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_古诗大全

合集下载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详细参考:《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秋浦歌·炉火照天地》作品原文:秋浦歌十七首⑴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词句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秋浦歌李白古诗其一

秋浦歌李白古诗其一

秋浦歌李白古诗其一
原文:
秋浦歌其一唐代:李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翻译:
秋浦的水像秋天一样的那么漫长,景色萧条叫我忧心忡忡。

作为游客的我忧愁就像秋浦的水一样深不可测,我快乐的旅行来到大楼山,本来是想散散心里的忧愁。

没想到又触动思乡之愁。

站在山顶向西遥望长安,只见长江之水正滚滚向东流去。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吧!。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秋浦歌李白篇(1):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秋浦歌作者: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秋浦歌李白篇(2):李白《秋浦歌》翻译秋浦歌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古诗《秋浦歌》ppt课件

古诗《秋浦歌》ppt课件
审美体验
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才 情和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诗歌也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感悟生活。
04
文化内涵挖掘
唐代社会生活反映
唐代经济繁荣
诗中描绘了秋浦地区的美 丽景色和富饶的自然资源 ,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的 繁荣景象。
唐代文化昌盛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 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 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 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概述
• 《诗经》与《楚辞》: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 、比喻、象征等手法,探讨诗人
所表达的情感。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学习,加深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
解。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设计针对《秋浦歌》内容的课 堂小测验,包括诗句填空、情 感分析、主题思想归纳等题型 。
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课内 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 决存在的问题。
诗人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 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 现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
唐代社会生活风貌
诗中描绘了渔翁、浣女等 人物形象及其生活场景, 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 富多彩。
道家思想在诗中的体现
道法自然
诗人李白在诗中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处,体现了道家“道法自
然”的思想。
无为而治
诗中所描绘的渔翁形象及其悠然自 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道家“无为 而治”的政治理念。
名远扬。
晚年生活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秋浦歌”是汉代伟大的古代杰作,由张九龄所作。

这首诗有六句,内容涉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冲突、激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了解自然之谜的探索。

在押韵和章法艺术方面,它达到了精湛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作。

这首古诗的原文如下:“秋浦歌叹江头夜,三千客中行舟客。

千山万水倚远天,夜空满月照中国。

江水涌朔吹节管,声音绕山响去远。

湖光月影变叠叠,秋浦路旁落月垂。

”以上原文的翻译(拙译)如下:“Tune of the Autumn Shore Lamenting the Night of Jiangtou With three thousand travelers by boat, traveling along the river.Heaven boundless mountains and waters stretch far away, The night sky filled with moonlight, shining on the Middle Kingdom.The river flows and the beating of drums is heard,The sound echoing beyond the mountains, fading into the distance.The lake reflection of the moonlight alternates between bright and faint,The Autumn Shore roadside moonlight cascades downwards.”《秋浦歌》的原文及翻译是上文所提及的,这首古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精湛的杰作,它涉及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冲突与激情、赞美自然的美景,以及探索自然之谜。

下文将重点讨论《秋浦歌》的内容主题、诗句押韵艺术特色、表达方式及历史文化背景。

一、内容主题《秋浦歌》展示了古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和人间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有秋浦歌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有秋浦歌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有秋浦歌
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荡荡,万古长悠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诗人通过对秋浦河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刻认识。

同时,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小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诗意:首先要理解诗中每一句的意思,把握诗的整体意境。

2. 记忆诗句: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句的记忆。

3. 感受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中表达的哲理。

4. 学习修辞:注意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5. 拓展知识:了解诗中提到的人物和历史背景,增加历史知识。

通过学习《秋浦歌》,小学生不仅能够背诵这首诗,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了解。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秋浦歌其十五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秋浦歌其十五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秋浦歌其十五
《秋浦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组诗作,共有十七首,其十五首是其
中之一,也是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
诗人的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以下是这首诗的内容:
```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心悲未央,归思梦难留。

山川非故国,风物是边愁。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游。

```
这首诗的大意是:秋浦的景色长年如秋,显得萧条凄凉,令人感到忧愁。

诗人的心情悲伤,没有尽头,他想回家的思绪在梦中也难以停留。

这里的山川不是诗人的故乡,风物也让人感到边塞的忧愁。

一旦离开
了这个地方,就像孤蓬一样,漂泊万里。

这首诗通过对秋浦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
活的无奈。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

小学生背诵这首诗,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美的诗句,还能体会到诗人的
情感和思想。

《秋浦歌》白居易古诗解读

《秋浦歌》白居易古诗解读

《秋浦歌》白居易古诗解读秋浦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作,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为传诵。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秋天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本文将逐句解读该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秋浦江滨距草堂,黄菊如星紫葛长。

第一句“秋浦江滨距草堂”,表明了诗歌的时空背景,诗人身处在秋浦江畔的草堂,距离江边,自然环境优美。

此句开头提到的秋浦江和草堂为后文的意境铺垫。

“黄菊如星紫葛长”,这里用到了黄菊和紫葛作为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

黄菊既点缀在江滨,又仿佛星光点点,给人以美妙的画面感受。

紫葛的生长则暗示着秋天的深度,阳光照耀下的紫葛长势蓬勃,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

古巷没人碧桃花,吴姬何事独闲襟?这两句诗描绘了另一个具体的场景,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叫“古巷”,由于季节的关系,桃花已经没有人来欣赏了,只剩下一片碧绿的静默。

紧接着,诗人提到吴姬,表达出对吴姬孤独落寞的情感。

吴姬是指相传的楚国美女吴妈妈,在此处代表了女性的忧思和孤独寂寞。

重帏深闭江水寒,花落狐声遶塞山。

“重帏深闭江水寒”,此句通过形容自然景象和人的行为,传递出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江水寒,更加强调了华堂内的孤寂感。

花落狐声,则又一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渐进。

花满初云卧睡觉,狐声遶塞山,由此描绘出了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的寂寞感。

骨声长苦天边鹤,月色良宵倚一竿。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人生百态和时光的流逝。

鹤是被视为长寿和自由的象征,诗中的天边鹤鸣之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悲苦。

而月色则被诗人称为“良宵”,表示虽然孤独,但依然可以享受到美好的夜晚。

橋上多人远近去,门前孤客踏流残。

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界和人们的关系。

人们在秋天的桥上奔波,形成了现实中的景色。

而门前的孤客,踏着流残的光景,表达了个体的孤寂感和与外界的疏离感。

归帆过尽无纤埃,龙火淡烟萍林梅。

这两句诗描述龙火、纤埃、萍林和梅,是以形容景物的手法,又一次揭示了时间的消逝和景物的褪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浦歌_古诗大全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样长。

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
鉴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
,“兴
白发的“何
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
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