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铧:做科研贵在坚持
张永莲院士:做科研,应该走在最前沿

她·视野V i e wSTRAIT SISTER221935年2月20日,张永莲出生于上海。
1953年高中毕业后,她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7年毕业后,由于一心要从事科研事业,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她被分配到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当时,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各所的54名大学毕业生都先到上海西郊农村人民公社劳动锻炼9个月。
回所后,张永莲被分配在新成立的放射生物学实验室参加国防科研,这是一项绝密的科研任务。
经过20年隐姓埋名的艰苦奋斗,20世纪70年代末,她所在的集体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底,张永莲转而研究性激素的作用原理。
该课题不仅在计划生育、防治肿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中至关重要,而且其作用原理本身就是研究激素这一小分子信号如何调控真核基因表达这一复杂生命现象的根本问题。
当时国内开展此项研究的并不多,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1983年,张永莲远渡重洋,赴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分子内分泌实验室进修。
在英国,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有时深夜回到宿舍,还要考虑第二天的实验;有时甚至会为一个实验半夜起来,回到实验室重新开始工作。
在那里,张永莲系统掌握了基因调控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技术。
进修一段时间后,张永莲照例请同事们“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在常规的溢美之词后,一位英国同事说了这么一番话:“张,你有非常出色的技巧,也非常吃苦耐劳,但却缺乏创新精神。
这似乎是你们中国科研工作者的通病。
你们总是能把已知的领域探索得很全面,却不能开拓新的空间。
这种性格和眼光,不会帮助你和你的国家走在科学前沿。
”如醍醐灌顶,张永莲一直记得听完这番话的感觉。
她一直引以为傲的优点,恰是别人眼里科研工作者的致命伤。
“我们不能重复走别人的道路。
”她开始思索,并最终把这么一句话,记在她的笔记本上——“在国际科研的舞台上,中国的科学家不能赶,因为赶意味着总在步他人后尘。
论文致谢信(精选24篇)

论文致谢信论文致谢信论文致谢信的作用但是致谢态度要端正,措词要恰如其分,致谢中可以在文尾直书其名,也可写敬称,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致谢一般写在正文末与参考文献之间。
致谢一般用于字数超过数万字的硕士、博士论文。
论文致谢信的格式首先【感谢家人】其次【感谢导师】最后【感谢院系各位老师和领导】还有【感谢一起学习的同学最后,再一次对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论文致谢信(精选24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论文致谢信(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阅。
论文致谢信1硕博生涯二又三载,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尾声,回首走过的岁月,我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人生宝贵的阅历。
论文即将完成之日,感慨良多。
首先感谢我的授业恩师周延民教授。
五年前有幸求学于恩师门下,恩师不以吾之愚钝,耐心蒙之,亲人待之,值以信赖,委以重任。
五年的教诲此刻犹如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恩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仁心仁术的医德风范,朴实乐观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
五年间我不仅仅收获了学位,更学会了以审慎和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虽然我即将毕业,但是恩师的教诲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您永远都是指引我前进方向的灯塔,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是以感激涕零,常怀滴水涌泉之心。
衷心感谢恩师的教诲,老师,您辛苦了。
感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老师,崔立国老师,贺超良老师,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指点。
感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唐宇峰同学,张宁同学在实验期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吉林大学种植中心孟维艳老师,李艳秋老师的无私教诲,感谢护士姐妹们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我亲爱的朋友们,友谊是我在这五年中另一大收获,感谢孙晓琳,秦洁,杨婷婷,倪宇昕,翟婧捷,孙悦,方蛟,马化宇,张明锐,朱婷,感谢你们的无私帮助,感谢各位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们。
感谢我的好友王凯司,朱晓琳,费晓磊,感谢你们给予我的理解和关怀,无论我们以后身在何方,友谊永远长存。
张忠铧:做科研贵在坚持

张忠铧:做科研贵在坚持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3年第5期本刊记者/于丽妍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张忠铧是首届“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者之一,而他作为一个在科研一线已经奋斗了15个年头的青年来说,可以说既是对他的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所有科研人员的一个鼓励。
那么,他在工作中有哪些感悟呢?对人才培养有着怎样的理解呢?为此,本刊记者对张忠铧进行了深入采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忠铧,出生于1969年,1998年从东南大学材料专业顺利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宝钢研究院工作至今,长期从事高等级油井管及高端线材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
目前他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宝钢股份首席研究员,宝钢集团技术业务专家。
自工作开始,细数下来已经15个年头了,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
但记者问及为何进入这个行业时,张忠铧简短的一句“我对这个专业有兴趣”,似乎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吸引着他如此投入工作的,正是对科研的那份兴趣。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对工作的热情,也就有了那份在别人看来并不容易的坚持。
“我是从事石油天然气开采开发用石油专用管的研究和开发,由于产品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如果一口井的一根管出现问题,整个油气井可能就要报废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样就对研发的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就很高。
”张忠铧对本刊记者说道。
“因为井下的环境和实验室的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实验室里的材料模拟、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能并不能满足实际条件的需要。
所以,在实验室研究的时候就要找到模拟研究和实际使用的一个最好的结合点以保证下井后钢管的抗腐蚀性。
这对于在内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挑战也是很大的,特别是腐蚀试验。
包括腐蚀试验的手段、方法、评价方法,都是要在实验室内做很多工作的。
”张忠铧继续说道:“做石油管的研发不仅仅是待在实验室就可以了,从产品研发到产品下井,都要实时跟踪的。
由于石油、天然气主要是聚集在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地方,因此我们的石油天然气管主要是用在沙漠、深海、荒山野岭等这些荒芜人烟的地方,譬如新疆的塔里木。
学习王泽山院士精神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启示范文15篇

学习王泽山院士精神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启示范文15篇王泽山院士精神先进事迹是一直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的,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国家需要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光是这一点,还不能说明吗?学习王泽山院士精神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启示范文15篇有需要的一起参考一下!在学习王泽山院士事迹之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王院士的那种对国家、对人民、对科研的深深的追求和热爱。
他用一辈子的执着去做一件事。
"弹道管孔铸重器,攻坚克难攀高峰"书写了中国火药引领世界的时代传奇。
时代楷模,引领书写传奇。
王院士艰苦奋斗,推动我国火炸药研究,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具有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怀、忧国忧民的人民情操、为人师表的教育典范、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科技先锋,创造领域传奇。
几十年来,王泽山院士不畏艰难,锐意进取。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创造了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传奇。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像王院士对我们年轻人的寄语说的那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年轻人绝对是大有可为,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实现创新。
在学习王泽山院士事迹之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王院士的那种对国家、对人民、对科研的深深的追求和热爱。
他用一辈子的执着去做一件事。
"弹道管孔铸重器,攻坚克难攀高峰"书写了中国火药引领世界的时代传奇。
时代楷模,引领书写传奇。
王院士艰苦奋斗,推动我国火炸药研究,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具有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怀、忧国忧民的人民情操、为人师表的教育典范、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科技先锋,创造领域传奇。
几十年来,王泽山院士不畏艰难,锐意进取。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创造了中国火炸药领域的传奇。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像王院士对我们年轻人的寄语说的那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年轻人绝对是大有可为,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实现创新。
王院士科研态度严谨,在教授博士与硕士上要求严格,实事求是。
张招崇:做科研要“衣带渐宽终不悔”

张招崇:做科研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0年第20期王涵富铁矿是我国最紧缺的大宗矿产资源之一,长期以来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严重威胁。
立足国内,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富铁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中国地质界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依托国家原“973”项目“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招崇为首席科学家的地质科研团队,从2012年至今始终致力于富铁矿成矿创新研究和立足于中国地质条件的富铁矿技术与方法创新,在富铁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国富铁矿成矿理论创新与实践”项目最终获得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精细解剖我国最具找矿潜力的沉积变质型、火山岩型、矽卡岩型、岩浆型富铁矿床和矿集区的基础上,张招崇和团队构建了新的“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的富铁矿成矿模式,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三维模型,改进了低缓重磁异常和弱信息识别提取勘查技术方法,预测了一批铁矿找矿靶区的铁矿及富铁矿资源量,为中国在富铁矿找矿理论、方法及预测上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2019年10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组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陈毓川为主任的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鉴定,9位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张招崇和团队的创新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富铁矿成矿机制研究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0多年的科研之路,张招崇在岩浆岩岩石学、地幔柱与成矿等领域默默耕耘,并引领着自己的团队和学生一路攀登。
他认为,科研工作贵在持之以恒,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
形势紧迫富铁矿储备一度受制于人富铁矿的对外依存度高,在10年前体现得尤为明显。
2011年,由于对比2010年的价格继续上涨,国家在购买铁矿石上要多花费1000亿元。
“这个量是非常恐怖的,一直这样,国家就会很被动。
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自己找富铁矿。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通用39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观后感篇1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2022年中考高分作文热点素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授予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另一位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战略科学家王大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两位科学家之先进事迹,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2中考满分作文助力。
先进事迹一顾诵芬:鹰击长空夫子扬清芬顾诵芬,1930年2月4日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被誉为“歼8之父”。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
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
提起歼教-1、歼-8、歼-8Ⅱ,军事迷们都不陌生。
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都由顾诵芬主持设计。
他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出生于战乱时代的顾诵芬,在“七七事变”中亲历了日本飞机的空袭和轰炸,深刻意识到“没有航空知识,将来必定受尽欺负”,更让年幼的顾诵芬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曾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后,顾诵芬参加工作接受的第一项挑战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先例可循。
听说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的国外文献,顾诵芬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到北航查找抄录资料。
1964年,歼-8飞机的研制被提上议程。
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飞机气动力设计,后期作为总设计师全面主持歼-8研制工作。
他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影响,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经过研究,顾诵芬创建了一个“妙招”——“买了红毛线,剪成150毫米,贴了整个垂直尾翼跟后机身上。
北京市顺义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顺义区市级名校2025届高考语文押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
”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
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
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