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铜峰中学高一化学教学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中化学 3.2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中化学 3.2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第一课时)【预习与思考】1、铁的常见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的常见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列出一些你知道的铁和铜的化合物(每样至少三种)铁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引入】铁和铜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铁和铜的许多应用是由它们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你能根据铁和铜的应用,说说它们的物理性质吗?一、铁、铜的物理性质1、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反应与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酸反应A、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与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盐溶液反应(如:硫酸铜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铜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反应(如:O2 Cl2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盐溶液反应(如:硝酸银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铁的化合物2、铁的氢氧化物【课堂训练】1、下列物质中,不能由Fe跟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A.Fe3O4 B.CuS C.FeCl3 D.FeCl22、常温下,不能用铁制容器存放的物质是()A.浓H2SO4 B.浓氨水 C.CuSO4溶液 D.KOH溶液3、下列关于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B.铁能被磁体吸引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以分布在地壳中的铁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D.常温下,铁与浓HNO3不反应课时训练1.把铁片放入下列某溶液中, 铁片溶解而且溶液质量减小, 也无气体产生, 此溶液是A.稀H2SO4B.NaOH C.Fe2(SO4)3 D.CuSO4 ()2.常温下,不能用铁制容器存放的物质是()A.浓H2SO4 B.浓氨水 C.CuSO4溶液 D.KOH溶液3.下列关于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5篇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5篇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高一化学教学设计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

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高一化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高一化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高一化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高一化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活动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一化学活动教案精选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高一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5篇

高一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5篇

高一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5篇高一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1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

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

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实验1NH4+实验2Cl—实验3SO42—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宜兴市铜峰中学高一化学教学案

宜兴市铜峰中学高一化学教学案

氧化还原反应主备:周燕梅审核:左跃浪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知识;2、在初中氧化还原知识基础上学会运用化合价及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3、初步认识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4、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2.多角度递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兴趣、乐于探究2.培养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重点,难点:1、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结合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及其应用教学过程:[复习回忆]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2、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3、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般是氧化还原反应4、用示意图表示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的关系。

[新课导入]一、氧化剂与还原剂1、常见的氧化剂:2、氧化剂在反应中 电子,化合价被 ,发生 反应,得到 产物3、常见还原剂:4、还原剂在反应中 电子,化合价被 ,发生 反应,得到 产物[例1] CuO + H 2 == Cu + H 2OCuO 在反应中 了氧,Cu 元素的化合价 ,被 ,发生了 反应,CuO 是 剂。

H 2 在反应中 了氧,H 元素的化合价 ,被 ,发生了 反应, H 2 是 剂。

[例2] 2Na + Cl 2 == 2NaClNa 在反应中 电子,Na 元素的化合价 ,被 ,发生了 反应,Na 是 剂。

Cl 2在反应中 电子,Cl 元素的化合价 ,被 ,发生了 反应,Cl 2是 剂。

[练习] 判断列说法是否正确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不一定是氧化剂②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被还原③得电子数多,不一定氧化性强;失电子数多,不一定还原性强④化合价正价高,不一定氧化性强⑤失电子难,得电子不一定容易⑥无氧酸(HCl )既可体现氧化性,又可体现还原性⑦有氧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随堂练习]1、下列微粒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的是( )A 、CuOB 、S 2-C 、KMnO 4D 、Al2、 在反应16HCl+2KMnO 4=2KCl+2MnCl 2+5Cl 2+8H 2O 中,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3、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3Cl 2 + 6KOH =5KCl + KClO 3 + 3H 2OB 、2NO 2 + 2NaOH =NaNO 3 +NaNO 2 +H 2OC 、SnCl 4 + 2H 2O = SnO 2 + 4HClD 、3CCl 4 + 2K 2Cr 2O 7 = 2CrO 2Cl 2 + 3COCl 2 +2KCl4、赤铜矿的成分是Cu 2O ,辉铜矿的成分是Cu 2S ,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有以下反应:2Cu 2O +Cu 2S 6Cu +SO 2↑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氧化剂只有Cu 2OB.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Cu 2S 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二、用双线桥或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Fe 2O 3 +3CO == 2Fe + CO 2 Fe 2O 3 +3CO == 2Fe + CO 22KClO 32↑2KClO 2↑HgS + O 2 ==Hg +SO 2 HgS + O 2 ==Hg +SO 2三、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比较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有如下规律:氧化剂(反应物)的氧化性 氧化产物(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反应物)的还原性 还原产物(产物)的还原性;氧化性:F 2 Cl 2 Br 2 I 2Fe 2+ H + Cu 2+ Fe 3+还原性:F - Cl - Br - I -Fe H 2 Cu[例3]根据下列离子反应:Cl 2 + 2Fe 2+ = 2Fe 3+ + 2Cl - ,判断有关分子或离子的性质:氧化性: > ; 还原性: > ;[练习]根据下列反应:X 2+2Z -=2X -+Z 2 Z 2+2W -=2Z -+W 2W 2+2Y -=2W -+Y 2判断反应:W 2+2X -=2W -+ X 2能否进行?说明理由。

宜兴中学高一化学教研组苏教版必修一学案 1-1物质的分类

宜兴中学高一化学教研组苏教版必修一学案 1-1物质的分类

宜兴市高一年级化学讲学稿课题物质的分类主备:张雪芬审核人:陆晔【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预习和思考】1,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将物质分为,和。

你知道气体、酸碱盐哪些是易溶于水的?哪些又是难溶的?【知识新授】【引入】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

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一、物质的分类混合物按组成分单质纯净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酸:碱:盐:【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钠(Na) 氯气(Cl2) 氯化铁(FeCl3)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氧化钙(CaO) 氢氧化钠(NaOH)葡萄糖(C6H12O6)【过渡】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达到“掌握一种物质”而“贯通一类物质”的目的。

1、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问题解决】(1)请在括号内填写氧化物的类型.CuO( ) CO2( ) CO( )H2O( ) SO2( ) Fe2O3( )(2)填写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或酸对应的酸性氧化物HNO3 ( ) N2O3 ( ) HClO4 ( )HMnO4( ) P2O5( ) SO2( )(3)填写碱性氧化物所对应的碱或碱对应的碱性氧化物CuO( ) Fe(OH)2( ) Fe2O3( ) NaOH( )(4)完成化学方程式CO2 + KOH —SO2 +NaOH —MgO + H2SO4—Al2O3+ H2SO4 —二、酸在① HNO3②H2SO4 ③HCl ④H2CO3⑤H3PO4⑥H2SO3⑦H2SiO3中属于强酸的是: , 属于弱酸的是: ,属于可溶性酸的是: , 属于不溶性酸的是:属于一元酸的是: , 属于二元酸的是: ,三、碱在①NaOH ②KOH③Ba(OH)2④Ca(OH)2⑤NH3.H2O ⑥Fe(OH)3⑦Cu(OH)2中属于强碱的是: , 属于弱碱的是: ,属于可溶性碱的是: , 属于不溶性碱的是: ,属于一元碱的是: , 属于二元碱的是: ,四、盐在① NaHCO3② K2CO3 ③ BaSO4④CaCO3⑤ Cu2(OH)2CO3⑥ FeCl3⑦ AgCl 中属于正盐的是: ;属于酸式盐的是: ;属于碱式盐的是: ;属于不溶性盐的是: ;属于可溶性盐的是: ;属于含氧酸盐的是: ;属于无氧酸盐的是: ;【随堂训练】写出下列物质(或主要成份)的化学式并注明所属类别纯碱( ) 小苏打( )大理石( ) 生石灰( )水银( ) 烧碱( )铁锈( ) 甲烷( )熟石灰( ) 胆矾( )课时训练班级学号姓名1.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以采取多种分类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优秀3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小偏整理了2021年Si对比C实验高中化学必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3篇《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

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

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

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

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概念的理解。

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

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强化
教学目标:
1. 回顾和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高学生对化学基础概念的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难点:对一些较难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备课、复习相关知识点;
2. 学生准备: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复习一些基础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学习状态。

二、复习和讲解(30分钟)
教师对化学基础知识做一个系统性的复习,重点讲解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基础概念,如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氧化还原反应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作业(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参与互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多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主备:沈华强 审核:左跃浪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弄清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什么是物质的量
2.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原意是什么?
3. 能用摩尔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讲授法
2. 多角度递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兴趣、乐于探究
2.培养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重点,难点:
摩尔质量的运用。

教学过程:
[复习回忆]
1.物质的量是一个 量,摩尔是它的 , 摩尔的基准是
,这个值叫 常数,用 表示。

它的近似值为 。

2.一个水分子是 molH 2O ,
0.5molH 2O 中含H mol, O 个,质子
Mol,中子 个。

[内容新授]
二.摩尔质量:
[概念辨析]
1.1mol 硫酸的质量为 。

硫酸的摩尔质量为 。

1mol 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为 。

1mol 氯化钠的质量为 。

氯化钠的摩尔质量为 。

1mol 铁的质量为 。

铁的摩尔质量为 。

1mol OH - 的质量为 。

OH -的摩尔质量为 。

[随堂训练]
1.计算物质的量:
(1)1.6gO 2 (2)11.7g NaCl
(3)3.55gCl
2 (4)4.9g H 2SO 4
2.计算质量
(1) 0.11molHCl (2) 1molNaOH
(3) 0.05molCl
2
(4) 3.01 ×1023个水分子
(5)1个水分子
3计算摩尔质量
(1) 0.1mol某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5克。

(2) 0.05mol某气体的质量为2.2g
(3)某二元酸H
2AO
4
72.5g溶于水制成溶液,恰好与含
40g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试计算H
2AO
4
的相
对分子质量和A的相对原子质量。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取50.0毫升Na
2CO3和Na
2
SO4的混和溶液,加入过量BaCl
2
溶液后得到14.51克白色沉淀,
用过量稀硝酸处理后沉淀量减少到4.66克,并有气体放出,试计算(1)原混和溶液中Na2CO3和Na2SO4的物质的量.(2)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

.
[课后练习]
1.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Na 的摩尔质量为23g
B. Na 的摩尔质量为23
C. Na 的摩尔质量为23g •mol -1
D. Na 的摩尔质量为2.3×10-2 kg •mol -1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1molH 2SO 4的质量是98g/mol
B. CO 2的摩尔质量等于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
C. 0.012kgC-12里所含C 个数约6.02×1023个
D. 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1molPH 3与1molH 2S 所具有不同的 ( ) A. 分子数 B.原子数目 C. 质量 D. 摩尔质量
4.1gN 2中含有n 个N 2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可以表示为 ( ) A. 14n/mol B. 28n/mol C.n/14mol D.n/28mol
5.下列说法或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 )
A. 质量为53克的碳酸钠,其物质的量为0.5摩尔
B. 等质量的氢气和氧气比较,氢气所含的分子数较少
C. 与1.8克水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98克
D. 36克水的物质的量为2mol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1 mol H 2SO 4 的质量为98 g·mol -1 B .H 2SO 4的摩尔质量为98 g C .9.8 g H 2SO 4含有N A 个H 2SO 4分子 D .6.02×1022个H 2SO 4分子的质量为9.8 g
7. 质量相等的下列物质中,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 )
A. CH 4
B. O 2
C. NH 3
D. CO 2 8. .对于同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来说,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B.含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
C.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5
D.含硫原子的个数比为1∶1
9.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4克镁单质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 A B. 18克水所含的电子数为N A C. 8克氦气所含分子数为N A D. 3.2克氧气所含氧原子数为0.2N A 10. 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两种物质是 ( )
A.质量比为2∶1的SO 2和O 2
B. 9 g 水和22 g CO 2
C. 12 g NO 和9.8 gH 2SO 4
D.物质的量相同的H 2SO 3和H 3PO 4
11. 12. 23 ,所含的氧原子数之比为 ,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其质量之比为 。

若O 2和O 3质量相等,则其分子数之比为 ,氧原子数之比为 。

13. 12.4 g Na 2X 中含有0.4 mol Na +,则Na 2X 的摩尔质量是 ,X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14. 中和36.25 g 某二元酸H 2RO 4,消耗了20 g 氢氧化钠。

求:
(1)该酸的物质的量。

(2)该酸的摩尔质量。

(3)该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4)R 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题] A、B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混合物1.26 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0.12 g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在反应中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