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论文—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
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引言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发现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大量负面的社会新闻、青少年的道德沦丧等问题不断引起我们的担忧。
如何有效开展中学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的困境和突破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1.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大众媒体广泛传播。
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诱惑与挑战变得越来越多,许多中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相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开始出现分化和多元化,学生们更容易受到来自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媒体的负面影响。
2. 教育方法的单一性当前,广大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模式追求知识的传授,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缺乏互动,难以真正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3. 缺乏实践环境中学道德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学生们面临的道德问题大多数是需要实践与经验的,而仅仅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很难达到实际教育的目的。
缺乏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们难以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二、突破中学道德教育的困境1. 借助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学校应该分析所在地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内容上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精神等,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2. 强化家校合作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参与学生道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道德成长。
3. 提供实践机会中学道德教育需要提供实践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中锻炼和应用道德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道德困境论文3篇(范本)

道德困境论文3篇道德困境论文3篇道德困境论文:论中国的道德困境摘要:中国正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民的道德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巨变。
现今,中国的道德正在处在滑坡的时期,在道德问题面前,人们在选择时候出现茫然。
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诚信与感恩的缺失。
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探讨出现道德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道德困境反思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但是从孔雀石绿的鱼到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发霉馒头,人造鸡蛋,毒胶囊连食品安全也变得不安全的时候,人拿生命开玩笑,完全漠视生命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个这个社会,相信这个民族吗?面对这个食品问题,我们的公民一边在网上和报纸上抱怨,骂商家的无良,骂政府的不作为,骂社会的道德滑坡,另一边却毫无所动,一次次原谅和纵容这些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公民在面对这个的道德问题上,陷入了循环的怪圈。
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呢?一、道德困境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
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
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
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
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
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
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
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
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
道德两难小作文

道德两难小作文
《道德那点事儿》
哎呀呀,说起道德两难的事儿,我还真想起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儿呢。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一起去逛商场。
那个商场人可多啦,就像蚂蚁窝里的蚂蚁似的。
我们在一个卖饰品的地方逛着,突然,我看到地上有一个很漂亮的手链。
我就捡起来看了看,哇,真好看呀!然后我就四处张望,想看看是不是有人掉的。
这时候朋友就凑过来说:“嘿,别找啦,这手链多好看呀,反正也没人看见,就归你啦。
”我心里有点纠结呀,一方面觉得这手链确实漂亮,我也挺喜欢的,要是不拿好像有点可惜;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不太好吧,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
我就跟朋友说:“不行呀,这样不太道德吧,万一失主回来找咋办呀。
”朋友就撇撇嘴说:“哎呀,哪有那么巧呀,说不定人家都不知道掉哪儿了呢。
”我就拿着手链在那儿犹豫啊犹豫,脑子都快想破了。
最后我还是决定,把手链交到商场的服务台去。
朋友还笑话我傻呢,说我放着便宜不占。
可是我心里觉得呀,如果我拿了那个手链,我会一直心里不安的,就好像有个小虫子在心里挠啊挠。
等我们逛完商场要走的时候,我看到有个小姑娘在服务台那儿高兴得又蹦又跳的,手里拿着的正是那个手链。
我一下子就觉得特别欣慰,还好我没做错选择呀。
虽然没有得到那条漂亮手链,但心里那种踏实的感觉真好呀。
这就是我遇到的一个道德两难的小事情啦,嘿嘿,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呢。
道德这东西呀,有时候就是让人有点纠结,但最后还是得选那个让自己心安的路呀!。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当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最重要方面。
学校是对学生进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必须积极探求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宏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更新和变革。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1.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它不但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也不断地创造出一整套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从而不可防止地对各国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
因此,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青年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融入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国家民族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2.如何应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张力。
科学技术具有一种本能的张力,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超越人们的初衷,走向其反面。
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从而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塑造出对于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年青一代是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3.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那么。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市场经济的最本质特征是一切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隐藏在其身后的是利益驱动。
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但是,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带来了“一切向钱看”等诸多负面的东西。
新时代中学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新时代中学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中学德育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现实中,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着一些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并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新时代中学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实困境1. 教师素质不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现实中,一些中学德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德育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足,缺乏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深入了解。
2. 方法单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往往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3. 学生素质下降随着社会风气的泛泛而来,一些中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缺乏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行为偏离规范。
4. 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家庭教育现象。
二、对策1.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中学德育教育教师的培训与提升,引导教师不断学习、更新德育理念和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机制,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2. 创新教育方法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多渠道、多样化地引入德育教育内容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建立规范的学生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奖惩机制。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沟通,帮助家庭了解教育规律与规范,形成家校联动的德育教育合力。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监督,帮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 强化社会教育学校要积极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社会参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缺陷与超越

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缺陷与超越概览当代国内外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都表现为在不同程度上以多样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德育的正常发育,而失败的教训则与此相反。
本文拟从“留心别人、看看自己、完善自我” 的思路,摭谈当代国内外德育发展的超越与缺陷,意在审度我国德育构建的现代化走势。
一、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几个显著特征 1.全球化(一体化、趋同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
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
时下出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大联手、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表明世界文化正在呈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以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乃至种族上的特色。
例如,土耳其尽管正积极要求加入欧共体,但其大学里的年轻妇女依然虔诚地头戴面纱;新加坡在对其国民进行了20年的英语教育之后,又掀起了讲华语的热潮,借以维护传统伦理。
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越趋同一,我们就越执着地追求在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价值观;外部世界愈趋相似,我们就越加珍视衍生于内部的传统事物,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①德育目标和内容既有放眼全球的意识,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一方面,吸纳时代精神,注视全球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
德育教育—德育中的伦理两难及处理经验交流

德育教育—德育中的伦理两难及处理经验交流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德育过程中,有时会面临伦理两难的情况,即面对两个或多个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导致一定的道德损失或冲突。
处理伦理两难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深入了解伦理两难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伦理两难的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各方利益、目标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通过深入了解背景,可以更客观地分析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判断。
2.制定明确的原则和准则。
对于德育教育中可能出现的伦理两难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原则和准则,以指导决策。
这些原则和准则可以基于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等,也可以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
3.借鉴先进经验和专业观点。
可以借鉴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处理伦理两难的经验,并结合专业人士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决策。
专业观点可以包括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这些观点可以为决策提供更科学和合理的基础。
4.注重平衡和妥协。
在面对伦理两难的情况下,应该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妥协。
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讨论和沟通,寻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平衡和妥协不意味着放弃原则,而是在尽可能减少道德损失的情况下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5.及时总结和反思。
处理伦理两难的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思,以便在类似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处理。
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共享处理伦理两难的经验和教训,以提升整个德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处理德育教育中的伦理两难需要教师和学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注重平衡和妥协,并及时总结和反思经验,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道德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

道德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引言: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道德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第一部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这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不同家庭、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这使得道德教育面临着困难。
解决之道:1. 强调共同的价值观:道德教育应强调共同的人类价值观,如尊重、公正、责任和关爱等。
这些价值观是普遍认可的,可以跨越不同文化和背景,为道德教育提供共同的基础。
2. 多元文化教育:道德教育需要兼顾多元文化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综合素养。
第二部分:信息时代的挑战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负面影响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难以监管和控制。
解决之道:1. 加强家庭教育:在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时,家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家长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培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以及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
2. 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学校应将道德教育纳入正式课程,设计针对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规范,提高他们在面对网络诱惑时的自我约束能力。
第三部分:教育体制的挑战教育体制的种种问题也阻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
过于强调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关注分数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此外,师资力量和教育手段的不足也是制约道德教育的困难之一。
解决之道:1. 改革评价体系:教育部门应提倡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中适当权衡道德教育与学术成绩的关系,使道德品质的培养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培训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培训,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教育论文: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摘要: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目的在于成人。
人创造了道德,道德与人须臾不可分离,只有从人而不是从道德本身出发去看待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存在的理由,才是科学的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既要防止对人作抽象化的理解与臆想性的附会,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的浪漫卞义;又要防止纯粹的实证卞义与客观卞义对人的机械“分u I}”与僵化“肢解”,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的虚尤卞义。
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到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不断生成的世界中,对现实的道德生活给予+,哈当的阐释”与“同情的理解”,以促成意义感的生成,从而实现对真实、完整、丰富的人的积极关注。
关键词:道德教育;浪漫卞义;虚尤卞义;人生意义理论教育与人的"lil代适德教育,II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培育人的品德,日的在于使人成为“人”,并使人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动之中,一切的现实都将成为非现实,这是生活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11,是这种永恒的变动与不断超越的内在规定性,使得道德教育一方面需要不断地从现实的道德生活出发,对道德生活的非现实性给予准确的说明与精确的算计;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对现实道德生活的现实性给予反思性的批判和对理想道德生活的实现提供超越性的价值理念。
当道德教育想方设法试图对现实的道德生活作出准确的说明与精确的算计之时,我们过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实证与客观,忽视生活世界的完整与丰富,从而对人及人的现实生活造成机械化的“分割”与僵化的“肢解”,使道德教育出现虚无卞义;当道德教育过多地注重提供超越性的价值理想与对理念世界的逻辑重建的时候,又有可能导致对人作抽象化的理解与臆想性的附会,从而出现道德教育中的浪漫卞义。
这就是当前存在于道德教育中的两难之困。
德育中的浪漫卞义,其本质是卞观的建构,原因在于对人作出了抽象性的理解;德育中的虚无卞义,其本质是客观的说明,原因在于对人给予了破碎性的关注。
一抽象的人与道德教育中的浪漫主义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浪漫卞义的倾向。
之所以称其为浪漫卞义,原因在于,其对理想中的道德生活提供了美好的目具有超越性的价值理念,但其本质却是一种典型的卞观建构,是对理念世界的逻辑重建,其思维方式是不断的向外探求,其根源在于对人做出了抽象性的理解。
所谓对人的抽象性理解,即把人的某一属性抽象出来,赋予其绝对的性质,并将其转换为与人的生活世界相对立的彼岸世界中的终极存在,如柏拉图的“绝对理念”,亚单士多德的“实体”,中世纪的“上帝”,从而使人的存在走出了人的生活世界及人本身,人被规定为或者预定为某种“集合体”,人必须依靠自身的理性及信仰,并通过不断的向外寻求以求分有“绝对理念”及“神性”而成为人,这种人其实质是“抽象的人”亦是“虚假的人”。
对人的抽象化的理解,使得道德教育出现了两种偏倚,其一是道德教育对“完人”的推崇,其一是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移情”向度。
1.德育对“完人”的推崇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人不断的寻求精神上的超越与境界上的提升,这是人的理智能力使然C人总是凭借自己的理性在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己知与未知之间不断的找寻。
一方面在找寻大自然的秘密,以求不断地战胜、控制并利用它,这满足了人的进取、征服以求得安身立命并不断创造新的需要的欲望;另一方面人又在不断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崇高与神爷,不断的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试图不断的超越“现实的我”,以期达到“理想的我”。
}‘]为了达到“理想的我”,道德教育对人提出了成“爷”,成“神”的要求。
占代西方的柏拉图强调人对“绝对理念”的分有,卞张人应当不断的对“通体透明”的“爷贤”境界的追寻。
}2]到了中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核心卞张就是强调人对“神性”的分担;占代东方的孔了卞张应将感性形式的“美”与伦理道德的“善”圆满地统一起来,做到“尽善”又“尽美”,方是人生最高的日标诉求,即“爷人”的理想境界。
在教育还没有出现分科化的占代,东西方的教育都是“白一科全}弓式的教育”,西方的博雅教育崇尚对“完人”的培养,孔了提倡的六艺”教育也有追寻“完人”的企图。
占代东西方教育对“完人”的推崇,在教育的源头上为后世的道德教育奠定了成“爷”,成“神”的价值诉求,成为后世道德教育中永远难以消匿的价值理念。
“完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其本质不是人,是神或者外在于人本身而由人通过自己的理性与理想设定的“虚假的人”。
追求“完人”的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趋于“无人”的教育,因此,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把人当做“神”或者“爷”一样来塑造。
2.道德教育中的“移情”向度从教育的起源而言,教育源自于人类的理性与理想。
人的理性本质表现在:人不希望重复自己过去的错误,也不希望丢弃己经摸索成功的经验,于是人们就希望把己经总结出来的经验直接传授给下一代,这就是教育活动产生的原初动因,亦是潜隐在教育中目永远难以消匿的教育的“移情”向度。
“移情”的向度就是人在他者身上投射自己,在想象中把他者幻化为自己,从而借助于虚假的想象满足自己尚不能凭借自己当下的能力而实现的愿望。
道德教育中最易于出现的倾向就是道德的“移情”。
“自我同一性”是道德人格的核心,道德教育中的“移情”向度就在于“自我同一性”的迁移,即将“自我”幻化为某种抽象出来的“集合体”,在这种“集合体”身上来投射自己,而这种被抽象的“集合体”要么是彼岸世界中的“神人”,这种“神人”具有“超然”的精神;要么就是此岸世界中的大写的“人”,即现实的人的抽象化,这种大写的“人”具有“脱俗”的品格。
道德教育在抽象人的视域中出现的“移情”向度,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自我的幻化,自从化,从而失去了对个体真实的自我的关注。
教育在原初形态上产生于人的理性与理想的冲动,人总是想按照自己的理想、愿望型塑下一代,这不仅表现在经验的传授上,还体现在灵魂的塑造上。
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世界己经失落的东西,期待着从他们身上重新获得,他们感觉到一切从他们开始..…这样看来,仿佛在要求年轻人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那些教师不再拥有的东西。
就像国家的债务要下一代来偿还一样,浪费了的精神则富,也要靠年轻人重新去挣回来。
在这种假象下,年轻人获得了不真实的力量,但他们注定要失败尸3]因为,“人,只能自己改变自己,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尸4i 对人作抽象化,预成化的理解,造成对人的卞观建构和随意附会,出现了德育的浪漫卞义倾向,造成了道德的“虚假繁荣”,道德的虚假繁荣其实质是德育的异化。
“人们似乎不是为了今日生活,不是为亲在自在的当下感悟,反而无视现在而转向未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将人仅仅攫住,以扼杀人类的存在尸5]同时在这种抽象的人性论中,道德教育中又存在卞客两分、心物一元的思维模式的内在对立,卞观人为的将生活世界划分为“此岸”与“彼岸”,将人划分为“卞我”与“客我”,造成了道德教育中对“完人”的狂热追求,使得道德教育完全忽视了现实诉求,变得不可企及,受教育者只能在幻想和迁移中崇拜,而不能在现实中表现。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i1,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己的映像,只去寻找非人了尸6]道德教育中的浪漫卞义使得道德教育从生活世界中超拔了出来,导致道德教育不得不寻求另外一种可能的路向。
二破碎的人与道德教育中的虚无主义当苏格拉底呼喊:“人啊,认识你自己”,把析学从天上带回人间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试图对人的存在及人的教育探寻另外一种可能的路向。
这是一种向内而求的路向,其实质在于试图让人摆脱抽象的外在规定性对人的束缚,让人从人及人的生活本身探求其存在的意义。
这种路向直到经过了启蒙运动,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对人的理性高度的张扬之后,才逐渐取得了统摄性的地位。
与此相伴随,在人们的伦理生活世界中,“德性伦理”逐渐让位于“规范伦理”,道德教育中也开始出现了虚无卞义的倾向。
其卞要表现在:“知性”对“德性”的潜越,及道德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对纯粹的实证卞义}I!客观卞义的狂热追求。
t.“知】I生,,对“德】I生,,的僧越启蒙运动之后,人类迎来了理性高歌猛进的时代。
理性卞义的滥临,人的卞体意识萌发,卞体性的增强,“彼岸”世界的消逝,使得人不能再依靠外在的“光”而照耀自己,“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5,17]人开始向人及人的生活之内探寻。
人们相信其自身只受到一种有限性的束缚,这种有限性的束缚就是人的认识,只要人去认识,世界的真理就会向人敞开。
人们对世界不断认识的结果,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福柯认为“知识就是权力”,人们对知识的追求逐渐远离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向度。
按照金生兹教授对福柯关于知识划分的理解,知识可以分为二种类型,分别为“控制型—经验性知识”;“本质型—教化性知识,’;“获救型一体验性知识”。
}“]现代社会技术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控制型认知体系过度的依赖,而造成对超越型和获救型认知体系的遮蔽,(教化性知识受到科学实证知识的冲击,获救性知识不被承认)而超越型与获救型的认知体系却恰恰是社会公德与个人美德的根基。
2.道德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对纯粹的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追求随着学科的日益分化道德教育也出现了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科学化意味着可验证性与可精确的说明性。
对于道德教育的实证化与客观化的追求,及各种科学化方法的运用,使得道德教育取得了“科学化”的“名”,实则始终充当着科学“裨女”的“分”,终究难以摆脱科学“细分”的命运与“公式化,的算计。
“方法只是对基本思路清晰、有效之后的一种稿赏,如果思维路径有了问题,方法就成为障眼的东西了。
;iyi+要认识人,除了去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以外,就没有于}一么其他途径了。
”“但是,要把我们在这个领域所发现的东西包括在一个单一的和简单的公式之内的任何企图,都是要失败的川“,]人的道德生活本身的丰富性、整全性、灵动性与鲜活性被科学“细分”的支离破碎,终J i.难以从宏观整全的角度给于人及人的道德生活以同情的理解。
道德教育坚守规范伦理而不再观照灵魂的拯救与精神的崇高,由于不能在精神世界找寻到意义与寄托,人逐渐掉进物的漩涡,精神本身也开始被物化与实体化,从而走向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虚无状态。
“受过现代教育煎陶的人也因此而排斥获救的可能和方式,从而在没有希望中缺乏任何超越性追求,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市侩。
ml III道德教育中的实证卞义和客观卞义虽然坚持着客观性与真实性,但却对现实本身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遮蔽,对于客观世界我们所要做的是准确的说明,而对于人及人的生活则需要同情的理解。
因为,“人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既不能被计划分割也不能被重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