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堂——打造人性化的对话平台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必修课程之一。
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往往以讲述式为主,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很难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加高效和有序,教师应该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1. 对话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对话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对话中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包括:•学生参与度高:学生通过对话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能够更主动地思考和提问,促进消化和吸收知识。
•提高思维能力:对话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增加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够增加互动,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学习效果。
•建立学习氛围:对话式教学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设计对话式教学的步骤和技巧要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教师需要以下步骤和技巧:步骤一: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设计好对话的结构和问题。
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和案例,以便对话时使用。
步骤二:激发学生兴趣在对话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例或者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和参与到对话中。
步骤三:组织对话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对话活动或者全班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参与学习。
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或者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对话中。
步骤四: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提问来促进对话的深入。
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历史事件或者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总结和归纳在对话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整个对话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生在对话中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高中历史课堂对话性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对话性教学设计策略作者:陆云江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37-02对话性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
在对话教学中,前提是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互相信任;目的是生成新知,获得发展;手段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
笔者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塑造自我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对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使历史学尽情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本文是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对话性教学构建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目标设计策略、话题设计策略和环境设计策略。
一、对话性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但对话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建构不断生成和创造的知识。
对话教学在知识目标上不仅关注确定的、已知的、单个的知识,更关注不确定的、未知的、关联性的知识。
能力同样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目标。
对话教学尤为强调交往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创造人性化的历史课堂

练 习也不能完全成为教材 内容的奴隶 , 练 习可 以拓展 充实讲 的内容。 高考历史试题大多倾 向于提供课本 中没有 表述过 的新情境 , 从新的角度考查学生。 这种 能力型的“ 活
考” 决定了我们在平时必须活教, 加强知识的递进 、 转化和
蔽和 改进; 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各种素质的养成, 承认学 生发展 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鼓励他 们L 9主发展 。 课堂教学的素材和教学形式紧紧围绕学生实 际来选择, 帮助学生理顺生活, 实现“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 引导人, 以高 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
突 出。 三、 练 习— — 拓 展
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课堂教学
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 “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这是教学 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 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 中 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 从而使 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
王美玲 建平县 第 四 小学 ,辽 宁
预设是教师基于学生的“ 学” 在课前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与安排 ; 而生成是在教学过程 中出现超 出教师预设方案之 外的新问题、 新情况 , 是课堂教学 的生长与建构。 余文森教 授说过 : “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 设, 也需要生成 ,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 的两翼, 是相互联
堂与道德课堂相结合 , 这需要我们 的进一步努力、 探讨, 那 么,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根据 自己的教学情况, 略谈一点 自己
的想 法 。
第一方 面, 从理论上说, 力求创造人性化历史课堂 , 就 意味着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 ,“ 一切为 了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 , 教给孩子们 的应该是做事做人 。 1 . 要关注每一位 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 的人、 发展的人 、 有尊严 的人 , 关 注 的实质是尊重、 关心、 牵挂,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 2 . 关注学生 的学习态度 、 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作 为教师 我应努力把课堂打造成学生愉悦 的情绪 生活和积极的情感 体验的场所 。这种关注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 心” 施教, 不 能做学科 体系 的传声筒。 因为用“ 心” 施教的本身就体现着 教师对本职 的热爱 , 对学生的关切 , 体现着教师热切 的情 感; 3 . 关注 学生的道德与法律 生活和人格培养 。课堂不仅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模式分析

龙源期刊网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模式分析作者:陈扬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12期【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涌现了一批新型的教学方式,而对话教学恰好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比较重要且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对话教学的运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到不同学科的不同阶段中,其次,对话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其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对话教学;应用探究一、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对话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要为学生设计一定的历史情景,这样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交流中。
另外,在对话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积极采用语言艺术为学生展现一个风趣幽默的课堂环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才对历史知识充满好奇从而会主动地和教师进行对话交流。
例如,我们在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首先需要充分探究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将“日本侵华的原因以及相关暴行”还有“共产党的敌后战役”这些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让学生字脑海中有个初步印象,进入正式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学生之间进行生生对话,然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为学生渲染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还能够让学生在生生对话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加强学生对话交流高中历史不同于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角色定位,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只有加强师生对话才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也只有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是在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中进行的,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进而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掌握理解這些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一、确定学情,了解学生需求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前,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和需求。
了解学生的历史兴趣和认知水平,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得历史课堂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调研、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学情信息,详细了解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来感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使得历史课堂更加个性化和有效。
二、进行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历史课堂中,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话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对话式教学:1. 提问引导。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通过提问引导,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
2. 小组讨论。
在历史课堂中,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对话式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某一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意见。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互动探究。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历史问题和情景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中来。
通过互动探究,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话式教学,可以使得历史课堂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活跃生动,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历史课堂效果1. 多媒体教学。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将历史知识呈现给学生。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对话教学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

对话教学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作者:缪丽琴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12期江苏栟茶高级中学(226406)缪丽琴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教育。
对话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师生交流、情感的融合,与现代教育观念相符合,随着课改的深入,对话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话、独白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营造对话氛围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对话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信任学生,设身处地地聆听学生心声,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尊重,进而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对话中去,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现个性。
同时通过创设真实的对话情境,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历史教师应努力创设便于对话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
对话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再现真实场景、模拟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实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如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对日本的滔天罪行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日本侵华期间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即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
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图片的感受。
这样通过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感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赛,扮演相应的角色,尽可能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历史教学富有生机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精选对话方式与话题对话教学的基础是确立对话话题,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给学生搭建对话平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一般来说选择对话话题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科学性原则。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引言: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当前历史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和学情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立足学情,在对话中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探讨如何立足学情,通过对话方式打造有效的历史课堂。
一、了解学情,实现个性化教学学情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兴趣、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了解学情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历史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1. 调查学生兴趣和认知水平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通过对学生兴趣的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历史故事或事件进行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传达。
2. 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情感化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掌握学生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书籍进行拓展学习;对于喜欢图像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解。
通过了解学情,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二、对话启发,激发学生思考对话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话教学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吸收。
本文将从实例中具体分析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展开模式。
一、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中的绝对主导,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很难得到发挥,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也非常有限。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要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的主体应落到学生身上。
只有很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对话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为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会了解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明确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间的连带关系,以培养学生比较与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展开与学生间的对话,可以设置一些好的问题和学生探讨。
例如:我会问学生:你觉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作用何在?你能够谈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吗?虽然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大,却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们展开交流,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过程中教师可以慢慢给予学生相关引导,让大家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与判断问题。
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随着各种新兴科技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想要让交流对话的过程更好地在课堂上展开,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取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营造更加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新课堂——打造人性化的对话平台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王建辉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实现历史语言交流、历史思维共鸣和人性情感表白的平台。
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教师骨子里的权威意识,学生潜意识中的敬畏感,使师生远离了情感的交融与互通,也使我们的课堂远离了真诚、自然、平等的对话。
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成为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努力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活化历史课堂,将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努力打造人性化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历史新课堂。
一、创设情景,趣化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教学就是情景的教学,丰富的情景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有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只有以丰富的情景,丰沛的情感感染学生,才能让他们纳悦历史,激发学史的欲望。
因此,历史课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课,它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设计,真切饱满的情感体验,应将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蕴含于特定的情景中,使教学变得有趣而有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把探究性学习镶嵌在活动和情景中,以情景展示过程,以过程锤炼情景;以活动激活思维,以思维引导活动。
我们使用的情景有:1、文字情景。
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丰富情感只有用文字才能表达清楚。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造纸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地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而发明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史学观点,我展示了以下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东方朔献策,竟用两个大力士才把竹简编连的长文抬进宫去。
材料二:与此同时,有人用丝帛来写字,叫“帛书”,绢帛既轻柔,又平滑,易于用笔,携带方便。
可是这种纸,价格昂贵,一般人哪里用得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想一想用竹简和绢帛写字有什么缺点?如何来弥补这些缺陷?丰富的感知材料、鲜明的文字表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用文字情景实现了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图片情景。
新教材中编列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立意丰富的图片往往为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建构带来飞来之笔。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如万里长城图片、兵马俑图片、人面纹方鼎图片,五鱼纹彩陶盆图片等,都给学生以美的震憾、美的启迪、美的思索。
美的东西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兵马俑中的一号铜车马、二号铜车马,是四匹马驾一辆车,学生观看这幅图片之后,对“驷”这个字就没有了陌生感,一看就知道这是指四匹马驾一辆车。
3、音像情景。
没有音像素材的课是没有感染力的。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了音像材料的辅助作用,引用了大量音像素材,如《三国鼎立的形成》、《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杀》,还有我们自己制作的《追踪郑玄》、《晏婴考察记》等等。
丰富的音像资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
4、思辩情景。
如“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秦始皇是个伟人还是个暴君;蒋介石有没有历史功绩;从司马迁的求生和屈原的求死,到岳飞英勇抗金,却惨遭宋高宗和秦桧杀害的历史故事中领略到哪些人生道理等等。
这类创新性的思辩情景,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形式灵活,开放性强,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做人的价值和历史发展规律,关注社会、国家、人类的命运,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
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我们重塑了历史,促成了学生与历史的近距离沟通,使枯燥乏味的历史学习变得有生动有趣,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对话。
二、丰富形式,活化课堂为了打造人性化的、动态的、活的历史课堂,我们依循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课程理念,运用各种形式实施教学,努力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使学生在欣赏、品味历史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完成与历史的对话。
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们运用辩论赛的形式,对曹操这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点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和分工情况,自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每组队员公平竞争选出辩手,组成辩论队(各5人)。
正方认为“曹操功大于过,是一位贡献巨大的政治家”,首先发言,使争论进入了白热化;反方认为“曹操过大于功,是一位乱世害民的窍国大盗”,进行有力的驳斥,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精彩的发言激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附:课堂辩论实录片断正方一辩: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说他是政治家,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鼓励农耕,三次发布求贤令,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和军事才能的人均可做官,取得了政治优势;说他是军事家,是因为他运筹帷幄,指挥过官渡之战这样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说他是诗人,是因为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因此,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反方一辩:正方认为招贤纳士是曹操的优点,而我却认为是他治命的弱点。
试想,赤壁之战中,曹操就是相信了庞统,中了他的连环计,才有了赤壁之战的惨败。
请问正方,曹操招贤纳士的做法值得提倡吗?正方二辩:用人上的个别失误并不能说明曹操招贤纳士是错的。
他的《观沧海》我们正在学习,诗中充满激情的佳句,表露的豪情壮志,不正是他人格的写照吗?我认为,从他一生业绩的主流来看,应该功大于过。
反方二辩:曹操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得来的天下”,这种手段并不是光明正大的,而无数的人也死于他制造的战争中,这能说他是一位爱民惜民的政治家吗?因此,我方仍然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玩阴谋诡计的大奸贼。
正方三辩:曹操得天下的确是不太光明,但是历史上又有多少皇帝夺得天下是光明正大的呢?俗语说:“无毒不丈夫”,太重小节是成不了大事的。
反方三辩:刚才正方同学说“无毒不丈夫,不用卑鄙的手段就不能成大事”。
我认为不对,同时的刘备,就是黎民百姓出身,正因为他的仁义名扬四方,才得到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辅佐,使他创立了帝业。
请问:难道只有用卑鄙的手段才能成就帝业吗?正方四辩:曹操也是忧国忧民的,他没有私心,一心要救天下百姓。
反方四辩:他欺凌献帝,不是私心吗?另外,曹操说过他平生有二愿,一愿是扫平四海,以为帝业,这是不是私心吗?还有,你们知道他的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吗?一代枭雄曹操,毕生愿望竟会是为了两个女人,这足以看出曹操是一心为己,其私心大于为国,其过失大于功绩。
正方五辩: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建立帝业以后,不也是为了两个女人吗?曹操是人,不是神,他也有过错,但这是次要的,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主要业绩才合乎实际。
反方五辩:曹操的父亲被徐州原来是山贼的人杀了,他便迁怒于徐州百姓,令先锋大将所到之处,不问男女老少全部杀光。
曹操为了一己私怨而屠杀了整个徐州百姓,真是惨无人性。
听了这个例子,你们还认为曹操功大于过,是一位正人君子吗?……激烈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遨游,辩手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甚至有些小观众也不自觉地加入到辩论中来,掀起了辩论的高潮。
虽然他们的有些观点还比较稚嫩,甚至不准确,但是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敢于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高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快捷的网络优势,通过采访历史见证人、考察历史遗址、编演历史剧、举行历史故事会、仿制历史文物等形式,充实了学生探究历史的素材,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在“活”的课堂中培养了“活”的思维,学到了“活”的历史知识。
三、回归生活,实化课堂历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
高密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地方资源。
著名的“高密八景”(长陵春色、东浦荷香、龙潭夜雨、古城晚照、晏塚穹碑、郑祠古柏、淮沙落雁、九穴栖鸳)和“高密三绝”(剪纸、泥捏、扑灰年画)是高密优秀历史文化的象征;经学大师郑玄、春秋名相晏婴、清代大青天刘墉、历史见证人刘连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捻军两入高密、义和团运动在高密、高密小刀会始末、孙家口伏击战的历史故事成为高密人的骄傲。
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经常有选择地实地采风,探寻这些遗址遗迹、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的由来,并融汇到历史知识的探究中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
在组织八年级上册《回眸八年抗战》探究活动课时,我附加了一个子题目《我所知道的刘连仁》,让学生搜集曾被日本鬼子捉去日本做苦力的“穴居野人”刘连仁的故事。
刘连仁是日本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人,他的的名字,高密人几乎家喻户晓。
但是,能讲出他的故事的人并不多。
他在北海道山中“吃的最美的一顿饭”、“经历的最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被发现之后说出来的第一句话”、“他是怎样回到祖国的”、“他的家人现在怎么样”等故事,都深深吸引着学生。
家长也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家长牺牲了休息时间,星期天与孩子一起来到高密市井沟镇草泊村访问了刘连仁的儿子刘焕新(刘连仁已去逝),满足了孩子的心愿。
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生活,生活与历史的对话,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性,也使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课堂中学到了知识。
四、以史导情,美化课堂新教材中处处渗透着美的理念,教师应该善于借助历史的美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他们在“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同时,主动接近历史,喜欢历史,主动参与与历史的对话。
新教材独特的“导言提示”结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染力,利于在学生思维中形成单元知识脉络;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将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中,带来美的享受,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隋唐精湛的书法艺术,两宋不拘一格、挥酒自如的行书,为学生所折服;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使学生仿佛身临画境;在《文学艺术》(上)一课中,编者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来衬托唐朝诗歌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味到了历史的文学之美;精巧的战国“司南”图片、气势壮观的万里长城图片、繁华的唐都长安图片,使学生体会到了古人伟大的创造之美;屈原以死明志的精神,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的至理名言,杨家将、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英勇杀敌的无畏气概,无数抗日英烈的动人故事,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美的理念中升华了对历史的理解,享受到了学史的乐趣。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塑造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脚印都与人的性格、情感息息相关。
因此,历史学习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与对话,更离不开人与人情感的互通,我们要善于将课堂化为舞台,将学生变为演员,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极寻找表演的素材,极力重塑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寻找历史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