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校史手册

合集下载

西安交通大学校史手册

西安交通大学校史手册

主要历史节点南洋初创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并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定名曰“南洋公学”。

1897年1月26日(光绪22年12月24日),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正式批准。

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何嗣焜担任总理。

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与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和东文学堂构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

开办工科南洋公学于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唐文治老校长增设铁路专科(后更名为土木科)、电机专科(后更名为电气机械科)、航海专科,学校就由培养商务为主的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定名交大1920年8月,叶恭绰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同年12月,叶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兼任交通大学校长。

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英文名字是:C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

1922年6月,交通大学奉令改设两校。

上海——校名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山——校名曰“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均直辖于本部。

其北京学校各科,分别编入沪、唐两校。

1927年3月,本校开始第三次改组,交通部属的三所学校,上海的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改称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为第三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行走在西交的岁月里西安交通大学——梅河口大米这个一处令莘莘学子无限向往的学术殿堂,是一方有着百年历史,桃李满天下、声名播四海的治学之地,是一棵历经风吹雨打却依然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从钟灵毓秀的黄浦江畔到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古都西安,从昔日的南洋公学到今天的西安交大,百年的沧桑岁月筑起了一座世纪的丰碑。

在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在盛唐皇家园林遗址复建的美丽的兴庆湖潘,坐落着我国近代工科高校的著名学府——西安交通大学。

公元八百年,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居住在长安长乐坊,写出了许多广为传颂的千古绝唱,而包括长乐坊在内的乐游园一带,正是当今西安交通大学的坐落之地。

漫步于翠柏苍松、四季花香的西安交大校园,沿校园中轴线向前行进,从交通大学的标志——饮水思源纪念碑到著名校友画廊,西迁纪念碑、腾飞广场,从校史长廊、钱学森业绩展览馆、溯源馆到四大发明广场、教学主楼,从白居易养竹吟诗的东亭到思源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标准公寓、设施完备的体育场还有康桥苑、文管大楼……这一切都让人陶醉于文化的魅力和创新的喜悦中。

宏伟壮丽的教学主楼,气势磅礴的钱学森图书馆,风景宜人的东西花园……来往穿梭着一批满腹才华,诲人不倦的老师和一群壮志凌云的学子。

拥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师长,这样的同窗,跨入西交大,一定会让你经历一段魂牵梦萦的黄金岁月。

西交大的学生在西安的高校中有衣着朴素、性格纯朴的名声。

黄昏时分,常会看见林荫道上很多同学背着包匆匆地感到教室上自习,有些人还带些简单的食物,边走边吃,仿佛生怕浪费了学习的时间。

要知道在西交大,绝大多数人是早早起来占位子的,就连周末和假期,教室里都坐满了人。

由于上自习的人太多,甚至出现了教室座椅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是西交大校园独特的风景。

每当看到此景,你都会有种莫名的庆幸和感动,在这样一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还有一处净土,能够让你潜心沉醉在知识的海洋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作为一所“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交大具有非常开放与多元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今年来学校强调人文氛围的建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和人格的完善。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第一篇:西安交通大学简介西安交通大学简介一、交大概况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主校区位于十三朝古都的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占地面积3849亩,建筑面积175.5万平方米,钱学森图书馆藏书447万册。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共覆盖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7个,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5个。

在7个学科门的27个一级学科、154个二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9个学科门的45个一级学科、242个二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 3个临床教学医院。

二、校园环境西安交通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现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849.84亩,各类建筑总面积176.23万平方米。

坐落在兴庆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累计藏书447万册(件),报刊10053种,现刊4089种。

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252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8639种,电子图书107万册。

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 和 Internet 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

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

学校奖助体系完备,本科生年度奖学金达1200余万元,年发放助学贷款1440余万元。

学校设立的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基金,每年额度5000万元左右。

学校还建有现代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学校建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江泽民学长题写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有学科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拥有4004张床位的教学医院。

三、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交通大学从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

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1896—1949年)

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1896—1949年)
点:
1 初 创 时期的 交通大 学 图书馆 ( 8 6 l 1 1 9 一 9 8年 )
光绪 二十二年( 8 6年 )时任天津 海关道的洋务派 代表盛 19 ,
宣 怀奏 准设 立 南 洋 公 学 , 址 在 上 海 徐 家 汇 , 是 中 国人 自己 创 地 这
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创办伊始 , 校名几经更迭 ,9 5年为商 10 部 高等实业学堂 ,96年 为邮传部上海 高等实业学堂 ,1 1 年 10 9 1
21 兴建馆合并正式命名 . 2 0周年校庆前夕 ,有学生主张以募捐集资的方式建造一座
为南洋大学堂 ,9 2年为交通部上海 T业 专门学校 , 11 该校名沿用
至 12 年。 91
图书馆大楼 , 作为校庆 2 O周年纪念 。时任校长唐文治先生 当即
采纳 , 开始筹备图书馆募捐事宜 。1 1 年 l 98 0月图书馆大楼落成 并举行 落成典礼 , 称为交通部上海T业专 门学校图书馆 。这是一 所当时国内第一流的图书馆, }当时先进 的技术和设备 , 采 j f 主要 目的是供读者借阅 , 一改过去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做法 。正如时人 所言 :此馆之成既蒙 社会赞助 , “ 本校决不敢据为一校之私有 , 必 当开放于公 众” 。新馆的建成 , 进一 步扩大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开
23 管 理 体 制 和制 度 逐 步 建 立 . 为 了 促 进 图 书馆 的 工 作 ,9 8年 4月 学 校 成 立 图 书 馆 董 事 11 会 ,9 5年改 称 图 书馆 委员 会 ,9 9年 改 称 图 书委 员会 , 学 校 12 12 为
国 以后 , 由于 连年 军 阀 混 战 , 校 经 费 经 常 奇 缺 。 至 于 藏 书 , 立 学 成
收 稿 日期 :0 9 1— 1 2 0 — 2 2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

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7所大学之一,首批985工程9所大学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是九校联盟(C9即2+7大学,国际上称为:中国常青藤盟校)成员、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

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

从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珍藏的现有校史文献可知,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校训的词语曾有过多次更动,存在着某些差别。

但这些校训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连贯性。

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

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

《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

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

"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

遗憾的是,目前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

交通大学校史问答题总汇

交通大学校史问答题总汇

1.更名为交通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是【叶恭绰】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组建为【中国交通大学】3.交通大学正式成立时间【1921年8月1日】4.交通大学的称号【东方MIT】5.1909年的校训【勤,俭,敬,信】6.1933年校训改为【精勤,敦笃,果毅,忠恕】7.自1937年沿用至今的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8.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交通大学在【重庆】建立分校9.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被推举为学校校友会理事10.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是指【交通部南洋大学】11.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是指【唐山交通大学】12.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是指【北京交通大学】13.带领交大西迁的校长是【彭康】14.交通大学正式成立时的英文名称是【Chiao Tung University】15.经历【唐文治】校长管理学校14年,学校成功改办为工科学校16.现在的校徽共有【24】个齿17.校徽中的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与工读并用】之意18.1918年增设管理科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例19.1921年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开设【京,沪,唐】三校20.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交通大学于【1922年】解体21.第一批大规模西迁的教师员工是1956年(8)月从(上海)出发的。

22.西迁时副校长是(苏庄)。

23.西迁初教研室办公室没地方如何解决的?(校长,教务长等腾出自己的办公室)。

24.西迁初迟迟盖不起大礼堂怎么办的?(学校请南方的能工巧匠用竹子搭建了临时大礼堂)。

25.《迁校的回忆》作者(杨延箎)26.西迁时陈大燮提出了(一校两地,相互支援)方略27.西迁初教工食堂为照顾年老教师做了什么?(送饭菜上门)28.西迁初为解决师生员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学校每逢节假日(安排校车接送教工进城购物)29.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在(竹棚大礼堂)演奏了《云雀》30.交大是(1955)年决定西迁的31.交大有一位带头随校西迁并任教至今的人他是(谢友柏)33.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34.交大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35.交大西迁是(国务院)决定的36.西迁后教职员工继承了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办学传统。

交通大学校史问答题总汇

交通大学校史问答题总汇

精心整理1.更名为交通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是【叶恭绰】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组建为【中国交通大学】3.交通大学正式成立时间【1921年8月1日】4.交通大学的称号【东方MIT】17.校徽中的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与工读并用】之意18.1918年增设管理科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例19.1921年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开设【京,沪,唐】三校20.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交通大学于【1922年】解体21.第一批大规模西迁的教师员工是1956年(8)月从(上海)出发的。

22.西迁时副校长是(苏庄)。

23.西迁初教研室办公室没地方如何解决的?(校长,教务长等腾出34.交大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35.交大西迁是(国务院)决定的36.西迁后教职员工继承了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办学传统。

37.完成交大西迁整体工作前后历时(5)年38.交大西迁是哪位国家领导人亲自领导主持的(周恩来)39.1896年南洋公学诞生,次年农历4月8日开学后曾有论者谓之(四通八达)40.交通大学第一次选派,六名学生,出国留学去的是哪个国家?(日本)名?(彭康)51.请例举出交大八大书院?(自己查)52.请例举出与西交大同根同源的三所大学?(自己查)53.交大首次创办铁路管理科是在哪一校长任职期间?(唐文治)54.交大的哪一位校友代表中国参加意大利国际足球赛?(申国权)55.交通大学学生会出版部最早编辑了一份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炉的综合性刊物,请问这本刊物的名称是?(交大月刊)56.土木工程学院与哪一年正式成立?(1929)57.交大教授申国权于哪一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奥运会?(1932)58.历史上交通大学历经多次改名,1905年改名为____C(B)A1910年B1912年C1917年D1919年63.南洋公学校名的来源?清末称今上海地区为南洋,故学校创办时取名为南洋公学64.哪一年,唐文治担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监督?CA1905年B1906年C1907年D1908年65.《南洋大学堂校歌》创作于哪一年?DA1909年B1911年C1913年D1915年66.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的时间是(C)A1921年1月1日B1921年7月1日C1921年8月1日D192171.西安交通大学前身是(南洋公学)72.南洋公学诞生于(1896)年73.1986年时任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的(盛宣怀)筹款在创办了南洋公学74.西安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隶属( 招商、电报)两局。

西南交大校史 爱国主义

西南交大校史 爱国主义

西南交大校史 爱国主义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工科学府之一,其校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回顾学校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这所学府对国家、社会和学生的深厚影响。

一、百年传承的初心西南交通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创建的自然科学研究会,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组织之一。

经过多次合并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

学校的初心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这一初心贯穿于百年校史,是对祖国的责任担当。

二、战乱岁月的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学校成为了抵抗侵略的堡垒。

师生们积极参与抗战,有的奔赴前线,有的留校坚守。

学校为了支援前线,甚至将校址迁往重庆。

这段历史表明了学校师生对祖国的忠诚,为保卫家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三、为人民培养人才的担当建国初期,西南交通大学依然坚持为人民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的铁路、电力、交通等基础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对祖国发展的积极支持。

四、科研创新的国际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西南交通大学在科研创新方面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学校成为了国内外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五、社会服务的责任担当作为一所具有工程技术特色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这种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学校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六、培养爱国工程师的使命西南交通大学肩负着培养爱国工程师的使命。

学校通过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这些工程师在祖国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学校在培养国家栋梁方面的独特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历史节点南洋初创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并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定名曰“南洋公学”。

1897年1月26日(光绪22年12月24日),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得到清廷正式批准。

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何嗣焜担任总理。

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与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和东文学堂构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

开办工科南洋公学于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唐文治老校长增设铁路专科(后更名为土木科)、电机专科(后更名为电气机械科)、航海专科,学校就由培养商务为主的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定名交大1920年8月,叶恭绰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同年12月,叶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兼任交通大学校长。

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英文名字是:Chiao Tung University, Shanghai Branch。

1922年6月,交通大学奉令改设两校。

上海——校名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山——校名曰“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均直辖于本部。

其北京学校各科,分别编入沪、唐两校。

1927年3月,本校开始第三次改组,交通部属的三所学校,上海的南洋大学改称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改称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为第三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

1937年8月1日起,交通大学划归教育部管辖,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科学学院改称理学院,机械、土木、电机三学院改称系,合组工学院。

战争烽火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交大校舍被日寇强占,本校不得不多方设法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

至1940年由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急需工程人才,在重庆小龙坎筹建交通大学分校;后又逐渐扩建、发展,于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重庆国立交通大学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交大渝校和沪校两地的师生们满怀胜利的喜悦,积极复员,会合建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交大被上海军管会接收,交通大学53年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院系调整1952年前后,全国高校按照中央决定,仿效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开始院系调整。

院系调整前.交大共设3个院,即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共17个系,即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工学院的土木、机械、电机、航空、造船、工业管理、化工、轮机、水利、纺织等10个系及电信技术专修科,管理学院的运输管理、财务管理、电信管理、航业管理等4个系,此外还设一电信研究所。

1950年8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文交通大学,将航业管理系并入上海航务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1951年6月1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交大.将运输管理系调入北方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1951年6月1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对交大院系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管理学院被撤销。

1)电信管理系调整到电机系;2)工业管理工程系调整到机械系;3)轮机系调整到造船系,设轮机组;4)纺织系与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合并成立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5)运输管理系调整到北方交通大学(已发文);6)财务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7)复旦大学土木系调整到交大土木系。

1952年,交通大学机械、电机、造船三系得到加强,其余院系几乎全部被调出,经过院系调整交通大学成为机械类、电机类、造船类共设7个系的多科性工科大学。

从交通大学调整到其他学校的系科有: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比学系三系的师资、设备除留下工学院教学所需之外全部调整到复旦大学,部分师资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

自此,交通大学理学院撤销。

土木工程系全部调整到同济大学;航空工程系全部调整出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后迁至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水利工程系全部调整出去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化学工程系全部调整出去合并成立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

1954年,交大汽车专业调整到长春,合并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1956年暑假,交通大学造船系从交大分出,独立为上海造船学院(后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交大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调整到成都合并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大树西迁1955年,由于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全部迁往西安。

1956年起,交大师生在校长彭康率领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承担历史使命,开展迁校工作。

1957年,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根据交通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科系师生、档案文献、图书典藏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两部分为一个学校,一个系统,统一领导。

1959年3月,中央确定了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交通大学的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均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

由于交大西安、上海两部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加上距离较远、管理不便,国务院于1959年7月批复交通大学在西安、上海两地独立建校。

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被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重点建设八十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学成为“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所大学之一;九十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七所大学之一;199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九所大学之一。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卫生部所属西安医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历任校长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清廷一品衔,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1895年秋在天津创办了中西学堂(1903年改名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开中国人自办近代大学之先河。

次年春在上海筹建南洋公学。

1897—1904年任公学督办,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16年在上海病逝。

著有《愚斋存稿》等。

唐文治(1907-1920)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生于1865年, 1954年4月逝世,年90岁。

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

著作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唐文治就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监督( 校长) 。

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校内发动捐助军饷,支援沪上起义军,并与伍廷芳等一起联合通电,要求清帝宣统逊位。

在校任职 14 年,精心擘划,成绩卓著。

1907年唐文治出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一职,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唐文治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认为应该“以道德端其规模,以规律束其身心”;重视国学和西文教育,把国文作为一门主课与理工科并重,同时在正课之外添设西文补习课;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特别关心学生体质,亲自主管体育,悉心提倡。

1912年12月底,孙中山先生曾亲临交大,为交大师生演讲他的富强祖国的实业计划、交通建设等;1922年为交大技击部(以练国术强身的学生体育组织)成立十周年纪念册题词“强国强种”;孙中山先生1912年12月底曾亲临交大演讲。

(右图为孙中山先生为交大学生题词)在教学上,他提出“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使学生能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 4 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各就自己的爱好进行自学。

彭康(1953-1968)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

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1928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翻译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传播共产主义真理,1952年率代表团赴东欧各国考察文教事业。

1953年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并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

1956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积极率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

历任西安交大校长、党委书记,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等职。

成就:翻译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传播共产主义真理,参与组建左翼作家联盟,我党在思想文化战线的卓越战士,投身于无产阶级教育事业195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分别独立地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彭康坚决拥护中央决定,紧紧依靠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员工,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推进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

年近六旬的彭康主动要求赴大西北工作,由中央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50年代内迁西安是交通大学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做出的又一次巨大贡献,创造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1968年3月,彭康遭受文革残酷迫害,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风范,他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一代代交大师生员工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他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今天我们开拓未来,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宝贵财富。

彭康的名字是不朽的!徐通模(1998-2003)1939年生于江苏如皋,1961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

1983年4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系主任,1988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1998年至200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教学与研究领域:热能工程气固两相流与燃烧。

徐通模现担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动力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国家“973计划”的“燃煤污染防治及脱硫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成员。

主要著作有“燃烧学”、“锅炉燃烧设备”等,科技论文150余篇。

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郑南宁(2003.8-2014.4)1952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汉族,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日作博士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