,⽤⼤黄、⽞明粉、⾹附、郁⾦各30g,滑⽯60g,⽢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的⼀种外治疗法。

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且必须经过⼀定时间才能揭开。

如治疔疮⽤拔疔丹。

6.覆法指⽤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如治阳黄,⽤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饭⼀升、⽔、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两⽇⼝内作酒⽓,⽔从⼩便出,肿⾃消。

也有⽤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称“冷灸”,是⽤对⽪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肤,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

8.摊法⼀般是⽤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

(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中药贴敷学术经验总结

中药贴敷学术经验总结

中药贴敷学术经验总结
中药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 适应症:中药贴敷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疼痛、腹泻、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

对于一些慢性病,如关节炎、胃炎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2. 药物选择: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中药配方。

常用的中药有白芥子、细辛、麻黄、桂枝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3. 贴敷部位:通常选择病变的相应穴位或疼痛部位进行贴敷。

例如,治疗咳嗽可选择天突穴、肺俞穴等;治疗胃痛可选择中脘穴、足三里等。

4. 操作方法: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的姜汁、醋、蜂蜜等调和成糊状,然后涂抹在纱布或胶布上,贴敷在相应的穴位或疼痛部位。

贴敷时间一般为
2-4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贴敷时,应注意避免过敏反应,如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

此外,孕妇、过敏体质者及皮肤破损者慎用。

6. 治疗效果:中药贴敷的疗效与药物选择、贴敷部位、操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在使用中药贴敷后会有明显的改善。

7. 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识和需求的提高,中药贴敷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疗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中药贴敷的作用机制,加强临床研究,提高治疗效果,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以上是中药贴敷的学术经验总结,仅供参考。

在使用中药贴敷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各种中西药特效外敷方药

各种中西药特效外敷方药

各种中西药特效外敷方药中西药物在治疗疾病时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除了内服药物,外用药物也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尤其是一些需要直接作用于患处的疾病。

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下,中西药特效外敷方药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西药特效外敷方药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米鳕鱼油软胶囊米鳕鱼油软胶囊是一种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健品。

这种草药软胶囊在中医中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湿疹、烫伤、冻疮等疾病。

米鳕鱼油软胶囊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促进创口愈合等特点,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使用方法:将适量米鳕鱼油软胶囊刺破,轻轻按摩于患处或受伤的皮肤上,每日2-3次。

使用后,可以用清水轻轻洗净。

二、鳄鱼脂皂鳄鱼脂皂是利用鳄鱼脂肪提取的一种天然香皂。

该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A和鳄鱼脂肪酸等成分,对皮肤有滋润、舒缓、抗炎等作用。

鳄鱼脂皂广泛用于治疗痤疮、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

使用方法:将鳄鱼脂皂放入手中,加水揉搓出泡沫,然后涂抹于受影响的皮肤上轻轻按摩,最后用清水洗净即可。

每日使用2-3次。

三、红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是一种常见的外用抗生素。

红霉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外伤感染、幼儿皮肤感染等疾病。

红霉素软膏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和传播,加速创面愈合。

使用方法:取适量红霉素软膏涂抹于受影响的皮肤上,轻轻按摩使其充分吸收。

每日使用2-4次。

四、雷公藤雷公藤是一种中药植物,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腰腿痛等疼痛性疾病。

雷公藤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消炎、舒筋活血等作用。

雷公藤可以通过外敷的方式缓解局部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将适量的雷公藤酊液或雷公藤膏涂抹于患处,用力按摩至皮肤发热。

每日使用2-3次。

五、芦荟胶芦荟胶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外敷药物。

芦荟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作用,广泛用于治疗烧烫伤、皮炎、湿疹等疾病。

芦荟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减少炎性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使用方法:将适量芦荟胶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中医各种外用敷法威灵仙/于郑州(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

《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

至唐?6?1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

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

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

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

功能理气通便。

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

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

每日3~4次。

每次20分钟。

药液不可内服。

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胁痛。

三、癫狂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10g。

上方礞石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

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

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

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

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10g。

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

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

功能镇惊安神。

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生精汤(经验方) 熟地、枸杞子、山药、楮实子、菟丝子各15g,淫羊藿12g,泽泻、山萸、丹皮、茯苓、透骨草各10g,丁香9g。

上药加水2000ml,煎至药液约1000ml时去渣,将毛巾浸泡于药液中,取出毛巾绞去多余药汁至不自然滴水为度,将其敷于丹田穴。

敷3次后再同法热敷命门、肾俞共3次。

此法可于先内服上述中药2次后进行。

每日1次。

功能补肾生精。

主治阴阳两虚之精子缺乏症。

六、坐骨神经痛干姜乌头汤(《中药贴敷疗法》) 干姜60g,乌头20g,干辣椒30g,木瓜25g。

上药加水2000ml,煮30~40分钟,趁热熏患部,水温后以纱布浸药汁热敷患部,反复2~3次,每日2次,7天1疗程。

功能散寒止痛。

主治寒痹型坐骨神经痛。

七、失语玉蝴蝶汤(经验方) 玉蝴蝶、桔梗、薄荷各10g,白芷6g。

上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

将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取出敷于神阙穴、肺俞穴,每日1次。

功能宣利肺气。

主治各型失语。

八、痈一味消肿汤(《中药贴敷疗法》) 黄芩6g。

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

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痈、疽、疔、疖。

九、颜面痈肿三黄汤(湖北中医杂志1985;(1):20) 黄芩、黄柏、黄连各10g。

上药煎沸5~20分钟,待冷却到40°C左右,视病灶大小,取敷料块或毛巾折4~5层,面积稍大于病灶范围,浸透药液敷于患部。

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3~4次,3天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颜面部痈肿未溃者。

十、臁疮蚯蚓水(中医杂志1957;(5):18) 大的活蚯蚓30~50条。

以凉水洗净活蚯蚓,放入杯内任其吐出泥土,约2~3小时后,再经水洗放于洁净之玻璃杯内,然后撒白糖15g,放在冷暗处经15小时左右,蚯蚓体内水分即全部渗出与糖溶化,遂成一种淡黄色粘液,然后去蚯蚓,将溶液过滤消毒(煮沸或高压蒸气),即成蚯蚓水,放于冷暗处或冰箱内,以防腐臭。

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拭净患部,然后按创面大小剪纱布放入蚯蚓水内浸透,以消毒镊子将其敷于疮面,同时外敷消毒纱布5~6层,用绷带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疗程2ro~30天。

功能清热利湿敛疮。

主治臁疮,亦可治小儿腮腺炎。

十一、褥疮蛋姜水(新中医1990;22(8):18) 干姜粉10g,生姜汁40ml。

上药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盐水400ml,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10天1疗程。

功能温经活血敛疮。

主治褥疮。

十二、烧伤黄连水(经验方) 黄连适量。

将黄连煎水制成5~10%黄连水备用。

用时注意痂下有无积脓,如有积脓,应剪除痂皮,予以引流;创面上用纱布浸药湿敷,每日2~3次,10日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烧伤已有感染者。

十三、虫咬螫伤黄柏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48) 黄柏5g,元明粉3g。

上药水煎,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6次。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各型虫咬螫伤。

十四、带状疱疹雄茶酊(福建医药杂志1986;8(3):63) 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10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100ml。

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

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

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十五、湿疹马齿苋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马齿苋60g(鲜品250g)。

洗净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钟(鲜品10分钟),弃渣。

用时取净纱布6~7层浸药水湿敷患处。

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

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十六、剥脱性皮炎生甘草煎液(《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生甘草60g。

上药加水煎成药液,然后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各型剥脱性皮炎。

十七、阴道炎大蒜汁(《民间中草药验方选》) 大蒜头。

去皮洗净,捣汁,浸湿消毒纱布,睡前塞入阴道深处,放置15~30分钟后取出。

连用7天为1疗程。

功能解毒杀虫。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十八、小儿麻疹透疹汤(赤脚医生杂志1974;(2):29) 生麻黄、桂枝各9g、浮萍、西河柳、樱桃核、芫荽子各15g。

上药煎汤1000ml,煎好后去渣乘热用毛巾或纱布蘸湿,轻轻擦熨头面、心胸部皮肤,稍冷即换,如此反复5~10分钟,每日4~5次,每剂药使用2~3次后更换,2~3天为1疗程。

功能发表透疹。

主治麻疹透出不畅。

十九、天行赤眼黄柏菊花液(新中医1975;(4):8) 黄柏30g,菊花15g。

上药加开水500ml浸泡2小时,用纱布滤过,以此药汁用纱布湿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连用1~2天或至病愈。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结膜炎。

二十、麦粒肿食盐水(《中国民间疗法》) 食盐15g。

将食盐用开水溶化,待温,以消毒纱布蘸盐水湿敷患处,轻者3~5小时换1次,重者1~2小时换1次,3天为1疗程。

功能消肿散结。

主治麦粒肿。

【注意事项】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2)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烘疗法是近代在涂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外治法,它借助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力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

【操作方法】依据病情,选择适应的药膏,将药膏均匀极薄地涂于患部,然后用电吹风吹烘(或火烘)患部,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视皮肤病变部位大小可适当增减时间,烘后即可将所涂药物擦去。

【主治病症】一、阳痿热烘补阳散(《中国民间疗法》) 淫羊藿、巴戟天、芦巴子、泽泻、石菖蒲、柴胡各10g,茯神、山萸肉各12g,肉桂、附子各6g。

上药共研细末,将药粉铺在少腹部,然后盖上数层白布,再洒上酒和醋,点燃,当病人感觉热痛时,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在1分钟后把热水袋放棉垫上保温,约隔4~5分钟,再加醋和酒少许,重新点火,如此重复5~6次。

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病俞即停。

功能温肾壮阳。

主治阳痿。

二、疥疮青黛膏(经验方) 青黛散75g,凡士林300g。

先将凡士林烊化,再将青黛散徐徐调入,配成青黛油膏,将药膏涂于患部,须均匀极薄,然后以电吹风烘(火烘亦可)患处,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视皮肤部位的大小可适当增减时间,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

功能解毒杀虫。

主治疥疮。

三、湿疹湿疹热烘方(《中国民间疗法》) 鱼腥草、白藓皮、苦参、苏叶、黄柏、紫草、大枫子(打)、苍耳子(打)各30g。

上药浸于75%酒精中数日,酒精以浸没药物为度,滤出酒精,装瓶备用。

用时以药液浸湿棉垫,敷于患处,以电吹风的热风吹棉垫,每日2次,每次20分钟,7~10日1疗程。

功能燥湿止痒。

主治各种湿疹。

四、银屑病退银膏(山东中医杂志1986;4:52) 麻油250g,黄蜡50g,轻粉15g,雄黄30g,东丹4g。

麻油煎沸后,入黄蜡,再煎至无黄沫时,将余药末渐渐投入,调成膏。

将少许药膏薄涂患处,用电吹风吹局部,每日1次,每次25分钟。

烘毕即可将药膏搽去,不再涂药。

视皮损情况连续使用。

功能解毒凉血。

主治银屑病。

五、手足皲裂疯油膏(《中医外科学》) 轻粉4.5g,广丹3g,飞朱砂3g,麻油120ml,黄蜡30g。

将疯油膏配成后,取少量在患处涂匀,用电吹风机热烘,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1疗程。

功能润肤生肌。

主治手足皲裂。

【注意事项】1.操作时须随时听取病人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防止皮肤灼伤。

2.一切急性皮肤病禁用。

3.需坚持治疗长时间方能获效。

(3)酒醋疗法是用酒或醋局部外用,以达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以酒、醋治病的历史悠久,在魏晋时期就有以酒、醋治病的记载,如《名医别录》载: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杀百邪恶毒气”。

醋“味酸、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以后历代医家都将酒、醋广泛运用于临床,以治疗各种疾病,并且由内服发展至外用,如唐孙思邈《千金方》中载治霍乱转筋入腹,以“醋煮青布溻之,冷复易之”;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用酒“洗目赤肿痛”则“泪出而肿消赤散”;清王孟英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记述了“风寒入脑,久患头痛,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痛,或寒湿久痹,四肢痰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以及用醋淋洗“治烫火伤”等。

现代则有用醋浸洗患部,治疗石灰烧伤,取得较好疗效。

【操作方法】一、酒疗法1.摩擦法用手或纱布等蘸酒频摩患处,每日数次,以活血行气,散寒止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