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下册 15.3 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下册 15.3 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新版)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下册 15.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案(新版)苏科版一、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通过上海商学院的火灾现场引出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再通过改变电取暖器的档位让学生体验电流热效应的不同,从而提出电流热效应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得出焦耳定律的内容,最后,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电取暖器的工作原理,解释商学院的火灾原因。
二、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2.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焦耳定律的内容3.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提高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体会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难点:电热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对焦耳电律的理解。
重点:认识电流热效应;探究电热影响因素;理解及应用焦耳定律。
2.电热器就是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装置。
问题二:不同的电热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都一样多吗?(二)活动: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1.创设情境:电取暖器,换不同的档位,产生的热量不一样;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通电时间相同,电取暖器上的电阻热的发烫,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请根据此现象和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电热多少与什么有关?2.大胆猜测:3.设计实验:(1)器材装备:师生讨论:你想用什么样的用电器来产生电热?准备用什么器材比较出电热的不同?(2)方法确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3)电路连接:师生讨论:根据实验的要求,要控制变量,这两根电热丝应该怎样连接?如何改变电流的大小?(4)实验步骤:4.进行实验:(1)介绍如图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A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B瓶中的小,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苏科版物理9年级下册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9年级下册15.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一、教学内容1.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 电热器的原理: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3. 电热器的应用:介绍一些常见的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烙铁等,并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2. 掌握电热器的原理,了解电热器是如何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
3. 了解电热器的应用,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电热器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难点: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电热器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电热器实物,电路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电热水器工作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
2. 讲解电流的热效应:解释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是电流的热效应。
3. 介绍电热器的原理: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4. 讲解电热器的应用:介绍一些常见的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烙铁等,并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电热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电热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8.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要解释电流的热效应。
题目2:请简要介绍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答案:题目1:电流的热效应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题目2:电热器的原理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热器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烙铁等。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电热水器工作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热效应,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三、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三、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主要包括电热器的工作原理、电流的热效应以及电热器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热器的工作原理: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阻发热、电流发热和热传导三个过程。
2.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的热效应主要包括电阻发热和焦耳定律两个方面。
3. 电热器的应用:电热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电热水器、电饭锅、电烙铁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电流的热效应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通过学习电流的热效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热器的工作原理,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难点: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热器模型、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热水壶加热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热水壶是如何加热水的原因。
2. 电热器的工作原理:讲解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阻发热、电流发热和热传导三个过程。
3. 电流的热效应:介绍电流的热效应,讲解电阻发热和焦耳定律的概念。
4. 电热器的应用:分析电热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电热水器、电饭锅等。
5. 例题讲解: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解释电饭锅加热饭的现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通过一个电阻器的电流和电阻,求解电阻器产生的热量。
7. 板书设计:电热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发热、电流发热、热传导。
电流的热效应:电阻发热、焦耳定律。
电热器的应用:电热水器、电饭锅等。
8. 作业设计:题目1:电热水壶的电阻为40Ω,电压为220V,电流为多少?题目2:电热水壶加热1升水,将水从20℃加热到100℃,需要消耗多少电能?答案:题目1:电流 = 电压 / 电阻= 220V / 40Ω = 5.5A题目2:电能 = 电阻× 电流² × 时间= 40Ω × (5.5A)² × 1小时 = 1225J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电热器的工作原理、电流的热效应以及电热器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了电热器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科版物理九下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15.3电热器和电流的热效应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
重、难点:1、电流的热效应:电能……热能2、热效应的计算公式:P=I2R P=U2/R的使用。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电阻丝、开关、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连接一个使电炉丝发热的电路。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炉丝、电饭煲发热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课本38页如图示)进行新课:1、电流的热效应:电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讨论:为什么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基本不发热?电流的热效应跟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想……教师分析……结论:跟电阻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阅读39页试验)2、影响热效应的因素:P=IU=I2R P=IU=U2/R即:讨论:热效应与电P=U阻成正比?反比?例:把阻值为6欧、8欧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解:R1=6欧 R2=8欧 U=12VI=U/R=U/(R1+R2)=12V/14欧=6/7AP1=IU= I2R1=P2=IU= I2R2=例:把阻值为6欧、8欧的电阻并联起来接在12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结论:两公式都成立,一个是电流相同时使用(串联)一个是电压相同时使用(并联)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学生阅读即可3、达标练习:课本后4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1、重点是热效应的影响因素。
2、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公式的使用。
2019-2020学年物理中考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15.3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3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学习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电热器是利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装置。
2、通过探究,知道电热器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热器自身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及通电时间有关。
3、知道焦耳定律适用范围,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景研讨】(一)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1、阅读课本P 12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⑴,这种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
⑵利用工作的装置,称为电热器。
常见的电热器有。
2、电风扇通电工作一段时间后,手触摸风扇中间感觉发热,说明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时,大部分电能转化为能,还有少量电能转化为能。
3、电流流过蓄电池,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主要转化为,同时蓄电池发热,说明还有部分电能转化为能。
(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问题:电流通过电热器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首先请大家猜想想一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去猜想,可能有:电流、电压、电阻、时间……)1、设计实验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大家把电路画出来电路接通后,电阻发热,但是我们怎样判断哪个电阻发热多呢?2、进行实验3、分析现象得到结论。
即:Q= I2Rt对于纯电阻电路(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等电热器),电能几乎全部用来产生热量,即Q=W,此时:∵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Q=W=UIt=I2Rt。
Q=I2Rt=U2/R•t。
在非纯电阻电路中,如电动机、充电蓄电池电路中,电流做功W只有很小一部分来产生热Q 量,绝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E,即:W=Q+E。
但这种情况下焦耳定律仍然适用,只不过算出来的是转化为内能的一部分电功。
例题讲解:例1:课本15页例2:一种家用电暖器的规格为“220V1000W”。
这种电暖器正常工作时内部电热丝的电阻为多大?正常工作10min,电暖器产生的热量为多少焦?例3:电线和灯串联,为什么灯丝热到2500℃左右,而连接导线不怎么发热?例4:把一台电动机接入电压220V 的电路中,通过电动机的电流5A ,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2Ω,1min通过线圈的电流产生的热量为()A.1100J;B.3000JC.66000JD.50JUU且R a=R c<R b=R d,如图所示,问经过相同的时间,四个容器水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5.3 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电热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掌握电热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了解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掌握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方法。
2. 教学准备•准备一台电热器;•准备一块导体材料;•准备一台电流计;•准备一块测温仪;•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电热效应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一下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
3.2 电热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讲解电热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电热器是利用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制热的装置,内部通有电流,在导体中电流会产生热量,从而加热周围。
3.3 电热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讲解电热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如插座的选择与使用、电热器的使用时程、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重点强调安全使用电热器的重要性,避免电热器使用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
3.4 电流通过导体的热效应实验3.4.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
3.4.2 实验材料与器材•一块导体材料;•一台电流计;•一块测温仪。
3.4.3 实验步骤1.将电流计与导体连接,测得电流值。
2.用测温仪测量导体材料的初始温度。
3.通过电流计通电,记录导体材料通电一段时间后的温度变化。
4.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3.4.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导体材料特性的关系。
3.5 电流通过导体的热效应的计算方法讲解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方法,即通过公式 Q = I^2 * R * t ,其中 Q 表示热量,I 表示电流,R 表示导体的电阻,t 表示通电时间。
3.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就电热器的使用和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效应进行评价。
4.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热量比较实验,比较不同导体材料的导热性能,进一步加深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效应的理解。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15.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主要讲述电热器以及电流的热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电热器的原理、构造以及工作过程,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电热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热器的原理和构造,理解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热器的原理、构造以及工作过程,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难点:电流的热效应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热器实物、电流表、电压表、热能计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热水壶和电暖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
2. 知识点讲解:介绍电热器的原理、构造以及工作过程,解释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3. 例题讲解: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数学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如电热水壶加热水的能量计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电流和时间下的热效应。
5. 应用拓展:讨论电热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热水器、电饭煲等。
6. 板书设计:电流的热效应的数学表达式,电热器的原理图。
7. 作业设计:(1)请简述电热器的原理和构造。
(2)解释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3)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数学表达式,计算给定电流和时间下的热效应。
(4)讨论电热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电热器的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电热器的构造包括加热元件、散热器、温控器等。
(2)电流的热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的电阻对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影响因素包括电流的大小、时间、导体的电阻等。
(3)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数学表达式:Q=I²Rt,其中Q表示热效应,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t表示时间。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第三节《电热器电流热效应》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第三节《电热器电流热效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第三节《电热器电流热效应》。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流热效应的概念、电热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热效应。
2. 电热器原理: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制成的加热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流在导体中产生热量,从而实现加热的目的。
3. 电热器的应用:电热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电热水器、电饭锅、电取暖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热效应的概念,知道电流热效应的产生原因。
2. 掌握电热器的工作原理,能够分析电热器的工作过程。
3. 了解电热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热效应的概念、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电流热效应的产生原因、电热器的工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热器实物、导线、灯泡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热水器工作过程中的热量产生,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热效应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热效应的产生原因、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电热器工作过程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参数的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电热器实例。
六、板书设计电流热效应:1. 概念: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
2. 产生原因:电阻、电流大小、时间。
3. 应用:电热器。
电热器工作原理:1.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
2. 热量转化为加热效果。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结合实例,分析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计算如下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a. 电路图略。
b. 电路中的电阻值为R1 = 10Ω,R2 = 5Ω,电源电压为 U= 12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6)课时课题:结构特点(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二、教师示范小结三、指导要点盘: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
竖: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七)、盘至竖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需要指导。
第(7)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一、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读课文中的一段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哥:下面的部分要先写“口”再写竖钩,注意笔顺。
竹:左竖回锋,有撇略高于和长于左撇。
羽:左小右大,其中的4点要摆好位置,使其显得丰满些。
吕、昌:口和曰要写成扁方形,上下重复,上小下大。
兢:语文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字可只让学生知道其书写方法,左边的竖弯钩改成竖提。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