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亦歌亦泣 若悲若喜——浅谈土家族哭嫁歌

亦歌亦泣 若悲若喜——浅谈土家族哭嫁歌
了其 形 成 和 展 。 关键 词 : 土 家族 哭嫁 歌 买 卖婚姻
只有 利 用 这 种哭 嫁 的 合法 机 会 控诉 和诅 咒 。媒 人 ,就 是 哭嫁 者 诅 咒 的对 象 之 一 。媒人 是 婚 配 的牵 线 人 ,也 是 悲剧 的 促 成 者 ,是一 种势 力 的代 表 。在整 个 哭 嫁 过程 中 ,媒 人 以新 嫁 娘 的 对立 面而 出 现 。《 媒 人 的 歌 》这样 唱道 :“ 栗花 开 球对 球 ,背 时媒 人 想 猪 哭 板 头, 豌豆 花 开荚 对 荚 , 时媒 人 想 鞋袜 ” 背 ;为 了撮 合 婚 事 ,媒人 花 言巧 语 ,四处 游 说 ,“ 媒 人 ”对 其 唯利 是 图 ,贪得 无 厌 的 丑 态 , 哭 揭露 得 淋漓尽 致 ,入 木 三分 :“ 时媒 人是 条狗 , 背 这头 吃 了走 那头 , 土 家 族 哭嫁 歌 婆 ;新 嫁娘 一 怨 爹娘 的 糊 涂 ,二 土 家族 哭嫁 歌俗 称 “ 姊 妹 ” 哭 。新 娘 在 出嫁前 3 或 7 开始 , 娘 家 又 夸女 婿好 , 家 又夸 嫁妆 多 ” 天 天 哭 也 有 的前 半 个 月 ,一 个 月 甚 至 三 个 月就 已揭 开 了哭 唱 的序 幕 ,手 恨 媒 人 的巧 嘴 滑 舌 ,“ 媒人 ” 对 媒人 的斥 责 言 辞 直率 而尖 刻 : 树 岩 骗得 我 爹点 了头 / 得我 娘 骗 执 花 帕盖 住 脸 哭 唱 ,两 旁 有 几 位 姑娘 作 陪 。从形 式 上 来 看 ,土家 “ 上 鸟儿 骗 得 飞 / 坎 猴 子骗 得 走 / 族 哭嫁 歌 既 有 数 百年 来 沿 袭 不 变 的 固定 程 式 ,又 有 即 兴而 作 的 内 开 了 口… … ” 。 二 是 与 亲情 道 别 ,感谢 父母 养 育 之恩 ,难舍 兄 弟 姐妹 手 足 之 容 ,哭 中有 唱 ,唱 中有 哭 。句 式 自由 、长短 不 一 、语 言含 蓄 明快 、 明俗性 很 强 。 不像 汉 族 哭 嫁 歌 则句 工 工 整 、起 承 转合 分 明 、文学 情 。随着 时 代 的进 步 ,包 办 婚 姻逐 渐 减少 ,于是 ,倾 诉 亲 人 间 的 性 较浓 。土 家族 哭 嫁 歌 按 不 同 的 形式 可 分 为 :连续 哭 唱 、间 断哭 骨 肉分 离 便 在 土 家族 哭 嫁 歌 中被 表 现 的 淋 漓尽 致 ,其 凄 凉 哀 婉 , 唱 、抱 着 哭 唱 、跪 着 哭 唱 ,新 娘 领 唱 、众 人 一起 哭 唱 等 等 。 土家 催 人 泪 下 ,情真 意 切 ,感 人肺 腑 。如 《 家 人 》 我 的 哥 呀我 的 哭 :“ 爹娘 面前 同长 大 ,今 天 就要 分 别 了 / 堂上 爹 族哭 嫁 歌 都 是 由新 娘 、亲 属 和 陪嫁 女 自愿 、 自发 地 进 行 。 土家 族 嫂 ,你 的妹 妹 命 不好 , 妹 想 ” 哭嫁 歌 的 类 型 大致 有 这 么 几 种 :由新 娘 主 哭 ,接 着 亲 人 们 顶 腔接 娘 我丢 开 ,千 万重 担你 们挑 , 妹成 了远 乡 客 , 得 到来 做 不到 。 声劝 哭 ;你 一声 ,我 一声 , 自然 形 成 了一 种多 声 部 合 唱 。 由人代 离 别 哥 嫂 难 舍难 分 ,新 嫁 娘 向哥 嫂 哭诉 离 情 和嘱 托 ,亲 情 至 深 , 爹娘 若 有病 和 痛 ,全靠 哥 嫂来 照 料 , 问安来 早 哭 ,新 娘 陪 哭 ;这 种 类 型是 因 为新 娘 不 会 唱哭 嫁 歌 , 出嫁 时 ,请 活脱 脱 体 现 出来 :“ 山上 有 柴替 妹砍 ,水 井 有水 替 妹挑 , 寒 人代 哭 唱 ,新娘 在 一 边掉 泪一 边 跟 唱 。女 、娘 对 哭 ,出 嫁 时 ,新 夜 问好 ,要 替 妹妹 多代 劳 , 。 娘 和母 亲 又哭 又 唱 ,互相 告 别 ,表 达 依 依 不舍 的情 怀 。 土家 族 哭 天 洗 衣 替 妹 冷 , 白天 泡茶 替 妹 烧 … …” 三是 对 未 知 生 活 的隐 忧 ,惶 惑 。对 “ 日之 日不 可 留 ,今 日 昨 嫁 歌 的腔 调 大多 来 源 于 土 家族 山歌 ,其 中有 又哭 又 唱 、只 唱不 哭 和只 哭不 唱三类 。哭是 低沉 的 ,短 促 的 ,呜呜 咽咽 ,气 氛悲 切 、哀 之 日不 可知 ” 的 出嫁 女 子 ,于 未知 的新 生 活 充 满 了惶 惑 ,迷 茫 。 《 :“ 随着 自己 怨 、忧 伤 。声 调 是 舒缓 的 、 昂扬 的 ,接 近 于 朗诵 调 ,一般 多 用 汉 如 : 哭 父 母 》 太 阳起 来 三重 楼 ,我慢 洗 脸来 慢 梳 头 / 吃 语 哭 唱 。从 内容 上 看 ,土 家 族 哭 嫁 歌 通 常 唱 的是 土 家 族 姑娘 出嫁 的 父母 住 ,父 母 双手 煮来 单 手 递 , 完 早饭 碗 一 丢 ,想 到 哪去 到 ,在 父 母 的 庇 护 下 生 活无 忧 无 虑 ,如今 即将 出嫁 ,走 上 一 时与 亲 人 、父 母 分 离 的悲 伤 之 情 ,是 土家 族 妇 女 生 活感 受 的现 实 哪 去 ” 反映 ,包 括 有 “ 父 母 ” 哭 哥 嫂 ” 哭 伯叔 ” 哭姐 妹 ” 哭 种新 鲜 而 陌 生 的生 活 ,新 嫁 娘感 到 惶 恐 ,忧 虑重 重 ,因此 ,哭 嫁 哭 、“ 、“ 、“ 、“ 歌 的 内 容就 充满 了依 恋 ,矫 情 的特 色 :“ 刚 叫来 天 刚亮 ,我 快 鸡 媒 人 ” “ 梳 头 ” 哭上 轿 ” 等等 ,它 可 分 为 四 部分 : 、 哭 、“ 随到 别个 的父母 住 ,急 忙把 饭 煮好 递拢 去 , 今后 心 是 反对 包 办 婚 姻 的 怨 愤 。进 入封 建 社 会 时 期 后 ,哭嫁 歌 的 洗脸 来 快梳 头 , 。 基 调 逐 渐变 成 发 泄对 封 建 婚 姻 制 度 不 满 的情 绪 ,表 现 出 一种 强 烈 想 来 望你 ,二 姓 父 母 不 放 口… …” 四是 亲 人 用哭 对 新 娘表 示 祝 福 和劝 解 。 亲人 对 即 将 出嫁 的女 的控诉 ,地 位低 下的 土家 族 民间 女子 ,在封 建 势力 面 前无 力 抗 争 ,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2、演唱形式独特
2、演唱形式独特
土家族哭嫁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其中, 独唱最为常见,演唱者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婚姻、家庭的和对自由恋 爱的追求。而对唱则多用于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彼此之间的爱意和依恋。
2、演唱形式独特
合唱则是一种集体表达的方式,通过众多女子的共同演唱,表达了对婚姻制 度的反抗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哭嫁歌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可以推 断出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据史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在唐宋时期就已有“哭嫁” 之习。而现今的土家族哭嫁歌则主要流传于湘西、鄂西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内涵
1、婚恋观的体现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内容情感丰富,寓意深远。其中既有对婚姻的 不满和控诉,也有对离别的悲伤和无奈,还有对生活的苦涩和幽默。歌词中常常 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命运的抗争。
一、歌词情感丰富,寓意深远
歌词常常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在 哭嫁歌中经常出现的“蝴蝶双飞”、“鸳鸯戏水”等比喻,表达了新娘对自由生 活的向往和对夫妻恩爱的期望。又如,“一盏盏黄灯笼,一阵阵白茫茫”,这样 的描述既表现了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目录
01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 历史渊源
02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 文化内涵03ຫໍສະໝຸດ 三、土家族哭嫁歌的 艺术特色
04
四、土家族哭嫁歌的 传承与保护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族女性重要的民间口头表达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深入分析。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省的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她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的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蕴育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并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摆手舞、土家打溜子、毛古斯等。

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上去考察研究土家族文化。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土家族文化以及相关艺术的论著,但笔者发现更多的是从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上去谈论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发展演变史。

而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发展水平,更能反映人们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笔者旨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从对哭嫁歌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内涵、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民歌的简介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众所周知,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留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生活风俗等差异,使得各民族的民歌风格特点相距甚远。

所以,民歌的分类法可以按照其音乐体裁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我们首先可以从民歌的艺术特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感于哀乐,有感而发”的民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民歌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歌,自然就会使用当地方言的音、韵来演唱,听起来贴切自然,乡土气息浓烈,才更能体现当地民歌浓烈的地方色彩,给人以声调美的享受。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作 曲 家 谭 盾 的 《 图 》 样 巧 取 了 土 家 族 哭 嫁 歌 的 地 同 音 乐 元 素 , 找 到 了 一 种 最 原 始 的 音 乐 语 言 , 使 聆 听 他 能
者 感 到心 灵 的震颇 。在 古 老与 现代 、 方与西 方之 间 , 东
再 次 , 哭 嫁 歌 ” 现 形 式 的 多 样 美 。“ 嫁 歌 ” 式 “ 表 哭 形
感 染 力 , 得 观众 的喜 爱 。 赢
述 性 的 “ 唱 ” , 种 同 音 重 复 型 的旋 律 , 然 旋 律 性 歌 中 这 虽
不 强 , 它 乐 意 丰 富 , 现 实 生 活 结 合 得 十 分 紧 密 而 又 但 与 自然 巧 妙 , 似 新 娘 在 向 亲 友 们 倾 诉 。 好
唱 ; 有新娘哭一句 或唱一句 , 后 由母亲、 婆、 还 然 姑 姨 母 、 妹 、 嫂 等 人 来 接 唱 和 伴 唱 的 。 “ ” 一 般 为 女 姐 长 唱 者 声 、 伴 奏 。哭 嫁 过 程 中会 交 替 出 现 独 唱 、 唱 、 唱 以 无 齐 合
及 轮唱 等 多种 形式 。其 问 唱 中有 哭 , 中有 唱 , 哭 边 哭 边 唱 , 常 动 人 。哭 嫁 歌 ” 有 多 声 部 ( 体 ) 二 声 部 ( 非 还 群 和 对
/■——、 二
时 , 音 特 别 多 。 唱 “ 嫁 歌 ” , 有 歌 唱 者 必 须 掌 握 抖 哭 时 所
“ 腔 ” 能 , 时 声泪俱 下 , 至 “ 腔 ” 为 “ 腔 歌 ” 哭 技 唱 以 哭 成 哭

<= — 、 —
的 典 型Leabharlann 音 乐 特 征 , 哭 嫁 歌 ” 而 自成 一 声 乐体 系 。 “ 因 不 管 是 叫 “ 嫁 歌 ” 还 是 叫 “ 姊 妹 歌 ” 都 具 有 格 哭 , 十 , 调 流 畅 , 词 长 短 成 句 且 押 韵 的 特 点 , 经 过 无 数 人 代 哭 并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1 哭 嫁 歌 的起 源 与 发 展 哭 嫁 作 为 土 家族 一 种 历 史 悠 久 的奇 特 婚 俗 , 它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直接 受 到 婚姻 制 度 和 婚 俗 的影 响 。土 家 族 的婚 姻 在 早 期 是 自由婚 姻 , 具 有本 民族 独 特 的婚 俗 习惯 和 婚礼 仪 式 , 男 女 之 间经 过交往 、 对歌 、 赛歌 、 跳舞 、 吹木 叶 等方 式 接 触 , 相爱之后 , 经 过 土 司作 证 即 可成 亲 , 不 索取 任 何 财 物 。然 而 , 在明 、 清时期 , 尤 其 是 清雍正十三年( 1 7 3 5 ) 实行 “ 改 土归 流” 制 度之后 , 完 全 打 破 了 “ 蛮不 出境 , 汉 不 入峒 ” 的闭 关 自守 、 自给 自足 的 封 闭 状 态 , 古 朴 纯 真 的 婚姻 习俗 、 礼 仪 方式 受 到 冲击 和 影 响 , 自由婚 姻 也 受 到 封 建 礼 教 的 桎梏 , 染上“ 周 公 六礼 ” 的痕 迹 , 男婚 女嫁 需凭 “ 父 母 之 命, 媒妁之言” , 讲求“ 门当户对 ” . 。民间也有“ 篾 门对篾门 , 板 门 对 板 门” 的 俗语 , 在官 宦 、 土司 、 士绅 人 家 便 成 了不 可 逾越 的清 规 戒 律 。“ 天 上无 云 不 下 雨 , 地 下无媒不 成亲” , 似 乎 成 为 毋 庸 置 疑的信条。所 以, 即使是平 民百姓中的 自由恋爱联姻 , 表 面上 的 “ 媒 妁之 言 ” 也 是 少 不 了 的。 昔 日, 土家人有这样 几种婚 俗 : 一 是“ 凡姑 氏之 女 , 必嫁 舅 家 之子 ” , 叫做“ 接骨种 ” 。“ 无 论 女 之 大 小, 竞 有 姑 家 女 子 年 长 十余 岁 , 必 待舅父之 子成立婚 配” 。“ 兄 亡收嫂 , 称为 ‘ 坐床 ” ’ 。二 是 纯 男 性 选 择 式 。 无论 何 家 女 子 , 只 要男方看中, 买一 串鞭 炮 去她 家 门 口放 了即 为定 亲 , 女 方 任 何 人 不得 反 对 。若 一 女 子被 几 个 男 子 举 行 放 炮 定 亲 仪 式 , 便 惶 惶 然 不 知 所 措 。男 方 则 千方 百 计 争 取婚 姻 , 甚 至 歼灭 婚 敌 , 因此 而 有 殃 及 女 宾 安 全 的 。三 是 抢 亲 , 所 谓“ 抢 来 的” 。 四是 童 养 媳 , 所 谓“ 引来 的” 。而哭 嫁 , 正 是 源 于 这 种 妇 女 婚 姻 之 不 自 由 。过 去, 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 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 , 来控诉罪恶 的婚 姻 制 度 。 “ 哭嫁歌” 始于何时 , 至今无确切史料证实 。土家族在相 当 长时 间 内是女 权 至 上 的 氏族 社 会 , 至高无上 的“ 梯 玛” 是 由女 子 来担任的 , 也曾经实行“ 男嫁” 制度 ; 后来 , 特别是汉族礼教 的传 人, 男权 不 断 上升 , 女权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 , “ 男 婚女嫁” 成 为 新 的 习俗 。 由于 这个 转 型 历史 并 不 太 长 , 所 以土 家 女 子 对 这 种 新 习俗 还 不 习惯 , 还 对 于 旧传 统 有 所 留恋 , 故产生 了哭“ 嫁” 这 了不 起 的社 会 现 象 和 文 化 奇 葩 。经 研 究 , 它 最 早 出 现 的 文 字 根据 , 见于清代土 家族 诗人 彭秋 潭 ( 1 7 4 8—1 8 0 8 ) 的“ 竹枝” 词 中: “ 十姊妹歌太悲, 别娘顿足泪沾衣 。 ” 他 把古代 巴渝 民歌竹枝 与哭嫁歌作了比较 , 用简洁 的语言描绘 了当年 土家族 姑娘 出嫁 时唱十姊妹歌 ( 土家族哭嫁歌 的一种 ) 的情景。另外 , 清末 民初 《 永顺县志》 载: “ 嫁前十 日, 女纵身朝夕 哭。且哭 且罗 离别辞 , 父 娘 兄 嫂 以次 相 及 , 嫁 前 十 日, 日填 箱酒 , 女宾吃填箱酒 , 必 来 陪 哭。 ” 从 史 料 记 载 可 以推 断 , “ 哭嫁歌” 在 明 清 时 期 就 已经 相 当流 行, 只是名称不叫“ 哭嫁歌 ” , 而称 为“ 十姊 妹歌” 。哭嫁 歌有三 句式 , 有七句式 , 有长短句式 , 两个长句或四个短句为一个乐段 , 以“ 扯 勾 声’ 见 长 。哭 嫁歌 不但 优 美 独 特 , 而 且 丰 富 多样 。每 个 土家 女 子 因其 所 处 环 境 和 经 历 的不 同 , 其 演 唱 的嫁 歌 也 就 不 会

土家族《哭嫁歌》民俗文化研究

土家族《哭嫁歌》民俗文化研究
t i o n.
Ke y wo r d s : T u j i a ; w e e p i n g— ma r r i a g e s o n g; f o l k c u h u r e
在 我 国许 多 民族 的婚 俗 中都 流 行 “ 哭嫁 ” 传 统, 而土 家 族 的哭嫁 活动 最 为 典婚俗事象之 一 , 有着特 殊 的民俗风 格 , 鲜明 的地域特 点。从土 家族新娘 哭
嫁仪式的主要过程 , 可以窥见其哭嫁仪式 中的民俗 文化 内涵 , 揭示 土家族新娘哭嫁习俗的社会功能 。 关键词 :土家族 ; 哭嫁歌 ; 民俗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K 8 9 2 . 3
Q I A N N A N MI N Z U S H I F A N X U E Y U A N X U E B A O
Vo 1 . 3 4 No .1
F e b . 2 0 1 4
土家族 《 哭嫁歌》 民俗 文化研究
旷薇 薇 , 刘 自学
( 黔 南 民族 师 范学 院 政 治 法律 经 济 系 , 贵州 都 匀 5 5 8 0 0 0 )
基 金项 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 学校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青年 项 目( 大 学生项 目) 《 土 家族( 哭嫁歌>民俗 文化 研 究》 研 究成果
正是 我们 今天研 究 哭嫁 歌 的意 义所 在 。
1 土 家 族 新 娘 哭 嫁 仪 式 的 主 要 过 程
哭 嫁 是一种 曾经在 世界 各地 广 泛流行 的古老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1—1 6
戚 中有 德行 、 有福 气 的长 辈妇 女来 给新 娘修理 额 头
旁的头发和眉毛, 把新娘的头发梳成 “ 盘盘儿” ( 用

长歌当哭——湖南湘两土家族婚嫁歌“哭”的艺术特征探析

长歌当哭——湖南湘两土家族婚嫁歌“哭”的艺术特征探析

土家族 的哭嫁 歌是极有土家族 民族特色 的一种艺术形式 。 在继 2 0 0 6年获得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资文化遗 产保 护名录 以后 ,
又在国务院于 2 1 年 5月 l 01 3日公布 的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 上有 名。 通过对土家哭嫁歌 的研究 , 有利于对 土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景安东 《 南湘 西土家族婚嫁歌 “ ”的艺术特 征探析 》 湖 哭
客 数 当 哭
湖南湘西土家族婚嫁歌 “ "的艺术特征探析 哭
景 安东
摘 要 :“ 哭嫁歌 ” 是我 国旧时许 多民族 的女子 出嫁前表达 自己与亲朋霹里感情的特有 形式, 也是在我 国特定历 史时期 ,
女性 出嫁 时宣泄心 中真情 实感的写照。其 中,土家族 的哭嫁歌 就是 一部展 示土家婚俗 的优 秀抒情长诗 , 是极有 土家族 民族特 色的一种 艺术形式 。 家族哭嫁歌 于 2 0 年和 2 1 年相 继列入 湖南省 第一批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 土 06 O1
也 唱 出 了无 奈 与绝 望 。 3 “ ”诉 求 :是 哭 自己 的地 位 不 平 等 。 、 哭

2 “ ”委屈:是哭对 自己婚姻的不满 ,对 包办和 买卖婚姻 的反抗 ;女 儿在 哭 的过程 中 即对 父母 作 了委 婉 的 控诉 , 、 哭
4 “ ”希望 :是用哭来祝福未来 。 、 哭
骂媒 人 :韭 菜 开花 一 二 台, 背时 的媒 人 天 天 来。蚕 豆 开花 绿 茵 茵 , 时的媒 人 嚼 舌根 ……说 活 我 的爹 和 娘 , 人 背 媒 死 后 变 马牛 羊 …… “ 媒 ”是非 常 有 意 思 的,按 照 中 国 旧俗 有 “天上 无 云 不 下雨 、地 上 无媒 不 成 婚 ”之 说 ,尤 其 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翟宇燕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0期
【摘要】湘西土家族的“哭嫁”风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艺术文化特色。

本文从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艺术特色两方面入手,对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性进行浅析。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一、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哭嫁”这种婚俗由来已久,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地方志上都不难找到关于女子“哭嫁”场景的描写。

“哭嫁”这种风俗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时代久远,资料匮乏,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答案。

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清代彭秋潭的《竹枝词》,根据这首歌谣可以推断出“哭嫁歌”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明清时期。

在此之前,土家族并不直接受朝廷管束,婚姻也相对自由平等,因此,这时候“哭嫁歌”应该还没有出现在土家族中。

当清代改土归流之后,“土司”归顺于朝廷,朝廷派流官管理土家族事务,于是土家族的政治、风俗等各方面都被清政府同化,其中也包括婚姻制度方面。

当时清代女性的地位很低,没有婚姻自主权。

要让自由的土家族少女接受这种婚姻,他们会哭嫁便也不难理解了。

“哭嫁歌”并非一个民族或地区所专有,汉族、藏族、壮族等都有关于“哭嫁”的风俗。

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土家族“哭嫁歌”。

女子出嫁前的悲歌唱的越悲切越被认为是吉利的、是值得称赞的,反之则是愚笨的表现。

即将步入婚姻的女性出于对亲人的不舍,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等种种方面的思虑而唱出悲歌。

经过人们代代相传,渐渐发展为当地的传统民俗。

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一)土家族“哭嫁歌”概述
“哭嫁歌”主要包括“哭嫁”和“哭嫁歌”两部分。

“哭嫁”指的是女子在出嫁时,运用哭唱表现出来的一种婚嫁习俗。

“哭嫁歌”指的是在“哭嫁”这一哭唱形式的基础上所表演的曲调独特、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悲伤歌谣。

其音樂的曲调大都来自于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的“哭嫁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称之为“新娘三哭”,而“发亲哭”是其中最为隆重的一场。

(二)“哭嫁歌”的演唱形式
“哭嫁歌”的演唱者可以即兴作词,自由发挥。

演唱者多为即将步入婚姻的女子以及她的亲朋好友,在出嫁前几天甚至前一个月便开始歌唱。

演唱形式可为准新娘一人“独哭”,也可“对哭”“陪哭”和“众哭”,但均为女性演唱,且无伴奏。

而且由于人数众多,加之情感悲伤,所达到的效果往往非常震撼。

在唱歌时,女子边哭边唱,唱到悲切时还会加上一系列动作,比如说擦眼泪和挥手等,用来辅助表达情感。

陪哭者往往把新娘围起来,或者一唱一和,或者浅声齐唱,唱到悲切处亦会有即兴的动作来辅助表达感情。

在唱哭嫁歌时无论是新娘还是陪唱者的歌都是即兴发挥,但场面并不混乱,不会发生抢唱或冷场等状况,这应该与演唱过程中某些暗示性的动作或提示相关。

一人唱毕,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另一个人,或按照亲属关系约定俗成的接唱下去。

(三)“哭嫁歌”的音乐结构与旋律特点
从音乐结构上看,“哭嫁歌”是较长乐段的多次重复,在重复哭泣演唱的这一过程中,随着唱词的变化旋律也略有变化,但在旋律的变化过程中,其基音和终止音是保持不变的,旋律在每一句上均为从高音级向低音级变化,且旋律中较多的运用了装饰音,句尾多加入了抽泣声和呜咽声,通过以上声音来表达女性出嫁时悲痛及压抑的情绪。

“哭嫁歌”的语言简练质朴且内容丰富,押韵上口,通俗易懂,便于传唱。

(四)“哭嫁歌”中独特的哭腔运用
哭腔的运用是“哭嫁歌”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

“哭腔”是指在“哭嫁歌”中出现的带哭声的哭叹衬词,比如“哦”“啦”“喔呼”等。

由于边哭边唱,哭时的抽噎和颤抖便会体现在唱腔中,因此,“哭嫁歌”往往带有颤音或者抖音。

演唱者虽主要为青年女子,但是由于不住的哭泣,所以声音以低沉为主。

演唱者使用真声歌唱,声音往往悲切。

当情绪平和时较柔和,但不失力量,像是娓娓道来一个动人的故事;当情绪激动时声音便会急促高亢一些,甚至会出现变音或者吐字不清的现象。

哭泣声、抽噎声与歌声混杂在一起,这对歌者的歌唱能力亦是一种挑战,经过长久以来的摸索和传承,这些土家族的女子对哭腔的运用也到达了一种非常纯熟的地步,自成一派。

(五)“哭嫁歌”的内容及情感
土家族“哭嫁歌”的篇幅往往不长,内容短小精悍。

内容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但都是围绕对即将步入婚姻的迷茫,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对亲人的不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这几方面展开。

在“哭嫁歌”刚刚流传开来时,土家姑娘们往往使用土语演唱,后来逐渐掺杂了汉语。

汉语的加入使得“哭嫁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像是一门独到的美学。

土家族“哭嫁歌”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哭开声”和“哭自己”。

“哭开声”是指在“哭嫁歌”中由女方家中的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哭的第一嗓子,一般于出嫁前一个月左右,寓意着美好和希望。

之后便是“哭自己”,新嫁娘哭诉自己对这种婚俗制度的不满,还会哭诉自己内心的悲情及离开父母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调怅。

第二个步骤则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亲友”。

在“哭亲友“时,亲人和朋友齐哭,既展现了新娘对众人的眷恋,也展现了众人对新娘的不舍和美好祝愿。

第三个步骤为“哭媒人”。

由于媒人说媒,使新娘要离开娘家,于是新娘的悲情立刻变为怒气,一改低沉忧郁,转而铿锵有力。

这时候的哭声高亢,节奏加快,充满对媒人的不满,把所有的压抑担忧全部都发泄在媒人身上。

这是“哭嫁歌”中女性最有力的反抗之声,当然这也是由于她们认识不到自己不由自主的婚姻的本质而把所有的不满转移到媒人身上的原因。

第四个步骤为“哭入席”“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

最开始婚礼入席,新娘向入席的亲朋好友开始哭。

然后“哭开脸”,又叫“哭上头”,是指新娘要进行绞面并将头发盘起来。

在土家族,女人盘发说明女子将从懵懂少女变为人妻。

接着新娘向列祖列宗辞别,此时的哭唱便称为“哭祖宗”,新娘会将内心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这里。

之后,新娘穿上新嫁衣,预示着自己将离开爹娘,此时的哭唱相当的悲伤与痛苦,这就是“哭穿衣”。

“哭嫁”尾声便是“哭上轿”,在即将离开娘家之时,新娘哭的是与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离别,此时除了悲伤的心情外还表达了新娘对亲人们的美好祝愿。

三、结语
“哭嫁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歌,在表演上、内容上、情感上均有其独特之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然而,这种优秀的传统民俗正在日益消亡,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整理,使它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庭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常中文.土家族哭嫁歌研究[J].文化视野,2009(2).
[4]向烨炜.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点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5]李慧丹.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古丈县实地考察也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