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试论董源山水画艺术
借用董源的画法

董源是中国南唐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的画法以山水画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董源的画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运用披麻皴技法:董源在山水画中运用了披麻皴的技法,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和曲折变化,表现出山峦的起伏和质感。
2. 善于运用水墨渲染:董源的画作中,水墨渲染的运用非常到位,通过渲染的浓淡和层次变化,表现出山水的远近和立体感。
3. 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董源在创作时,非常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通过巧妙地安排山水、人物、建筑等元素,使画面具有和谐的美感。
4. 善于表现江南山水特色:董源的画作以表现江南山水为主,通过对水乡泽国的描绘,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气息。
5. 融入诗意元素:董源的画作中,常常融入诗意元素,使画面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给观者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
总之,董源的画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画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源画境研究

绪论1.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通过对董源绘画本体的分析,发现董源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对此问题当代学者都只是泛泛而谈,只是究其作品的真伪,而并没有通过作品本身来探讨其真正的价值。
本文通过现存的董源作品,结合相关的史料记载,以及后人对其理解和重构,以图文互证的方式来梳理董源画风的精髓。
旨在透过纷繁的历史现象通过分析判断,从中找出能体现其文人画精神的规律性东西,从而使传统能在现实中产生指导作用。
通过对董源图像作品的分析解读董源如何通过记录山水情境来唤起自己的一种心境从而传达出如此的画境的。
他是如何将自然景象映射到心目中,所成的图象又转化为表现上的图像的。
本文将运用图像分析的方式,从图像本体语言的角度将董源作品进行分类和阐释,结合董源所处时代背景,具体的生活经历,心境,处世态度。
并从“平远”、“深远”、“高远”角度来探究董源作品的意境,和他独创的绘画语言。
在分析过程中除了注重对文献整理,更为关注文人心态在艺术创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希望从中梳理出董源是如何通过画面向世人阐释这种文化精神的,而这些正是目前研究董源绘画所忽视的。
2.今人有关董源绘画的研究被北宋以至元、明、清文人画所推崇的一代宗师董源,在中国画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不仅对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直至今天仍以其特殊的方式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画家大观》丛书中收录了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关记载,对董源、巨然作了详细和系统地介绍,对我论文研究起到了参考作用。
《董元的传世画迹》启功著,试论有关董元传世画迹真伪问题兼及艺术特色等有关方面,阐述了董源的生平及其主要画作。
并提出对董元传世画迹真伪的初步看法,但我认为这仅为推测之论,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仅供我论文的参考。
黄专在《山水画史上的董巨逸轨》一文中对董巨山水画的图式与审美特征做了具体的讨论说明,为我论文图像分析提供了思路,同时我在文中也大量借鉴了他的一些观点比如董巨对后世山水画风格发展和趣味变迁的影响和董巨独特的审美特征。
浅绛山水画家董源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开创者

浅绛山水画家董源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开创者一千余年前,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王朝,拥有大片的御用茶场和园林,掌管园场的竟是一位饮誉当时的画家——董源。
他官至北苑副使,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人。
世称“董北苑”,他生于唐朝末年。
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
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
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
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
此后,有关史籍皆没有载录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动,极可能逝于南唐末年,享年约七十岁左右。
不知是江南层层丘陵上碧绿茂盛的茶树和水气迷蒙的烟云滋养了这位山水画家,还是他发现了这独秀于江南的质朴之美。
但可以确信,用水墨专写江南真山的董源开创了被今人称之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北宋米芾呼之为“江南画”)。
可见在董源擅长的诸多画科中,山水画是他最富成就的画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
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
至南朝宋时,宗炳的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隋、唐两朝顺沿着六朝山水画的发展,使这个时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日臻成熟,在色彩上,将滥觞于六朝的大、小青绿和金碧山水的施色艺术达到完善。
盛唐至唐末,画家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山水画表现语言,力求开拓新的艺术语言——水墨。
杰出的工匠大师吴道子以墨笔挥写出疏体山水。
诗人王维以“水墨渲淡”表现出“画中有诗”的辋川山水,开始出现了破墨山水。
随后,涌现了毕宏、张璪、郑虔,至王默,创制出泼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艺术语言,确立了注重发展个性的趋向。
这些大师的水墨佳作无一件存世,今可在唐代的壁画上看到民间匠师的水墨画风,足见这在唐代已形成了一定的时尚。
董源将山水画之美写到了极致,仅一个“披麻皴”,就被无数人模仿

董源将山水画之美写到了极致,仅一个“披麻皴”,就被无数人模仿【摘要】:董源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山水画大家,同时他也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所以也被人称为“董北苑”。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
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其山水画吸取吴道子、王维、李思训等人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首创的“披麻皴”,被后世无数人顶礼膜拜,但从未被超越。
本文试分析董源山水画中的“披麻皴”用笔是怎样的?为何难以被后人超越,欢迎山水画爱好者批评指正。
关键词:董源;山水画;披麻皴;笔墨线条;五代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1一、董源对后世山水画影响之大是很难用言语述说的。
董源所创造的以“披麻皴”为主要用笔新格法,在他在世时就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到了宋代,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将董巨推向了历史高峰,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逐渐蔓延开来,从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又产生了新的认识。
到了元季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是将董源奉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可见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五代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2二、何为“披麻皴”?披麻皴,又称“麻皮皴”,是山水画皴法中的一种,由五代董源始创。
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条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线条好像分散披离散开的麻皮,因此而得名。
常用于表现南方土坡或峰棱不太明显的石块。
披麻皴又分长披麻皴、短披麻皴两种,主要是中锋用笔,线条厚实,鼓鼓的,圆而无圭角。
从董源山水画“淡墨轻岚”看两宋文人的审美情趣

思维方式 。更加重 视人的心灵体验 , 追求外在 的形
式常 常被认 为是不真 实 的、 无意义 的 。另一方面 ,
的社 会情绪 、社会风 尚以及 与这些 方 面相适应 的 审美 情趣 。也体现 了大 多数文 人普遍 尊奉 的社会 道德观 念和价值标准 。
界, 其绘 画形式 , 促进 文儒禅道 精神境 界的融合 。
门追求 的最高境 界
文 人画 思潮 是儒释 道哲 学 思想与 美学 思想 的 相 互融合 , 到宋代 水到渠成 的 。是 中国绘画 的一个
新 的发 展 , 也 是 中 国画理 论 的新 发展 , 这 一发 展 , 使画 达到 了诗 的地位 。从 而形 成 了中 国绘画 艺术
: / 7 骺 罐 露 J 。 m a l o f J i a i I i t 。 o f F a h i 。 T e 。 h 。 l 。 g y
源看来, 艺术 的 表现 必 需上 比天工 , 以宣 泄 神 力 ,
并 且下触 心灵 , 以激 发趣机 , 所 谓“ 外师 造化 , 中得 心源 ” , 都 为董源 移情 山水 , 重 塑 山水 , 寓情 于画提
宁静 、 内在 心 灵的平 静 ,为瞬 间的超越 奠 定 了基 础, 时间 的 因素荡 然 无存 , 此 刻 的执 着 云 淡风 轻 ,
在 如此 顿 悟 的境 界 中, “白云 自吞 吐 ’ ’ _ 心灵 自
பைடு நூலகம்
供 了众多 的情 感符 号 。故两宋 山水画淡 墨轻岚 、 烟 云 流润 以及 给人 以温润 而不 露 刚拔之气 的感受均 类 似董源 。并把他 作为后世 文人画 的楷模典 范 。
儒 家认 为最 高的人格 境 界 ,是 一种独 特 的气
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董源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艺术家。
他对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源的地位首先体现在他对山水画的创新和改革上。
他在画作中突破了以往山水画的局限,将山水与人物融合,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董源的山水画作品富有诗意,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他独创了“山水有情”、“山水有韵”的画风,强调山水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意境。
他的创新使得山水画从传统的工笔绘画转向了意境的追求,为后世山水画家拓展了创作思路。
董源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和传承上。
他是唐代宫廷画院的画师,培养了一大批山水画人才。
他的弟子杜牧、崔成甫、李绅等都成为了杰出的山水画家,继承和发扬了董源的画风和技法。
董源的教育和传承使得他的影响力得以延续,山水画在后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董源的作品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画作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山水的情感和韵味,这种追求成为后世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的画风深受后世山水画家的喜爱和模仿,形成了“董源派”的流派。
他的画风影响了宋代、元代以及后来的明清山水画家,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源泉。
董源的地位和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也在国际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对于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他的山水画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家珍藏,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可忽视。
他的创新和改革使得山水画走出了传统的束缚,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教育和传承使得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山水画家。
他的作品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源泉。
董源的地位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山水画史,也在国际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五代董源山水画简论——民藏董源《湖山清幽图》赏析(中篇)

On La nd s c a p e Pa i n t i n g s o f Do ng y u a n i n Fi v e Dy n a s t i e s
Ap p r e c i a t i o n o f Do n g y u a n’ s S e r e n e L a k e s a n d Mo u n t a i n s C o l l e c t e d a mo n g P e o p l e( P a r t 2 )
我 们 在 民藏 家 中 寻 访 董 源 流 传 至 今 的作 品 , 主要 有《 湖 山 清幽 图 》 《 山林 幽 居 图 》 共 二 件 。通 过 认 真 研 究 、 仔 细 分析 , 我 们认 为 , 这 二件 作 品创作 于 董源 画风 、 技 法 已经 形 成且 较 为 成熟 的时 期 , 具 有 一 定 的 代 表
的安 排 , 达 到 了一 种 深 邃 高渺 之 化 有 形 为 无 形 的精 神 境 界 。而 在 画 面 的 布 局 、 置景 、 对 比、 点缀等 方面 , 追 求 的 气 氛 始 终 围 绕 着 清 远、 秀涌 、 静谧 、 柔 和 的江 南 地 域 景 色 , 让 人 享 受 到 湖 山清 幽 的 美 妙 胜 景 和 出 神 人 化 的 笔 墨 功 夫 。《 湖 山清幽图》 是 一 幅 由 董 源 署 名 的纯 江 南 山水 画风 貌 的代 表 作 。 关键词 : 董 源 ;《 湖山清幽图》 ; 披 麻 皴 中 图分 类 号 : G2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2 3 8 8 ( 2 0 1 4 ) 0 4—0 0 7 1 一O 3
董源山水画意之品评

董源山水画意之品评If塑螋窒坠————l古代置术董源山水画意之品评(1)董源的江南画意宋人关于董源山水画作的几段重要文献:<宣和画谱>载:"大抵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着色山水誊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源所画信然,盖当时着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于时,至其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明晦,林靠烟云,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鉴者得之,真若寓且,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米芾<画史>载:"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之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挺劲,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梦溪笔谈>:"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蛸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易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杏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然有返照之色,此妙处也.上载对董源山水画的描述是十分客观的,但其画意的阐发却未见深入.董源的山水画之意趣,画史正义当指其"江南真山"一格.此义之评实为画史先贤之意,上录宋人三则材料可知董源山水画的意趣当不离"江南山水"之评.董源之画独立于时,他表达江南山水和描绘的方式,反映了他特有的智慧和眼光,意趣高古,辉映古今,难得米芾评他"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董源画作江南山水,画格照耀古今.予谓先有画江南山水之品,才有江南山水画之品.江南山水之品格:历代名贤多有论述,大意如下所述:江南山水看似秀美,实则浑然华滋,多丘陵,峰头圆润,山势缓慢,贤达者取其圆厚,圆润之意.其丰厚,圆润者如温柔敦厚之老者,同时又得平淡天真之意,其德合于孔子'诗>之教.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愚",江南山之秀美者谓其"不患".其义为"大巧若拙","大智若患","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此义可得见董源画江南山水之意.董源的江南画品:米芾评"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予释有两层意思.其一:唐代无人画"平淡天真"一格的江南山水.董源是开其宗派的一代宗师,眼光独立超群.但是米芾<画史>中另有一条,认为江南画的开创者不是董源,而是顾恺之,使我们疑云顿生,其文摘载如下:"颖州公库顾恺之'维摩百补>是唐杜牧之摹,寄颍守,本者置在斋龛不携去,精彩熙人,前后士大夫家所传无一毫似,盖京西工拙,其屏风上山水林木奇古,坡岸皴如董源,乃知人称江南,盖自顾以来皆一样,隋唐及南唐至巨然不移."米芾既然推江南画至东晋顾恺之,又云董源画"唐无此品",此矛盾应当作如何解释?我们从此画的题目'维摩百补)找到了答案,原来此一幅所描绘的是人物画,并非山水画.因此画中江南的山水林木,坡岸均作人物画的背景.可见,自"顾"以来所称江南画,其意不在山水,在于人物画,真正意义的江南山水画至董源才得到独立完善.因此,米芾之论是指董源"平淡天真"一格的江南山水画.林海钟"唐无此品"的另有一层意思是指其画意有"平淡天真"~格.其原文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是为一证,"不装巧趣"有指其用意.又有米芾藏董源<雾景>横披, 云"余家藏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梢出没,意趣高古",<南田画跋>解释<雾景>此幅"势极浑古",又可知米芾述董源画<雾景>横披"意趣高古"有指用笔之意.表现江南一路的山水格高"无与比".可见,董源江南画意归为两层意思,首先,对创新而言,山水在唐代没有完善的江南画,董源特有的智慧和眼光发明了江南山水之品,成为一代宗师画家.再者,董源的江南画之意趣高古,当时无与之比,米芾评"唐无此品".(2)董源用笔之品董画之质实属敦厚,浑朴.<图画见闻志>云董源兼工画牛虎有"肉肌丰混"之说,足见董源之性,按<乐毅论>所云"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故推其用笔必能丰厚,圆满.所以董源的画意必求于大的气象,境界自当以简淡为高,于此可得董源用笔之真意.董源用笔丰厚,浑圆.着意在大处,为圣人君子,大家气象,俗称"大笔头".所以其下笔,全用秃笔中锋,势能迅猛,最是真董源.而小家者,如小人,下笔虽能迅却不能猛,只见油滑,浅薄之意,然雄厚,浑然之气,岂能至哉?所以米元章以"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来誉之.'宣和画谱>记载他"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董源用笔为大家风范,气势庞大,使人观而壮之.<宣和>评语当不掩董源敦厚,浑朴之质.董源用笔着意于大和远,其评"崭绝峥嵘之势"绝似吴道玄,属大家手笔,有"磊落逸势"之风神.我们推"崭绝峥嵘"语意,其用笔应该有"侧纵"之意(所谓"侧纵"指其用侧锋笔),然董画之质实属敦厚,浑朴.合于"古意",以"中正"为尺标.故推董源以中锋为正传."侧纵"之意所指外貌华表,非董源之质.因此得知"宣和"数语之评不得董源正义.董源用笔正义,沈括得之,其<梦溪笔谈>以"不为奇峭之笔"而已言尽其意.所以董源用正锋画的山水最为代表,成就最高.清代恽南田评董源用笔:"北苑正锋,能使山势欲动,青天中风雨变化.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以中锋用笔推董源之传,那么宋以来,只有巨然,吴仲圭,沈石田三家,因质淳古意而最得董源真髓.其余诸家,虽祖述北苑家法,并能尽其妍妙,然古意难与等同,浑然,淳朴之气稍有逊色.传世董源画作如<潇湘图>(北京故宫),<夏山图>(上海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辽宁博物馆)等皆不得董源用笔之正义.董源用笔正义,推吴镇<中山图>最佳.(31董源用墨之品"水墨类王维",对王维的继承是在水墨画风上,因此我们先探讨王维的用墨之格.董其昌谓文人之画始于王右丞,又特别强调其用墨,云始用水墨渲淡"之法,意在表扬这种画格而显示他的眼光.古代先贤一贯崇尚"水墨为上"的画格,选择水墨的方式作画,其意义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符合中国画"写意"的精神,水墨能写色彩之意.引张彦远的论述:"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譬飘肠,不待空青而绎,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因此,墨一68—具五色可得色群之塞.异方面,圈干水墨的写意性?截1r=把水璺看成是色彩的简淡之意,略台于朴素的审美,因:董其昌推崇王维"水墨渲淡".具意义正是为了寰明这种审美辱则.因此.我们论董源的意趣同样表现在工匕.郡幺.王维的"水墨渲溃"到底是怎么样的'他的山水画在当时贡献如何々董其墨解释碍辩对?强们先看看唐^的山水画唐^山水以挛思训为第.书画称一z妙.他的贡猷很大.完善了山水之体.史虢:山水之变.始于是l吴道子成于二车:李思训,季昭道父子Jo吴道子之前山水画.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匠裁魏晋以降名迹."画其山水.则群嶂之势,若许犀芍r或容泛或^于山.现存奠高窟救蝗魏晋隋代壁画与此描写大体相一.是为实例,至如"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扬,展精意宫观,渐变所.尚扰状石则务干雕透.如泳渐斧刃,绘橱则刷肿镂叶.多牺培苑.工倍愈拙,不胜其色北京故宫隋代展子虔游寺图可说是是道子之前这种山水画的传世代表而鬟道子山水之变,当然有别于过去.选种区之报丰在于用笔不同于前代画师,画史载其下笔磊落,称一笔画.写导陵l工三百里』水.能一日而毕.搬彦远记吴遒子'往住于肆寺画壁性石奔谴若可扪酌."荆浩评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离,树不言圈.卉懈无墨.吴道子人物画.用笔为胜,少有渲染"图画见闻志髓其.落笔雄劲而傅彩筒淡".因世他画山水想必屯不多加赋色渲染,荆洼恨其无墨不无道理,可见.是道子虽创山水之体而未毹完善不过.前代所谓"状石则务于雕透.如球澌斧刃.绦捌则刷昧镁叶的山水到了吴遭于的确为z一变,戏为笔意纵横的白画或者是渣校的吴京样"山水.二李刚是搏其完善.将青绿赋彩口门^使z骨肉相台.童薮李思训的画笔格道劲,"画着色山水.鸯碧辉腱.自力~家洁".恬彦远之意也许正是谓此.而王维的意毽是有别于李思q【的,他的独到z址是在运墨上遗一点上董其昌是很有限光的.张彦远记:山水之变始于吴,威{二二章"吴,拿用晕可谓一脉桕承.二李别是赋彩加以完善成为一时z典范.在此基础上.王维是有所发明的他以.重.,深.F一矾格与韦健,张珲,杨负,朱审,王宰刘商并称一时之秀历代名画I£:中除吴,李记载之外云:树石之状妙于韦很.穷干豫诵,能刷萦毫毳锋,掌模色,中以巧饰.外若混成.x普王右丞之深重,扬仆射之奇瞻.朱审之浓秀.王喜之巧密,刘商±取象.奠枣作者非一,皆不过之"显然.王维"深重"的画最在当时具一格,所指应该不单是其水墨画风,还包括他的青绿山水.画青绿色通常也要以墨打底.王堆之鬻重'的画面妞果.墨作为底色和渲染应该占最重要魄斌分.画面多为平染,方矗轻为质朴.宵别于项容,王墨主流.蕾其鐾水墨童演"道破深重.之意,且稍有所发明.#意宴别表扬平染的朴章的作风.并以"淡的墟界深发王维用墨之义.可谓枯言大戈,行家之语王雏在用笔上应该没有多大的创造.类似是道玄.史藕.鞋画山水松石,纵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复画辋川囤,山咎郁郁蕺盘,云水飞动,煮出尘升.怪生笔端."又笔法记载: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戒.办动真思.李将军I思口II)理深思远,笔迹甚情,虽巧而华.太亏墨采.项窖山^.捌石顽涩,棱角无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绺于放逸,下失真元气象,元太刨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皂高,树不言圈,亦恨无墨."于此可想见,王维水量渲淡独得山水一『]的墨彩韵致.用墨方法质朴而意趣高古,有别于项容,强臻,王墨的方;.t-.以墨之华美而论.当见于项容,张理,王墨三家用墨.荆浩论项客有墨无笔.遒子奄笔无璺.历代名画记j 载:.项容不知何许^.当时以处士名称之,善画山水.师事王一6g一州宗J女{t留(满湘图)局部董源晏镇的啐l锋笔法墨.作杜风是石匿.笔;去枯硬而少温润,故音^评其画讥其玩足.挺寺罐亦自成一家,"董蔓星土罐水墨渲淡的朴幕作风而阐发甫宗大义.唐人连墨z午见于面舂,张埠,王璺简溃之意见干王维"湟淡之活'董谭画意趣与王雏太致相同的.敞画史称水墨类王维"董源墨得王维之意,稍有发明.董渖画质,朴而雄浑,笔巷横,用墨战当简易.董其昌云其与王维脉相承正中骨罔z:蒜黄滞』=lj笔雄厚,墨色舟当沉郁,王维之深重,未必都是:鸯裟得之.且彗源采开南宗画派之堂奥,一代宗师,深重z煮何缓婆染博之其雄强之笔,沉郁之气一旦发于笔端,璺z鬻重已然在鹅素之上了=更正启事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2006年第2期目录中遗漏了发表于第70,71页的徐强先生《论中国画的视觉性与精神性}一文,特向作老及读者致歉国画家硇;辑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董源山水画艺术卢小平董源(一作元),江西省钟陵(今江西进贤)人,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卒于北宋开宝八年(975)。
南唐中主李璟时官北苑使,人称董北苑。
董源是一个绘画上多才能的艺术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能,而且技艺精湛。
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董源“几于十三科全备,可谓画林中天纵多姿,于古无二”。
《宣和画谱》中介绍他的各种绘画时说他“多作山石水龙”“所做《钟馗氏》尤见思致”。
然而他对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贡献最大,成就卓著且影响后世深远。
传世作品有《溪岸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龙宿郊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行旅图》现藏日本大坂博物馆;《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等。
一、社会现状及人文背景五代南唐,历经朝代更迭。
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受封吴王,建都扬州,占江苏、安徽、鄂东、江西。
吴乾贞元年(927)其子杨溥称帝。
吴天祚三年(937)被徐知诰代替,建都金陵,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叫唐,史称南唐。
南唐历中主、后主,曾占有湖南、福建。
政权虽转移,但社会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残酷的战争。
中主李璟设置翰林图画院。
中国社会在中晚唐经五代至北宋进入了封建制度后期,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也随朝代的更迭发生了变迁。
山水、自然风景作为文人士大夫居住、游玩的环境,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他们希望保持这种既得利益的长久和稳定,从而将整个社会(尤其农村)理想化、牧歌化,并产生了强烈的抒情心理、思绪和观念。
同时在士大夫中出现一种社会性的“隐逸”思潮,并体现与之相关的山水诗画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上。
当时大多的文人士大夫是由“乡绅苦读”、“由农而仕”、从乡村到城市的。
于是,溪壑丘山、野店村居成了他们争取荣华富贵、楼台亭榭的一种心里祈求、一种感情上的追忆。
社会的动乱,朝代的更迭,并没有让汉末以来的佛教消失,反而在经历魏晋玄学“清谈”风气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互补完成了其“中国化”的“变身”。
尤其是禅宗教义的“准泛神论”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成为主流,使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并从自然中吸取灵感达到“顿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书法、诗歌是唐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并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峰,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都一样从“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烟云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风流潇洒转变成“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将悲欢情感痛快淋漓地倾注于笔墨之间,使得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的模拟都变为浪漫、抒情。
董源正是将这种审美观念和艺术精神发展和创造性地表现在他的山水画艺术上。
二、董源山水画表现的内涵与董源同时期的荆浩原本“业儒,通经史”,因时局动乱而避难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但并非是社会性退避的“隐逸”。
在《笔法记》中说“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乃知教法,圣贤之职也”,同时也认为“嗜欲者,生之贼也”。
所以他的作品是在携笔写生的基础上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之美,并以“载道”。
董源在动荡的时代中,却生活在相对稳定且艺术兴盛的南唐。
身居仕途,却更萌生有“退隐之心”。
文学上词的出现,抒写更多的是一种优闲,伤感的心情意绪,不再是浑厚宽大的“诗境”。
江南平远“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平淡、恬静、寂寞的境界恰恰表现了这种社会性的退隐,并更好的诠释了道禅的精神。
这也正是后来备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文人推崇,影响后世的原因。
(一)笔墨的再现,模拟性特征五代时期,笔墨技巧经中晚唐后已臻成熟。
同是强调笔墨,但荆浩携笔写生强调“图真”。
用线条勾勒山石,石质感强,山势雄伟而大山突兀,追求的是“崇高感”。
董源笔墨技巧也极为成熟,强调的笔墨“图真”与荆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有“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
”(《宣和画谱》)之类的着色作品,却并非是他的性情真意的流露。
“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其千岩万壑,重江绝岸,使其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
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宣和画谱》)。
再现江南山水并非终极目标,其意在于“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然”(沈括《梦溪笔谈》)。
(二)笔墨的情感性特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急,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所以至神气也……(吴道子)众皆密于盻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
弯孤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唐代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说“……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
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渺.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
观夫张公之艺也,非画也,真道也。
”由此可见,笔墨的情感表现性已经初露端倪。
董源正是在纯熟的笔墨技巧上更完美地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画的人忘了山水之形而“图”自然之性,突显笔墨的审美意识。
即沈括所说“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近以察细节,求笔墨之美。
《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被推为董源风格的代表作。
无论构图偏满的《夏山图》或是空灵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都是虚实相得益彰。
一派平远幽深,画面重峦叠嶂,咫尺千里,平沙碛堤错落而层层深远。
半圆形的山峦,再以垂直的树干穿插其间,富有极强的节奏感。
平远山峰用淡墨点皴和相对整齐的圆浑短线皴笔,湿润的笔墨层迭相加形成破墨、积墨的效果。
中锋用笔,气度中和,不疾不躁,平心静气,行笔间含蓄蕴藉,没有丝毫刻意雕琢之感。
干笔、湿笔、破笔参杂使用,及方侧的笔势,使原本极平常的沙坡,溪流、农人耕作、渔人举网的风景、农事,变成幽深古润,极具苍茫浑厚之气。
沙堵迷离中跃动着波澜起伏痛快淋漓的律动感。
恰似一曲深长悠远的田园牧歌。
并憬悟到万象和谐及自然山水的神秘不可抗拒的美。
在这短促的美感受到“永恒”——一个漂渺,实在的,令人惊喜而震憾的存在。
如唐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式的瓊绝的宇宙意识,一种深沉,廖廓,宁静的境界。
(三)、笔墨的道禅精神表现的特征唐符载观张燥画画时就说“……非画也,真道也”。
董源所描绘的山石树木用的都是清淡湿润的墨笔,虚实间若浮非浮,若虚非虚,明晦处更是无穷无尽,繁密中见单纯,平淡之中蕴含多变。
这些相反相成的审美,表现出一种悠闲心境下的江南宁静,平淡与濛濛润湿之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平常景中蕴含着对静境、寂寞、空灵的哲理性思考。
这正是道禅思想的表现。
董源气度中和,不疾不躁的行笔含蓄蕴藉,墨法精妙淡雅,虚无朦胧,如雾中看花,笔法中尽显墨法之妙,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些笔墨所表现的“静”“淡”之情景,正是道禅思想的精神追求。
这种淡雅超逸的水墨表现既是道禅美学的归属,也是后世“文人画”备受推崇的深层原因。
三、后世的评价及所受影响北宋初期,董源的作品并没有受到重视。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在总括叙述北宋前期的山水画家时,推崇李成,关仝,范宽三大家。
董源只是在《图画见闻志》卷第三《纪艺》中,把他列在“王公大夫”十三人一栏的最后一位。
对他的评价只是“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似乎没有自已的画风。
北宋末年,米芾在《画史》中称董源的画“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董源的画风记载“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并点明“江南董源、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的风格特征。
元代汤垕《画鉴》称“宋画山水,超绝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
董其昌更是称董源为“画中真龙”,其画“无尚神品,天下第一”。
董源开创的江南画派,其笔墨也是后世代代师法。
巨然得其亲授,画史常有“董巨”之称。
米芾除发现并著力宣扬他,也在董源的淡墨,湿笔技巧上发展创造了“米点皴”。
董其昌曾说“董北苑法为元季大家所宗,自赵承旨(孟頫)、高尚书(克恭)、黄子久(公望)、吴仲圭(镇)、倪元林(瓒)各得其法而自成米满。
”黄公望曾说“作山水者,必以董巨为师,如咏诗之学杜也。
”清代不仅“四王”崇他为师,同时也影响龚贤等画家。
近代黄宾虹也是深得他“用笔草草,求画之风神”之意。
艺术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内容的变迁。
但是,民族的思维特征,及文化传承总是有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作为取向。
董源在道禅审美为宗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突破前人的笔墨规范而形成他独特的形式语言系统,别具一格。
追求平淡、清和、宕逸。
成为后世画学的楷模。
参考文献:《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6《国宝在线—一片江南》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5《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笔墨论》林木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8作者简介:卢小平,男,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