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看学术
草根医学简介

草根和草根医学“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
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
人们平常说到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阶层”。
有学者就把非政府组织(也称为非官方组织,即NGO)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
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
例如在台湾民进党的行动纲领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文化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巡回展览演奏,平衡城乡文化发展。
”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文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
至少“无权”还是草根的特征之一吧。
草根和有权无权,地位高下没有关系。
它应该有两个特点:一,顽强。
应该是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广泛。
遍布每一个角落。
所以,我们每一个在自己键盘上坚持更新的Blogger都是草根。
网络业应该是一种草根文化(rass-rooted culture),他所能表述的是一种非主流、非正统、非专业或曰爱好者,甚至纯然出自民间草泽的人所构成的群体,他们使之区别于那种固步自封、惟我独尊的所谓正统的,主流的声音,有其独立存在的理由和独特优势。
也有另一种解释为出自民众的人,草根英雄,草根明星。
来源“草根”的说法产生于十九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
英文grass roots。
“草根”在网络和现实中的解释,可以说很全面的。
每一篇都谈到了“草根”,以及对其的来源,英语、汉语的解释,也都承认最早是流行于美国,而后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又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各领域都有其对应的词语。
正如创建者刘韧在其博客《草根的感激》中说的一样:“草根是相对的”。
有一种说法叫“合群之草,才有力量。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就是不要孤芳自赏,要主动合作。
浅谈“草根专家大讲堂”模式下的教师成长

2014年第12期符号,使教师成了无思想、无感情、无能力的“牵线木偶”。
因此,只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减轻科层制对教师的挤压,才能为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拓展出宽阔的空间。
毫无疑问,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强制性的、自我牺牲的、自我折磨的、不自由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为了满足自上而下的外在要求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满足自我生命自由发展需要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和愉悦的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思考之四:加强教学反思,做“反思性实践家”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
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专业发展活动中不断对自己的专业行为和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和检视。
教师是一个成年学习者,是一个“反思实践者”,是一个具有缄默性知识的人,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再评价的人。
应该说,这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
多纳尔德·舍恩(Donald,Schon)基于对专家型教师———“技术熟练者”(technical ex-pert )定位的不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家”(reflectivepractitioner )这一新型教师的专业形象。
他强调指出:“我们要求于‘反思性实践家’的,不是特定的普遍的客观的理论与技术,而是能够应对复杂问题的‘洞察’‘省察’‘反思’的能力;是基于这些实践性思考的专家所应当具备的见识与判断力。
”当前多数教师正是由于缺乏这种批判性反思能力而无法成为对自己专业活动负责、主导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性实践家”。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责任编辑廖林以往我们的教师往往缺乏问题意识,表现在有的教师“迟钝”———难以主动发现问题;有的教师“懒惰”———不愿深入分析问题;有的教师“保守”———不愿广泛探讨问题;有的教师“呆板”———不能灵活应对问题;有的教师“虚荣”———不愿自觉揭示问题。
我甘当这样一名草根研究者

我甘当这样一名草根研究者常听不少教师抱怨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人尊重。
造成这样的困境有许多种原因,但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缺少学术研究意识,应是其中一大重要因素。
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一般人员相比并不显得更科学更专业时,那么社会怎么又会尊重教师呢?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身份开始了重新思考,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勇于向教育的研究者和理论家奋进。
“教师即研究者”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
现阶段,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正由“教师要不要做研究”向“教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转变。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有权利也有责任去做研究,甘当一名草根研究者。
一、立足原点:草根研究的平台也许有教师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做研究不是我分内的事,还是留给大学教师和专职教科研人员去做吧。
”其实,研究者也是教师的一种应然身份,教学与研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草根研究并不需要你去改变自己固有的身份,立足“一线教师”这一原点就可以大显身手。
草根研究的对象就是本乡本土本人。
我们时刻关注的应是扎根于常态的、与生活相链接的、充满无限生机的课程。
草根研究者没有必要去追赶教育中的时髦用语,而应坚守住自己的一方阵地,不做虚无缥缈、华而不实的伪研究。
作为一名草根研究者,课堂既是工作室,又是实验场,既能规划又能实施,我们应为之庆幸。
二、注重反思:草根研究的起点有句名言:“一个人从来没有迷惑过,他就从来没有思考过。
”初为人师时,我们往往过多地注重“怎样教学”,好多教学步骤、教学策略直接是从学生时代的教师或自己所拜的师傅那儿套用过来,一不小心就使教学陷入程式化。
而当有一天遭遇教学困境时,才突然想要追问:为什么要这么教学?能不能有更好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种反思,其实就带有研究的味道了。
反思的可贵在于自我否定。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这种否定不是外部否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
草根体育研究

地 点 的比例 仅 在
;
% 5
相 关 的统 计 调 查发 现
,
,
将 草根体 育的 职能 与 行政 体 系分 离
的 功能
。
强 化 宏观 调 控
:
草 根体 育
;
社 区体 育
;
全 民健 身
体育 组
我 国 城 市 社 区 公 共 活 动场 地 问题 严 重
有
3
嘶
左
,
右 的社 区 公共 活动 场 地 面积 没 有达 到 10 平方 米
,
行 政权 力和 民间 自发 的 草
一
、
群 使得 我 国 国
,
,
还 无法 有 效 的参 与到 草 根体 育 中
,
通 常是 依 靠
,
草 根体 育组 织这 种 非营 利 性
我 国 经 历 了几 千 年 的 封 建 统 治 家和 社 会 的关 系密 切 随 着现代 社 会 的发 展
了 传 统 政府 社 团
30
,
么 广 泛 吸纳 资源
多 年 改 革 开 放 的发 展
,
国 家和
在 一 项 关 于 社 区草 根 体 育 的 调 查 问 卷 中
,
有8 0
%
,
目前 我 国 政 府 部 门 对 于草 根体 育 的 支 持
,
主
公 民社 会 逐步 的 向 自我 管理 方 向
,
以 上的 人认 为 缺乏 公 共活 动 场所 和 工艺 活 动设 施 由于 我 国地 区 经济 发 展不 够 均衡 经济 水 平较 高
, ,
个人 的 兴趣
选择 后 没有 专 业 的技 术指 导
。
使 得体
一所中学的学术愿景与实践

一所中学的学术愿景与实践作者:高静波张磊来源:《今日教育》2014年第12期“科研立校”“科研兴校”业已成为教育界公认的口号。
然而由于价值导向不明、激励机制缺乏、评价机制不当等因素,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存在“高大全、华而不实、只顾两头不顾过程”等问题,导致中小学教师存在“科研无用”的偏见和困惑。
这样的心境也困扰着巴蜀中学的领导和教育科研主管部门。
2007年,巴蜀中学开始兴起了一年一届的“学术活动周”,老师集中在一起,对一些科研课题、教学当中的一些重要课题进行探讨。
主题会提前拟定,但没有固定模式。
逐渐地学校开始想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把一线教师的科研内驱力激活,把科研活动做得更加完整更加成体系,成为学校的传统长期保持下去。
一种渴望系统研究、理性探讨、不断超越的意识逐渐在巴蜀人心里萌芽。
2011年,学校提出了“学术年会”的概念。
2012年,首届巴蜀中学学术年会正式举行。
校长王国华说:“在推出之时,巴蜀人也在思考,命名为…学术年会‟是不是过于…高大上‟,为此还争议了很久,最后才确定下来,就是要把目标定得大些,宏伟些,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
正如巴蜀中学的办学愿景,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
”有人注意到,巴蜀中学这种以“大”的理性话语概念统领具体的“小”的科研实践的思路,首先根植于基础教育的准确定位和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和激励。
“所谓学术,其实就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并不神秘。
学术不应该局限于大学、科研机构,中学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教学机构,每天都在面对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每天都在思考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时刻都在进行着不同规模的学术性探讨与研究。
植根于中学一线的基础教育学术科研,会显得更有生命力,更鲜活。
”已从事10年教育科研工作的谭中胜主任这样阐释巴蜀中学的学术观。
巴蜀中学课改处主任、中学研究员级教师张学忠认为:“今天的课程改革已经发展到把中学从单纯的应试机构转型为人才培育基地,教师发展也面临着从教书匠走向学术型专家的转型,具备良好的学术能力则为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草根谈

草根 谈
文 /李 光 军
七月 的魔都 , 阴闷着 ,天神偶 尔神 经 不好洒落 的 几点 现 那竟是 一种侥 幸 。草根 ?我竟 开始努 力 的与这个 词对 号 雨或 者更像 憋足 了劲 也屙 不 出来 的一 点尿 ,丝毫 不能 带来 入 座 ,然 而 ,就像大 便状 的巧克 力 ,却 怎么 也不是 味 。我 点点 的快 意 ,反而给 这个 浮躁 的城 市里郁 热 的人们 更添 忽 然 有 一些 落 寞 ,又 有 一些 仿 佛 偷 了 东西 未被 抓 到 的 庆 了一 点愤 恼 ,仿 佛麻 药效 果未全 的难 产孕妇 ,就 那么 不得 幸 , 是这 样 的 ,我 不 是 草根 , 不是 那 些 苛刻 人 眼 中的 流
一
不 的讨厌着 似有还 无 的妊 痛 ,空空荡 荡又嗡 嗡作 响。 氓( me n g ) ,这 真是值得 庆幸 呢 ! 可 是 内心 的落寞 却活生 生 窗 外树 上 的嘶 蝉 却 爱极 了这 略 显变 态 的阴 闷 ,享 受 踹 死 了这 份庆 幸 ,草 根 ,大概还 能吸 点养分 ,最不 济把 自 极 了这 带着 阴潮 的 辛辣味道 ,拼 命 的尖 鸣 。我在 略显 局促 己埋在地 下 ,即便 丑陋却 也不会 出声 不会不 矜的 露脸 ,他 的屋子 里,抽着 带着 霉味和 呛 昧的烟 草 ,心情 就像 《 滑板 鞋 》 的歌 声和 泡 沫摩 擦 玻 璃 的声 音 同 时冲 进 了耳 朵和 内 心 ,迫切 想要找 个人 打一 顿或者 骂一 顿, 而且一 定要 用脚 踹或 者指着 鼻子 的那种 。 忽 然 ,窗 外 响 了 一 阵铃 声,清 脆, 利 落 ,完 全 占用 了我 的 听觉 。就 像满 是嗡嗡 震动 声 的手 机堆 里传 来 的一阵 和弦 ,吃 完变态 辣 火锅 后 咬的 一 口只长到 手指长 的冰 镇黄 瓜 ,我趿 拉着拖 鞋冲 到 窗边 ,扒 拉开 窗帘 ,迫切 想要 知道 闷热 仲 夏里 的这 阵 凉风是从 何 而来 。然而 ,不是 穿着 水绿 衣衫 的少 女 ,也不 是有着无 邪 笑容 的孩子 ,那是 一个 披着 灰 色斗 篷坐在 堆满 垃圾袋 的破 旧三轮 车上 的老 头,恰 巧不 巧 ,他 看到 了我有 些急切 的张 望 ,就 挤 了挤他 布满干 瘪皱
草根“数学家”

草根“数学家”作者:刘认军肖湘娟来源:《教师·下》2010年第05期本刊记者:朱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先自我介绍一下。
朱昌海:我叫朱昌海,男,1957年生,现年53岁,海南琼海人。
1978年考进海南省琼台师范大专班就读数学专业,1981年毕业,分配在九曲江中学教数学,1984年调入琼海市华侨中学任教。
其后在一所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后因学校合并离开了心爱的教师岗位。
现在在家务农。
本刊记者:您什么时候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什么时候着手研究初等数学?为什么侧重同级项?朱昌海:我在读初中一年级时,我的数学老师教我们算平方时,提到凡是遇到末位是五的数的平方,如何计算,有什么快速方法。
那时,我们的数学老师都教我们学生速算。
自那时起,我对数学开始产生了兴趣,觉得数学殿堂里其乐无穷。
后来慢慢地我看到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无师自通,使我意识到我有研究的能力,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研究”了。
不过那时主要任务是学习,以后就是工作,没有什么进展。
我真正着手研究初等数学,那是在1994年我失去教师工作以后,晚上时间无法消磨,就打发在这里,但我不知从何能够实现突破。
从2005年起,我开始研究同级项,我认为:同级项可以把算式简化。
我看到,国内著名的速算大师史丰收,他的《快速计算法》没有达到减少运算次数,我觉得可以完善,于是,我潜心研究同级项科学计算法,后来的研究结果证明我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一点。
后来,我又把此方法发展到混数运算,因为混数能够互相抵消。
2007年,“涨缩中心对称积和法则”的发现,使我认识到梯阶值的计算就是同级项之和,同级项能够把算式简化,又能解决其他问题,所以我就更加侧重于同级项科学计算法的研究了。
本刊记者:作为一名基层教师,从事此类科研,您遇到了什么障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您对一线教师从事学科研究有什么寄语和忠告?朱昌海: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觉得搞科研太离谱了。
因为搞科研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存在一个距离和时间的问题,我们不在科研部门,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科研,我们还要做好本职工作,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每位老师的教学任务是相当的重,工作压力非常大。
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范围与对象
•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生。通过随机抽样选取样本,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 可靠性。
02
调查方法与实施过程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通过在线和离线方式,向不同专业、年级的 大学生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草根文化的认 识和态度。
访谈法
选择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 解他们对草根文化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
06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 认识较为片面
许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了解仅 限于一些流行的草根文化符号, 如草根明星、草根英雄等,而对 于草根文化的内涵、发展历程以 及多样性缺乏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对于草根文化 的态度存在差异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代表 了普通人的创造力和自由,具有 积极的意义;而另一些大学生则 认为草根文化缺乏专业性和深度 ,不值得推崇。
3
积极参与与实践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种草根活动,如草根艺 术、民间文化活动等,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 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大学生参与草根文化活动的多样化
大学生不仅限于观赏,还积极参与草根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独立音乐演出、民间艺术表演、草根体育比赛等。
大学生参与草根文化的方式灵活多样
除了现场参与,大学生还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草根文化活动,如网络直播、线上投票等。
草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要点一
草根文化强调的积极向上、自立 自强的价值观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态度对比
人文类专业
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对草根文化持较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们更 注重从文化和社会层面研究草根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根”看学术
王少敏
像我这样的人,大概是不太适宜到光明日报高等教育版上来奢谈学术的,因为对于高居殿堂的学术来说,咱只是一草根。
只是因为平时爱读点孔孟,读点马列主义,所以读了近日《光明日报》上刊载的刘振天《我们怎么看待所谓的“垃圾学术”》、秦春华《到底是“学术”,还是“垃圾”——与刘振天先生商榷》、朱文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垃圾”》诸文,也禁不住动起笔来。
在学人的成长和学术的发展中,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是必然存在的。
但对整个学术界来说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的学术,对学人个人来说却也标志着他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所达到的新境界,恩格斯说:“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
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4页)这种对整个学术界来说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的学术活动却正是个人发展他的学术能力所必须有的锻炼,如果学术界以万分不屑的态度对待处于成长阶段的学人的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而学人也因此自己惭愧起来,再不敢甚至也不屑去经历这种锻炼,那当真要“连学术垃圾恐怕都没有了”。
所以,学术界只应该深恶痛疾“垃圾学术”,在讨伐“垃圾学术”的时候,不应该把“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活动也一并讨伐进去。
相反,“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还应该作为一种活动得到应有的尊重,就像小学生写出来的字是歪歪斜斜的,这些字果然不能作为书法作品去卖钱,但他练习写字的活动还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他如果将来成了大书法家,难道不就是通过这样的起先必然是幼稚的活动培养出来的吗?
另一方面,丑媳妇也总是要见公婆的,就算是“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但既然做了,也总要拿出来给人看,也需要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何况在做研究的人本人也未必清楚自己做的就是“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
我们的学术刊物,现在也不完全只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它同时还发挥着一种学术评价的作用,对于整个学术界来说,这种“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和“低水平学术投稿”在审稿的过程中理应被我们的学术刊物过滤、拦截住了,是没有机会成为可能漂浮在学术界的“垃圾学术”的。
如果说研究是一种个人性的学术行为,那么发表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学术行为。
发表要占有公共资源,学术刊物有限的版面被“垃圾学术”鹊巢鸠占,甚至于“劣币驱逐良币”,终究也不是个事。
所以,清理“垃圾学术”,给真正的学术腾出版面,这是完全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的。
何况在一些高端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能产生巨大的学术声誉,以低水平的成果投机高水平的声誉,那几乎就是欺诈了,也不应该是学术界能容忍的。
问题在于“垃圾学术”应该不应该用“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来界定?“抄袭”无疑是“低水平重复”,但“抄袭”还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连“学术研究”也说不上了,所以“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也没有理由包括“抄袭”在内了。
那么“训诂”,把古人讲过的意思力求原原本本地用自己的语言再讲一遍,算不算“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那么“传播”,写文章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力求不背离他的原意地介绍给更多的人,算不算“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甚而至于,收集和整理学术文献,算不算“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收集和整理学术文献,这是一项繁琐、艰苦但极为基础的工作,整个学术的发展,如果不经历这么一个奠基阶段,是不可能发展到综合创新的更高阶段的。
但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很难说是高水平的,创造性的。
总之,我想谈的尊重“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当然不是歌颂“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毕竟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但我们还是要尊重“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只是因为它是学术活动起始阶段的一种锻炼,发展和培养学术能力,除了这样的锻炼之外,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