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讲义
压揉法矫正骨盆移位的施术动作详细讲解

压揉法矫正骨盆移位的施术动作详解骨盆矫正压揉法共有100个施术动作,每个学员要在老师的辅导下,用心体会,充分理解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坚持实践,相信一定能够逐渐掌握矫正压揉法的精髓,手法的效果当然也就随之好起来.下面详细介绍骨盆矫正压揉法100施术动作图解.1、跪位预备姿式受术者与操作者取前后跪位。
即受术者在前,操作在后,前后距离要尽量贴近。
2、跪位矫正颈椎准备主要目的是放松颈、肩部肌肉A、用双拇指按摩大椎旁两侧旁开一寸20次;B、右拇指分别按压颈椎两侧和后侧项伸肌群分5点发复3次。
操作要点:手法宜由轻到重。
3、跪位矫正颈椎(1)操作者脚尖踮起跪在受术者背后,右手拇指支撑在术者第7颈椎(低头是颈部最突出的骨头)与第一胸椎之间。
右手脘放在受术者右肩上,左手放在受术者头左侧。
然后在旋转加力的同时向右肩上方瞬间加力,如听到矫正音即颈椎已被矫正。
根据颈椎和颈肌的状态可变换旋转方向,加力要自然,然后体位不变,术者的左右手位置对调,方向相反,以上述同样的方法加力矫正颈椎。
左右各一次(图2-1)。
操作要点:颈椎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因此操作要做到手法轻巧,切不可野蛮用力,个别人因体质差异或肌肉僵硬等原因而无矫正音者,对其点到为止,切不可盲目追求矫正音。
此动作不宜每日一次,隔一日以上为宜。
(2)压揉上部骶棘肌4、跪位矫正肩关节和上部胸椎受术者跪姿,双手抱头,操作者压其手往上提拉,操作者位于受术者背后,双膝夹住受术者的臀部,脚尖踮立似蹲坐状。
受术者双手交叉抱住枕部,操作者双手从受术者腋下伸过并压在受术者的双手之上(图2-2A),在把受术者拉向自己的同时瞬间用力往上提拉,如听到矫正音则说明骨骼已被矫正(图2-2B)。
操作要点:操作者的胸要挺直并顶住受术者的背部,发力要用寸劲儿,幅度不可过大。
尤其是对年龄大者、严重骨质疏松者、凝肩者。
可以考虑放弃此操作。
5、跪位用膝矫正脊椎主要目的是矫正腰椎的移位,操作者的双膝并拢。
张振听零力度骨盆复位手法文字版

张振听零力度骨盆复位手法文字版
张振听零力度骨盆复位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骨盆矫正方法。
该方法通过手法调整骨盆的位置,帮助身体恢复平衡状态,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姿势和提高运动效果的目的。
在进行张振听零力度骨盆复位手法前,医生会首先了解患者的症状和身体状况,比如是否存在疼痛、僵硬感、骨盆不平衡等问题。
同时,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查,如观察患者的步态、站立姿势和骨盆位置、取得患者的病史,然后确定具体治疗措施。
在进行手法调整之前,患者需要先转换至一种特定的体位。
然后医生会运用特定的手法调整骨盆的位置,并在手法同时施加约束力,帮助患者控制自己的痛苦和舒适感。
虽然这种骨盆矫正方法非常有效,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一些人可能有严重的疼痛或受伤情况,此时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更为温和的处理方法。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分类治疗,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张振听零力度骨盆复位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骨盆矫正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改善姿势和提高运动效果。
尽管它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如果您正准备治疗骨盆问题,请务必考虑这种治疗方法。
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

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9(017)003
【摘要】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往的频繁,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巨
大的生存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人类的健康正面临新的挑战,脊柱也不例外。
脊柱疾病有逐年增多和年轻化趋势,存在脊柱病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已比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人群所占的比例高。
脊柱自身伤病及由脊柱引发的相关疾病已远远超出了传统骨科和中医骨伤科的范畴,脊柱医学已涉及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几乎全身各个系统,横跨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老年医学等多学科领域。
【总页数】1页(P1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际日式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培训将在北京举行 [J],
2.“骨盆矫正压揉法”新技术培训信息 [J], 无
3.“骨盆矫正压揉法”新技术培训信息 [J],
4.国际日式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培训将在北京举行 [J],
5.国际日式骨盆矫正压揉法培训将在北京举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专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盆矫正技术PPT课件

第15页/共38页
骨盆PI矫正
具体步骤: • (1)患者侧卧,矫正师下手由后向前、由下向上赶紧皮肤,推压矫正侧髂后上嵴后下方。
第16页/共38页
骨盆PI矫正
• (2)矫正师以一侧大腿压住患者上方腿部外侧固定,一手放在患者肩部,并略向后向上推压肩部以拉伸脊 柱。
正师以一侧大腿压住患者大腿上方外侧固定。 • 由内向外 • Torque.顺关节面旋转发力。左侧IN,旋转发力;右侧IN,旋转发力。
第21页/共38页
具体步骤: • (1)患者侧卧,矫正师下手由内向外赶紧皮肤,掌根部压置于矫正侧髂后上嵴的内侧。
第22页/共38页
• (2)矫正师以一侧大腿压住患者上方腿部外侧固定,一手放在患者肩部,并略向后向上推压肩部以拉伸脊 柱。
第29页/共38页
• 编码:PIEX • P.P.侧卧位,患侧朝上 • D.S.矫正床的侧方,面对患者。 • C.P.接触点:矫正师下手的豆状骨。手指方向:指向对侧髂嵴 • 髂后上嵴外下方 • Stab.矫正师上手放在患者肩部,并略向后向上推压肩部以拉伸脊柱,矫
正师以一侧大腿压住患者大腿上方外侧固定。 • 由后向前,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 Torque.旋转发力。左侧PIEX,顺时针旋转发力;右侧PIEX,逆时针旋
• (3)矫正手由后向前发力,完成矫正。
第20页/共38页
骨盆IN矫正 • 编码:IN • P.P.侧卧位,患侧朝上 • D.S.矫正床的侧方,面对患者。 • C.H矫正手:矫正师下手 • C.P.接触点:下手的豆状骨。 • 髂后上嵴内侧缘 • Stab.矫正师上手放在患者肩部,并略向后向上推压肩部以拉伸脊柱,矫
常见脊柱病的整脊疗法讲座第五讲推拿整脊的基本手法(上)

部 ,手掌 扶住对 侧面部 以加 强固定 ,肘 与枕 后扶按 之手 协 调 用力 ,向上 缓慢拔 伸 1 ~2分钟 。 3 . 仰 卧位拔伸法 :受术者仰 卧,术者 坐于其头端凳上 ,
一
有控制 的快 速扳动 ,常可听到 “ 喀”的弹 响声 。随后可如法
向另一侧 扳动 。斜扳 法亦可 仰 卧位操 作 。 2. 颈椎 旋转 定位扳 法 :受术 者 、术 者体 位同上 ,术者
受术者术者体位同上术者一手拇指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一手托住对侧下颌部令受术者低头屈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即保持这一前屈幅度再使其向患侧屈至最大限度
2 O 1 3 年1 1 月第2 O 卷第2 1 期
・
中 医 与 中西 医 结 合 ・
常见脊柱病的整脊疗法讲座
第五讲 推 拿整脊 的基本手 法 ( 上)
双 拇 指 按 于 其 后 突 的 棘 突 旁 ,或 两 拇 指 分 别 置 于 左 、右 偏
复数次。 ( 二 )颈 项 部 扳 法
1 . 掌托 拔伸法 ( 端法) :受术者 坐位 , 术者 立于其 后 , 以双手 拇指 端和 罗纹面 分别顶 按住其 枕骨 下方 风池穴 处 , 两掌分置 于两侧 下颌部 以托挟助 力。然后掌 指及臂部 同时 协调 用力 , 拇指上顶 ,双掌上托 ,缓慢 向上拔伸 1 ~2 分钟 , 使颈椎 在较 短时 间 内得 到持 续牵 引。
明复位 成功 。
整复作用的一类手法 。然而,要纠正脊椎 关节位置异常 ,不 放松 、松解和调 整因脊椎 位置异常 引起 的椎 周软组织痉挛 、
粘 连或 其他病 理变 化 ,是很 难达 到理想 效果 的 ,甚至有 时
暂 时复 位成功 ,但 随后 又会 旧疾复 发 。更 何况脊 柱病 治疗
骨盆压揉法讲义 (2)

新版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讲义李建民中国针灸学会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脊柱健康技术研究中心新版“骨盆矫正压揉法”培训班讲义李建民前言(初稿)一、少林拳法整复术----------- 大野秀一(日本)二、日式骨盆矫正压揉法----- ---- 西元寺正幸(日本)三、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 宣蛰人(中国)四、西方现代临床按摩法(瑞典)-- 克莱(美) 庞兹(美)五、五环五线骨膜压揉法---------- 李建民(中国)“五环五线骨膜压揉法”是历代医者智慧的结晶,是集千百年医学之精华,将古今中外医学相关理论整合的新概念手法。
此手法结合了21世纪全新理念,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最新产物,是医学进步的宝贵财富。
它的历史传奇和神奇效果,正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该方法起源于中国,辗转日本后又回到中国,如今又升华于中国。
它给我们一份骄傲,同时也使我们感觉到一份责任。
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给每一位读者以最新的启迪。
用手去抚摸自己身体的痛处,以求得心理安慰和疼痛缓解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本能。
当孩子跌扑损伤时,父母立刻为孩子抚摸或按揉痛处是人性的本能。
在古老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身体疼痛原始的抚摸逐渐形成按摩、推拿和整骨等手技疗法,成为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为一门不断进步的独立的学科。
少林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建寺后,少林习武者在伤筋动骨后不断的求医,使武术与中医推拿正骨走向整合,派生出少林拳法整复术。
二战前,日本的大野秀一先生赴中国潜心学习和研究,之后将其带回日本传播。
我的老师西园寺正幸先生(日本)就是当时热衷的学者。
日本是一个长寿的民族,他们有很多养生之道。
西园寺正幸先生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者,把少林拳法整复术与日本指压技术和民间手法整合,创立了举世闻名的骨盆矫正压揉法。
80年代末,我有幸结识了西园寺正幸先生,学习了骨盆矫正压揉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惊奇地了解到人体骨盆的位置对脊柱、躯干和四肢、脏腑以及人体各个系统有重要的影响。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1)--基础原理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1)--基础原理
正骨推拿手法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是著名骨外科专家魏征、龙层花教授综合中医各派手法之长,结合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集40多年首长保健和临床经验独创的中西医结合正骨手法,采用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柱错位的“四步十法”是既可治标又可治本的独特脊椎病治疗方法。
正骨推拿手法理论基础
脊柱运动的“三维六自由度”,脊柱能在三维六自由度上运动。
“三维” 指笛卡尔坐标系的三维坐标系,即x 、 Y、z三条轴相交于一点构成的坐标系。
“六自由度”指3条x、Y、z平移轴和3条x、Y、z旋转轴。
龙氏“正骨十法”充分体现了脊柱在三维六自由度上的运动。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精髓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最经典之作当数“三步定位诊断”和“四步十法”。
“三步定位诊断”强调的神经定位诊断、触诊检诊定位诊断及影像学定位诊断;“四步十法”强调是治疗上的问题。
诊断为基础,治疗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
三步定位诊断法
•神经症状定位诊断法
•触诊定位诊断法
•X线片定位诊断法
•影像学诊断的意义
三步诊断的关系
第一步:作出判断
第二步:相符,判断正确
第三步:均符,做出最后定位诊断
正骨四步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课件

舒适安全的疗法
良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骨盆矫正压揉法是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方法(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各种症状)
病例720《宣》P1211双手抱头制动,颈肩痛流泪,只能平卧,位位 不到半分钟
施行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手术10天后
骨盆移位的原因
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
五环梯形骨膜压揉
骨盆矫正压揉法的渊源和发展
起源于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少林整复术
与日本浪越指压法和其他日本民间疗法整合 吸纳部分西式手法 西园寺正幸先生博采众家之长,将各国医学文化精心整合,创
立了闻名世界的骨盆矫正压揉法。今天,当起源于古老中国 的骨盆矫正压揉法又回到中国的时候,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学 习掌握和运用,我们感觉更多的是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经过 我近20年的学习和实践,结合21世纪前沿医学《宣蛰人软组 织损伤外科学》理论,将骨盆矫正压揉法再度整合提高升华, 使之拥有了新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加焕然一新。2005年以来 初步普及推广,使本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法又一次受到 国内外同仁的极大关注。
99%的骨盆移位是先天性的:
是胎儿通过患有骨盆移位的母亲的畸形产道时或助产不当所造 成的
后天性骨盆移位:
由于 高处坠地或冲撞等跌扑损伤,使骶骨和尾骨受到重击而造 成(发病率相对较低)。包括下肢的伤残也可造成骨盆移位。
体位性损伤:
由于长期姿势不正确,静力损伤使骨骼肌附着点的末梢神经疼 痛痉挛,或因失治、误治进而继发为孪缩变性,导致骨盆骨连 结力学的失衡
在第三届中华脊柱医学论坛上,李建民演讲的骨盆矫正压揉法引起了 与会者的极大观注
来自世界各地4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第三届中华脊柱医学论坛
骨盆矫正压揉法认识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届新版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讲义李建民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北京李建民医疗技术研究中心李建民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讲义--------五环五线骨膜压揉矫正法概论一、起源与发展1、少林拳法整复术(武术与中医整合)----------- 大野秀一(日本)2、日式骨盆矫正压揉法(中、日、西方精华整合)----- ---- 西元寺正幸(日本)3、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西医骨科与中医针灸按摩整合)------- 宣蛰人(中国)4、西方现代临床按摩法(瑞典)(东西方自然疗法整合)-- 克莱(美) 庞兹(美)5、五环五线骨膜压揉矫正法(古今中外各门派诊疗整合)------- 李建民(中国)李建民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是中国版的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学术名称为“五环五线骨膜压揉矫正法”。
它是历代医者智慧的结晶,是集千百年医学文化之精华,将古今中外医学相关理论整合的新概念手法。
此手法结合了21世纪全新理念,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最新产物,是医学进步的宝贵财富。
它的历史传奇和神奇效果,正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该方法起源于中国,辗转日本后又回到中国,如今又升华于中国。
它给我们一份骄傲,同时也使我们感觉到一份责任。
由衷地希望,李建民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能给每一位学习者点滴启迪,为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共尽当代人的责任。
二、五环五线骨膜压揉法的含义多少年来,中医按摩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学位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让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直观化,走出中医理论难学、难懂、抽象、模糊和黑匣子的误区。
树立“解剖学与诊断学结合,解剖学与治疗学结合”的全新理念。
用现代技术和眼光去解读中医。
传统的穴位治疗与现代的非穴位治疗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产物。
学习国外医术,并非离经叛道,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鸿扬祖国医学。
为便于学习者对人体肌肉起止点易损伤、易发病部位的理解和记忆,把人体躯体五个横截面骨骼肌附着处称为五环,使复杂的解剖简单化。
躯体五环1、一环------- 头颈结合部水平线;2、二环------- 肩胛骨、锁骨水平线;3、三环--------剑突和肋弓软骨水平线;4、四环--------骨盆上口水平线;5、五环--------骨盆下口水平线并分为内外五环。
以上五个水平线在临床中是十分重要诊疗依据骨盆与生命繁殖和诞生有重要联系,它是脊柱的基础,又是脏腑的盆床,中医认为“筋柔骨正,骨正筋柔,筋骨并重”。
因此,骨盆的移位可以导致脊柱、全身关节的力学失衡并带来相应的脏腑功能紊乱;反之,骨骼肌、韧带、滑膜和滑囊的病变可以导致骨盆、脊柱全身骨关节的失衡,进而引起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
躯体与内脏疾病的密切联系,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广泛关注。
骨盆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仅限于骨盆矫正的方法,忽视了骨盆移位的病因的研究。
中国版的李建民骨盆(脊柱)矫正压揉法,从骨骼肌运动系统和骨连接系统入手,利用骨盆上下口的内外五条线,系统压揉病变的软组织,三维的调整骨盆、脊柱和四肢关节的移位,从而有效地治疗人体八大系统的各类疾病。
是突破国内外传统理论,所创立的新概念,新进展,新方法。
骨盆五线(单侧骨盆)1、一线-------竖脊肌线:伸展脊柱的肌群。
肌痉挛或肌挛缩引起骨盆侧倾或前倾、脊柱侧弯等2、二线-------腹直肌线:弯曲脊柱的肌群。
肌痉挛或肌挛缩引起骨盆侧倾或后倾、脊柱侧弯等3、三线-------腘绳肌线:伸展髋关节和屈曲膝关节的肌群。
肌痉挛或肌挛缩引起骨盆后倾4、四线-------股直肌、髋收肌线:股直肌屈曲髋关节,伸展膝关节。
肌痉挛或肌挛缩引起骨盆前倾5、五线-------髂腰肌线:屈曲髋关节。
肌痉挛或肌挛缩引起骨盆前倾。
骨膜压揉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通而不痛,痛而不通”;我的老师,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宣蛰人教授认为,软组织“松而不痛,痛而不松”。
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骨骼肌常因骤然暴力牵拉、持续静力牵拉,以及垂直撞击、划伤、手术缝合等导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特别是前两种情况,尤其对骨骼肌骨膜附着处损伤比较严重但又常被忽视。
骨膜压揉法是针对人体骨骼肌附着处骨膜施行压揉的手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理论通俗易懂,操作简便易行,效果立竿见影。
是集百家之长的新概念手法,是21世纪最前卫的自然疗法。
其原理是压揉损伤的骨骼肌骨膜附着处,人工代谢有害物质。
即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无菌炎症所产生的疼痛物质。
该方法是笔者继承和发扬《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结合自己20多年临床和教学实践中,集百家之长创立的21世纪新概念手法。
旨在推动中医按摩的新进展。
三、压揉祛痛的基本原理疼痛是一种物质,是多源性病因逐渐在肌体损害部位产生堆积的异物。
肌织痉挛,因失治或误治渐进为肌挛缩。
当肌紧张超过了动脉和静脉的压力,将导致循环代谢障碍,无力自行排出有害物质(疼痛物质)。
针对病灶做有节律的物理运动,可以松解肌紧张和人工代谢疼痛物质。
施术者可以在操作中,通过内视(手的眼睛)感觉到受术者患处的结节、条索或水肿在压揉中逐渐缩小或消失。
同时,受术者即刻感觉如获重释。
压揉法使受术者损害部位借助被动的物理运动,人工代谢了体内的疼痛物质,激活了患部沉睡的细胞和自主代谢能力,使有害物质代谢,营养物质送达。
吐故纳新,改善和重建了肌体环境。
对慢性顽固肌挛缩引起的软组织变性(软组织硬化),配合有针对性的体疗,药物等,使受术者的水牛背、板状腰等逐渐改善。
对中老年股四头肌挛缩使膝关节屈曲受限的所谓的骨性膝关节炎、髌骨软化症和“O”型腿等有明显的改善和恢复功能。
达到宣蛰人老师提出的“松而不痛”和传统医学理论“通而不痛”之功效。
所以,针对软组织损害病灶的压揉手法将贯穿全书。
四、骨膜压揉的必要性骨骼肌占人体体重的百分之四十,有肌纤维和肌腱部分组成,是人体最大的运动器官,也是每天最忙碌的部分。
不言而喻,最忙碌的部位就是最易损性行的部位。
肌纤维部分活跃而富有的弹性,最大可收缩或延长自身长度的百分之五十,有很好的的缓冲力;肌腱部分是致密的结缔组织,伸缩呈惰性,因而缓冲力差。
骨骼肌腱在骨面附着处为骨膜,是骨骼肌的深筋膜。
在生物力学中,肌肉附着点(骨膜)在运动牵拉时极易受损,且该处分布有十分敏感的感受器,即末梢神经。
由于所处位置的深在性,它的撕裂、血肿、炎性水肿以及损伤,愈合,再损伤,再愈合造成的组织增生、粘连和瘢痕形成等导致的肌痛症和活动受限难以察觉而被医者忽视,传统观念错误的把问题所在归咎于没有感受器的骨骼,故称之为骨性脊椎病或骨性关节病等。
当骨骼肌腱附着处(骨膜)损伤时,采用常规方法,对穴位和肌腹的各种治疗,实属张冠李戴,因靶位不准而疗效欠佳。
因此,我们不能无视骨骼肌附着处(骨膜)损伤后疼痛的呼唤。
宣蛰人老师的重大贡献,就是经过数千例手术患者的临床实践,创立了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无菌炎症致痛学说,并针对椎管外损伤的骨骼肌附着处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手术松解、密集型银质针和强刺激推拿松解的诊疗技术。
他的理论,不仅启发和指导了我的临床实践和教学,也唤醒一代医者,使21世纪人走出传统的误区,有力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李建民骨膜压揉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
五、临床应用1、详细询问病因病史;2、认真倾听患者主诉;3、通过身体动态检测,引出疼痛,鉴别诊断椎管内、外的某一肌肉或肌群;4、触诊查体;5、对症治疗等步骤。
6、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7、结合压揉,制订病变肌肉的牵拉和收缩的运动康复训练和治疗,即体疗。
对病情复杂,点、线、面、体损害的患者,要普遍搜索,重点治疗。
针对骨骼肌骨膜附着处隐性或显性的痛点,“面痛找痛点,痛点分深浅”,用掌、指、肘或手的替代物,采用推浅层,拿中层,压深层,整体治疗肌肉的浅筋膜、深筋膜和远端、近端(肌肉的起止点)骨膜附着处的。
李建民骨膜压揉法强调肌肉整体平衡观念,提出对紧张僵硬或挛缩的肌肉要施行“两点一腹对抗肌或协作肌的治疗。
”即针对肌肉的起点、止点和肌腹治疗的同时,治疗该肌肉的对抗肌、协作肌等相关肌肉。
达到软组织整体平衡,以求远期疗效,消除残余疼痛。
六、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西医的分科把完整的人体划分的越来越细,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整体性。
宣蛰人教授作为西医骨科专家,经历了48年的研究,52年临床的权威性实践,经过6000例软组织松解手术,6000例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治疗的病例研究和4万例强刺激推拿治疗创立的软外理论,并着重强调软组织平衡的整体观,弥补了西医整体观念的部分空白。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损害的部位出现疼痛反应时,中枢系统会迅速作出反应,对应补偿调节平衡。
其实对应补偿调节并不公平,因为,它又给其他软组织带来了麻烦,可称之为对应损害。
例如:脊柱左侧肌肉损伤时,为缓解疼痛,躯体向左侧弯,右侧肌群受对应牵拉。
所以,在对应补偿调节中,对患侧的保护姿势无意中伤及健侧,逐渐出现左病及右,由后及前,由上及下,由下及上,由表及里,甚至波及身体更多部位,并引起脏腑功能障碍和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
西方世界称之为躯体内脏疾病,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称之为点、线、面、体的损害。
医者在诊疗过程中,如果缺少全局观念,很容易全盘输棋。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换位思考,才能三维立体的认识问题。
宇宙是复杂多变的,其实人体的宇宙也是一样的。
两点一腹(对抗肌和周围的邻居,需要检查的其他肌肉)矛盾总是在不断转化的。
简单矛盾在主要矛盾解决以后,次要矛盾迎刃而解。
复杂的矛盾常为主要矛盾解决以后,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因此,不同的病人,虽然在同一治疗起跑线上,他们到达终点的时间是不同的。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学好辨证法,才能做到辨证论治。
七、穴位与非穴位治疗的不同适应症穴位治疗的适应症是软组织功能性疼痛,非穴位治疗的适应症是软组织损伤器质性疼痛。
采用传统的经络穴位,治疗功能性疼痛是快捷有效地,远期疗效是比较乐观的。
因此,十分感恩我们的医祖如此领先的发明和利用网络技术,并传承至今供我们享用。
但是,当人体局部软组织损伤形成增厚、粘连、水肿和无菌性炎症致痛物质,刺激骨骼肌骨膜附着处的敏感的末梢神经出现疼痛反应,形成软组织器质性病变的时候,远离损害部位的穴位治疗会显得力不从心。
这一点是需要正视的。
不假思索的尊古训和盲目否定祖国医学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李建民骨膜压揉法将直观的解剖学与诊断学结合,解剖学与治疗学结合。
准确确定病灶的解剖部位,用压揉手法施行靶向和靶点治疗,因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八、认识手术与非手术各自的适应症:★椎管内★椎管外★椎管内外(混合型)↓↓↓手术(全减压、半减压)手法、理疗、首选:手术、微创微创(臭氧、激光、射频)牵引、封闭、后选:手法、理疗、骶疗、硬膜外针刺等牵引、封闭、针刺九、准确把握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和适应症软组织损伤后,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1、肌紧张;2、肌痉挛;3、肌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