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与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以观察、实验和理论为基础,探索自然世界的规律和现象。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广泛的范围,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涉及了许多重要概念和原理。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 科学方法:物理学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这包括观察自然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过程。

通过不断重复和验证这个过程,物理学家逐渐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

2. 物质:物质是构成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性。

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可量化和测量的属性。

常见的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速度、力等。

为了统一测量,国际单位制规范了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4. 运动与力: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力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惯性、加速度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5. 能量与能量守恒:能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物体或系统所拥有的做工能力。

能量守恒定律表明,系统中的总能量不变,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1. 基本粒子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揭示微观世界中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另外,它也探索了基本力的本质,如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2. 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研究宏观物体和力的应用。

它涵盖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以及光学等领域。

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3.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重要理论。

相对论研究高速运动的物体,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量子化现象。

4.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热力学研究能量转化和热现象,探索了物质的热性质和热力学定律。

统计物理学研究微观粒子的组织和统计规律,通过统计概率和分布函数来描述宏观系统行为。

物理试验的基本知识

物理试验的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1.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确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2.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

3.理解实验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明确进行实验的基本程序及要求。

内容提要:本部分主要讨论进行物理实验所需要具备的有关知识,包括物理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测量和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的分类和计算,有效数字及运算,测量结果的评价与表示,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进行物理实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其中,重点是直测量的不确定度的确定,难点是间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

第一节物理实验课的目的和任务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并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且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

对于科学研究来讲,科学实验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科学实验的这种重要性和基本性越来越突出。

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积极的构思,利用科学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使自然过程或生产过程以比较纯粹的或典科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尚未认识或尚未充分认识的自然过程,发现未知的自然规律,创立新学说,新理论,研制发明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革命,提高人们改造自物理理论也是通过由物理实践到物理理论,再由物理理论到实践这样的辩证过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地、全面地考察可以发现,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

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还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

例如,普朗克在黑体辐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能量子概念,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的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

物理实验理论与基础知识

物理实验理论与基础知识

等精度测量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相对简单,本课程 对物理量的测量均指等精度测量。
2.2. 真值、测量值和测量误差
真值:物理量在客观上存在着的确定数值。 真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无法得到。实际应
用中用约定真值:公认真值(物理常数);计量约定 真值;修正过的算术平均值等等。 测量值:用实验手段测量出来的值叫测量值。 测量误差:测量涉及人员,仪器,环境,方法等条件影 响,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称为测量误差。
a
p f ( )d a
P 称为置信概率;相应的区间[+a,-a]称
为置信区间;a为置信区间的半宽。
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f(δ) ,任一测量数据 的误差落在[-kσ,+kσ]区间内的概率为
k
p f ( )d k
p为置信概率;[-kσ,+kσ]为置信区间;k称为包含因子, 也叫置信系数; kσ为置信区间的半宽。
按获得结果的方法: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被测量直接与
标准量(量具或仪表)进
行比较得到数据。 例如:用米尺测量长度; 以秒表计时间; 用天平称质量; 安培表测电流等等。
间接测量:通过直接测量与 待测量有函数关系的物理量, 再经过运算得到待测物理量。 例如:测量圆柱的体积,可 以直接测量直径D和高h,间 接得到体积值。 V=hπD2/4
系统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正确度,实验中 应尽量减小它的影响,并设法修正。
(2)随机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测量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 每次测量的误差大小正负难以预测,其特征是它的不 确定性。 随机误差的来源:测量过程中各种随机的或不确定 的因素,例如温度、湿度、电压的起伏,测量环境中 电场、磁场的随机扰动,被测量本身的微小变化等。

了解物理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巧

了解物理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巧

了解物理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巧物理实验技术是物理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实验中,通过观测、测量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揭示物理规律,并产生新的科学发现。

为了能够正确进行物理实验,了解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十分必要。

一、基本原理1.测量原理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础。

物理量包括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它们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测量原理是指根据物理量的特性和变化规律,选取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进行精确的量值获取。

例如,长度可以通过尺子或测距仪进行测量,时间可以通过钟表或计时器进行测量。

在测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和精度,以及校准仪器的准确性。

2.物理实验原理物理实验原理是指在进行物理实验过程中理解和应用的理论知识。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可以通过自由落体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可以通过折射实验验证。

熟悉实验原理有助于我们设计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

3.数据处理原理在物理实验中,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原理包括数据统计、图表绘制、误差分析等。

数据可以通过计算、统计学方法和图表展示等方式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通过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二、操作技巧1.实验前准备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明确实验流程和步骤。

其次,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完整性,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还需要预先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以及计算所需的数据和公式。

2.仪器使用技巧物理实验中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仪器,例如计时器、电子天平、示波器等。

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正确操作仪器,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校准仪器,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仪器的损坏和人身伤害。

3.测量技巧测量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环节,准确测量物理量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

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测量范围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高中物理实验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题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物理实验题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实验题通常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操作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物理实验题知识点总结。

1. 测量技巧:实验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例如测量长度、质量、时间等物理量。

学生需要熟悉使用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天平、秒表等,并掌握正确的读数、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2. 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经常要观察和研究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例如,在弹簧振子实验中,学生需要观察振幅、周期和弹簧常数之间的关系。

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对于解决实验题非常重要。

3. 物理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高中物理实验题常常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方法。

例如,在电阻实验中,学生需要了解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熟悉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验题。

4. 实验误差和数据处理:实验中常常存在各种误差,如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等。

学生需要了解误差来源和影响,学会合理评估和处理误差。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5. 实验设计和分析:有些高中物理实验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合理选择实验装置和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高中物理实验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物理基础知识。

通过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点,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高中物理实验题。

篇二:高中物理实验题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实验题目。

1. 实验室常规操作技巧:- 使用量筒或烧杯进行液体的定量转移;- 使用电子天平进行固体的准确称量;- 使用容量瓶进行溶液的配制;- 使用滴定管进行酸碱滴定等。

2. 测量与数据处理:- 使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进行长度的测量;- 使用千分尺或毫升尺进行容积的测量;- 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量;- 使用计时器或秒表进行时间的测量;- 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测量等。

3. 物理量的关系与实验验证:-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定理、作用反作用定律); -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与浮力的关系;- 验证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验证电磁感应、电路中的欧姆定律、电容与电阻的关系等。

高中物理实验-基本原理及应用

高中物理实验-基本原理及应用

高中物理实验-基本原理及应用一、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家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伏打于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

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篇章。

3、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英国化学家斯旺为代表的一批发明家,发明和改进了电灯,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

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实验展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说明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对电与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预示了电力应用的可能性。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

6、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他的理论,足以与牛顿力学理论相媲美,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7、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先驱。

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频率的单位。

二、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1、避雷针利用_尖端放电_原理来避雷: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电,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2、各种各样的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熨斗、电热毯等都是利用_电流的热效应_来工作的。

3、在磁场中,通电导线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我们使用的电动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4、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洛伦兹力。

电视机显象管就是利用了电子束磁偏转_的原理。

5、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人们制造了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变压器,在现代化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

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

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是探索自然规律、检验理论假设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体化理论:物理实验通过设计实际操作的手段,将抽象的物理理论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实验现象。

例如,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电磁感应定律,用测量电流的方向和大小来验证安培定律。

2.精确度和准确度:物理实验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非常重要。

准确性指的是测量结果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精确性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需要合理设计实验仪器,注意实验操作中的误差控制,并进行多次实验重复测量。

3.科学分析与推理:物理实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实验现象中寻找规律并进行科学推理。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量化分析和对数据的处理,可以验证或修正理论,从而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4.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物理实验与理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理论为实验提供了方向和框架,指导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又可以验证理论,并通过实际操作增加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物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5.实践与创新:物理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需要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熟悉物理实验方法,还能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来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颁发的物理课程教学的指导方针和要求。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运动、力、能量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理解和思维方式。

2. 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观测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

3. 物理模型:引领学生学习并应用物理模型,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建立和修改物理模型来解释现象。

4. 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数学工具进行物理计算和推导。

5. 技术应用:介绍物理在科技和工程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6.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物理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
年级和学习阶段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以适应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实验与基本知识第一章基本概念:常见的运动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2.长度国际单位:米(m)辅助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1m=10六次放μm ;1m=10九次方nm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4.刻度尺的使用:(1)使用刻度尺前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分度值);(2)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并紧靠被测物体;(3)视线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应的刻度;(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5.关于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物体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任何测量都有误差;(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4)多次测量平均值可减小误差6.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停表)7.时间国际单位:秒(s)辅助单位:小时(h);分钟(min)8.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 1s=1/60min=1/3600h9.特殊长度测量:(1)辅助工具法(2)画曲为直法(3)累积法(4)滚轮法10.参照物定义:另一个参照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11.运动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2.分析:(1)判断运动和静止,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2)判断运动和静止看位置有没有变化。

1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时绝对的(2)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3)静止是相对的(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可能不同。

14.在路程相同时,时间短的速度快;在时间相同时,路程长的运动快。

15.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速度16.速度意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7.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s=v*t ;t=S/V)18.速度国际单位:米/秒,读:米每秒(m/S);辅助单位:千米/时(km/h)19.单位换算:36km/h=36*1000/3600s=10m/s ;5m/s=5*0.001*3600=18km/h20.10m/s物理意义:物体1s运动路程10m21.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22.公式:平均速度=s/t23.单位:m/s ;km/h2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要求直线25.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改变,要求直线26.声音的产生:靠震动,震动停止,声音停止27.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28.声音在介质中的大小关系:V固>V液>V气29.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V空气=340m/s30.回声产生条件:回升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31.乐音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2)响度,声音的大小,有振幅决定(3)音色,由材料、形状等决定32.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接受处减弱第一章实验:测定平均速度一.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三.实验操作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四.记录和结论:物理量路程s 时间t平均速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二章基本概念:质量和密度1.质量定义: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质量是物体自身的一种性质,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无关3.质量主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微克(μg)4.质量换算:1t=1000kg=10三次方kg ;1kg=1000g ;1g=1000mg ;1mg=1000μg5.质量的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实验室测量的仪器)、台秤、案秤、杆秤6.托盘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游码轻轻拨至标尺左侧零位;(2)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直在分度标牌的中央刻度线上;(3)把待测物体放在左盘中,用镊子夹,取适当游码放在右盘;(4)最后把砝码质量数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计算出物体的质量,并标明单位。

7.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并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保持不变8.不同物质:质量相同,体积不同;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9.密度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体的密度。

10.(1)定义式:密度=质量/体积(2)计算不规则图形的体积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V=V2-V111.密度用ρ表示,ρ=m/v1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13.体积国际主单位:立方米(m³);辅助单位:立方分米(dm³);立方厘米(cm ³);立方毫米(mm³);升(L);毫升(mL)14.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10³立方分米;1立方米=1*10六次方厘米;1立方米=1*10九次方毫米;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15.密度国际主单位:千克/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克/立方厘米(g/cm³);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16.水的密度ρ水=1.0*10³kg/m³(表示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³kg)17.公式:V=m/ρ; m=v*ρ;ρ=m/v18.测固体液体体积工具:量筒或量杯19.用法:(1)液体:直接测量;(2)固体:排水法测体积20.单位:1mL=1cm³;1L=1dm³第二章实验:测金属块的密度一.实验目的:测金属块的密度二.实验器材:天平、量筒、一部分水、金属块三.实验操作1.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3.用细线拴住金属块放入量筒使其没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24.把步骤1、2、3、中测得的数据记在表1中,求出金属块的体积和密度金属块的质量m/g 金属块放入前水的体积V1/cm³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2/cm³金属块的体积V/cm³金属块的密度ρ/(g/cm³)第三章基本概念:运动和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分析:(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2)产生一个力需要2个物体,一个为施力物体,一个为受力物体;(3)不相互接触的物也能产生力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是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方向、快慢)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6.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7.1N:大约2个鸡蛋放在手上的力8.力的测量:(1)工具:测力计;(2)实验室中:弹簧测力计;(3)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9.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1)调零;(2)使用前观察它的单位、分度值、量程;(3)拉力方向与弹簧伸长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倒着测量不准10.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11.重力符号:“G”重力方向:竖直向下12.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靠近地球的物体13.重力与质量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14.公式:重力=质量*常数(G=m*g);(m=G/g);g=9.8N/kg15.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16.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的中心点)17.合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理18.分析:(1)“几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合力并不是物体又受到一个新的力;(3)合力是一个“等效力”它可以替换“几个力”19.力的合成: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力的合成20.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

F合=F1+F2,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

F合=F1-F2,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一致。

21.同一直线上两个里产生合力最大值F1+F2,同一直线两个力产生合力最小值F1-F222.平衡: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3.平衡力:平衡物体所受到的力叫平衡力24.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而处于平衡态,叫二力平衡。

25.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简:同物,等大,反向,共线)26.平衡物体所受合力为零27.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所受1个物体,而其他的为2个物体28.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时候,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9.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2)要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4)符号:f30.摩擦力分类:(1)有摩擦力但没推动(静摩擦力);(2)当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产生滑动(滑动摩擦力);(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叫(滚动摩擦)3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1)物体压力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材料的性质32.增大有益摩擦:(1)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更粗糙33.减小有害摩擦:(1)减小压力;(2)是接触面光滑;(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彼此分离34.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或者受到合力为零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5.分析:(1)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实验+推理的过程);(2)物体的运动不能用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合力为零时,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4)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合力为零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6.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7.分析:(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所有的)(3)惯性不是力;(4)影惯性的因素是:质量第三章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一.实验目的: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二.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勾码、棉布三.实验操作:(1)把木块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独处弹簧测力计示数F1,F1=f1;(2)在木块上放一个勾码,重做步骤(1)读出示数F2,F2=f2。

结论:比较f1>f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3)把棉布固定在木板上,放上木块,重做步骤(1),读出示数F3,F3=f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